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4|回复: 0

萧家老大:大唐王朝官场衰变的历史教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3 07: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年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一批名臣的辅佐下,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经贞观初年的机构精减,京官由原来的二千多人减少到六百四十三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并了许多州县。这一次政府裁员和机构精减非常成功,不仅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办事效率,也大大的减轻了黎民百姓的经济负担,为“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与行政基础。与此同时,初唐的官场,正气盛行,官员大都比较清廉。魏征死的时候,家无余财,因为他把所得赏赐全部用于赈济灾民了;中书令岑文本家中清贫,住的房子又小又湿。有人劝他经营一点产业,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这己经很让我担心了,我哪里还有心思经营产业?尚书右仆射大帅哥温彦博同样也不置自己的家产,他死的时候,家里连体面一点的吊丧场地都提供不出来。凡此种种,皆反映出贞观时期的官场政治确实清明,大多官员的道德操守确实良好。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官员便开始结党营私,出现了有名的“朋党之争”,官场腐败也随之滋生。再加上随之产生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之弊,在种种弊政的重压下,曾经的大唐盛世便开始衰变,并日渐式微,最终,煌煌王朝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坍塌了。

  那么,曾经精简过的政府机构是如何变得臃肿不堪的呢?曾经高效干练的政府官员是如何变得冗员充斥,效率低下的呢?曾经清正廉洁的官场风气是如何变得腐败污浊的呢?曾经的辉煌盛世是如何走向衰败消亡的呢?这一切,都给后世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这还得从科举制度说起。众所周知,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而隋朝存世只有三十余年,故未有作为。唐朝承继了这一选仕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打破了门第界限,给居于社会底层的学子提供了上升的渠道,这显然比魏晋以前的门阀制度要进步得多。可是,科举选仕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批士子通过科举制度被源源不断地选拔上来,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政府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呢?如果都让他们当官,哪里会有如此多的官位呢?如果不让他们全部当官,剩余的又如何安排他们“就业”呢?

  唐太宗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创办国学,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士子们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甚至可以“德化四方”,对外国进行“文化输出”。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五年(公元632年)以后,唐太宗“屡幸国学,增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学均增生员额,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亦遣弟子请入国学。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其盛为近古所未有。”

  应该说,李世民的这一办法,是“很给力”的好办法。不但“增生员额”、“各置博士”,提高了士子的“就业”比例;还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用知识分子教授经典,来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同时,创造出“国学之内,八千余人”的古今未有的文化盛事;更关键的是,八千人中还有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派来学习的弟子。这说明,唐太宗的这个办法,不仅“国际反响”很好,还为“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可惜的是,唐太宗的后人没有延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据《旧唐书》记载:“高宗嗣位,政教渐衰……则天称制,以权道临天下,不吝官爵,取悦当时,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文化教育事业就逐渐不受重视了,等到武则天称帝以后,她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不惜弄权,用官位来笼络读书人,生员们不再以学习经典为意,学术气氛和学术尊严都由此变坏,二十年间,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文化教育事业被中断了。

  虽然文化教育事业被中断了,但科举考试仍在进行,士子仍不断涌现,他们的“就业”渠道只剩下了一条:进入官场。然而,官场接纳“就业”的能力本来就不强,现在变得更加拥挤不堪了。恰在此时,武则天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打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遂另设机构,安插亲信。新机构产生,旧机构仍在,机构重叠,必生冗员,冗员增多,势必效率低下。更关键的是,重叠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国家资财,还极易引发官员之间的派系争斗。在争斗中,他们结党营私,政治理想与道德操守在攀附和挤兑中消磨殆尽,而腐败奢糜之风却日盛一日。长此以往,官场风气焉能不坏?

  更可怕的是,就在官僚机构日益臃肿,政府冗员日益增多,官场风气日益腐败的情况下,官员们的薪水却在“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人计算过,唐初俸制,官一品月俸三十缗,职田禄米不过千斛;到了开元年间,官俸就数倍于唐初了,而天宝年间又数倍于开元;接下来,“大历数倍于天宝,而建中又数倍于大历”;就算是大历年间的官一品,月俸也己达九千缗,是唐朝初年的三百倍了,此时离唐初不过才一百五十年。此后,官员们的薪水还在继续增加,直至最后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唐德宗时的大臣沈既济,曾痛陈官场之弊为“四太”:“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禄利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沈既济的说法切中肯肇,但是,在这样的世风日下之中,又有谁愿意听这样的逆耳忠言呢?再说,既便真听进了这番话,恐怕此时也没有什么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因为,此时的大唐官场风气己经彻底败坏了,朝廷上下,文恬武嬉,哪里还有重新振作的机会?积重难返的王朝气数己经衰竭,只能苟延残喘地等待谢幕了,更何况还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内外挤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8 23:40 , Processed in 0.2344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