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54|回复: 0

余墨:杀死董卓:五波攻击背后的方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7 08: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89年,农历九月初一,东汉朝廷嘉德殿上,董卓拔剑在手,亮出了他最凶残的面目——废掉皇帝,打发他去当弘农王;立皇弟陈留王刘协为君,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正式登基。

  从擅行废立的这一刻起,董卓就成了忠于汉室的文官武将心目中的死敌。一波又一波的攻击随即展开。

  一

  废立皇帝的公告刚刚读完,针对董卓的第一波攻击即告开始。

  发动攻击的是尚书丁管。他一边高声叫骂着“贼臣”,一边挥起手中上朝用的象牙手板,劈头盖脸地打向董卓。

  (大反派董卓,《三国演义》里对他的描写基本上都是负面的。)

  这么简单粗暴的攻击当然毫无用处,伤不了董卓一根毫毛。结局也毫无悬念——丁管被武士轻松拿下,拉到殿外一刀砍了脑袋。

  丁管死了,但是,“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董卓的残暴终究不得人心,第二波攻击很快就到来了。

  这一次发起攻击的,是越骑校尉伍孚。伍孚显然比尚书丁管有脑子一些,他没有贸然出手,而是在朝服里面穿上比较小巧的铠甲,随身藏了一把短刀,准备寻找机会刺杀董卓。

  有一天,董卓上朝,伍孚装出一副谄媚的样子,跑了挺远的距离前去迎接。等到了董卓面前,伍孚突然拔出短刀,一刀刺去。这一次变起仓促,董卓吃了一惊,不过他武将出身,力气特别大,反应也快,当即伸出双手,握住了伍孚的短刀。吕布随即扑上来,把伍孚掀翻在地。

  紧接着当然是第二个悲剧——伍孚被拉到外面,剐了。一直到死,伍孚都骂不绝口。

  二

  两波攻击皆告失败,东汉王室的忠臣们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他们也真够没用,竟然跑到司徒王允的家里,聚众大哭。

  这边正哭得天昏地暗、感天动地,那边却有个人拍着手笑起来了:“你们满朝公卿,从白天哭到夜里,从夜里再哭到白天,能把董卓哭死吗?”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热血青年。成为奸雄,那是后来的事儿。)

  这个大笑的人名叫曹操,他不相信眼泪,相信行动。第二天,他就带着王允的宝刀,走进了董卓的相府。

  曹操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平时经常拍董卓的马屁,还帮董卓做事,和董卓的关系处得不错。因为深得董卓的信任,因此他可以近距离接触董卓。这天,他趁着吕布不在、董卓躺在床上休息的机会,拔出了王允的宝刀,准备做雷霆一击,去董卓的性命。

  不巧的是,躺在床上的董卓从镜子里看到了曹操拔刀的动作,当即大喝一声:“孟德,你小子想干啥?”曹操多机灵啊,随机应变,举着刀跪倒在地,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老领导您。”

  第三波攻击又失败了。好在曹操够滑溜,立马找个机会跑了,没有让自己成为悲剧英雄。

  三

  第四波攻击声势最为宏大——曹操发起,袁绍领衔,十八路诸侯共伐董卓。诸路军马,多少不等,多的有三万,少的也有一二万,加起来,也是数十万人的一支威武之师。

  虎牢关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吕布吃了亏,伐董联军占了上风。随后,董卓火烧洛阳,带着汉献帝和满朝公卿退往长安。伐董联军虽然收复了一个残破的洛阳,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却无法彻底消灭董卓。不久,联军内部矛盾频发,袁绍与孙坚因为玉玺翻脸,中了埋伏的曹操又对迟疑观望的诸路诸侯极为不满,于是,十八路人马分崩离析,纷纷拔营起寨,各回各家各见各妈去了。

  震动天下的第四波攻击星流云散,董卓继续在朝廷里作威作福。

  董卓不灭,汉臣不服。明刀明枪的第四波攻击失败之后,司徒王允发动的第五波攻击正式开始。这一波攻击,最为复杂巧妙——既不是正面冲杀,也不是秘密行刺,而是离间董卓与其军事支柱吕布的关系,从内部瓦解董卓集团。

  (司徒王允,连环计的主导者)

  司徒王允巧妙布局,美人貂蝉以老戏骨一般的演技倾情出演。她巧妙地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用她的美貌,用她的眼泪,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必杀技,一步步把董卓和吕布这对政治父子搞得互相猜疑、离心离德,终至于反目成仇、刀兵相向。

  十八路诸侯、几十万大军没有办成的事,曹操、袁绍、公孙瓒,刘备关羽猛张飞,诸多英豪联手没有达成的目标,在貂蝉的一颦一笑之间、一哭一闹之中,轻松完成;一个连当朝皇帝都害怕的权相,一个让满朝文武都无可奈何的巨奸,在貂蝉的进退周旋之中身首异处、灰飞烟灭。

  四

  无数英雄,五波攻击,董卓终于死了。干掉董卓的过程足够复杂,也足够有趣,那些想做事、有想法的有志之士,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1.不动脑筋,不做谋划,仅凭血气之勇,不可能干成什么大事。像尚书丁管那样冲动行事,结果就是赔上自己的性命,对事情毫无裨益。

  今天的市场中,经常看到一些像丁管一样的创业者,根本就没有成熟的想法,脑子一热,就冲进来了。这样的创业者,最大的可能是成为炮灰,很难看到成功的一天。

  2.古往今来,想做成一件大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

  像将军伍孚、枭雄曹操那样,单人独骑去行刺董卓,那就跟碰运气买彩票差不多,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想依靠简单的方法取得成功,基本上是一种妄想。简单方法如果可以成功,别人早就成功了,凭啥会轮到你?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运气而非实力、谋略上,很可能会碰个头破血流,像伍孚一样落个身首异处的结局,或者像曹操一样被逼得亡命天涯。

  今天的市场中,像伍孚一样的创业者也有很多。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根本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认真论证,对创业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他们进入市场,就是去碰运气。当然,运气不是那么好碰,南墙倒是很容易碰上。

  (貂蝉,王允连环计的执行者)

  3.正面进攻,打消耗战,不是一个明智的好法。

  曹操发起,袁绍领衔,十八路诸侯,几十万人马,这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但是,一阵猛冲,几番鏖战,结果是什么呢?干掉董卓了吗?没有啊。董卓除了实力受到一点损耗,但地位并没有动摇啊,他带着皇帝和公卿一路迁到长安,照样把持朝纲,欺凌君臣。

  今天的市场中,经常看到类似“伐董联军”这样的企业。他们自恃实力雄厚,兵强马壮,进入市场时往往高举高打,投入重金,跟市场中的统治者正面抗衡——铺天盖地的广告,烧钱竞赛一般的补贴,成群结队的营销大军。这样正面进攻,打消耗战,最后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市场还没拿下来,自己却弹尽粮绝,坚持不住了。

  4.外部的攻击,即使有雷霆万钧之势,也不可怕。来自内部的攻击,虽然声势远远不及外部,却可能是最致命的。十八路诸侯声势虽大,也没有奈何董卓;王允在内部一番捣鼓,却要了董卓的老命。

  5.如果想以弱胜强,低成本地打败强大的对手,必须找准敌人的软肋,用最巧妙的方法攻击敌人的“阿格硫斯之踵”。

  董卓的弱点是什么?他的弱点就是他和吕布之间极为脆弱的关系。吕布是董卓的军事支柱,但他却不是董卓的嫡系,而是一员降将。他不但是一员降将,还是一员跳槽成瘾、忠诚度极为欠缺的降将。

  这就是董卓最大的软肋,是他的“阿格硫斯之踵”。武侠小说中,即使武功最为高超的大高手,也有防护功夫练不到的薄弱部位,称之为“练门”或者“罩门”。从最早的丁管、伍孚,到后来的曹操、袁绍,都没有找准董卓的的练门,失败自然不可避免。司徒王允火眼金睛,他又离董卓很近,所以能看清董卓的练门所在,从而一击致命。

  (吕布,最喜欢跳槽的打工仔)

  6.《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准备充分、计划周密,就会取得成功;不做准备,走哪儿算哪儿,那就很可能失败。

  对董卓的五次攻击,第一次丁管根本没有准备,第二次伍孚的准备非常简单,第三次曹操的准备也极不充分。第四次看起来好像准备时间不短,还专门推举了盟主,给每个诸侯做了分工,但实际上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统一的指挥,从谋略上到组织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整个伐董行动中,十八路诸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还互相猜忌,各有算盘。这是看起来有准备,实际上没准备。

  王允的连环计,那才叫有准备。第一,王允计划周密,设计精巧,直击董卓的要害;第二,王允和貂蝉行动统一,互相信任;第三,王允看人精准,选对了貂蝉这个有勇有谋的执行人。有这三条,王允的行动自然是“预则立”。

  有备胜无备,有谋胜无谋。有准备的打败没准备的,有想法的打败没想法的——世界上的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其实也就这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3:07 , Processed in 0.1094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