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278|回复: 0

虚声:最高档的“男人之吻”,为何出现在苏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5 2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三重吻

  埃里希·昂纳克是东德最后一位领导人,一生颇具争议。

  这位老铁生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艰苦环境;经历过希特勒的崛起,加入德共、反对过纳粹;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考验与第三帝国覆灭;战后活跃于东德政坛,紧跟苏联步伐,参与过柏林墙的筑建。

  纵观昂纳克的一生,大起大落,毁誉参半。

  但今天这个文章并不是来挖掘其一生,而是讲他被苏联老翁“吻过”的往事。

  20世纪90年代的柏林墙上,出现过一幅名动世界的艺术宣传画。其大致内容是描述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时任东德领导昂纳克的接吻场景。——相当辣眼睛。
  要知道那时的勃列日涅夫可是超级大国苏联的掌舵者;昂纳克领导的东德,也是地球村大国,堪称华约二当家。

  老铁们不要把这个事想歪了,那幅名画是莫斯科艺术家弗鲁贝尔创作的“兄弟之吻”,描述苏联和东德兄弟般的友情。它的真名叫勃列日涅夫三重吻(左脸颊来一下,右脸颊来一下,最后嘴唇来一下),曾经引发地球村无数权贵名流吐槽。

  柏林墙那副画,就是三重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核心部分。

  虽然那副画是艺术作品,但是在现实中,勃列日涅夫与昂纳克两位老翁,可是实战过的。1979年10月7日东德成立30周年庆典上,他们就玩过三重吻。
  纵论地球村古往今来的社交界,礼仪五花八门。

  如今最为常见的礼仪,就是挥手或握手,老少皆宜。

  如果表达热情,东方人会选择握手或拥抱,西方人选择拥抱、贴面、吻手等。这些都属于社交层面。古代为表达最高统治者的尊崇,有跪拜礼。

  这些都是大家生活日常中的常识。但说到吻礼,还是很难接受:异性之间,除情侣关系,吻礼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耍流氓(容易挨揍);同性之间,尤其男性之间,也很容易引起误会。

  三重吻可以说集吻礼于大成,被勃列日涅夫一人发扬光大。或者说如果不是勃列日涅夫在推广,都有可能挨揍。

  02 勃列日涅夫

  提起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很容易让人想起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生长于农耕文明社会组织结构最完善的清朝,康熙和雍正给他打好了基础,攒足了家业,让他可以尽情地去写诗文、约美女、巡视塞北与江南、发动边关战争。简而言之一句话,乾隆皇帝不仅享受到大清王朝的顶层红利,同时也享受到整个农耕文明的顶层红利。

  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到1982年去世;在位的18年不仅是整个苏联的巅峰,也是整个斯拉夫人历史的巅峰。整个地球村,不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勃列日涅夫,都要给予其最高级别的尊崇。

  虽然勃列日涅夫没有像乾隆一样到处写诗文,却可以尽情收集勋章。
  勃列日涅夫一生之中总计获得了114枚各类勋章,被1991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收录,名副其实的“勋章之王”。这项成绩和乾隆诗篇盖过全唐诗之和类似。

  相比乾隆皇帝,勃列日涅夫也没搞那么多风流韵事,但他却把三重吻礼发扬光大。

  埃里希·昂纳克并不是唯一被勃列日涅夫老翁吻过的老翁。如果想对谁表示特殊的尊重,勃氏就会对其施展三重吻。

  前美国总统卡特老翁、前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谢拉夫老翁、前捷克总统斯沃博达老翁、保加利总书记亚日夫科夫老翁、前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老翁等等,都享受过勃列日涅夫老翁的三重吻。
  当然也有老翁让勃列日涅夫无计可施。前古巴领导卡斯特罗,和勃氏拥抱时就叼了一根雪茄,让其无从下口。

  老铁们可以发现,有资格享受勃列日涅夫三重吻的,均非富即贵,在地球村都是排的上号的人物。即便有人不喜欢三重吻,但也无法阻挡勃氏,更不敢与其翻脸。

  美国石油巨头阿莫德·哈默在自传中写道,“随着我们对勃列日涅夫结识的加深,我们也不得不习惯于他在欢迎特殊朋友时那种特殊的方式。我曾经被数以千计的俄国男人吻过,尽管这样的经历还是没有为好,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吻我的面颊。而勃列日涅夫则不同,他表示特殊尊敬的方式是使劲地亲吻你的嘴唇。我对此,似乎比弗朗西丝(哈默的妻子)还稍微感到容易接受一些。”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要接受?答案很简单,勃列日涅夫背后是巅峰的苏联。不喜欢,也得忍受。那个时代许多人想求勃氏三重吻,也未必能如愿呢。

  其实最痛苦的还不是那些国际友人(可能一辈子就被吻一次),而是苏联的高级官僚们,他们不但要时常接受勃列日涅夫的善意(想想就心塞),还要上行下效,将三重吻作为社交礼仪发扬光大。

  那么问题来了,勃列日涅夫老翁为何要全力推广三重吻?答案其实有点复杂。

  03 根与源

  工业文明之前的文明周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赤裸裸的男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

  高级别的尊崇都在男性之间,衍生出不少稀奇古怪的仪式。

  基督教区,连国王亲吻教皇脚的戏码(吻脚礼)都会时不时上演。
  古希腊那些大能,都公开赞扬男人的友谊,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下去,甚至和宗教融合起来。

  据说在古罗马时代,圣保罗让追随者们“用一个圣吻互相问候致意”,相关描述在《新约圣经》中多次出现。

  于是同性之间的“圣吻”就成为早期基督教仪式中的一部分。

  后来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很多习俗也都保留了下来。

  后来宗教改革,改信新教的英法德美抛弃了那些古老的习俗。而传统习俗浓厚的东正教与天主教地区,传统的宗教礼仪依然保留。

  这就是为什么亲吻礼主要流行于南欧、拉丁美洲这些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以及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

  但从宗教角度实际上无法解释勃列日涅夫的三重吻。

  因为苏联理论上来说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国,抛弃了和宗教有关的一切陈规陋习为何;东正教习俗下的亲吻礼能流传下来、而且被勃氏在苏联巅峰时代发扬光大?

  答案有两层,民族性与政治利益。

  苏联第一代领导人列宁,拥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试图推翻一切传统思维;第二代领导人斯大林,那是绝对意义上的铁血风格,不屑于和谁去拥吻的。能想象斯大林与罗斯福与丘吉尔开会时拥吻?显然不可能的。

  苏联高层出现拥吻的场景,最迟从1964年就出现了。根据《赫鲁晓夫传》记载,当时赫鲁晓夫遭遇政变下台,米高扬到他家中向其传达关于待遇问题的决定;临别时,他把米高扬送出了门外,两人除了紧紧拥抱外,还情不自禁地把嘴亲在了一起。

  ——传记还特意强调,当时并无接吻的习惯。

  赫鲁晓夫和米高扬的拥吻,本质是斯拉夫人激情澎湃的情绪在释放(喝酒也是),也是东正教吻礼习俗融入斯拉夫人民族特性的一种表现。

  这种潜伏在斯拉夫人民族特性中的激情在赫鲁晓夫身上也很明显。

  1952年,尚未登上苏联最高权力宝座的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就与尼赫鲁上演了政客之间的恩爱秀:如同热恋的情侣一样相互喂饭,恨不得穿一条裤子。
  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之后,虽然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非常保守,但社交层面却彻底放飞自我,全力推动三重吻。勃氏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有政治博弈层面的考量。

  04 政治博弈

  苏美争霸,欧美指责苏联专制独裁。

  苏联的反击手段,除了开启舆论机器之外,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能拿出来的筹码并不多。因为苏联是纯粹的计划经济,缺乏自由市场元素。

  而勃列日涅夫只想守成求稳,既不想搞改革,也不想反腐败。那么推动更为激进的社交礼仪(三重吻),就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绝佳选择。

  这种情况下,推广三重吻,可以显示出苏联社会形态比欧美更为开放。

  第二层博弈内涵,三重吻又有东正教传统习俗在里面,和斯拉夫人的激情也比较匹配;容易激发释放苏联日渐僵化的社会活力。

  第三层博弈的内涵在于,苏联的那些小弟们,基本也都是东正教与天主教势力范围、有类似的传统习俗,三重吻可以勾起大家共同的记忆,利于搞团结。所以柏林墙上那幅著名的壁画命名为“兄弟之吻”,就是搞团结。

  本质上来说,勃氏三重吻,是典型的粉饰太平。不仅在粉饰日渐腐化的苏联社会矛盾,也是在粉饰华约内部矛盾。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试图大规模搞改革,并没有否定三重吻。而且和勃列日涅夫一样,对埃里希·昂纳克重点施展。

  1986年4月21日,昂纳克再次当选东德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其送上浓烈的三重吻。
  1989年,东德成立40周年庆典上,戈尔巴乔夫前往庆祝,三重吻再次上演。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稍后不久,两德统一(其实是东德并入西德),昂纳克成为牺牲品。

  当时苏联尚未解体,有几十万钢铁洪流驻扎东德。面对沦为政治牺牲品的昂纳克,多次吻过他的戈尔巴乔夫视而不见。当然并不是戈尔巴乔夫见死不救,而是他自己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稍后不久,苏联也同东德一样不复存在。只不过戈尔巴乔夫不需要像昂纳克一样颠沛流离,他有一个安稳的晚年,如今还能时不时指点江山。

  随着苏联的解体,三重吻也成为地球村的传说,如今主要在情人之间流传。

  说实话,三重吻并非是一种实用的社交礼仪。

  首先,它很容易引起误解。

  其次,它不健康(容易传染病菌)。安德罗波夫上台时年事已高,在与犯病的泽登巴尔(外蒙领导)三重吻后,患上了重感冒,随后不久便去世了。

  第三,它太麻烦,很不适合现代生活。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太麻烦的仪式容易被淘汰。死守那些麻烦仪式的民族或国家,容易落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1:31 , Processed in 0.0938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