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92|回复: 0

虚声:体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6 2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祝朋友们国庆愉快。

  往年的国庆节,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粗略回忆一下,我在十一这天去过海边、江边、大河边,爬过大山与山沟,走过草原与荒漠,还有就是去过无数酒馆。

  我这前半生,看过足够多的风景,见过足够多的人,喝过足够多样的酒,看过足够多的书,也算是丰富吧。

  今年因为特殊,只好坐下写几行文字了。

  对我来说,这种状态并不算糟糕。从某个时候开始,在我内心深处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人生其实很劳烦,唯有喝酒(情绪代谢,非酗酒)和写文章(思维代谢)时还算自在。

  今天就聊聊体制这个话题,权当这个假期的思维代谢。

  前两天我一直在思索要不要谈这个话题,想来想去,还是写一点吧。我觉得只有把这个问题说出一个大概,才有助于和朋友们交流。

  聊这个话题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毕竟有点敏感。写点东西,担忧这个那个的,其实是一种悲哀,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好在我这里谈的体制,是讲历史规律,而不是褒扬或抨击现状。

  经常关注舆论的老铁们都能感受到:很多人谈好事,就说这是体制优势;说坏事,就说是体制劣势。他们谈到西方好时,便说西方是体制优势,谈西方不好的时候,也说是体制劣势。反过来,谈东方时,也是类似的思维。

  简单来说,体制是个大箩筐,好坏都能往里装。

  但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是典型的体制决定论,就是把体制当成一切的源头。持有这种体制决定一切思维的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但他们永远不会正视下面几个问题:

  1、体制有很多种,联邦制、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酋长制等,谁优谁劣?

  2、漫漫历史长河,同一种体制反复出现,但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3、体制虽然有很多种,主流还是联邦制、共和制与帝制这三种。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几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如下这些现象:

  现象一,空间轴看联邦制

  美国、苏联、印度都是现代意义上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但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完全不同。

  联邦制的美国1783年建国,1787年通过美国宪法,走上超级大国之路。

  美国在超级大国的路上有如下几个节点:

  节点一,1861年到1865年南北战争,扫除了奴隶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节点二,1907年经济危机时,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

  节点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影响世界。

  节点四,二战之后通过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牵头组建北约确立霸权基础。

  节点五,赢得冷战之后,在世界上横行霸道。

  联邦制的苏联,也走上超级大国之路。

  从1917年诞生到二战结束,苏联仅仅用了28年,便走上超级大国宝座,比美国用时更短。

  但苏联衰退也快,仅仅十多年时间就从巅峰走向解体。

  联邦制的印度,总是不停地幻想未来有朝一日统治世界。地球村有句玩笑:过去是韩国的(你永远不知道韩国从什么角度出手,证明哪项历史遗产属于韩国);现实属于中国台湾(总是神气活现地表现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模样);未来属于印度(因为印度总是能传递出这样一种感觉:论吹牛,所有国家都是弟弟)。

  此外联邦制的其他国家,诸如巴西、德国、马来西亚等等,也是差异巨大。

  为什么同样一个联邦制,在同一个空间轴线上差别那么大?

  实际上不仅是空间轴线,即便从时间轴上看,古希腊的联邦制和现代联邦制差别也很大。

  我知道在体制决定论者的群体中,有不少亲西方的朋友,且大部分都是联邦制的拥趸。但是说实话,很少有人研究联邦制在不同时间轴与空间轴线上的差别。

  现象二,共和制轴线

  菲律宾、印尼、伊朗、土耳其等国都和中国一样是共和制;但都没能取得中国这般发展速度与规模。

  菲律宾与印尼是岛国,人口密度挺大;但始终建立不起强有力的工业产业链。

  土耳其和伊朗是临海国家,都有优越的地缘条件;但同样也没有发展起来。

  究其原因,这几个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经历过世俗文明的沉淀。

  菲律宾因为先后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地,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美国沿着东亚大陆搞的岛链中,只有菲律宾一直发展不起来。

  印尼、伊朗、土耳其都属于伊斯兰教国家。当今伊斯兰世界,不仅共和制的国家搞不起来,君主制、联邦制、酋长制、帝制的国家,同样搞不起来。

  简单来说,伊斯兰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文明阶段搞起来,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

  为什么同一个空间维度之下,共和制差别如此之大?

  古罗马与近代法国,同样也是共和制,都没有中国的共和制稳定。

  古罗马的共和制,奠定了罗马前期的根基;但后期就被帝制取代。

  近代法国也搞共和制,但和帝制之间的更迭非常频繁。法兰西第n帝国和第n+1共和国之间的那些琐事,大部分法国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西方共和制为什么如此脆弱?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西方缺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根基。

  相比之下,中国从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就确立了世俗文明之下的中央集权制。

  过去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不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宋元明清王朝更迭,中央集权都是根基;即便是乱世,各路英雄、枭雄、狗熊们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完成天下一统。

  哪怕是少数民族入关,最后还是无一例外地选择中央集权。

  西方缺乏这种深入文化基因的中央集权,所以不论古罗马还是现代法国,共和制都非常脆弱。

  都是共和制,时间和空间轴线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现象三,帝制困惑

  帝制也是一样,不论是时间轴还是空间轴,差异都很大。

  人类文明史发展到现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国家都在搞帝制,但彼此之间的差异太大。由于帝制国家实在太多,就以超级帝国为例,简单看下它们的不同。

  历史上那些超级大国,诸如波斯帝国、汉帝国、唐帝国、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蒙古帝国等等,大部分都是帝制。

  这些帝国之间,不论从信仰层面,还是地缘层面,或者人种层面,很容易就能区分出其中的差异。

  其他制度也有类似的困扰:

  阿联酋和阿富汗都是酋长制,但现状千差万别。

  日本、英国、沙特、泰国都是君主立宪制,同样是共同点寥寥。

  实际上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此非常困惑:既然是同一个体制,差别怎么会如此之大。

  我之前也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后来想明白立体史观之后也算是找到了一种答案。

  之所以说找到一种答案,是因为我不想说我的认知就一定正确,我相信历史一直在发展,知识一直在更新,我相信未来一定还有比立体史观更为精准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从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看,迄今为止,体制并非社会发展史上最基层的构架,它不过是文明周期运转的一种自我展现。

  换句话说,体制决定论本身就是平面史观的一个误区。

  立体史观浅析

  平面史观,是指司马迁和希罗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东西方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们默认的按照时间、空间与人物故事为核心的一种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平铺直叙,如同大河流水一样顺流而下。

  平面史观的最大优点是累积史料,大事小事记到书本上;最大缺点也是累积史料,因为累积得太多,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体制决定论便是其一。

  立体史观的本质,是立足于平面史观资料之上,通过简单规律描述这个世界的过往、现在和未来。最终目标是,通过几条简单的逻辑,让历史小白也能明白权力周期、体制周期、以及文明周期的更迭,从而对历史、时事和趋势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基本内容,我在民国梦和美国史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后面我还会在寰宇春秋与华夏文明简史中补充。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立体史观中第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就是,文明周期更迭高于体制更迭,而且文明周期必须进行有序的分层。

  同一种体制在不同的文明周期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古希腊的联邦制与工业文明周期的联邦制(如美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古罗马的共和制和工业文明周期内的共和制(如中国和法国),也不是一个概念。

  立体史观中第二个基本逻辑,即便是同一个文明周期下的同一个体制,主动更迭(先发国家)和被动更迭(后发国家)也完全不同。这就是联邦制的印度和美苏不同;也是共和制的伊朗、土耳其和法国不同的根源。

  立体史观中第三个基本逻辑,所谓的体制优劣,只有在同一个文明周期内才有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本质上都是工业文明周期内的体制碰撞(这点在民国梦和美国史中有详细论述)。

  现在中美博弈,极有可能成为工业文明阶段最后的体制大碰撞(这点在民国梦和美国史中有详细论述)。原因很简单,当今地球村的工业文明周期已经进入下半场、甚至尾声,很难再出现另外两个比中美综合实力更为强悍的国家。

  立体史观的最大特色就是,基本逻辑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内容细节可以很复杂;而且不仅可以分析历史和趋势,也可以去解析艺术与文化的演变。

  之所以在国庆节写这篇文字,是因为最近有不少新关注的朋友,我得把我写文章的基本逻辑讲一讲。后面我会花更多的精力,把这个理论系统进一步完善。

  最后还有一个事要强调一下,我写的文字,是有垃圾成分在的,因为我也有身不由己的因素在;有惹部分朋友不开心的地方,还请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6:17 , Processed in 0.1719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