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80|回复: 0

云石:教培、中介、外卖——消费服务业整治,是劳动力向制造业的强制回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2 1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这一个月,中国经济领域可谓迎来了一阵监管狂风骤雨——K12学科教培这个数千亿市场规模的赛道直接被锤趴下;提供了几百万就业岗位的互联网外卖,也迎来了必须给小哥缴纳社保的政策规范,至于他们的老大美团——坊间也有传言要被处以10亿美元的罚款;房产中介业,也传出中介费不得高于三倍当地平均工资的风声。

  这些监管措施,有些已经落地——比如学科教培;有些只是市场传言——比如中介费。但看眼下的趋势,即便是传言,最后落地的概率也是很大的——尺度或许有增减,但被锤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连串政策空袭,当然自有原因。在之前的《云石:推翻新三座大山,才能打开内循环的大门》,我们也分析过,除了这些行业本身对社会的伤害外,反垄断、财富再分配、打破资本对社会的吸血等等,其实还有共性,就是约束消费服务业“超前”发展。

  消费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组成部分。这个行业门类,通常来说,国家当然是支持其发展的——毕竟它提供了社会上的大部分就业岗位,推动社会运行效率不断提升。而从一般的经济规律来看,通常一个国家消费服务业越发达,经济表现也越好,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越高。

  这个逻辑本来也没错。但这里有个问题——绝大部分服务业,并不是直接创造财富,而只是重新分配财富。像教培、中介、外卖,这些跟财富创造并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从事的工作,本质上只不过是把财富从一拨人手中转移到另一拨人手中而已。

  那么,谁才是直接创造财富?当然是农业和工业——以及少部分的高端第三产业。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财富创造者。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意味着财富分配没意义。合理的财富再分配,政治上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经济上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总消费,进而反向推动生产。

  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消费服务业,发展的有点“超前”了。

  虽说财富再分配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积极意义,但分配这东西说破天,也是建立在有财富可分这个大前提下的。你家里如果钱不够多,那你再怎么分,分的再合理再公道,也改变不了肉不够吃的窘境。

  而我国现在,其实就面临肉不够吃的困境。大环境上,全球经济已经内卷化,而且接下来很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乃至大萧条。

  具体到产业,农业就不说了——这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基础,但不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所以主要还是得靠工业,靠制造。

  而工业制造,高端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起步没多久,还处于光砸钱没见回报的阶段——还被美国严厉封锁打压;低端方面,又面临东南亚、印度、孟加拉这些穷国的挖墙脚——虽然疫情阻滞了这一趋势,但随着疫情平复——无论是消除还是常态化对待,它们的威胁依然会卷土重来。

  所以,现在是一个很尴尬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要不断创造增量财富;而高端产业在突破前,财富主要还是得靠中低端产业来获得。

  甚至高端产业的庞大前期投入,也得依赖于中低端产业的产出——培养一个高端产业专业人才少说也得几百万,培养完了拿来用——这些学霸辛辛苦苦学了那么多年,掌握了那么多专业知识,你一个月只给个三五七八千的肯定不行吧——那样人家要么就干脆不学这个,要么就只有学成了跑去美国建设资本主义,所以少说一年下来也得给他几十百把万的工资和待遇。还有,既然是尖端研发,那失败就是常态,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投入打了水漂——这些都是成本,在大功告成、取得回报之前都得源源不断的拿钱去填。而这些钱,不管是什么形式什么途径,其最根本的来源,其实主要还是中低端工业的创造。

  所以,在现阶段,中低端工业,对中国依然是国本般的存在——不仅社会经济的维持需要它的健康运转,产业升级突破也离不开它的持续输血。

  那么,怎么才能让中国中低端工业制造能够保持足够的财富创造能力?这个就只有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侧想办法。

  需求端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内卷以及疫情冲击,以及未来可能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这个从中期来看总需求肯定是萎缩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启动财富再分配,通过反垄断等等,把钱从靠垄断攫利的资本手里分出来,分配给普通老百姓,让他们有钱消费,才能接得住中国工业的庞大产能,让游戏继续玩得下去。

  而供给侧方面同样重要。未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需求量整体萎缩,且贸易壁垒越来越森严的市场环境——无论是经济疲软、逆全球化还是经济危机和大萧条,都会在打击全球需求总量的同时,促使各国启动保护主义。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东南亚和南亚低端工业国的廉价劳动力竞争——疫情现在确实深深打击了他们。但换一个角度,也使得他们整体经济水平更差,民众对收入的要求更低、对严苛工作环境的忍耐度更高。所以疫情后,他们在劳工性价比方面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会更明显。

  这个确实是很麻烦的。虽然中国在体制、文化、行政效率、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乃至市场规模等各方面有着强大的比较优势。但在环保、工资、劳工权利等方面,中国的要求也比这些国家要高的多——换言之竞争力也要弱的多。所以,在存量竞争, 全球高度内卷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不能在综合性价比方面压过这些低人权国家,那么我们的低端甚至中低端产业就会被逐渐抢走。而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尚在半途、未见回报的情况下,中低端产业又流失过快,这样我们的社会财富总量就会出现不够的情况,这样不仅没有足够的钱去给科创升级输血,甚至现有的财富再分配——共同富裕,也会因为池子里的水量不足,而达不到理想的水平。

  那怎么解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把人往制造业赶。其实现在中国的工厂,无论是工资还是劳工权利乃至工作生活环境,整体较二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不再是过去那种血汗工厂的模样。但中低端工业制造的特点,以及外部低人权国家的竞争,决定了你想让它再大幅上升,其实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不愿意干这些不自由、脏苦类的活儿。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低端制造企业现在常态化的招不到人——即便他们把工资和劳工福利提升到自己能承受的极限,依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来。

  其实这个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不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呢?但问题是,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行法则从来就不是什么人性,而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未来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全球总需求萎缩、全世界存量内卷。这种残酷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不保住中低端制造,中国经济就没有未来——不仅科创升级没有钱支持,就是靠财富分配混饭吃的消费服务业,也会因为中国中低端制造的逐渐流失和萎缩,而越来越内卷,整体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所以,就算现在大家主观上都不想去制造业,不想进厂,但客观环境决定了,现在就是必须得搞一部分人去干——而且是在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下去干——往低了当然不行,但太高了也不行——毕竟东南亚和南亚还虎视眈眈的的准备接盘呢。

  那怎么才能让人愿意进厂呢?以前这个不是问题——毕竟那时候人口红利还在,劳动力红利还在。第三产业也没那么发达。虽然那时的制造业环境比现在差多了,但总比在家种地强吧!

  但现在不同了。中国劳动力已过了拐点,消费服务业的红火也分流了大量人力资源,所以指望增量是不行了,那只好在存量方面进行一次人力资源再分配。至于分配的办法,就是把那些消费服务业中不那么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贡献不大——甚至有害的行业给限制住。

  这么一筛选,教培、外卖、房屋中介这几个行业,就被筛了出来。这几个行业首先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资本巨头源源不断的借此吸血,却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贡献。

  而细说下来,学科教培纯粹就是加剧教育内卷,不仅影响生娃,还影响大众消费力提升;房屋中介——这一行本身的那些破事儿且不说,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率实在太低——一个中介平均下来可能一个月都成交不了一套房子——这意味着它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对社会经济效率的贡献值。而且也正因为吸纳了如此多的人,他们都要吃饭养家,所以变相的也导致房屋交易成本过高,增大买卖双方负担。至于外卖,其实也一样——劳动力的吸纳数量与社会经济效率贡献严重不符。

  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从劳动力供求关系角度,来理解这段时间这一系列政策的思路了:如果社会总劳动力供大于求,那这些行业大量招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正能量——毕竟经济效率虽低,但至少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社会问题;但在社会总劳动力逐渐萎缩,作为国本的中低端制造业普遍缺人的大环境下,这些低效行业还把这么多人攥在手里,那就是负能量了。

  现在学科教培几乎全军覆没;外卖小哥强制交社保后,运营成本提升,肯定订单也会萎缩;中介收费三倍社平上限,以及住建局自建网上系统上线,这一些列可能的操作实现后,庞大的中介小西装队伍,肯定也会面临疯狂裁员。

  经过这一番操作,能够幸存的,肯定都是行业中比较能干的员工,他们的收入可能降低,但也可能提高(毕竟抢饭碗的同行少了);至于被淘汰的——不管是教培老师还是外卖小哥还是中介小西装,自然就会成为中低端制造业的新生力量——这些人造芯片当然不行,但去一般工厂当个文职管理人员,或者到车间流水线当个工人,基本上还是胜任的。

  当然,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没有办法。中国国情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必须要保住中低端制造业,面对贸易壁垒、低人权国家廉价劳动力,以及全球滞胀甚至大萧条,中国为了维持竞争力,为了对冲内外冲击,短期内又无法进一步大幅增加的工厂的利润。所以只能劳动力供求关系,来进行再平衡。

  当然,这个也不是永久性的。随着中国科创升级的成功,财富创造的主流由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升级,届时中低端产业的重要性就会逐渐下降;而且随着大量新增财富由中高端产业创造出来,靠财富分配吃饭的消费服务业也有了更多的水注入,吸引力也会大大提升;届时,就可以允许更多的低利润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至于现在在这些工厂中混饭吃的人,也可以进入升级后的消费服务业,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但在现在,这一切还只是构想。而且为了实现这个构想,还需要中低端制造业的持续供血。所以,基于全局考量,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这些被锤的消费服务业的部分从业人员,只有转变一下思想,到制造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12:16 , Processed in 0.1250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