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73|回复: 0

云石:宋庚一——可能有情怀,却选错了方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2 08: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庚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事儿出了有一阵子了,连她的母校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以及她的导师单波都被牵连了进来。被自媒体和网友一顿痛贬。

  其实要说评价宋庚一,我应该比绝大部分自媒体都有发言权,原因很简单——我也是武大新闻毕业的,而且从宋庚一被扒出的毕业论文日期来看,我和她一大概是同一个时期的——只不过那时她是研究生,我是本科生。至于她的导师单波,我记忆中好像也给我们上过一个学期的专业课。所以我不仅算是她的学弟,甚至大概率在大学期间还见过——只是不认识罢了。

  当然,这个学姐的言论实在是太奇葩了。但对此我并不太诧异,因为就我感觉,那个时代的新闻科班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三观和她其实是差不多的——而且越是名校越如此。之所以会这样,还是跟时代环境,以及新闻这个学科的专业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时代环境其实很好理解。这个宋庚一应该是本世纪初的大学生,那时候中国刚刚加入世贸,整体还很贫穷,而且正处于经济野蛮生长期,社会非常混乱浑浊。

  这对生意人来说,或许是最好的时代;但在从事人文科学的人看来,这样的社会绝对是糟糕透顶的——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为了利益而罔顾法律乃至道德底线,整个社会都在赤裸裸的践行着丛林法则,人文精神极速堕落。

  而且,那时候正值互联网时代开启,普通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自主发言的空间,可以从官方宣传体系外的渠道了解这个世界。这势必会对国人,尤其是最先接触网络的那一拨国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

  而新闻专业的人,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毕竟新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这一行的人在捕捉时代变化,了解最新思想潮流方面,本就比普通老百姓要强的多。而且那时候还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辉煌期,新闻还属于一个精英行业——那个年代学新闻专业的人,还是抱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还是很多新闻人在赚钱的同时,依然秉持的理念和追求。

  这一点,在武大新闻这类名牌大学王牌专业的学生中表现的特别明显。毕竟能进武大读新闻的,算是同龄文科生中的成绩很不错的——在20年前更是如此。

  本就是同龄人中的较出色者,再加上又在武大这种人文氛围深厚的综合类名校,耳濡目染之下,许多的人存在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其实是很正常的。但偏偏他们在大学读书,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又正好撞上中国经济野蛮生长,社会思想高度混乱的历史阶段。当如此悬殊的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很容易对这些人的三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乃至体制的失望。

  而且新闻学的专业特性,又加重的这种趋势。其实在新闻圈内,一直有一种说法,叫“新闻无学”,也就是说新闻本身就算不上一门学问,而更多的只是一种技术。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新闻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身确实谈不上有多少知识含量,更多的是一种应用层面的技术甚至技巧——比如新闻稿撰写、采访、选题、摄影摄像、视频剪辑这些,本身都是一些技术性的内容,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学问——换句话说,新闻专业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

  只不过,新闻专业跟一般的职业教育还是不同的——否则直接开到职校去就完了。这里面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本身虽然不是一门学问,但它是建立在各类知识和学问基础上的——首先文字基本功,就决定了你必须有极好的中文(外语)功底;然后根据你未来从事的不同媒体方向——比如财经、文史、政治等等,你还必须具备足够的相关领域的知识。这也就是说,新闻本身虽然无学,但要想把它学好做好,新闻人就必须博学。

  这也是综合类名牌大学办新闻专业比较成功的原因——你可以利用自己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的丰厚各类优质资源,来为自己的新闻学子打下扎实的杂学基础。

  其实如果宋庚一读书时能利用好武大的这些资源,我觉得她大概率不至于三观歪到这种程度。因为杂学基础的扎实,不仅在于给你未来的新闻之路提供了知识基础和铺垫,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杂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会有助于你在形成一套对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知——虽然这种理解和认知在当时未必能成型,但有这些读书时打下的知识基础在,后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就能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

  其实这一点,我是有很深感触的。在武大新闻读书的时候,我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也是很失望的——毕竟当时的中国社会,从人文视角来看的话确实糟糕透了。但随着后来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见识的多了人也成熟了,就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偏激极端,这时候,再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现象,与当年读书时(包括毕业后)所掌握的各类五花八门的杂学知识相结合,我就逐渐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其实是偏颇的——我们所经历的这些让我们的觉得愤懑不平的事件,其实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

  比如血汗工厂——这是本世纪初的一大毒瘤。但如果你读懂历史,尤其是经济史,你就会明白,这是国家一穷二白又要工业化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你不靠廉价劳动力,不靠低人权优势,不靠一定程度的牺牲环境,又凭什么形成对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而接受全球产业链转移?

  比如政府威权——这也是很多人痛斥的。但你多看看印度东南阿雅就知道,如果不靠政府威权将社会高度组织化规范化,又怎么形成高效率?怎么搞基础设施建设,怎么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还有比如社会的混乱——这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期不可避免的。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当中国突然出现巨大的利益增量,必然会引发各路枭雄的争夺——当利益足够巨大,他们铤而走险的胆量也就自然增大。而与此同时,底层社会因为巨大利益增量的出现,纷纷离开固定生存环境,成为流动人口,这自然又会带来社会秩序的动荡。于高层来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对资本的逐利过度打压;而几亿人口因为利益的诱使而离开固定的生存环境,自然会引发社会动荡——而面对这骤增的社会压力,政府又财力不足无法大规模增加行政管理编制,这自然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只有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速降下来,这样在高层利益端才有规范化的可能;至于下层,随着底层民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升,稳定性增强,他们的违法犯罪动能自然会逐渐下降,同时政府财力增加,能够实施更有力的行政管理,这种情况下,底层社会治安也才会好转。

  这些都是要经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再结合自己的丰富知识,去琢磨理解,才能够看懂的。当你看懂了,你自然就能够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些曾经出现的各种丑陋现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面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自然三观也就不会再像过去那么偏激。不会再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有那么多的仇恨和敌视。

  但从宋庚一这种人的表现来看,她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杂学基础。虽然它是武大新闻硕士,但她很可能也就只是学了一些新闻学的专业课,对作为新闻学依托的各类杂学,估计上学时并没有太多涉及。

  这也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当然,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专注自身领域,这个可能没有多大问题。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你只懂新闻的“术”,而不了解作为其基础支撑的各类“学”,那你的三观,就很有可能永远偏激,也永远缺乏正确理解认知社会这个新闻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

  这应该就是宋庚一恨国三观的渊薮。

  不过仅就于此,还不至于让宋庚一说出质疑南京大屠杀数字这么没文化的话来。

  前面我也说了,早年我也属于恨国党——其实不光是我,今天很多中年爱国者乃至网络大V,早年其实也都是恨国党成员。而之所以我最后调转了枪口,一方面是早年知识积累,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后面的社会实践经历。在后面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我不仅基于这么多年知识积累,从理论上摸索到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能够理性看待我们存在的问题;更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变化,从中获得了社会发展、国家变好的直观感受。

  但宋庚一明显没有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这姐们后来旅居日本求学——一个文科生,而且是新闻专业的文科生,去日本这样的地方学习所谓的新闻专业知识——鉴于新闻专业的特殊性,必然会被有意识的洗脑三观。

  本身就有恨国思想基础,再加上她本身在中国期间各类知识积累不足,又没有足够的中国社会实践,所以自然无法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原有三观反思纠偏。在日本旅居求学久了,受日本反华氛围的耳濡目染,再加上新闻专业的特殊性(日本培养这种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国家的新闻行业补充人才——人家自己内卷都卷的要死要活呢。所以其真实目的是什么,可以说是连傻子都知道),最后沦为精日,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就有了宋庚一的这番奇葩言论。说到底,宋庚一只是部分中国新闻人的一个缩影。这一代新闻人,求学时赶上经济极端落后,民族自信和制度自信严重不足,又碰上互联网大爆发,这个环境下,可以说整整一代的新闻人,都或多或少的,产生过类似宋庚一这样的三观。

  只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一部分人基于自身丰厚的知识积累,又经历了多年的社会实践,进而重新悟道,发自内心的实现了从恨国到爱国的逆转和涅槃。但总有这么一部分人,本身当年在国内求学时知识基础就没扎牢实,后来又因为各种各样的际遇,并没有充足的社会实践,没有足够的阅历,所以始终无法摆脱原有偏狭三观的桎梏,反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终的结果就是逐渐边缘化,甚至一不小心,沦为千夫所指。

  这就是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6:38 , Processed in 0.2188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