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81|回复: 0

李晓鹏:讲中国历史第五集【晚唐风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5 16: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唐时期中华帝国的疆域空前广大,是当时地球上最大和最强盛的帝国。但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广大的疆域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

  军权和地方政权分开,是帝国制度的一大基石。只有军权和行政权分开,中央的权威、皇帝的权力才能得到保障。但唐朝因为疆域很大,和边疆地区信息往来时间很长,为了方便对外作战,不得不在边疆地区放弃了这一原则,设立节度使,同时掌握地方的军队和行政财政权力,统管数郡。节度使有兵有钱,慢慢的就不再把中央放在眼里,逐渐导致了中央权威丧失、节度使军事割据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唐朝中后期的地方势力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位于华北地区的藩镇是第一种——割据势力。他们不听从中央调遣,也不上交赋税,类似于独立王国。这些藩镇主要集中在远离首都长安的河南河北一带。他们能够割据的基础是唐朝时期河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经济发达程度已经与关中地区不相上下。同时又靠近北部边境,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兵有钱,就有了搞割据的资本。但这些藩镇并没有完全独立,中央政府有时候也会派遣一些地方官过去,或者调出来一些官员到别的地方任职。只是掌握军政最高权力的节度使中央无法委派,而是由本地的军队自行拥立。

  第二种是西北地区的藩镇。这些藩镇负责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宁。西北地区边防任务很重,但土地贫瘠、气候寒冷,经济远远不如河南河北一带发达,本地的赋税无法养活边防军。这些地方有兵无钱。他们必须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因此必须对中央效忠。

  第三种是西南东南地区,这些地方赋税很充裕,但是没有边防责任,那个时候唐帝国还没有面临海上威胁。这些地方军队不多,实力不强,有钱无兵,也基本不存在藩镇军事割据。

  总体而言,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主要是指的华北地区的藩镇拥兵自重,抗拒中央权威的局面,但它并没有造成国家的分裂和主权领土的丧失。

  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被视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择点。河北地区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乱。范阳位于今天北京和保定一带。安禄山的军队沿着北京,河北、河南到陕西关中的路线一路打进长安,皇帝被迫逃亡。但西北地区的军队仍然忠于中央。中央政府最后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军队和关陇地区的神策军的帮助下,才收复长安,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的主战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关中和华北地区,双方军队反复拉锯,极大的破坏了地区经济,给唐朝国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安史之乱的一个副产品是宦官掌握了军权。帮助中央政府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有一部分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原来的驻地,而另一部分经过多次改编和扩充,最终留在了长安,成为中央禁军。这支禁军主要由神策军改组而成,也保留了神策军的名称。在改组过程中,太监鱼朝恩以皇帝监军的身份逐步掌握了实际控制权,并带领神策军多次立下军功,保卫了皇帝的安全,深得皇帝的信任。安史之乱结束后,鱼朝恩就成为了中央禁军的统领。虽然鱼朝恩后来被皇帝与文官集团联手杀掉,但宦官掌握神策军军权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这成为宦官们权力的重要来源。

  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掌握着实力最强的禁卫军,文官集团掌握着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关中和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藩镇军事集团则拥兵自重。中晚唐的政局,主要就是这三股势力之间的斗争——中央政府与谋求独立的藩镇激烈斗争,在中央政府内部,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激烈斗争。有时候文官集团与皇帝联合,清除掉一些过分干预朝政的太监,鱼朝恩就是因此被杀;有时候宦官集团发起反击,对文官集团进行清洗,著名的“甘露之变”就是这样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11:52 , Processed in 0.1250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