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60|回复: 0

姚尧:8月8日股市前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7 22: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74.21点,收盘报2779.37点,成交量为1437亿元,如下图所示:
  在昨晚的股市前瞻中,姚尧写道:“在之前的文章中,姚尧曾经提到短线投资者可在上证指数回落至2700点一线时抄底做把短线。现在2700点就在眼前,手快的投资者可以试试运气,但要注意控制仓位,现在还远远不到重仓的时机。”果然,今天大盘就在2700点的位置出现强力反弹,印证了我们之前的预测。但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的是,这只是反弹,如果真抄到底了,就该及时获利了结,现阶段还远远不是重仓赚大钱的时候。

  在昨晚文章的末尾,姚尧写道:“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读史书。用心去揣摩历史人物之所以兴衰荣辱的原因,然后再审视自己,看看自己与他们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其实,我在讲这句话时也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后来看有读者留言说《通鉴》的第一册已经读完,所以想想今天还是有必要跟大家多说两句,讨论一下书应该怎么读。

  读者应该有印象,姚尧曾经说过,有个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指标,就是你愿意读几遍?愿意读的遍书越多,就说明这本书越有价值。姚尧花那么多心血来做这套书,可不是为了让你们就只读一遍的。否则的话,那我平常就在公号里做个标题党,蹭蹭热点,冲冲十万+就好了,又何必如此殚精竭虑呢?包括我们的编辑老师,为什么无数次来回校对,如果只是让你们读一遍,她犯得着校对那么多次吗?要知道,出版社不会因为她多校对三次,就给她加三块钱工资的。再譬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那么好的纸张,这个都是要成本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发现一件事物特别有价值,甚至特别有历史意义时,你在各方面的投入就会不自觉地追求卓越,你做事情的态度也会不自觉地谨慎庄严。所以,既然读者已经买了书,就不要只读一遍即束之高阁,这个就有点太辜负出版者的心血了。

  无数人曾经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能记得那么多东西?为什么我看完之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其实,我是真没什么秘诀,而且天赋也未见得有多好。就记忆力而言,我自己觉得,充其量就是比一般人略高,但肯定算不上那种记忆力超群的。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就是说:“搞多了,搞久了,自然就熟了。”我经常会举这么个例子,假设我现在给你六十张纸,每张纸上都印有一个人的名字和照片,你觉得你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把这些背熟,以至于一个都不记错。听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非常困难,六十个人哎……可是,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从高中升到大学,你是不是也没花多长时间,就把全班同学的名字都能记住并对应上了?难道你是非常用心地苦读硬背了吗?其实也没有,就是沉浸在那个环境里,不知不觉就都记熟了。

  不过,对于读书,特别是对读史书来说,光记住是远远不够的,那个只能应付考试,你还要学会从史书中汲取营养,所以你就需要不断揣摩,反复推敲。以《姚尧精读资治通鉴》而论,“姚注”的部分需要翻阅大量的史籍和文献,这对于一般的读者确实是无法做到。可是对于“姚论”的部分,其实你们自己也可以试着来呀!你们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读着通鉴的原文觉得挺平常的,为什么姚尧能够巴拉巴拉地评论了一大段,甚至两三页?有时候读着司马光的“臣光曰”觉得挺有道理的,为什么被姚尧批判一番后,又觉得姚尧说得更有道理,司马光那套逻辑好像是有问题?这个,才真正叫读书。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对学校教育非常反感,就因为学校教育总是在给出标准答案。司马光是这么曰的,你就也跟着这么背,考试的时候就按照这个写,然后就能拿分。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说法来写,那考试就拿不到分。一个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僵化。所以,包括“姚论”的部分,我自己也从不觉得它就是真理,很有可能三五年之后我会改变观点,这都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我在构思这套书时,就决定要分成“姚注”和“姚论”的原因所在。我必须要把史籍上呈现的客观史实和我本人的主观史论拆分开,而对于读者来说,你也完全可以在书的旁边写出你自己的史论,针对“姚论”进行点评或者批驳。当你有了这样的沉浸过程,那么读历史才能逐渐读出味来,然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的气质也在逐渐改变,会变得日益成熟稳重,思考深刻,而不是那么粗俗肤浅,那么喜欢大呼小叫。而这一点,不仅事关你的形象谈吐,也事关你日后能否在牛市赚钱。所有做投资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叫作“在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贪婪,在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恐惧”,可问题是,你凭什么能够独立于“所有人”?你自己照照镜子,扪心自问一下,你有那见识吗?你有那气质吗?你是那性格吗?如果不是,你凭什么在牛市刚启动(所有人都恐惧)时买足筹码,又凭什么在牛市结束(所有人都贪婪)时冷静离开?不读书,不思考,那么你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以前,每次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吹嘘自己一年读过几十本、几百本书时,我都会嗤之以鼻,因为我觉得这种人极其肤浅,极其没有深度内涵。不过,如果有谁能够在朋友圈晒自己一本书读了多少遍,我想我倒是会对他充满敬意。很多人都喜欢说毛主席读了十七遍通鉴,对于这事我一直是半信半疑。因为毛主席读的书那么多,工作又那么忙,他怎么可能刻意计算自己读的是第几遍通鉴?更何况通鉴这本书那么大,难道他每次都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吗?这事应该可能性不大,肯定也是经常从半中间读起的。不过,如果读者平常读书的种类不多,而姚尧的每一册精读通鉴也就三百页左右,你们倒确实可以试着记录下自己在读第几遍。

  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曾国藩讲的这句话是真的。这么多年来,在我影响下开始重拾书本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变化。只是,光靠把书从扉页翻到封底,这肯定还不足以改变气质,对吧?你得全身心地融入进去,长期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6:49 , Processed in 0.1407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