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59|回复: 0

蒋校长:手握数百万军队,蒋介石咋就败退台湾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0 22: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由南向北的统一进程,一次是朱元璋北伐,一次是蒋介石北伐。

  从1924年6月当上黄埔军校的校长,到1926年7月誓师北伐,再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

  短短四年时间,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全中国。

  如果蒋介石的生命在1928年12月31日戛然而止,那绝对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这个曾经在国民党内第一个提出“联共”的激进左派,怎么后来就一蹶不振了呢?

  01

  老蒋的将星之路。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蒋打仗不是一般的菜。

  但在最初领兵打仗的四年中,老蒋的表现就如同开挂一般。

  1925年9月,不久前被东征军干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卷土重来、直扑广州。

  国民政府只好组织第二次东征,在首次东征中率领3000黄埔学生军讨陈的蒋介石被任命为东征军总指挥。

  首战惠州,蒋介石亲临前线,三路纵队全力攻城。

  不到半月,号称“南方第一天险”的惠州城宣告克复,东征军以伤亡1000余人的代价全歼惠州叛军2000余人,同时俘虏1 余人。

  几个月后,陈炯明残部被完全肃清。

  广东统一不久后,亲共的汪精卫由于不满苏联专家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理态度,一气之下跑去了法国。

  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廖仲恺遇刺和中山舰事件这两起扑朔迷离的突发事件,蒋介石的政敌该跑的跑了,该走的也走了。

  之前的蒋介石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国民党党政军的第一把交椅,就这样奇迹般地砸到了自己的头上。

  掌握大权后的蒋介石,在1926年7月9日摇身一变,成了誓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在北伐中,蒋介石的战略指挥能力是相当可以的,当时甚至有人称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

  蒋介石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是对大战略大局势的把控。

  蒋介石最初定下“先打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战略方针。

  而具体打吴佩孚的方案是: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而后与北面的国民军会师。

  但正当北伐军席卷湘鄂之际,孙传芳坐不住了。

  8月25日,孙传芳决定从苏、浙、皖三省调兵10万,会同江西2万守军进攻湘鄂,同时令福建守军袭扰广东、威胁北伐军老巢。

  面对孙传芳的变卦,老蒋迅速反应、改变既定战略,调兵攻赣。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老蒋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其次是对各方实力派的拉拢利用,集中力量击破。

  除了吴、孙、张三股势力之外,那时候的中国各省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数十个。

  这些大小军阀搞好了可以为自己所用,搞不好就会从背后捅你一刀。

  蒋介石首先联络北方的冯玉祥,让他把国民军先调往西北保存实力;然后联络川、黔两省的军阀,从而牵制滇、鄂两军;同时,蒋介石早在5月底就命令北伐军第七军从广西北上,同吴佩孚的对手唐生智会合,共同据守湘南、图谋长沙。

  不要觉得分化拉拢这种做法很低级,如果很容易做到,那为何不是那些军阀统一中国呢?

  再者是对军队的整编。

  当时的革命军队派系庞杂,有粤军、桂军、滇军、湘军……

  早在北伐一年前,蒋介石就提出了整理军队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军委会的一致认可。

  1925年8月,各路军队统一改组为“国民革命军”。

  老蒋还想把军长都撤了,各师归军委统一指挥,以消除派系之弊。

  但很显然,由于各派的阻挠,老蒋这个计划不可能付诸实践。

  从1926年实施北伐,到1928年统一全国,老蒋以区区两广一隅、十万之兵,面对军力、地盘数倍于己的三大割据军阀,分而破之。

  这样的成绩,当然担得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的称号。

  如果老蒋的生命在北伐成功、统一全国后就结束,后人把他这短短几年的经历编成书,那可比他写的长达57年的日记牛逼多了。

  02

  当北洋军阀这个外部敌人垮台后,老蒋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从1929年到1949年的这20年里,蒋介石的军事水平开始拉垮,“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但仗却越打越差,越输越惨。

  这二十年里,一共打了四场大仗,每一次都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蒋介石的指挥水平和战略眼光,一次比一次差。

  第一场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老蒋和新军阀势力的一场决战。

  这是老蒋第一次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他第一次尝到大兵团规模化作战的威力与甜头。

  5月上旬,阎、冯、李各路军阀分四路出击。

  李宗仁的兵力虽弱,但仅用半个月就占据了湖南全境。

  不过很快,蒋介石组织兵力反攻长沙,命令海军代理部长陈绍宽率舰入湘,又令粤军挺蒋派攻占衡阳。

  没过几天,李宗仁败逃广西。

  7月底,老蒋在津浦线发动总攻,半个月后夺回济南,晋绥军受挫撤往黄河北岸。

  9月上旬,老蒋对陇海线的西北军发起总攻,在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之前,西北军就已经败退豫北。

  中原大战老蒋打得还不错。

  主要是因为老蒋这会儿的实力大大增强了,可以指挥六十万大军进行作战,而且老蒋运气好,正好赶上陕西河南大旱,西北军穷得欲哭无泪。

  然而,此时的老蒋已经无法做到北伐时那种摧枯拉朽的大胜了,他在指挥上也没有了当年北伐时的锐气。

  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老蒋是靠着收买对方的将领才扭转了战局。

  第二场是围剿红军,老蒋顺着下坡路越走越远。

  老蒋历次围剿,投入的兵力从刚开始的十万、二十万,到后来的三十万、四十万,兵力越来越多,却每次都能被我们粉碎。

  最后老蒋虽然在第五次围剿中调动了一百万军队,但这次是因为我们的左倾冒险主义才导致了失败,如果指挥得当,老蒋也不可能占到便宜。

  这次失败,迫使红军开启长征。

  红军的长征从老蒋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驱虎吞狼”,靠着追剿红军把西南的军阀全给收拾掉。

  蒋纬国后来说,红军之所以能开启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是老蒋故意放水,这种解释感觉就有点儿扯淡了。

  “驱虎吞狼”更像是老蒋围剿红军失败后的将计就计,而非先前刻意布局的结果。

  与我军较量不同于军阀混战,老蒋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表现都变得大不如前。

  第三场是抗日战争,老蒋开始大栽跟头。

  全面抗战一开始,老蒋觉得没准备好、不敢打,指望国际调停,最后搞得淞沪战场几十万国军大溃败。

  这种溃败毫无疑问大大激发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决心。

  淞沪之后,国军一路败退,从南京退到武汉、从武汉退到长沙。

  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国130万大军对阵日本41万人。

  短短8个月,中国伤亡50多万,丢失4个省会、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6000万人民沦落到日寇的铁蹄之下。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最后一个月,国军还在丢城失地,被日军接连攻克了18座县城。

  整个八年抗战中,国军接二连三的溃败不断上演,致使中国付出伤亡3 万人的惨重代价。

  这种人间惨剧的发生,相当程度上要归咎于老蒋的用兵失当。

  第四场是解放战争,老蒋蹩脚的指挥能力被暴露的淋漓尽致。

  老蒋是个极度自恋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懂王的前身,什么都懂、什么都要管。

  辽沈战役,卫立煌本打算固守沈阳,可老蒋偏让他“归复锦州”,结果……廖耀湘兵团没了;

  淮海战役,老蒋派空军精准地找到杜聿明的指挥所,投下亲笔信,命令杜聿明调转矛头、去给黄维兵团解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杜聿明兵败被俘。

  当国军在前线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老蒋的微操技艺总能神兵天降,助我解放军一臂之力。

  在老蒋这位战略战术双料大师的亲自操盘下,解放军一年防御两年反攻,三年之后,老蒋就带着数百万军民“虎踞”台湾了。

  1928年之前那么风光,短短两年的时间一统中国,1928年之后的20年,老蒋就像废物点心一样,越来越烂。

  03

  当年那么牛逼的老蒋,怎么一下就废了呢?

  这要从4·12说起。

  1927年4月12日,老蒋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举起了屠刀。

  老蒋清党之前,国民党普通党员达到121万人,这还不包括在军政机关和海外的党员,这其中,具有国民党身份的共产党员仅仅不过5万人。

  而清党一年后,国民党党员急剧减少到22万。

  党员人数暴减之下,国民党的基层党组织几乎被瓦解。

  到1933年,全国仅仅有17%的县建立了党部,而在老蒋的大本营浙江省,这个比例也只有69%。

  这说明,国民党的根基,早就没了。

  老蒋为什么要清党呢?

  要知道,老蒋当年可是响当当的左派。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老蒋当年是国民党党内第一个提出“联共”的人。

  我们经常讲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其实孙中山提出的不是“联共”、而是“容共”,孙中山留下的文件里,找不出“联共”这二个字。

  老蒋不仅是第一个提出国民党应该“联共”的国民党党员,而且他当时还讲过两句话:“没有共产主义内容的三民主义是假三民主义”,“没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是假国民党”。

  这在当年的国民党里,是相当激进的口号。

  当初的老蒋能有这等觉悟,到后来为什么就开始屠杀革命群众了呢?

  其实老蒋并非不懂“群众路线”,他清楚的很。

  但是群众路线有一个问题。

  太苦了,也太慢了。

  先接触、再培养、再拉起自己的队伍,再用思想武装,这需要多长的周期?

  在强敌环伺的态势下,老蒋又有多少精力和预算去做这些呢?

  老蒋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想要让自己的军队能活下去、能接着去打仗,就必须有钱。

  当时的中国,谁最有钱?

  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还有代表帝国主义势力的买办。

  人民的力量自然是无穷的,但想要动员起人民的力量,即使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也需要持续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

  如果能拉拢过来一个资本家,钱马上就来了。

  有了钱,军队就能去打仗,就能夺取更多的地盘和资源,老蒋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就越稳。

  而且,老蒋本身就是靠江浙财阀的支持起家的,由奢入俭难啊。

  老蒋掌握了兵权之后,总不能跟这些财阀做割裂、再去和泥腿子打成一片吧?

  说白了,老蒋就是在国民党的百年大计与他自己的眼前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

  当时上海的虞洽卿代表江浙财阀找到蒋介石,承诺每年给蒋6000万大洋,而且他们还可以帮着老蒋联络英美势力、购买军火。

  4·12之前半个月里,上海商会分两次给了老将800万银元。

  要知道,老蒋跟苏联合作,每年也只能拿到这个数字,而上海这边两天就能拿出这么多。

  然后,就4·12清党了。

  老蒋选择与1%的地主豪绅、买办资本家站在一起,就必然与99%的无产阶级、劳苦工农做割裂。

  4·12之后,国民党变成了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国民党之后22年的失败,其实都与4·12这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那一刻起,老蒋也就注定要走下坡路了。

  04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老蒋是能拿着金钱炮弹去收买瓦解那些军阀的部队。

  然而我军就不一样了。

  我军是用先进的思想和严明的纪律武装起来的部队,金钱炮弹那一套不灵了。

  所以跟我军打仗,只能是靠将去打、靠兵去打。

  但老蒋的问题是,既领不了将,也领不了兵。

  首先说将。

  国民党派系混杂,各省的军阀势力都被蒋介石收入麾下。

  不仅是军阀将领,黄埔子弟也一样。

  老蒋在黄埔当校长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收买人心。

  他经常会接见一些他中意的高级军官,谈话中一听说对方家里有困难,马上就会批钱接济。

  老蒋觉得现在用钱把这些人才笼络住,将来他们就可以在战场上为自己卖命。

  老蒋手下的这些黄埔将领,要么出身地主老财、非富即贵,要么家境一般、但在黄埔发迹后跳进国民党这个大染缸,也基本上染得差不多了。

  他收买来的那些军阀将领就更不用说了,那些人在地方上基本都是土豪劣绅的代言人,他们自己不祸害群众就算烧高香了。

  但老蒋就是看重这些人,他曾经说过:“打仗就是打将”,这其实就是古代那套“兵贵愚、将贵智”的治兵理论的翻版。

  在老蒋看来,只要用权和钱把那些将领军官给笼络住,就OK了~

  然而,老蒋本身是一个孤僻多疑的人,这些被收买过来的将领自然得不到老蒋的信任,尤其是那些军阀。

  如果有必要,老蒋可以把那些人全送去当炮灰。

  因此,在国军内部,同级之间相互提防、上下级之间相互猜忌,还要时时刻刻担心会不会被自己的领袖抛弃。

  其次说兵。

  军官将领或许非富即贵,但那些底层的士兵,可都是出身贫苦大众啊。

  那些军官将领可以借着打仗升官发财,但是底层士兵呢?

  仿佛在老蒋看来,既然将领都能当炮灰,那底层士兵若死了,再去抓壮丁不就完事儿了么?

  在那个年代,国军相比我军来说简直富得流油。

  但你可能想不到,如果比两军底层士兵的实际待遇,那我军能甩国军几条街。

  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标准,按照国军层层克扣的尿性,国军普通士兵每天基本也就能分配到9两米,可能还有点儿盐,至于肉和菜基本就很少见了。

  1940年,军政部又出了一个新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发给24两大米或者24两面粉。

  这仍然是纸面上的,实际执行时,士兵根本拿不到这么多。

  通常情况下,底层士兵吃的除了米饭,也就是盐水煮菜,而且士兵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就连被老蒋视为“天之骄子”的机械化精锐——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下面才改变了伙食标准。

  在老蒋的领导下,下面的军官层层克扣,国军就这样一层层地烂下去。

  而与此同时,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天天的好起来。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伙食标准较之以前并没有太大改变,还是每人每天24两米面。

  而按照我军当时的伙食标准,野战军的普通士兵每人每天28两小米、一斤菜、5钱油、6钱肉。

  这些食物提供的热量超过3400卡,按照那个年代中国人的身体条件,3400卡的热量已经完全满足正常需求了。

  吃饱了饭,才有力气打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那些连饭都吃不饱的国军底层士兵,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他们的长官家里有宅有地,甚至还能娶几房姨太太。

  但那些底层士兵,他们有什么?他们凭什么去战场上卖命?

  所以老蒋输的冤吗?

  老蒋脱离群众太久了。

  写在最后:

  老蒋既然抛弃了无产阶级,那干脆打造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行吗?

  其实也不行。

  老蒋他自己说:

  共产党反对私有制,我要保护私有制;

  共产党搞阶级斗争,我要搞阶级合作;

  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我要代表全民的利益。

  你别说,老蒋还真有一些试图改变农民处境的想法和举动。

  老蒋想过要在全国推广“土地银行”、用“按揭”的办法让农民拿到土地;

  老蒋在1927年之后在浙江推广过“二五减租”,在1948年也在江苏搞过“试验田”……

  但他纵有宏愿,这些计划也是要么仅仅停留在他的日记当中、要么因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推广失败。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的,老蒋却能开展比较成功的和平土改,为什么呢?

  因为他所领导的政党、军队在台湾没有利益的牵扯。

  而在大陆,当他在4·12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的那一刻,这个政党的利益,就同地主、财阀、买办、资本家深刻绑定了。

  老蒋从来都不是一个革命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改良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中讲过: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蒋介石想用温和的改良成为改写历史的那个人,但历史从来都是由人民书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3:58 , Processed in 0.1094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