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71|回复: 0

卡夫卡很忙:被抹黑的汉武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 1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的本源在于记载,所有的记载由人完成,只要是人就有爱憎。

  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两个皇帝,一个是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一个是汉武帝,奠定了大一统和汉民族,然而这两个人,在历史书上都没有太好的名声。

  始皇帝总归是中华祖龙,即使是再怎么被抹黑,但还是很难被抹杀,两千年后的今天,虽然肉体在腐烂中被埋葬入地宫,但总归是秦皇陵历经整个王朝年代,到现在还坚固如初。

  而汉武帝的茂陵,则五次被盗,其中能留下来的,大概只有当年那些随葬汗血马的骨头了。

  我每每读历史书的时候就惊讶于秦始皇对贵族们的宽容,倘若六国被灭之后,大肆灭杀六国贵族,秦王朝会二世而亡吗?历史没有如果。但后来汉武帝却毫不手软的打击豪强,大侠郭解死因就很值得称道,因为粉丝太多了,所以被灭族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汉武帝批评得特别多,但,汉武帝并没有因此杀了太史公,并且还让史记流传后世。

  可见,刘彻其人气魄宏大,胸襟宽广,那么为何太史公最后被太监了,以至于满怀怨恨的写了《史记》呢?

  一、

  过年的时候,因为无聊,跑去写了几篇关于论语的文,那时候,我算是第一次系统的读了儒家的经典。

  何以汉武帝第一个废黜百家,表彰《六经》?

  在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年间,发生了一场规模非常宏达的七国之乱,若非当时中央应对有方,恐怕永乐靖难的事情就要提前一千多年上演了。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承秦制,跟着大一统,可惜的是,地方上老百姓们并没有特别认账,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都有视郡为国的习俗,可见地方分裂势力的强横。

  诸侯王是明面上的分权者,各地豪强则是背地里的分权着,在汉武帝之前,这种割据势力的世袭能量是非常强横的。

  我前文所说的郭解,就是著名相面专家许负的外孙,即便是个黑社会,也不是从社会底层混起来的,也是有源远流长的家族背景。

  作为一个非常聪明睿智的皇帝,刘彻当然不希望再有类似的事发生了,所以他必须要消灭诸侯王和其他地方豪强势力。

  我们现代人非常清楚,一个统一的国家里,意识形态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在汉武帝,他从把治国思想从黄老转到儒家上,其实是符合大一统要求的。黄老让大家自由发挥,而儒家教育大家按照礼所制定的秩序来生活,有秩序才是国家安定繁荣的根本。

  那还有什么好比较的呢?当然选择儒家了,重建社会秩序了。

  对所有违背秩序的,一概灭了。其中最受打击的是世家大族,所谓豪强。

  二、

  在汉代的时候,选拔人才其实是很难的。

  那时候没有成熟的科举制度,官员往往在贵族子弟里挑选,说白了,你一个皇帝,除了贵族子弟还能接触到谁?

  有没有不是传统贵族,又能被皇帝看上的呢?只有外戚了。

  外戚这玩意,非常具有谜之不可预测性。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灰姑娘,会得到命运的青睐,最后飞上云端母仪天下。

  卫子夫的好运,照耀了卫氏满门,让中国多了两个彪炳千秋的军事奇才,卫青和霍去病。

  从某种意义上讲,卫、霍都是汉武帝一手教育出来的。卫青在汉武帝发掘之前,一直在平阳公主府当马夫,一个马夫是天纵将才,我不信,即使再天才,毕竟领军是管理学,总要有个学习的过程。

  史记里虽然把李广吹的一塌糊涂,甚至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好的句子,但我读完还是觉得其人非常可疑。

  李广是将门世家,秦将李信(吹牛被项燕揍得学会做人的那位)的后人。

  世家里出来的好苗子,应该懂得如何管理军队,熟悉地理。

  但是,我们李将军从来就靠才气带兵,士兵想咋咋地,大部队一出发就迷路。太史公说,匈奴人特别怕飞将军。恩,当年秦赵大战,秦军特别怕赵括。

  李广带兵,动不动就全军覆没,就他一个人能逃回来,这让我非常迷惑,是怎样的运气和实力能达成这种成就的?除非自己是奸细吧。

  至于迷路,你一个老军头,如果不熟知地理,起码有个靠谱的向导,又是怎样的命运让他每每把汉家子弟带入到绝境中,成批死亡?

  我不禁想,李广其实是代表了汉军里世袭的军阀势力,这些人自然看不惯受到命运之神青睐的外戚战神,于是他制造机会,不惜让部队大批死亡,达成某种目的。

  汉武帝给了卫青霍去病以及后来的外戚们破格的待遇,无非就是给军队树一杆大旗,瓦解军队里世袭豪强的势力。

  从来屁股决定脑袋,司马迁是世代史官,找他当然认为这种世袭能力理所当然,所以从情感上同情李广很正常。

  至于卫霍嘛,最后太史公非常阴暗的在史记里把他们说成是汉武帝的男宠,以至于我在网络的YY小说里还看到过这个题材的。

  权力这个东西,非常的玄妙,并不是你是皇帝,自然而然就能让天下的人都听你的,不然哪里来的权臣,哪里来的反叛?

  到汉武帝时代,权力的蛋糕已经世袭几十年了,地方上的豪强、诸侯王,中央里的文官系统,军队里的武将体系。

  有的时候,那些势力如此顽固,在皇帝只能打压,另起炉灶,而不可能根除。

  太史公文笔很好,写的史记最后一篇《报任安书》我曾在学生时代反复背诵,其中满怀的悲愤跃然纸上,又怎么可能有客观公正的态度给到汉武帝呢?

  三、

  后来我们民族叫做汉。

  在之前,人们爱用六国传统的称谓来说自己,比如说,刘邦项羽其实都是楚人,大儒叔孙通要讨好刘邦,脱了儒袍穿楚服。

  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搞盐铁专卖,统一铸币权,在经济上搞大一统。

  表彰儒术,在意识形态上搞大一统。

  利用对外战争,搞汉匈对抗,提升了民族向心力,一致对外,最后终于凝结成了汉民族。

  我经常在想,汉武帝到老年还能写下罪己诏,临终之前把后世安排的妥妥帖帖,霍光再怎么权臣,最后还是汉家天下,比秦始皇不知道强多少。

  这是个到死都计算的清楚明白的强势皇帝。

  为何在漠北决战之后,还在不停的对外用兵,难道仅仅一个好大喜功就能搪塞过去?

  当然民族向心力是一说,但到底,还是出于稳固政权。

  只有不停的打仗才能有效的清洗军队里的各种顽固的军阀势力,比如说,到最后李陵投降匈奴,世代将门的李家终于被完全清洗掉了。

  文景之治被千古传诵,但文景之治的积弊,世家大族、各地豪强盘根错节的关系,军队为什么毫无战斗力,跟匈奴打架,在马邑之战里,王恢、李息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眼睁睁看着匈奴人跑路。

  汉军其实当时已经腐朽了,军队腐朽起来比谁都快,所谓世代将门的李广们,除了争名夺利,搞不好还暗通匈奴,走私牟利。

  到曾孙子汉宣帝时,汉军依旧天下无敌,所以才有陈汤那句流传千古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然,汉宣帝从民间起,历经劫难,所以有大智慧,但他手段怀柔,如果没有当初爷爷汉武帝一系列反军阀的清洗,哪里来的赫赫武功?

  四、

  非常有意思,往往强势的皇帝,法定的太子都非常弱鸡。比如说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邦认为子不类父,想废了,无奈吕后手段高明,没能奈何。

  戾太子在舅父卫青死了以后,日子非常不好过。

  大约当时朝堂里反对势力都往太子身边靠拢。太子受传统教育,老师水平也不过如此,看不懂帝王心术,骄傲如刘彻,做皇帝的手段基本都是自学的,天才们的通病是不懂普通人为何如此弱鸡,在对待自己的儿子时,更是恨铁不成钢。

  刘据当太子最开始的年月是非常顺利的,汉武帝29岁才有这个儿子,卫子夫很快当了皇后,卫青当上大将军以后,卫家势力根深蒂固,这时候也没有别的竞争者出来捣乱。

  当年刘彻小时候可以说靠了母亲通天的手段才能当上太子,而在儿子这里,一切过于理所当然了。

  缺乏危机感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被儒家腐朽的思想洗了脑,师傅石德出身万石君家族,祖传的庸才一个。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的接班人问题,估计也是非常头疼的。所以他拿出来江充和幼子刘弗陵来磨砺一下太子。

  钩弋夫人的父亲曾经是中黄门,在汉宫里大约也算有点势力,宦官们串通一气,把钩弋送到刘彻身边,然后钩弋夫人居然就怀孕十四个月生下来刘弗陵。从现代医学角度讲,怀孕十四个月生子绝对生出来一个怪胎,那么这个怀孕就有伪造的嫌疑,反正后宫的宦官们都是自己人,总有办法嘛。

  后来刘弗陵生下来,汉武帝很高兴,又想起打磨太子这件事,就造了个尧母门。

  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年纪很大了,他那么明智,怎么可能真用一个婴儿来替代已经教育了几十年的太子呢?毕竟古代婴儿的死亡率高,而且孩子长大之后天知道会成啥样,老皇帝也不太可能看到那一天。

  但是,给太子引入竞争机制,让他成长这件事还是可以的。

  很可惜,磨刀石们不听话,彼此之间有太多想法,最后把太子逼得谋反了,只好一死了之。

  其中皇帝派出的使者非常可疑,我总怀疑跟钩弋夫人脱不了干系,毕竟是宦官体系的,平时进太子谗言那么多,总不会无缘无故吧。

  一旦汉武帝决定立幼子刘弗陵做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钩弋夫人。但他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造成钩弋无辜惨死的假象,其实是不想幼子生来就背负罪孽,毕竟巫蛊之乱里死的人多了去了,多背一条人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可惜最后汉宣帝是戾太子的孙子,巫蛊之乱里受害深重,没有反攻倒算已经不错的了,你要他为曾爷爷说公道话,肯定是别想了。

  后来汉宣帝的评价自己学儒学学傻了的儿子汉元帝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明白爷爷戾太子为何总被针对呢?

  巫蛊之祸里被杀的人非常有意思,第一回是支持太子的人被杀,既然太子死了,皇帝就要把他的势力一网打尽,第二回对抗太子的人被杀,武帝此时已经想好了另立幼帝,因此不得不把刺拔干净。

  固然是血流成河,但是,却的确给后面的子孙们铺平的道路,谁都没有乱了汉家天下的能力。

  最后世家的力量基本都差不多消灭光光了,以至于没有势力能抗衡强大的外戚,东汉灭在王莽手中,也算是必然了。

  五、

  太史公能留下史记,大约还是刘彻太明白了,后人的评价总归是后来来说,杀人再多又能如何,清代的乾隆皇帝总爱自诩为汉武帝,论心胸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太史公的态度很容易理解,谁会喜欢当太监?为什么后代历史学家总喜欢抹黑汉武帝呢?

  说白了,如果皇帝都学了汉武帝,大臣们的日子怎么过?当丞相的都不能保证善终,何况其他人?

  东汉是儒家学霸们的天下,学霸可是要求祖传的,所以武帝在汉书里被批判。

  唐代的皇帝号称是李广的后人,汉武帝不公平啊。

  宋、明两代,文臣集体太厉害了,对武将防范很深,所以对喜欢动刀子的汉武帝可能有好话吗?

  到清代,你觉得会有人弘扬民族主义吗?

  主席他老人家读历史读透了,所以把秦皇汉武归于一类,第一流的皇帝,算是非常中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2:48 , Processed in 0.1250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