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65|回复: 0

蒋校长:李登辉,“死”于199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 1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6年9月,马六甲海峡的军港。

  英国的运兵船“不列颠号”即将拔锚起航,上百名驻守亚洲多年的英军即将回到不列颠群岛。

  同样在这艘船上的,还有一个亚洲年轻人。

  他刚刚获得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带着家中仅存的积蓄,靠托人找关系才狼狈的登上这艘运兵船。

  怀揣的无限的希望和伟大的理想,奔向心目中的乌托邦。

  23岁的李光耀正在叩开新世界的大门。

  也是在1946年,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另一个23岁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台湾,准备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他叫岩里政男,或许另外一个名字更为人熟知:

  李登辉。

  ▲年轻时的李登辉

  01.

  他们都是劫后余生之人,幸运的从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幸免于难。

  1942年,成绩优异的李登辉考入台北高等学院。

  当时班里只有四个台湾学生,李登辉就是其中之一。

  1943年,李登辉从台湾来到日本,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继续求学。他原本的专业是法学,但是日本不准殖民地的学生选择这些“高端专业”,无奈之下,李登辉选择了农业学。

  第二年,兵源紧张的日本将李登辉强征入伍,他短暂返回台湾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很快又在1945年被调回日本本土,编入高射炮部队。

  幸运的是,日本很快选择投降,李登辉也避免了成为“玉碎”的炮灰。

  日本殖民台湾的岁月,让李登辉养成了严重的“斯德哥尔摩情节”,他不仅不怨憎日本,反而对日本满腔“爱国”之热血。

  2004年,他穿上日本剑道武士服拍摄定妆照;2007年,他前往日本靖国神社参拜。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更是公开发表《台日新合作的曙光》,“痛斥”纪念抗战胜利:二战时期日本和台湾是同一个国家,“台湾人”是在为“日本祖国”而战,何来抗日战争一说?

  和数典忘祖、自称日本人的李登辉相比,李光耀的经历更为曲折艰险,他在新加坡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两个列强的殖民。

  在前往英国留学前,李光耀在当地最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就读,日军侵入后他被迫中断学业,在流亡过程中险些失去生命。

  1946年,李光耀终于重返校园。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入剑桥大学攻读法律系,正是李登辉当年在京都帝国大学被拒之门外的专业。

  ▲李光耀的毕业照

  一个枉费万般努力却还是求而不得,一个却终于得偿所愿的叩开了剑桥的大门,冥冥之中像是注定了两个人人生的轨迹。

  一个机关算尽一场空,一个得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一切。

  这一切,或许是巧合,又或许是历史的必然。

  02.

  李光耀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很快。

  1952年的时候,李光耀就代表工会与当地英方政府谈判,在工人当中名声鹊起,积累到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很快,李光耀进入立法院,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

  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36岁的李光耀出任首任总理。

  1965年,两个人一起迎来了命运里的第二个转折点。

  在这一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42岁的李光耀开始独立承担起治国重任。

  这一年,已经在台大藉藉无名做了十几年的讲师的李登辉,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他不仅拿到了农业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更是荣获全美杰出论文奖,由康奈尔大学公开出版发行。

  论文的题目名为《国际资本流通与台湾经济的发展(1895-1960)》,这篇论文成为李登辉跃升的敲门砖,他开始走出校园,担任起一些学术组织的牵头者和官方机构的顾问。

  1971年8月,李登辉以农业问题专家的身份被介绍给蒋经国。

  蒋经国搞政治水平一般,但搞经济生产是一把好手,他很看重也很需要李登辉这样的经济人才,二人详谈甚欢。

  1972年,蒋经国任行政院长,李登辉任政务委员,正式迈入政坛。

  ▲李登辉与蒋经国

  李登辉踏入政坛时的台湾形势,正在风雨飘中进入最糟糕的时代。(当然,以后他们就慢慢习惯了)

  不到1年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97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确立,中华民国(台湾)被正式驱逐。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的关系正式破冰。

  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日本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这三桩事情,深深影响了李登辉一生的命运。

  从某种程度上,李登辉的政治生涯一直与这三件事紧紧捆捆绑在一起,他一生都在做无谓之工,为这三件事挣扎不休:

  为台湾争取独立;联合美国遏制大陆;重新屈服于日本。

  可笑可叹,可悲可怜,滚滚历史洪流,蝼蚁之辈岂可阻挡?

  在国际上连连受挫颜面扫地的台湾很焦虑,蒋氏父子迫切希望能为找到一个新伙伴。

  新加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对象,毕竟大家都是华人,都是炎黄子孙,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会呼唤起潜移默化的信任与好感。

  台湾当局多次向李光耀抛去了橄榄枝。

  终于,在1973年5月,李光耀应邀来到台湾做访问,蒋经国夫妇亲自到机场接待,并陪同李光耀夫妇二人前往日月潭游玩,观看空军飞行表演。

  ▲蒋经国和李光耀

  当时还是小角色的李登辉是否有机会见到李光耀,并没有资料记载,二人的正式会面还要到十几年之后。

  不过,李光耀对台湾的印象很不错,多年之后他在回忆录里写到,“语言相通有助于彼此产生共鸣,进而升华成友好关系。”

  或许也可以说,这两个由华人建立的小政权正同病相怜:经济热,政治冷。

  台湾当时经济搞得很不错,年均GDP增速达9.8%。

  从1962年到1972年,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0.1%,1972年的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达43.8%(农业不到13%),出口贸易中的工业制品占比达84.6%,台湾已经成功的从一个农业经济体转型为工业经济体。

  新加坡增速更猛。从1965年正式独立以后,年均增速达到11.4%,比同期的日本还快了三成。

  但双方面临的外部压力都很大,位于中美对峙前沿的台湾自不必说,新加坡的情况也不乐观:

  整个亚洲最心脏的地带马六甲海峡;

  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大强国环伺包围;

  民族构成复杂建国形成的凝聚力不够……

  这都是李光耀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1968年之前,李光耀一直在请求英国不要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说服英国继续在东南亚一带保持影响力。

  所以蒋李二人面临的同样问题是,小政权将如何在大国博弈的夹缝当中保有尊严的存活,并尽可能的获得经济发展。

  只可惜,在这个问题的解法上,蒋经国的继任者与李光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03.

  蒋氏父子的功过,历史自会定论。但有一点,蒋氏父子从来都坚持一个中国。

  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的专访时,蒋经国说到:“重建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既不是梦想,也不是幻想。”

  所以,在蒋经国去世之后,邓公感到非常的遗憾和难过。

  两人曾共同在苏联留学,邓小平那时还是蒋经国的小组长,他很了解蒋经国。

  ▲在苏联呆了12年的蒋经国

  他也感慨的说过,蒋经国依然健在时,“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

  “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更可惜的是,他把台湾交到了李登辉的手上。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

  从1972年进入政坛,到1978年任台北市长,1979年任国民党中常委,再到1981年成为台湾省主席,李登辉的上任速度堪称是光速。

  很多人认为,李登辉的平步青云是源于1984年的江南案。

  当时的“太子”、蒋经国的四子蒋孝武被指控主谋了一场谋杀案,而谋杀的作家江南竟然是FBI的隐藏间谍。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美台关系跌入谷底,蒋孝武的名声更是一落千丈,逐渐淡出权力中心。

  蒋经国更是公开表态:台湾领导人将选举产生,蒋家后人不再涉足政治。

  ▲蒋孝武

  这样一来,蒋经国不得不选择一位外部接班人,于是,学者出身,家族背景又相对单纯的李登辉“迅速上位”。

  但实际上,江南案是1984年10月发生的,1985年1月才有证据显示蒋孝武卷入其中,而李登辉在1984年3月便当选副主席,他并不是机缘巧合的“备胎转正”。

  至少蒋经国是非常欣赏认可李登辉的,他认真评估考虑过将台湾交到他手上的可能,改变蒋家的“家天下”,这本身就是他开启的政治民主化之路的一部分。

  还是邓公那句话,蒋经国走的太早了,既没有一个成器的儿子,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对接班人的考察。

  废太子蒋孝武被流放到了新加坡,担任台湾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团副代表,1988年又升任代表,继续推动台湾和新加坡之间的经贸往来。

  当然,蒋孝武在这个位置上还是做了一点实事的,其中就包括推动李登辉与李光耀二人的见面。

  1988年元月,李登辉继任总统后不就便接到新加坡的来访邀请。

  李登辉在与李光耀远程通讯多次后,1989年3月开启了对新加坡的“正式访问”。

  ▲李登辉与李光耀

  这是李登辉就任之后第一个到出访的国家,二人相谈甚欢。

  同样的大陆血统,老家相隔只有百余公里;同样的海外留学背景;同样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的走钢丝……这时的两人颇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

  李登辉说:“台新关系,天天都有新进展。”

  李光耀说:“新加坡和台湾多年建立起的实质性关系,历久弥坚,不会受到任何的外来影响。”

  这时的李光耀还不会意识到,他和台湾的蜜月期,已经所剩无几了。

  1990年,在李光耀卸任总理一职之前,他完成了任期内最后一件大事——对中国敞开怀抱。

  其实,早在1990年7月李鹏总理访问新加坡之时,李光耀便表示:“今年底我将卸任总理一职.....我衷心希望在此之前,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两国建交的历史使命。”

  1990年10月3日,中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一个月后,李光耀卸任总理,功成身退。

  一生游走钢丝,成为一个让所有强国都不敢小觑的“小国的大政治家”,李光耀是新加坡最大的骄傲,新加坡是李光耀最好的作品。

  英雄转身,但并未离去。李光耀依然积极的发挥着其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尤其在推进两岸关系上。

  1990年11月,台湾当局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是台湾方面处理对大陆公共事务的唯一机构。

  大陆很快做出了回应,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成立,积极与台湾方面搭建了对话通道。

  很快在1992年10月,海基会与海协会在香港展开3天会谈,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92共识”。

  李光耀很快从中嗅到了两岸关系的暖意,他开始积极出面斡旋两岸开展进一步接触。

  1993年4月,新加坡海皇大厦,海协会海基会的第一次正式会晤在这里举行,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会面,并顺利签署四项协议,史称“汪辜会谈。”

  在李光耀回忆录中,他带着一丝感慨和骄傲的说:“海峡两岸以我为通话的渠道,也因此很自然的选择了新加坡,选择这里为1993年4月两岸首个历史性会谈的地点。”

  我们本以为两岸关系将翻开新的篇章了,但就在这时,千岛湖事件让两岸的关系有出现了新的波折。

  作为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考虑如何弥合分歧解决问题,反而借机污蔑抹黑大陆,称大陆是“霸权”,是“土匪”。

  1994年4月,在和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谈中,李登辉更是满口狂悖之言,并且访谈内容还在《周刊朝日》上发表出来,其“反中、媚日、台独”的嘴脸,引发两岸哗然。

  “我要国民小学教育里多加些台湾历史、台湾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等课程。过去不教台湾的事而尽是教些大陆的事,真是荒谬的教育。”

  “如果台湾独立的话,北京必然会害怕,因为新疆或西藏很可能也会宣布独立。”

  “中华民族也包括了新疆、西藏和蒙古。如果北京想建立大中华民族或大中华帝国,则亚洲就糟了。”

  同年8月,台湾当局表示,日本政府已经同意李登辉以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身份出席第12届广岛亚运会开幕式。

  在中方的持续施压下,亚奥理事会主席宣布:除东道国政界人士外,不邀请任何国外政界人士出席12届亚运会。

  贼心不死的李登辉又发表声明:不会放弃“访日”打算,无论什么身份名义,“名誉团长”“顾问”“校友”哪怕是观光客,统统都行。

  最后,还是亚奥理事会亲自出面,撤销了李登辉的邀请。

  李登辉碰了一鼻子灰。

  1994年,两岸关系又一次滑入了冰点。

  李光耀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05.

  李光耀在大陆和台湾关系濒于危险之时,做过几次努力。

  他一方面劝说大陆对台湾保持有一定的耐心,另一方面和李登辉强调“台独”的危害。

  但很快,李光耀发现李登辉和蒋经国远不一样。

  在他的回忆录里,他这样评价李登辉:

  “他深深沉浸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之中,对大陆,无论历史、文化,还是现在的领袖,都不放在眼里。”

  “他在任12年,公开抒发了台湾的分离主义情绪,却低估了大陆领导人和人民实现统一的意愿。”

  1994年5月李登辉出访南非,在返程中经停新加坡,李光耀也未与他相见。当时的媒体形容,二人的关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从1973年到1994年,在这21年里,李光耀曾访问台湾23次。

  从1994年到他2015年去世,也是21年,他只去过台湾2次。

  但李光耀的飞机却往返与东方更加密集频繁,中国,成为了他新的目的地。

  从1976年到1992年,李光耀只来华6次。

  ▲邓小平与李光耀

  而从1992年之后,从另一位老人在南方划下一个更大的圈后,李光耀来华27次。

  1993年5月,在苏州,李光耀一锤定音,敲定了中新两国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计划。

  同年10月,两国总理李鹏和吴作栋正式签署协议。

  1997年,李光耀受邀出席香港回归庆典;2008年,他出席北京奥运会。

  李光耀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参加了1997年香港回归观礼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观礼的国家领导人。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光耀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李光耀是获奖人员中,唯一一个外国元首。

  ▲李光耀前私人秘书出席大会,并代为领奖

  “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支持者、贡献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

  这是我们对李光耀的评价。

  李光耀与李登辉,这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连续的华人,是他们个人的意志与理念,决定了新加坡与台湾迥异的命运。

  2015年,台湾《旺报》刊发了社论文章《谈李光耀与李登辉的根本差异》,“二人最大的分歧在‘中国’这个课题,他们因不同的历史感作出了不同的的判断,就决定了新加坡与台湾发展的不同命运。”

  对于新加坡而言,骑墙乃至亲近西方从来都只是国家发展的战术,一个蕞尔小国,只有将本国利益最大化之后,才有资本在险要的马六甲海峡上站稳脚跟,才有能力成为站队时拥有主动权而不是被孤立、被消灭。

  中国的伟大复兴,则是新加坡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背景。

  “对新加坡的生存发展而言,完全没有“中国”与“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只有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挑战,为自己寻求合适的立足点。”

  ▲李光耀出席苏州工业园区庆典活动

  亲英,是为了借鉴英国的体制优势,迅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西式政体;

  亲美,是为了借美国的军力震慑周围的几个东南强国;

  和台湾打得火热,是因为星光计划需要在台湾训练提升部队战斗力;

  现在对中国敞开怀抱,是想要积极的“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

  李光耀虽然摇摆,但他心里从来都清楚,中国是决不可能低估也不可能得罪的对象。

  有分歧,也有矛盾,但也有着最紧密的利益联系。

  李光耀,是为了整个国家务实的骑墙而动,而李登辉,只为了他自己。

  国共内战期间,他曾加入共产党地下组织新民主同志会,后来察觉苗头不对退出,反手就加入国民党,从基层蹲起熬了几十年。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与台湾地区领导人。为了稳定党内的反对势力,他和郝伯村合作,党政军一把抓,并且开始推动两岸和解,搞出了后来他自己不承认的九二共识。

  安抚党内统派没多久,他敏锐察觉到民进党与本土力量正在崛起,再一反手和党内统派撕破脸,分裂出新党,弱化国民党的同时又扶植了民进党。

  再后来,一顿操作猛如虎,国民党在大选中惨败,民进党陈水扁胜选,李登辉退出国民党搞了个台湾团结联盟,一跃成为台独教父至今。

  他没有立场,没有主张,甚至得意的宣称,“蒋经国就是看他无心于政治,才最终放心让他接手台湾”。

  他从来不去考虑台湾的命运和前途,他因为他从来只为他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中国人。

  如今,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依旧带领着新加坡游走于大国博弈的权力场中。

  而李登辉的继承者蔡英文,也仍然带着绿营在台独的绝路上一路狂飙。

  写在最后:

  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GDP达到2743亿元,超过台北市GDP的40%。

  而整个苏州市的GDP达到19235亿元,约为台北、高雄、新北三大城市之和。

  台湾的GDP总量现在4.21万亿人民币,占大陆的4%,隔海相望的福建,在去年刚刚超过了台湾,4.24万亿。但增速上,福建是7.6%,台湾是2.7%。

  1988年李登辉刚上台的时候,台湾人均GDP7577美元,新加坡为8914美元,相差17.6%。

  2000年李登辉下去的时候,台湾人均GDP1.49万美元,新加坡2.39万美元,相差47.0%。

  到今天,台湾人均GDP2.55万美元,新加坡6.52万美元,相差155.7%。

  在过去的30年里,台湾的人均GDP涨了3.5倍,新加坡的人均GDP涨了7倍。

  而中国大陆,涨了30倍。

  不知道搞经济出身的李登辉,前几年看没看过这几组经济数据,更不知道他如果看见了,心中会作何想法。

  让人唏嘘的想起1979年的1月。

  邓小平踏上赴美专机,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展开对美专访。

  在飞机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问邓小平,我们为何要这么重视与美国的关系?

  邓小平回答:“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这话说的真好啊。

  而今,再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中国搞好关系的国家,也都富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4:15 , Processed in 0.0944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