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61|回复: 0

云石:利益分配谈不拢,英美闹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5 2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世纪末,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经过美版八年抗战,北美大陆军终于击败了英军,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如果从现在的格局来看,美国摆脱英国独立是必然的选择——毕竟现在美国的版图是英国的几十倍,双方的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是判若云泥——英国直接就是美国的小弟。但在当时,英国才是全球第一强国,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四大洋;而18世纪末的美国,不过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十三州而已,地盘并不大,文明发展程度更是跟英国没得比;至于国际影响力更是直接没有。而且,跟其他后来纷纷脱离英国的殖民地,以当地土著为主不同,北美殖民地这帮人,本来就是从英国本土移民过去的,祖祖辈辈都是英国人,在英国成百上千年,都服从自家领主和英王的统治,为什么到了北美,就开始生了异心,开始想要造反独立?

  历史教科书的解释,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长期收重税,引发了民众不满和抗争。

  这个当然是重要原因。但远不是全部。毕竟英国对哪个殖民地不都是这么玩的?为啥其他英国殖民地都能安安生生的呆在日不落帝国体系内——即便到1950年代后帝国体系瓦解,依然大多停留在英联邦,唯独美国,早早在18世纪末,就要脱离英国自立门户?——最关键的是它还能把独立这事儿搞成!

  这里面肯定是有历史教科书外的因素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分析这个原因。

  北美之所以可以早早从英国独立,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地缘关系。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也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大型地缘阻断。而在18世纪末,虽然人类已经初步具备了征服海洋的能力,但毕竟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开启,所以当时英国与北美之间的交流还是比较麻烦的——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

  这种格局的存在,严重削弱了英国本土影响力向北美殖民地的传输和投射。这不仅意味着英国对北美的管理,会受交通不便的困扰,增加难度,也同时意味着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在当地开根散叶后,与英国宗主的感情日渐淡漠,离心力和独立性日渐增强。综合来说,就是英国作为宗主,对北美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的成本较高——相应的,在北美殖民地发生反抗后,英国进行镇压的成本也比较高。

  当然,光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北美脱离英国的必然性。毕竟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随便拧一块——加拿大、澳洲、英属印度等等都是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大洋上的小芝麻岛。为啥他们当时就不闹独立?甚至别说英系殖民地了,就是西班牙、葡萄牙,他们在拉美同样有大片之谜等你,地缘距离跟英美一样遥远,而这两个宗主国的实力,跟大不列颠可以说是相差万里,可这些殖民地闹独立的时间,也比美国要晚了许多——而且它们后来之所以闹独立,很大程度上还是受美国独立的鼓舞,以及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

  所以,北美的独立,还有其他的原因。这就是第二个——北美殖民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质。

  在英国的诸多殖民地中,北美殖民地其实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就是这是一个以英系公民占主体的,以工农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殖民板块。

  这是很关键的。纵观近代英国的殖民地,除了少数具备地缘战略价值的小岛、关隘要塞——比如新加坡、直布罗陀等等,其他殖民地,它们之于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既原材料来源和商品倾销地。也就是说,英国在这些地方掠夺资源,运回本土进行生产,然后再把生产的商品运到这些地方销售。这些殖民地本土,是没有近代工农业的。

  但北美殖民地不同。北美殖民地从成立开始,就是以近代工农业为基础。而近代工农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所以北美殖民地的产出,并不能被英国大量掠夺——你要掠夺狠了,当地居民就没钱投入生产了。同时,北美工农业的产出,同样需要市场进行消化。鉴于它们也是近代化生产力整出来的商品,跟印度的那些传统生产力整出来的土货还不一样,所以它们跟英国本土商品是构成竞争关系的——虽然成色、成本什么的可能比英国本土差点,但起码在北美乃至美洲,受益于新大陆与旧大陆的遥远地缘距离,所以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这就让英国很不爽——它从北美殖民地掠夺的原材料有限,还要面对北美本土同类商品的竞争,尤其是到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启动期,双方的这种冲突自然也就越来越激烈。

  这是英国不允许的。殖民地是老子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还要远隔重洋进行治理——这统治成本当然不低。你既不给我提供大量原材料,又不给我提供充分市场,那老子在这岂不是成了赔本买卖?

  作为老牌的海洋型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从来就十分讲究性价比。现在北美这种经济结构,治理成本明显高出了收益。

  那怎么办?只能是对当地加税了。这也就是教科书中英国对北美征收重税的底层逻辑——大英帝国不能赔本!

  但这种加税,就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宗主的矛盾——一方面,征收重税,将抬高本土商品的成本,削弱本土消费力,进而导致本土工农业萎缩;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居民不像印度、非洲,他们都是英国后裔,文明起点高,生活品质也高,所以没有从未进享受过近代化的印度人、非洲人那样的忍耐度。英国这么疯狂加税,简直是要砸他们的饭碗,砸到最后就是把他们整的向拉美人、印度人、非洲人看齐——这是已经享受过近代文明果实的北美英裔宁死也不能接受的。

  既然宁死不能接受,那就只有独立了。哪怕是要打仗,要死人,也要独立——毕竟就英美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经济冲突,如果还让英国当自己宗主,那自己的产业、饭碗永远都会被英国威胁、压制,自己永远都不能摆脱拉美化、印度化甚至非洲化的恐惧。

  经济结构的重合,决定了英美决裂的必然。印度、非洲这些地方,本土文明跟近代化相差万里,所以英国可以通过文明代差对他们碾压式征服,然后实施低成本统治;至于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当地居民也是英裔为主,但这种地方因为地理环境限制,到今天也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业,都是靠卖资源维生,所以它们正好可以为英国工业的资源,并从英国进口工业品——双方不仅经济结构没冲突,还互补。所以这两块嫡系殖民地,并没有脱英需求——甚至至今依然保留在英联邦体系中,尊奉女王和英王室。但北美殖民地,无论经济还是人文,都是英国本土的复制版,正所谓同行是冤家,当然不可调和只能开战——鉴于北美殖民地经过一百多年开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加上大西洋地缘阻断,决定了英国无法低成本的将其压服,所以八年独立战争打下来,英国的战争成本高到难以承受,最后只能放手让其独立。

  这其实就是跟美苏占领阿富汗是一个道理。并非美国和苏联在战场上打不过阿富汗抵抗者。只是阿富汗的特殊地缘区位,决定了美苏对这个地方的占领和治理成本太高,高到自己财政根本承受不了,所以权衡利弊最后只能放弃——当时英国对北美独立的无奈放手,也就是基于这个逻辑——就算你能打赢每场战役,但你最终还是会输掉整个战争——何况当时的英军,连打赢每场战役都不能保证。既然如此,那英国何必死抓着不放?

  不过,说到这里,也只能解释美国需要与英国脱钩,但脱钩到这么绝,彻底一掰两断,其实当时看起来也是有些夸张的。毕竟北美殖民地源自英国,建国之初,连民众都基本是由英裔组成(后来扩大成欧裔是19世纪大移民时代开启之后的事),而且当时英国控制着几乎全球的市场,又是海洋霸主,美国当时跟英国闹的这么绝,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好处——实际上,在美国独立后,英国也确实对美国封锁了很多年。以北美相对孤立的区域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英国的封锁,客观的说会对其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而这个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毕竟英国人搞政治从来都是极端现实的,如果当时美国不要求彻底独立,仍跟英国保持一个相对较弱的从属关系,就像后来的英联邦那样,还是有可能避免英国制裁的。

  这个对当时的美国来说其实很重要。毕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大家都见识了被美国制裁国家的惨状——别说伊朗、朝鲜、委内瑞拉了,就是强如俄罗斯,被美国制裁了几年,也都搞的半死不活。

  18世纪末的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跟现在的美国差不多。所以可以想象,一建国就面临英国的封锁制裁,这是多么困难的局面——想当年新中国被西方封锁制裁,好歹还有个苏联可以帮忙。美国被英国收拾后,就只剩下一个法国——且不说法国在海上影响力远不如英国,最关键的是,美国独立未久,法国就爆发大革命,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内战和欧洲战争,不仅没有帮美国什么忙,还连累着美国被英国第二次入侵,把白宫都给烧掉。

  那么,为什么当时作为英国mini版的新生美国,在与英国分手时要做的这么绝?

  这其实要从一个远景战略角度来分析。固然,美国事实独立后,如果姿态能放低点,去跟英国建立个名义上的从属关系——英国也未必就不能顺坡下驴,放美国一马——至少不用制裁的这么狠。

  但这样一来,美国在躲过英国严厉制裁的同时,也给自己国家的未来,套上了个紧箍咒:

  这个紧箍咒是两方面:首先,会影响美国的领土扩张。美国独立时只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北美13州的狭小土地。但在山脉以西,还有广阔的土地,名义上分属英、法、西等国。

  这些土地,欧洲列强只是名义拥有,实际控制力相当孱弱。而北美独立时,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启动期,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所以这些原先看起来没有价值的土地,在技术的进步下,开发难度和成本将逐步降低。

  这对美国来说就是天赐之土。有了它们,美国工农业发展就不愁没有原材料,不愁没有土地资源,甚至远景看也不愁没有市场。

  而这一切,都必须要在美国保持独立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没有独立的国家身份,美国进入这些欧洲列强名义占领的土地时,就会面临一系列的国际关系阻扰——如果它想跟英国妥协,英国就有了谈判筹码,未必会在独立战争后的巴黎合约中,把阿巴拉契亚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领土给它;如果美国没有跟英国彻底闹掰,后来的拿破仑也未必愿意将路易斯安娜(当时的路易斯安娜可比现在的路易斯安娜州大的多)贱卖给美国。如果还跟英国保持名义隶属关系,在夺取西属佛罗里达,以及英美争议的俄勒冈等地时,也会面临很多国际关系的掣肘。

  而这种影响,也会制约美国在美洲的利益拓展。美洲孤悬于西半球,与欧洲大陆地缘距离遥远。尤其是美国独立后,剩下的美洲板块,欧洲的影响力都是十分孱弱的——要么像加拿大,本身地理禀赋太差劲,除了卖资源啥也干不了,成不了大气候;要么像拉美,虽然地理条件还可以,但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早已衰落,加上当地业已成型的种植园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实力孱弱。

  这种情况下,美国作为美洲唯一的工业化、近代化国家,其实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将美洲作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基础——即便当时还无法做到,但宏观趋势已经可以预见。事实上,随着美国稳住阵脚,很快就在19世纪初提出了《门罗宣言》,开启了将美洲打造成自家后院的进程。

  既然有了独霸美洲的想法,套上一个英国附属的身份,明显就不合适了。哪怕这个身份是名义上的,但也会大大削弱自己的影响力和威望构建,这个渗透过程中,还会不得不掺合进英国和欧陆国家(西、葡、法)的利益纠葛。

  这些对美国来说都是不必要的。虽然建国后与英国妥协,可能会让英国减弱甚至放弃对自己制裁,但这种现实麻烦的解除,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美国西进扩张版图,乃至构建美洲势力范围为代价。这等于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了长远的国家前景。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与英国分家分的如此决绝,也就情有可原。只有跟英国彻底斩断政治关系,美国才能在轻装上阵,才能在广袤辽阔,又几乎没有高度开发的美洲大陆,随心所欲的构画自己的蓝图。

  美国的这种做法,其实和后来的新中国有点像。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过去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国民政府与美苏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两个二战后新签订的条约,意味着两个超级大国将中国主权资产彻底剥夺殆尽。而它们在新中国手上被废除。

  这个代价是很大的——美国就不说了,直接把中国制裁封锁了30年;苏联虽然出于冷战早期的形势需要,一度勉强向新中国妥协,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苏联很快又想变相的恢复,在遭到中国拒绝后,也对中国翻脸封锁威胁。

  美苏的制裁和战争威胁,使得新中国前30年过的十分艰难。如果当时新中国政府不这么坚决,那处境可能比后来要好的多。但是,如果当时中国妥协,意味着中国的主权资产将落入美苏之手,进而丧失了独立发展经济的条件,中国的发展天花板也被彻底锁死——政治上永远只能屈居二流,经济上也最多只能混个初级工业的温饱状态,再想向上天花板就被堵死。甚至,随着美苏冷战的激化,中国还有可能深陷两强争霸旋涡,内部产生分裂。

  所以中国选择了拒绝美欧。虽然这种拒绝,让中国在前三十年吃尽了苦头,但也为中国保留了发展的空间和可能。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苏封锁和威胁相继解除,中国因为身无枷锁,所以得以一飞冲天。

  所以昔日的美国,跟后来的中国,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既以承受短期压力为代价,为未来的崛起和腾飞,保留了充分的可能。

  以上就是美国与英国彻底闹掰的原因。而随着国际形势(欧洲大革命)的变化,美国很快就利用这段历史机遇,摆脱了英国的封锁和钳制,并利用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版图扩张。但接下来,美国就面临南北矛盾加剧的问题,并最终引发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到底给美国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这些问题,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6:34 , Processed in 0.0937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