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85|回复: 0

后沙:“十九路军”奋勇抗战,国民党为什么一直躲着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2 12: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百壮士”正值网络热点,往往一提到“淞沪会战”就会与“八百壮士”联系起来,有的人甚至有意或无意地将1932年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的功绩捐送给了1937年的第二次淞沪会战。

  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之后,当时可谓名震天下,海内外耳有听,听十九路,目有视,视十九路。
  蒋光鼐和蔡廷锴都成了民族英雄,与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张学良东北军形成了鲜明对比。用当时媒体话说就是:世人只知有十九路军,而不知有黄埔,只赞陈真如(陈铭枢,十九路军最高指挥官),不提蒋先生。连后来参加淞沪会战的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黄埔军队)也被遮住了光彩。

  然而,国民党后来对十九路军以及第一次淞沪会战进行了消声处理,70年代,由于中日关系正常化,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当局才在台湾省拍了一系列抗战电影,《英烈千秋》(1974)、《梅花》(1975)、《战地英豪》(1975)、《八百壮士》(1976)、《笕桥英烈传》(1977)、《强渡关山》(1978)、《黄埔军魂》(1978)、《大湖英烈》(1981)、《旗正飘飘》(1987)……

  但无论是实名事迹还是虚名故事,都看不到十九路军的抗日事迹,反而是大陆一直在纪念十九路军及蒋光鼐和蔡廷锴等将领。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国民党为什么要回避声望如此之高的十九路军,而大力推送“八百壮士”?因为这与蒋介石抗日态度有直接关系,颂扬十九路军抗战精神,无异于打了蒋介石的脸。其实包括血战台儿庄、昆仑关等,国民党也是尽量回避,对抗战历史进行有选择处理的恰恰是国民党。

  关于十九路军和第一次淞沪会战,需要放在时代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清楚,而不是一味相信--国军奋勇抗战。再把将士们的功劳送给消极抗战的蒋介石。

  十九路军作为非蒋介石嫡系军队为什么会驻守在南京和上海?这些在相关文章中往往一笔带过,军事调动嘛。实际上这是个政治问题。

  1931年初南京和广州的国民党派系极度对立,2月26日蒋介石以请吃饭为名,将胡汉民软禁在了南京小汤山。

  5月27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成为反蒋中心,汪精卫发表了反蒋宣言,不承认南京政府,双方到了兵戎相见地步。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全国军民强烈要求抗击日寇,呼吁一致对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样,南京与广州对立气氛开始缓和,准备在上海召开“和平会议”,先决条件是蒋介石必须释放胡汉民,还有李济深(3月15日也被蒋软禁在小汤山)。

  在南京与广州之间奔波的联系人就是陈铭枢,也是双方唯一能接受的人物。陈铭枢起于广东,手里有军队,与蒋介石又是合作关系。一起在广东打跑许崇智,宁汉分立时,陈铭枢支持南京,中原大战时,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和蔡廷锴率兵出粤,击败桂军、解围湖南、攻占济南,帮蒋介石稳定了局面。

  宁粤复事,陈铭枢的调停功不可没。

  10月14日,蒋介石释放了胡汉民等人,一周后,汪精卫、孙科(孙中山独子)等到上海谈判。11月,孙科要求蒋介石承诺离职,否则,不参加中执委特别会议(四届一中全会)。

  12月15日,蒋介石答应辞职(总司令、行政院长等职务)

  1931年12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励志社宴请广州来的国民党中委,让双方有个人恩怨的当面化解,不要再到报纸上互相攻击了。

  第二天,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组阁)。

  蒋介石出席完开幕式后,22日马上与宋美龄离开南京,正式下野,回到宁波奉化溪口老家,但仍牢牢控制着军事指挥权。

  陈铭枢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更重要的是他之前的职务--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只有他担任首都地区军事长官,广州的政要才敢来南京,因此,十九路军便从江西调到了南京和上海一带。

  蒋介石以退为进,让孙科接手了一个超级烂摊子。

  九一八事变,导致上海金融市场危机频频,9月24日上海的政府债券(公债)票面价值下跌40%,12月23日,蒋介石下野后,跌破了50%。上海出现了银行、钱庄倒闭的现象,经济恐慌在全市蔓延。

  孙科政府的国库里已空空如了,加上东北军退入关内,这些军费又变了南京的负担,而财神爷宋子文也跟着蒋介石走了。

  孙科根本无法弄到钱,上海银行家不但不借,而且要政府按时支付公债本息,说白了就是江浙财团在帮蒋介石重新出山。

  孙科无计可施,1932年1月13日宣布公债延付半年,震动了整上海滩。这时,保卫上海的十九路军已被拖欠军饷好几个月,连棉衣和手榴弹都严重不足,这时,离“一二八”淞沪会战只有两个星期,但没有一个资本家、银行家在乎这些。

  1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被孙科关闭,市民潮水般涌向银行挤兑。

  1月15日,北平、天津银行向南京发来电报,抗议孙科的做法,因为他们也受到了波及。

  孙科求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回来帮忙,三人全部拒绝,南京的官员们纷纷离开孙科,连市长马星樵都走了。

  1月21日,冯玉祥到南京医院看望汪精卫,医生出示了病情纪录,汪先生不能见客,接着孙去医院,汪精卫也是以病重为由拒绝见面。

  但让孙科深受打击的是,第二天,也就是1月22日,汪精卫居然乘车到杭州去见蒋介石,并陪蒋一起回南京,这在政治上宣告孙科内阁已彻底破产,经济崩溃引发了内阁崩溃。

  蒋介石准备受累复职,行政院长则准备由汪精卫担任,宋子文为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南京内部的政治倾轧,日本人都看在眼中,上海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日本海军想在上海复制陆军的“失踪事件”,1932年1月5日开始,日本浪人就不断挑起冲突,23日,日本军舰驶入上海。上海市长吴铁城不管如何满足日本人提出的要求,都无法避免战争到来。

  日本的策略:通过侵占上海,然后国际介入,再退让一步,这样,侵占东北就得能到国际默认,还一些其它目的。

  南京下关也出现了日本军舰,刚刚改组的南京内阁,机智地决定--迁往洛阳。不少文章上说是“一二八”打响后政府迁往洛阳,那是小看国民党的机灵劲了。

  1月25日他们开始将各部重要文件装上火车由津浦路转陇海路出发了,留在南京的部长只有四个:

  军政部长何应钦、卫戍司令陈铭枢、外交部长罗文干、实业部长陈公博。

  蒋介石、汪精卫是上了火车,到了徐州,知道上海战事爆发才转回浦口,刚上任就跑,怎么说得过去?

  蒋光鼐和蔡廷锴在1月中旬就已经决定跟日本人在上海打,但何应钦遵照蒋介石旨意,三次电令十九路军“忍辱求全、转移避让”,均被拒绝。

  十九路军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在哪里打的问题,原先计划撤到真茹和南翔镇打比较有利,26日左右陈铭枢与蒋光鼐和蔡廷锴在电话商定,就在闸北打。否则,日本人占了闸北,不来真茹和南翔怎么办?

  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如果遵照蒋的旨意,“忍辱求全”撤离上海会怎么样?又是“不抵抗将军”,而蒋介石又会被洗白,就像有人将东北沦陷黑锅故意全部甩给张学良一样。

  陈铭枢跟张学良差别在哪里?陈铭枢他们违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蒋粉无耻就在于此:东北沦陷,张学良的错;十九路军抗战,国军威武!

  1932年1月28日,日军夜袭闸北,十九路军反击,淞沪抗日正式开战。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务司令戴戟当天通电全国,宣布抗战到底。

  蒋介石通电表扬十九路军忠勇之义,誓同生死。

  同时,1月29日,国民党政府就向国联请求干涉,并发表政府声明:只要日军停止对中国暴行行为和侵略,中国军队将不对它们采取敌对行动。

  十九路军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军队和物资支援,反而是中共和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在帮士兵筹集物资,缝制棉衣。

  918事变后,何香凝就给国民党军队寄来一件旗袍,并附上一首诗,要张治中转交给黄埔出身将军们,诗是这样写的: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给黄埔就是给蒋介石的嫡系们,别忘了廖仲恺对你们的教导,别忘你们身上的责任。

  媒体也是明里暗里指责蒋介石对十九路军抗战袖手旁观,有言无行。

  二月上旬,张治中在浦口见蒋介石,他表示无论是军情还是舆论,中央军都应出兵相助,如果别的将领不能去,张治中愿意去上海打。

  这样,蒋介石才让何应钦调动驻京沪线、京杭线的87师、88师合为第五军(还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一个山炮营)到上海参战,这就是第五军参加淞沪会战的来历。

  张治中率领第五军是在2月16日上午9点从南京和平门出发,到达南翔镇,这时,十九路军已经打了18天左右。

  第五军接防江湾北端到吴淞西端的防线,并负责沿江警戒,18日完成交接。

  张治中为左翼指挥官、蔡廷锴为右翼指挥官,蒋光鼐为战场总指挥。

  十九路军,第五军都打得相当顽强,22日在庙行镇打到天黑,日军遭遇了最大失败,第九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精锐伤亡惨重,敌尸计有三千具以上,中国军队牺牲两千人左右。

  日军三易其帅,24日,改由白川义则大将出任司令官,并连续增兵。在总兵力上,中方左右翼两军5万多人,日海陆军有7万多人。

  但蒋介石就是不再增援上海前线,他对抗日的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李济深只好北上请兵,到北平找张学良,动员他在北方威胁一下日军,形成南北战争之势,但蒋介石早一天就派来告诉张学良,李济深不能代表自己(李的话不用听),北平白跑一趟。

  到了山西,阎锡山还算不错,向十九路军支援了十万枚手榴弹,马上启程。

  说实话,蒋介石嫡系部队都不管十九路军抗日,让军阀们配合怎么可能?

  3月1日,日军发起总攻,中国军队被迫后撤,重新构筑防线,准备决一死战。3月3日,双方基本停战,英国介入调停。

  9日,蒋介石派上官云相47师开赴常熟,归张治中指挥,双方都停火了,蒋介石却又派兵了。

  5月5日,在多国调停下,中日签定《休战协定》。参加谈判的外交部官员郭泰祺被民意代表用铜器打破了头,住进了医院,后来出任驻英大使。

  《休战协定》对日本是有利的,所以白川义则在虹口公园开了祝捷大会,结果被朝鲜革命党炸死,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条腿。

  不听话的十九路军马上成为蒋介石的整治目标,蒋介石找蔡廷锴谈话,暗示他脱离陈铭枢,前途无限。这事引起了陈铭枢的强烈反感,同时十九路军内部也有了恐怖情绪,蒋介石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军人的感觉跟文官完全不同。

  最后十九路军是在表彰授勋的气氛中,6月初被正式调往福建,6月5日,陈铭枢辞职去了上海,蒋介石还切断了他们的军费,宋子文则偷偷每个月给他们四十万元军费,把蒋介石惹怒了,1933年福建就出了“叛乱”事件,这支军队结果是被中央军打散。

  第一次淞沪战役,蒋介石的谈判结果是将上海周围20公里划为非武装地带,给了日本人充分活动的空间。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南京扭扭捏捏说要抵抗,但没有调动部队、没有调动枪炮、没有调动粮草、没有调动军需品,所谓抵抗就是几千名营养不良的官兵去跟日本人打,一个星期热河就失陷了。

  1933年5日,《塘沽协定》,长城以南5000平方公里划为非武装区,日军在华取得到了立足之地。

  1934年,南京签定连续几个协议,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

  1935年,《何梅协议》,中国军队完全退出了河北地区。

  这些就是日本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跳板。

  蒋介石、国民党是这种态度,岂能容得十九路军的功绩?不但军队要打散,而且历史上要抹去。愿意抗战,勇于牺牲的将领是这下场,中央军还有几个将领还愿意抗战?

  蒋介石抗战决心,在哪里?都写在了日记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3:59 , Processed in 0.1563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