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在欧美蔓延,对西方邪恶势力是一把“双刃剑”
【时事漫谈】在新冠疫情在中国从“基本控制”向“完全控制”过渡期间,新冠疫情在欧美突然表现出“快速蔓延”,就其后续发展的可能性而言,问题要两方面看:
一方面,西方可借疫情从欧美方向输向俄罗斯对其施压。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对欧洲的开放度很高,因此,除非下决心承受更大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困难,否则俄罗斯很难主动地实质性切断与欧洲的人员交流。
另外,俄罗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组成为能源和军火,特朗普访印时与印度签30亿美元的军火大单,挖了俄罗斯主要军火市场的一块蛋糕;而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停摆一个月、也影响了全球经济,从而使得全球能源供应需求明显减少,能源价格下跌,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又是个打击,由此也可感觉到西方邪恶势力很难简单地因为自身疫情的压力,就全面放弃借“疫情之危”去实现瞬间实质性消化俄罗斯之“机”。
另一方面,随着新冠疫情在欧美全面爆发(注:在东方时事解读的评估中,准确地讲,应该是,随着新冠疫情在欧美公开地集中爆发),西方自身又承受着巨大的金融维稳之压力,因此如同西方对中国处理疫情时所怀的纠结心情一样,在图谋将新冠疫情从欧洲方向定向输向目为止疫情都相对可控的俄罗斯的问题上,其实也有着类似的纠结。因为,这首先得置欧美、特别是欧洲日益严重从而已经掩盖不住的严重疫情不顾;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利用........俄罗斯直到今天、基于与欧盟贸易与金融关系的极其重要性、从而仍然没有下决心全面切断与欧洲的人员交流......这一犹豫不决,试图麻痹“俄罗斯先前因与中国已经在新冠疫情上有深刻交流、从而早已明确彰显”的警惕心,其次,在获得“首先”之意图的同时,欧美、特别是欧洲自己也得承受疫情日前严重的巨大风险。当然,美国自己也一样。
还有,局面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另一层面,即,站在欧美的角度去看问题,由于它们虽并不在意欧美民众生命健康,但却必须在意疫情对经济、特别是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所以,如此复杂的局面,即便是没有外在的干扰,也并不容易精确操作。
更何况,操作过程中,还有来自中国因素的干扰必须有效排除才行。
而要有效排除这种干扰,又谈何容易?因为这种干扰首先就来自于中国央行不会配合“西方央行为了实现其金融维稳而无限提供流动性”而同步缩小与西方的利率差距、继而实际上主动协助西方去金融维稳。原因如下:
●中国绝不能加入吹金融泡沫的阵营
第一、中国经济以实体制造业为主,即使中国金融体系因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放松银根,主要目的也为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向停摆了一个月的实体注入能量,恢复生产、保就业、保民生。
第二、以金融服务业代表整个国家经济的西方,搞宽松则为刺激金融泡沫、抬高股市,维持其金融稳定。但显然,中国不会那么去做,至于西方,它当然还会幻想在所谓中国国内力量的配合下,将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金融政策诱导进又一轮“资源错配”、甚至犯下严重的战略错误、从而无法对西方借疫情从欧洲方向输入俄罗斯,并在俄罗斯制造一出“等效的生化袭击”的相关意图进行有效干扰。
另外,西方甚至想趁机利用疫情在全球造成的原油需求大量过剩、从而造成的原油价格暴跌,结合利用俄罗斯国内力量的配合,对俄罗斯形成一种“等效的致命金融攻击”。
●中国更不可能去吹房地产的泡泡
因此,对一些地方前一段时间放松房地产政策,有些,是谓审时度势,一为恢复疫情后的经济、二则照顾到刚需买房的人、三是考虑到地方政府经济运转。如果中国支持部分地区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经济的恢复的相关政策安排,因“金融反腐败实质性突破仍然缺失”这一效应,而发生全局性房地产的再次暴涨,则可以肯定,金融反腐的某些环节,也会像“疫情”所促成的、原本排列在金融反腐败之后的“文化反腐”的部分环节适当提前那样,也适当提前!
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虽然金融反腐的整个过程要保持相应的战略节奏,但中国有句古话: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皆误。因此,一旦因国际形势或国内形势最终实际演化而产生的战略需要且战略必要,中国也会在“审时度势”之中,提前某些金融反腐实现实质性突破的关键环节,继而向国际形势适时且果断地注入变量,直到动量,只要能彻底打乱西方的相应计划就行。
●眼下,西方必须金融维稳,否则第二场“次贷危机”就会提前爆发
最近一段,我们最近一直普及美国(西方)金融市场的所谓VIX恐慌指数的相关知识及其背后的世界,因为在它背后,是一系列极其疯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如果拿当年的次贷危机做比喻,简单说,当年导致次贷危机的次级贷,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杠杆贷款,表面看上去它们并没有那么大杀伤力,然而当年的爆发点——次级贷背后的CDS信用违约掉期,就其危害性而言,大体相当于今天杠杆贷款所代表的“众多危墙”之下的VIX恐慌指数背后的金融衍生品。再次打个比喻地形容:如西方未来最终无法金融维稳,毫无疑问,第二场次贷危机未来这段时间里随时就会爆发,其严重程度及较当年更加严重的后果,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我们注意到,西方正在试图“拼凑”起一个“西方超级央行”的扩大版(注:这个问题之后再展开),主要意图是金融维稳,否则,在疫情已经在欧美全面爆发,西方邪恶势力内心着实纠结之间,如果金融维稳最终失败,则第二场“次贷危机”就会提前爆发。
因此,这里请大家注意,在上面提到“西方超级央行的扩大版”时,我们用的是“拼凑”一词,这本身就可说明很多问题。
因为对西方而言,此时正式挂牌西方超级央行(注:主要是欧美,外加一个日本,三家央行高度统一行动)的时机并不成熟。首先,在2月底3月初之后,事实已经是,中国将国内疫情处理得非常好,西方水淹南方的诸多前提条件也并未出现;
其次,特朗普2月访印时提出的所谓“蓝网计划”,他倒是有这个心思,但依然由于时间已经到了“2月底3月初”,中国基本控制了疫情发展,令美国(西方)感觉机会不佳。因此,西方为金融维稳而是不得不继续吹起金融资产的泡沫的同时,会顺带进一步诱导南方经济体资源错配,但在中国经历了军改、又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恐怕它很难顺利地“实质性实现这个目标”。
●谨防中国境内掀起一场所谓的“金融疫情”
由于文化反腐还未完成这个短板,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最终导致新冠疫情在中国国内全面爆发;事实上,必然警惕的是:尽管军改非常成功且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但在金融反腐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再加上文化反腐败更未完成,所有这些,都会促成西方不会放弃幻想,那就是:利用中国尚未回补因处理国内疫情已经消耗的精力,利用现有的(已经爆发、但还未彻底补实)的漏洞、或继续寻找甚至制造新的漏洞加以利用,比如,再在中国境内制造一场金融疫情,从而最终干扰中国“准备干扰西方瞬间解决俄罗斯”的图谋,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西方的一种必然。
因此,在有迹象说明西方为了金融维稳、而去“拼凑”西方超级央行的时候,要防止其效应像病毒一样输入到我国境内、并在洪博培所说的“内部力量”的策应下,掀起一场金融疫情,从而导致中国资源错配、继而打乱中国的战略与战术节奏的可能性下,一则,我们首先需要是高度警惕,也是我们这两天反复讲中国股市大盘的重心应该下沉至2450点至2850点区域之间,且最好靠近这一区域的下沿、也就是2450点进行振荡,并绝不允许房地产再次爆涨,从而务必防范所谓“金融疫情”的真实意图。
通过上面的讨论,其实,针对未来一段,我们想强调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新冠疫情要处理好;第二、要有效防范金融疫情;第三、在此基础上,建立好中国的生物安全体系,把之前”爆发新冠疫情”关键短板都予以补齐,在经过新冠疫情之后,这就需要适当提前实行文化反腐某些个重要环节。
另外,在有效防范出现“金融疫情”方面,除了金融反腐败进程的“实质性突破”这一环节,因目前仍然需要保持战略节奏还不能立刻去做之外,能做的方面或环节,要进一步加速做好准备。
●关键问题上,先动手者,未必就占主动
在我们的看来,今天中国与西方在全球层面的较量,就如同两个武林高手比武,关键问题上,先动手者,未必就占主动,因为身形一动之间就会让对方看出破绽、甚至抓住破绽、从而一击致胜。站在中国角度,这些,就是所谓的“动态评估”或者“半渡而击”。
以南亚破局问题为例子,西方这边搞南亚破局,身形显露出现破绽,那边中国就把西太安全框架顺手破掉,一旦如此,则胜负已定,其它的层面,打都不用打了。因此西方在南亚破局的问题上,在关键一刻,也始终表现出“三思三思再三思”的犹豫、甚至纠结。因为有些东西只要迈出了关键一步,就很难回头,就再也回不到过去。
●实力才是当今国际形势演化的根本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国际局势演化如此之快,特别是,在中国如东方时事解读事行所预期的、于“2月底3月初”基本控制疫情之后,新冠疫情的“影响”就实现了一个转换,从对中国全球战略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忽略、转换到“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将会非常深入”。
在这里,补充这样几段文字,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这种转换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转换”与否?又“如何转换”?关键因素就是实力。
第二,有实力才可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才可以去追求利益、及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利益取向正确与否,或可以放大实力、或会缩减实力,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之间未来一段在相对实力上的增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层面影响力的转换上,其后续演化,或是一个典型例子,即:由于利益取向不同,中国的相对实力某种意义上将被显性放大、美国的相对实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将因“新冠疫情”的在全世界层面的后续演化而日益彰显!也就是说,绝对实力、特别是相对实力的增减,会因为一次重大危机而迅速得以体现。
第四,在这场新冠疫情里,就在特定层面、甚至多个特定层面突然放大了中国的实力。比如日常中普通民众不会关注的一些领域,如中国生物方面业已拥有的世界顶尖技术水平,在这次危机中,就使大家领略和感受到了;不仅如此,国外学者、专家、政客等,在看到中国处理疫情的做法之后,也会去深刻反思一个问题:如果换做自己的国家,是否能做到这种程度?还有,这次疫情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即便一个国家有技术,但没有钱也是不行的,而更有甚者,有技术,有钱,但没有相应的制造能力同样是不行的。也就是说,一个具体的危机之下,技术实力与经济实力、制造实力,同样重要。比如,今天的美国还在为“是否有足够的试剂盒”而朝野相争,而仅中国的武汉,疫情高峰时,每天核酸诊断两、三万份,最低标准也是几个亿的人民币往里扔,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制造能力,你即便是有钱,也没地扔。因此,实力决定了新冠疫情影响的转换,也决定了当今国际形势演化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