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8|回复: 0

6哥的话:巨星殒落,“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与世长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缅怀于老的文章本应该昨天就写的,因获得他老家去世消息的时间严重滞后,昨天直到那篇难产文章成形后才看到老人家辞世的新闻报道,心痛之余决定今天写写有关老人家的事迹,借此文聊表寸心,以悼逝者。

  看着这些当年曾经为新中国筑起钢铁长城,善种“大蘑菇”,罩着小兔子们安心吃蘑菇的科学巨匠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实在令人痛心。虽说凡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每每听到这些共和国功臣离世的消息总有一种难言的心痛,在国人的心中这些值得尊重的中国科技界精英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能感动和激励亿万中国人的精神。

  感动并让后人记住的不仅仅是他们在科学技术和武器研制方面的成就,更主要的是他们朴素一生的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正是这种境界和精神曾经和将会教育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真正的中国人为共和国的发展继续添砖加瓦,这才是他们留给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尖端武器的每一位参与、研发、制造者书都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于敏老人家生在旧社会,长于乱世中,工作和成名于新中国。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深爱着的祖国,不求名,不图利,一度隐姓埋名几十年,连他的妻子若干年后才知道那些年于敏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这些年随着部分档案逐渐公开,加上影视片的纪录解说和公开的表彰奖励活动等,老人家的身世和他对国家的贡献才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熟知。老人家先后获得的称号和荣誉有: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对于大多数很早就知道于老的国人来说,对于老的了解主要是源自于他在氢弹研制上的佳出贡献。

  “于敏构型”氢弹由于敏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2年8个月研制成功,属于中国原创,研制成功的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令全世界惊叹。

  说它是中国原创,是因为中国氢弹从研发到试验成功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更没有任何外来的援助,完全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后中国成功搞出了“于敏构型”氢弹。

  另一家拥有氢弹原创所有权的国家是美国,其研制的氢弹构型是t-u构型(“泰勒·乌拉姆”构型),与中国的“于敏构型”氢弹属于类型不同的弹种。

  其它三家苏联、英国和法国,据传不是仿造,就是复制美国的。传言说原苏联“窃取”了美国的氢弹技术,英国从美国那里学到了氢弹技术,然后又把氢弹技术教给了法国。

  随着1968年8月24日法国氢弹爆炸成功,至此中苏美英法,现在的联合国五常都跨过了更高级别的核子武器门槛,全都拥有了氢弹。

  说它研制的时间短,速度快,是指在所有曾经拥有氢弹的现在联合国五常中中国的氢弹研制创造了纪录,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苏联用了4年;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法国用了8年6个月;
  中国用了2年8个月。

  这就是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中国速度”,这种速度一直延续至今,比如网友们常提及“基建狂魔”,其实就是中国速度在基建领域的体现。

  相较于美式t-u构型氢弹,“于敏构型”的氢弹的先进性在于它的实战化、小型化、好存储、易维护且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受压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美苏对中的核讹诈,美国总统甚至扬言绝不能让中国造出氢弹。);受限于当时资金不足、设备短缺等条件;为满足好存储、易维护的需求。中国氢弹的研制从一开始就走了实战化、小型化、经济实用、好存储、易维护的路子。

  相较于美苏早期动辄几十吨的氢弹试验弹(后期都进行了小型化),于敏团队研制的氢弹总重量只有1吨左右。体积小不代表氢弹的威力就小,在首次氢弹试验中其爆炸当量就达到300多万吨,实际的爆炸当量可能更高。

  中国首颗氢弹的爆炸当量与美苏当年连续实验中的那些爆炸当量在500万左右,1000万吨,甚至变态的5000万到1亿吨的氢弹在数字上没法比,但中国氢弹初始实验之后就具备实战化能力这一点美苏没法比,美苏早期的氢弹威力虽大,但因自重过高且附带辅助设备过大过多,根本无法离开特殊的试验场地,更无法装在导弹和飞机等载具上进行长距远程投掷,简单讲就是氢弹爆炸需要特殊场地,有弹无法扔出去,即不具备实战能力。而中国的氢弹从试验一开始就接近具备实战能力,中国1967年6月17日进行的首次氢弹爆炸实验就是用飞机在西北大漠投掷的,这个试验方式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了解了中国与美苏在氢弹的小型化、实战化方面的差别后,再看下在氢弹的存储和维护上的差矩。

  基于美式t-u构型制造的氢弹,受体积、重量、热核装药反应比例较低等多方条件限制,其成品弹的寿命也就20多年,加上需要频繁更换其中核燃料,存储和维护起来费时费力,更费钱,尽管之后美苏都对氢弹进行了优化,实现了氢弹小型化,但上边提到的受限条件中只是解决了体积和重量大的问题,其寿命短,存储和维护难度大,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完美解决。美苏而之后又将原来的氢弹的改为三相弹,三相弹虽然也算氢弹的一种,就是在氢弹的外面又加一层贫铀材料(铀238)。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相对威力也随之减弱。因为存储和维护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仍得不到彻底解决,据说现在苏美已经销毁了自己拥有的氢弹,英法也不再生产氢弹。

  相对来说,以上那些美苏等拥有氢弹的国家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科学家解决的相对较好,在氢弹的寿命、存储和维护上远优和先进于美苏等国。“于敏构型”的氢弹可以长期保存60年多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现在中国成了当今全球唯一还有数十枚300万吨以上级当量氢弹,唯一一个仍能保持氢弹战略值班的国家。

  有了这类的镇国利器,之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敢对中国实施核讹诈,为中国赢得了直到现在仍在享受的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介绍完于老及他的团队研制的氢弹后,再看老人家身上那些闪耀着光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一,家国情怀重

  生于1926年的于敏,他青少年时代是在沦陷区今津市宁河区(原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度过的,他亲眼目堵了倭寇兽兵在中国土地上的横行霸道和累累恶行。国家沦陷后的亡国奴生活深深刺痛了他并给他留下了惨痛深刻且难以抹去的印象,直到90岁高龄的时候,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家依然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于敏从小发奋读书,立志长大后利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他曾说:“我们国家要强国富民,要搞原子弹氢弹,防御外来侵略,这是一个历史性任务,也是我实现夙愿、报效祖国的机会。”

  读书期间虽历经贫困和病痛挫折,但他一路都挺过来了,最终学有所成。

  1949年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1951年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专攻原子核物理研究。1958年,因国家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需要,于敏开始专攻氢弹研制基础工作。1965于敏调入九院,与彭桓武、邓稼先等开始集中攻关氢弹的研制工作。两年多之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氢弹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对于研发核武器于老是这么看的,他说:“中华民族不欺侮旁人,也决不受旁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

  对于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于老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对于荣誉,于老是这么看待的,他说: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二,战略眼光远

  美苏在早期进行了数量惊人的核试验后,核武器技术逐步成熟,设备逐渐完善,进行实战装备和布署后美苏准备联手限制其他国家进入更高级的核门槛,即在完成了的第三代核武中子弹(冲击波弹、电磁脉冲核弹、增强辐射弹)的研制和试验后,美苏在“全面禁止核试验”的问题上立场趋向“一致”,就尽快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其实美苏就想凭借已取得的核技术优势垄断先进的核武技术,试图用国际条约阻止后来者进入三代核武门槛。

  80年代初,于敏和邓稼先等人就预感到,美苏为了垄断核技术,可能会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于是于敏与邓稼先一起写下《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政府加快各种试验,以便于取得更加详尽、权威和全面的核武器数据。

  政府采纳了二老的建议,从1980年到1996年,中国又进行了若干次核试验,中国的第三代现代化核弹头,体积,重量和作战效能,已经完全可以和美俄(苏)的相媲美,有些核武弹头甚至比美俄(苏)还先进……中国以惊人的研发速度和试验效率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后,于1996年中国参加和签订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三,保密意识强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需要,于敏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尤其是1960年受命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以后,于敏隐姓埋名近三十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氢弹研制工作部分解密,于敏这个人和他的名字才被外界熟知。就连他的妻子孙玉芹,也是解密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原来一直从事的是研制氢弹的工作,她感慨地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解密后于敏仍很少公开露面,可能仅有的两次出现在公众场合应该是,他出席了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2014年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授奖大会。

  随着部分氢弹研制工作解密和于老身份的公开,许多内外的人物或势力开始关注他,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或套取有关氢弹研制,热核材料,X光引爆等方面的高价值情报资料。但于老对于氢弹的秘密一直守口如瓶,拒绝透露半个字眼儿。

  对内,在与氢弹研制工作无关的人面前,包括他的家人,有关研制氢弹的事他只字不提。对外,不管是朋友相求还是受邀外访,对于与氢弹有关的任何问题他都拒绝回答和科普。

  曾有一位老友邀请于老做氢弹的科普,请他深讲一些有关氢弹的理论知识,结果被于老拒绝了。他告诉那位老友,也许多说一句,那些还没突破氢弹理论的国家就可能因此突破很多东西。

  于老曾以退休大学教授的身份到美国做学术访问,整个访问过程关于氢弹于老没说过一句多余的话,一些人想通过借学术问题探讨从于老口中获得关于氢弹的有用信息,最终也没能得逞。

  于老那一代,有太多人,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就,自己却淡泊名利,为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功成名就后仍低调为人,为保守国家秘密,拒绝任何诱惑。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更是共和国的脊梁。

  而现在我们的国家除了继承先辈爱国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外,还有不少向境外出卖国家秘密换取钱色享受的贼和徒有虚名的伪科学家,甚至是顶着科学家头衔的鼠辈,这些引车卖浆之徒顶着一堆高大上的头衔,不是骗取国家科研经费,就是到处做报告、搞演讲圈钱。除了那些顶着名人和科学家的名号的人渣到处招妖撞骗外,还有祸害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洋奴买办和狗汉奸。这些自以为是的垃圾,活着时不过是一堆会移动的臭肉,死后就是一堆连狗都不愿意搭理的白骨。

  于老那一代人,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更替,承受过国家遭受外敌入侵和国家分裂之痛,他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独立自主,如何才能捍卫民族尊严,这也就他为什么能够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一生默默无闻献给自己的国家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国家,哪来的小家。像于老这种发自内的爱国情怀是真挚的,是朴素的,平凡中更显伟大。只有于老这样的国之栋梁才值得国人尊重、敬佩和缅怀,于老,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4:38 , Processed in 0.1719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