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83|回复: 0

李晓鹏:讲中国通史第七集【斧声烛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1 1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一边推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一边不断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先后消灭了吴越、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但在征讨北汉的时候,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北汉政权本身非常弱小,但它背后站着一个庞然大物,那就是北方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帝国。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唐朝的时候一度臣服于唐,后来趁着唐朝灭亡、中原地区军阀混战,就自己独立建国。公元936年的时候,当时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是沙陀人建立的后唐。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跟中央政府发生冲突,政府军包围了太原城。危及之中,石敬瑭派人秘密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把今天从山西大同一直到北京、天津,再到河北涿州和任丘地区的土地割让给契丹。整个地方包含了十六个州郡,当时大同所在的地方叫云州、北京被叫做燕京。这块地方也就被叫做“燕云十六州”。

  契丹大汗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的求救以后,大喜过望,立刻亲自带领五万精兵南下。围困太原的后唐军队仓促迎战,死伤惨重。石敬瑭和契丹的联军趁胜追击,攻克京师洛阳,消灭了后唐。石敬瑭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定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之为后晋。石敬瑭履行自己的承诺,对契丹称臣,并且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石敬瑭死后,他的儿子石重贵拒绝再向契丹称臣,引发了战争。晋军惨败,契丹再次攻入洛阳,后晋帝国灭亡。耶律德光还想当中国人的皇帝,就在洛阳称帝,定国号为辽,试图统一中国北方,但是遭到了北方汉族人民的激烈抵抗,辽兵损失惨重,不得以撤退。耶律德光也死于撤退的途中。

  此后,辽帝国不再试图南侵,转而支持北汉等几个割据政权对抗汉族中央政权。赵匡胤多次征讨北汉,都被辽帝国的援军击败。一直到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北汉政权也未能被消灭。

  赵匡胤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决心完成兄长的遗志,再次出兵北伐。

  关于赵光义的继位过程,历史上一直有“斧声烛影”的传说。这个事情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文莹和尚所作的《湘山野录》一书,作者也没有亲见,只是来自于皇宫里边的传闻。这个书里边说啊,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北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太祖皇帝就让左右侍从退下,独自与赵光义饮酒。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晋王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皇帝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做,好做。”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皇帝这才解衣就寝。想不到次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就忽然驾崩,年仅五十岁。

  后来很多人就根据“斧声烛影”的传说,认为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这个推测不可靠。一个五十来岁的人深夜喝酒喝的太多,突发脑溢血或者心脏病去世那是很常见的事情。这种情况我从小到大,自己身边的街坊领居亲戚朋友中间,我知道的就发生过至少两次。这个概率很高的。而且现代医学,好多还能抢救过来,古代那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只会更高。有人说正史上记载,赵匡胤去世之前没有生病的记录,所以他突然死亡就一定是被人害死的。这个没道理,不符合医学常识。

  而且,“烛光斧影”里边的这个斧,它不是真的斧头。它是一个玉器,用来镇纸的小玩意儿。赵匡胤特别喜欢随身带着把玩儿,有一次有个大臣把他惹毛了他还用来打掉了人家两颗门牙。这东西喝醉了往地上扔或者是打翻在地都是很正常。喝完酒之后赵光义正常告辞回家,赵匡胤照常睡觉,说明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剧烈冲突。

  又有人说,赵光义肯定是在酒里边下了毒。但喝酒这个事情是赵匡胤安排的,地点在皇宫,又是突然召见,赵光义很难有下毒的机会。

  所以,就算“烛光斧影”这个事是真的,那也就无非是说:赵匡胤找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喝酒,密谈国家大事,谈完之后喝高了,把酒杯打翻了、把柱斧往地上扔,把赵光义吓一大跳。当天晚上,酒喝多了的赵匡胤心脏病或者脑溢血突发去世。也就仅此而已。

  赵匡胤去世以后,赵光义很顺利的进宫继承皇帝位。而赵匡胤的最大儿子赵德昭却未能继位。这次不同寻常的权力继承,引发了许多有关政治阴谋的猜测。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赵光义继位这个事儿呢,不是什么阴谋,它是赵匡胤本人所做的安排。赵匡胤很早就把弟弟赵光义封为晋王,同时任命他为开封府尹。开封是首都,开封府尹就是首都最高行政长官。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普遍没有封皇太子或者皇太弟的传统。封王并担任首都的最高行政首长,就是皇位的继承人。这个制度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好几个先例,后梁的朱友文、后唐的李从厚、后晋的石重贵、后汉的刘承训、后周的柴荣,都是以亲王家首都行政长官的身份继承皇位的。

  其中跟赵光义最接近的,就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在当皇帝之前的职位,就是晋王和开封府尹。跟赵光义的官职一模一样。赵匡胤就是柴荣手下最亲密的将领。柴荣从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再到继承的皇位的过程,赵匡胤都是跟着过来的。等到他自己当了皇帝,对自己的亲儿子赵德昭,只给了一个节度使的虚衔,也没有封王,却把弟弟赵光义封为晋王和开封府尹,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他不会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光义才是皇位的继承人。

  赵匡胤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有兄弟感情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政治考虑。唐朝灭亡以后,经过梁唐晋汉周五代,每个中央政权平均存在的时间不到十五年,基本都是开国皇帝去世以后,第二任皇帝就手下的武将们搞下台了。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改革中央禁军、把地方的财权和行政从节度使手里分离出来、设计了一套高度复杂的官僚体制,都是为了防止出现权臣或者武将篡位的情况。但再好的制度也要有正确的人去执行。如果他死了以后,继承人过于年轻而缺乏政治手腕,这些处心积虑的改革就都可能前功尽弃。特别是赵匡胤自己,就是从柴荣年幼的儿子手中把皇位抢过来的,对于这样的危险不可能不特别警惕。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让比自己小十二岁、跟自己一起参加过夺取皇位的陈桥兵变,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二弟赵光义来继承皇位,比让陈桥兵变的时候只有九岁的儿子继位更加合适。

  赵光义继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赵德昭封王,并任命为首都行政长官京兆尹。以此向天下人表态:我这个皇位是我哥哥传给我的,将来也要传给我哥哥的儿子。第二件事就是宣布要完成赵匡胤的遗志,消灭北汉。

  赵光义吸取了前三次征讨失败的教训,只派少量部队进攻北汉首都太原府,自己亲自带领主力伏击辽国的援军,取得成功。辽兵被击退。消息传到太原府,北汉皇帝刘继元立刻开城投降。北宋完成了汉民族政权内部的统一。

  不过,这种统一又是不完善的,因为它还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就属于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这几个大一统王朝,都将其纳入版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四大核心区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不能够同时控制这四大核心区域的政权,就没有资格被称之为大一统政权。

  更重要的是,从北京,也就是燕云十六州的燕京地区,到北宋的首都开封,是一马平川、大平原,骑兵冲起来没有天险可以阻挡。这个我们在中国地形图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整个华北平原从北京到淮河这一大片都是平的。中国古代的中原农耕政权,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主要就是依靠从燕山山脉到太行山脉再到阴山山脉这一个北方山脉体系,并且沿途修建长城来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燕云十六州位于长城以内,燕山山脉以南,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农耕文明就会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岌岌可危。所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对宋朝来说不仅是为了完成大一统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不是一个开疆拓土恢复帝国荣耀的虚名,而是一个把生死存亡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掌握在敌人手里的这么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宋朝的皇帝和官员们都看的很清楚。在征讨北汉的过程中,宋军击败了赶来增援的辽兵。这就给赵光义造成了一个错觉:辽兵的战斗力也就不过如此。他刚刚打下太原府,还没有来得及论功行赏,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就下令宋军立刻向北京出发。

  辽兵刚刚被宋军击败,士气低迷。宋军连战连捷,很快就抵达北京城下,准备攻城。

  应该说赵光义趁打下太原府的余威,趁胜追击,试图一举收复北京,这个战术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他有一点没有算计好,就是攻打北京城的难度。北京至少在公元前770年就成为了蓟国的首都,后来又成了战国七雄的燕国的首都,到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它作为军事重镇已经至少存在了一千七百年,经过历朝历代的精心修建,城墙高大宽厚,城防体系完整,城内兵精粮足,短时间内是很难攻克的。宋军当年正月就出征北汉的,二月份赵光义带领主力亲征,五月份攻下太原,六月份围攻北京,宋军主力至少已经连续征战了五个月,长途奔袭了几千里,全军上上下下都非常疲惫。这种情况下要想攻克北京这种军事重镇,那是很困难的。宋军围着北京城攻打了二十多天,死伤惨重,毫无进展,士气低落、极度疲惫。

  对辽国来说,北京城是绝对不能丢的。辽国皇帝一听到宋军进军北京,立刻就下令抽调全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前往增援。就宋军攻城二十多天以后,援军终于赶到了。在高粱河,也就是今天北京的西直门外这个地方,对宋军发动了总攻。在辽国生力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迅速崩溃。这一战也就在历史上被称为“高粱河之战”。

  宋军这一仗败的非常惨,完全就是一场大溃败,阵亡上万人。慌乱之中,赵光义的腿也受了伤,没法骑马了。他的卫兵们,不知道从哪里给他找来了一辆驴车。赵光义就坐着驴车拼命的往南跑。一口气从北京的西直门,跑到了河北涿州,然后又穿过涿州,继续往南跑来几十公里这才停下来。

  赵光义由于跑的太快,竟然把手下的将军们都给甩到了后边,跟军队失去了联系。后来有一些历史爱好者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高粱河车神”。因为你骑一辆驴车,竟然比骑马的跑的还快,不是车神是什么?一辆驴车都能跑成这样,那要是给你一辆F1,还不得上天啦。对不对?

  第二天,宋军的大将们陆续抵达涿州,收拾残兵,才发现皇帝不见了。他们还以为皇帝大人可能没跑出来,为国捐躯了。大家就商量拥立跟他们一起逃到涿州的赵德昭当皇帝。还好没过多久,赵光义的钦差就到了涿州,大家才知道原来皇帝跑得他们还快,拥立这个事儿也就不了了之。

  这个事情啊,让赵光义对赵德昭起了猜忌之心。等宋军班师回朝以后,赵光义就下令,要严厉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虽然从太原府直接去打北京这个决策是他自己定的,攻打北京的战役也是他亲自指挥的,打败了以后他跑的最快,但赵光义还是要追究责任。其实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以此为借口,收拾那一批准备拥立赵德昭当皇帝的将领。

  这个时候赵德昭的压力就很大了。他知道皇帝是冲着自己来的,他可以当一下缩头乌龟,让别人去当替罪羊,你爱收拾谁收拾谁。但赵德昭这个人呢,心地比较善良,考虑再三之后啊,他还是决定出头。在一次朝廷会议上,他就提醒了赵光义一句,他说:“陛下,是不是应该先封赏打下太原府、消灭北汉的功劳,再追究攻打北京失败的责任?”

  这个话别人说还可能没事,赵德昭说出来,那就是触动了赵光义最敏感的神经。他立刻就发火了,指着赵德昭说:“等你当了皇帝,你自己去封赏吧!”

  这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说明皇帝已经对赵德昭猜忌很深了:你赵德昭是不是对太祖皇帝没有传位给你心怀不满啊?是不是想借此机会收买人心啊?

  对这种猜忌和指责,赵德昭感到无法自证清白,于是退朝回到家里以后,就拔剑自杀了。赵德昭的自杀,除了为自己辩护以外,也算是一种“尸谏”,就是以死来请求皇帝,不要为高粱河之战找替罪羊。

  据史书记载,赵光义得知赵德昭自杀的消息,大惊失色,跑到赵德昭家里去抱着他的尸体痛哭,说“痴儿何必如此?”——你这个傻孩子,怎么这么想不开呢?

  赵光义这番痛哭是真的后悔,还是在猫哭耗子假慈悲呢?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可能还是表演的成分更重一些。因为两年以后,赵匡胤的另外一个儿子、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也突然死去,年仅23岁;一年后,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叔叔、赵匡胤的另外一个弟弟,赵光美,又被人告发试图谋反,遭到贬黜,两年后暴病身亡,享年38岁。就这样,有可能取代赵光义的儿子继承皇位的三个人就在五年的时间里,全都很年轻就意外死亡了。所以后来就有很多人怀疑,赵光义是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才通过各种办法把这三个人整死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总之,在这三个人死后,赵光义就正言顺的将自己的儿子赵恒立为了太子。

  公元997年,当了二十一年皇帝的赵光义去世,赵恒顺利继位,是为宋真宗。这也是唐朝灭亡以后第一个顺利继位的皇太子。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说明经过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连续三十六年的经营,宋朝作为一个准大一统王朝,其内政运转已经完全成熟,当年跟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的开国元勋们不是病逝就是衰老不堪。军事将领和政府高官大部分都是宋朝建立以后培养起来的,他们对赵宋皇权的忠诚度已经足以保持皇位的稳定,宋帝国终于可以彻底逃脱五代十国短命政权们的命运,成为一个长期统治中国的王朝。

  虽然赵光义继位的时候有“烛影斧声”的传言,他也没有照顾好赵匡胤的后人,但在政治上,可以说他确实是完成了赵匡胤交给他的使命,没有辜负兄长的期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12:07 , Processed in 0.1094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