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1-10 09: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二)
今天,我们讨论明朝末年的大明帝国的捉襟见肘的财政。
二、明朝末年大明帝国的捉襟见肘的财政。
1、豪迈青春喂了狗,济世情怀覆水流----万历新政的失败。
要说清楚明朝末期大明帝国捉襟见肘的财政,还有从张居正改革说起。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全国纳税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同时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为艰苦,有诗为证:
一亩官田七斗收,
先将六斗送皇州。
只留一斗完婚嫁,
愁得人来好白头。
张居正,其父亲是个职位低的公务员,湖北荆州人,他小时是神童,大了是学霸,从小就是大家常说的人家的孩子。16岁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我们推算一下,那么除去一甲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那就是全国总排名第12名,授庶吉士。不仅智商高,成绩好,关键还帅到帅呆了,比前面我们介绍的顾宪成还牛X。
高考后,这哥们儿一路凯歌,不时也哼着小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干到大明帝国的权力中枢。1572年,成了万历年间的内阁首付,当上了大明帝国的国务院总理,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需要解释的人生都不强悍,所以我不细叨叨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驾崩,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朱翊钧继位时,只有10岁。大家知道,孩子七岁八岁狗也嫌,九岁十岁光知道玩,正是甩着鼻涕玩泥巴的年龄。
张居正责无旁贷,当起了万历的老师,似乎也当起了皇帝的虎爸。对小皇帝要求极其严格,从学习到生活、再大到治国方略,无微不至。小皇帝读错个字,都受到张老师的批评。有时多买件衣服,也遭到张老师的指责。
张老师对小皇帝倾注了心血。为了皇帝好好读书,不太擅长画画的张老师努力学习画画,把枯燥的课本画成图书《帝鉴图说》给小皇帝学习,煞费苦心。一门心思把万历培养成个人民的好皇帝。
小皇帝对张居正产生又爱,又敬,又怕,又恨的复杂情感。张居正从此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小皇帝刚刚即位,由李太后听政,但是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总理主持裁决。张居正一时风光无量,权倾朝野,踌躇满志,立志挽救大明大厦于将倾。
得到李太后和内阁的支持,张总理无比亢奋,皇帝朱翊钧闲着没事、玩泥巴斗蛐蛐时候,猛人张居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便鼓捣出那个历史上著名的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针对吏治的考成法,犹如今天许多公司的KPI考核,对公务员有详细具体的考核办法,职位升迁根据业绩来,收入与业绩挂钩。
二是丈量土地。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溢额脱漏,并限定三年内完成。
我查了有关历史资料,1581年,丈量结果是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数据太乱,嗯,不好记?那就简单记成700万顷,就是7亿亩地。比1571年增加230万顷。小伙伴们,这里单位是顷,不是公顷哦。顺便记住一个常识,一顷是100亩,一公顷才只有15亩。
三是推行一条鞭法。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铁腕执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读过初中的小伙伴都听说过。但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发明的,是嘉靖年间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年就提出的。其实一条鞭法老早就在直隶和浙江一些地方搞改革试点了。
张居正主政后感觉一条鞭法不错,是个好工具,他就顺手摘了个桃子。其主要功劳是采取强力措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他力图用这条鞭子,抽打着大明帝国这匹气喘吁吁的老马步入正途,重新奋起。
这一条鞭法细细说很复杂。简单说就是,其核心政策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杂七杂八的税赋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同时向工商业者收税。老百姓不用再交稻子、谷子、山羊等等实物了,直接交银子就OK了。也不用出义务工了,交了钱后,政府雇人替你出工。一条鞭法是历史上很牛X的创造,是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万历新政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实行“一条鞭法”,并且兴修水利;在军事方面整顿边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清丈土地后,随着查出隐瞒田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改革前,明朝政府每年亏损300万两白银,其财政困难,连官员的工资的发不出。改革后,每年盈余300万两。1582年,政府财政库存已高达1250万两白银,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
一条鞭法确实是为大明帝国积聚了财富,这个是社会,没有比杀人父母,断人财路更可恶的啦。有人哭,就有人笑,有人笑,就有人哭。改革触及了一大群官僚、大地主和士族工商业者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一条鞭法使官吏贪污难度加大了。举个例子,在改革以前,叫“淋尖踢斛”,农民交粮食,官员会让你把粮食倒满一种叫“斛(读hu)”中,装满后官员去踢一脚,要求斛子不倒,上面的粮食尖洒下来了,算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百姓再把斛中余下的粮食拿去称重。这些洒出来的粮食,就成为了地方官员们的收入。一条鞭法施行后,这收入,官吏就没有了。所以曾经靠这个发财致富的官吏恨透了这个讨厌的收税办法。
丈量土地使地主税收增加了。重点征收工商业税,这样呢,触动了南方财阀的利益。东林党,当然这时候,还不叫东林党,但是后来的东林党代表人物顾宪成、李三才等代表人物都在朝廷任职,并逐步对朝廷政策开始干预。东林党在朝廷的利益代言人一致反对新政,他们用高大上的理论,藏富于民,不可与民争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反对政府收税,反对朝廷开放海禁。如果你动工商业的奶酪,老子就不和你客气。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公历7月9日),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没有上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但是死后不几天,言官弹劾张居正。恩将仇报的神宗忘记了尊敬的张老师为他读书时画的《帝鉴图说》,也记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张总理去世时为他留了一个1250万两库银的大礼包,便下令抄张总理的家,并削尽其宫秩,其罪状昭示天下。张居正险遭开棺鞭尸,挫骨扬灰。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家的十几口人被关在家里活活饿死。
有人说,张居正被抄,是张总理生前和李太后帅哥美女相互倾慕而有一腿。万历感觉自己28岁就守寡的老妈被自己老师泡了,心里感到不爽,才对去世的张居正进行残酷的清算。
我查了一些历史资料,没查到真凭实据,那就不要向这位帝国柱石和贤淑的李太后抹屎了,姑且把这当成绯闻吧。张总理被清算,其实是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人亡政息,是相权的倒塌。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人,感慨太阳底下就没有新鲜事。几十年后的事情又在重复,又在轮回,到大清时候,1643年,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辛辛苦苦的辅佐,还娶了孝庄这个二锅头老嫂子,换来的是他死后被顺治帝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让人唏嘘不已!
张居正去世之后,他改革政策,万历皇帝基本废除殆尽,但唯独“一条鞭法”保留了下来。万历新政失败,大明帝国这匹老马被张居正一条鞭子抽了一个激灵,快马加鞭走了一段路程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精疲力尽的状态。
2、千家悲欢千家苦,万里江山万历摇 ----穷兵黩武的万历三大征以及惨败的萨尔浒之战。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是宁夏之役。简单的说就是李成梁长子李如松,1592年,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结果大胜。(哱读音是:po,四声)。
二是朝鲜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朝鲜的战役。时间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
可以称之为抗日援朝,在这场战役中,日本骄横的丰臣秀吉战死。尽管明朝损失惨重,战争胜利。
三是播州之役。1599延至1600年,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结果胜利。
战争经过就不详细叙述了,只计算三次战争的花费。
清朝官方的《明史》记载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加上其他军费,军费数字上看,1592年到1600年,即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八年,万历三大征的八年军费合计1460多万两,平均每年180多万两。
另外,万历年间还有两场战争。
四是明缅战争,时间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明缅战争打了十几年。耗费我没有具体查到,查到的老铁可以留言。
前三次三大征,战略目的基本达到,算是胜利了,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但是长达13年的明缅战争,结果是失败的,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还给边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五是萨尔浒战役。最值得一提的是萨尔浒战役,1619年,即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加上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据考证,实际上军队有14万人。由辽东经略杨镐指挥,胜券在握,摆出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战前制定了详细而丰厚的奖惩制度规定:如擒斩努尔哈赤,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对擒斩清军官兵,根据敌兵级别都有不同的封赏。大队兵分四路进军,浩浩荡荡向辽东发起进攻。
当时,努尔哈赤只有不到6万的军队,他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就是集中兵力、进攻一路策略,展开对明军进攻。嗯?我看这小子,对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略学得很好哦。
战争初期,明军志在必得。But, but ,让人捶胸顿足,让人大跌眼镜,让人目瞪狗呆的是:因指挥失误、队伍拉跨等原因,仅仅开展5天,三路明军接连被击破,萨尔浒战役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军撤走,仅此一路大军幸存未遭惨重损失外,其他三路几乎被全歼。明军约5万人被歼,将领300战死多人,骡马丧失了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明军元气大伤。
萨尔浒之战时间较短,我查到的费用数据是战前预估费用300万两,到位了230万两。自此,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明军丧失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因为频繁战争的原因,造成了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除正常赋税外,还要缴纳三饷,具体三饷是:辽饷,辽东战事的费用;剿饷,是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还有练饷,是用于操练地方武装的费用。三饷的收取更加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大明帝国遭遇到内忧外患的袭击,疲于两面作战。
3、欲了君王天下事,却输生前身后名-----天启、崇祯的挽歌。
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此时的大明帝国这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了。萨尔浒之战以后,明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熊廷弼辽东经略,其策略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熊廷弼与其猪队友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和,而掌握辽东实际兵权的巡抚王化贞,力主分兵把守,全面进攻。在阉党魏忠贤策划下,1625年,坚持正确方略的楚党派熊廷弼被杀,成了党争的牺牲品,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进攻宁远。面对后金大兵压境,袁崇焕镇定自若,坚壁清野,周密部署,在城墙上架设红衣大炮等西洋火器。战争打得非常激烈。袁崇焕身先士卒,负伤作战,表现勇敢。努尔哈赤愤恨而退,遗憾之极,不久郁郁而终,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两手准备一边与皇太极议和,一方面加固宁远、山海关等城的守防,积极做好战争准备。新继位的皇太极再度进攻宁锦,袁崇焕积极调度,麾下将领浴血奋战,接连挫败后金军攻势,取得宁锦大捷。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后金形成了双方以宁锦对峙的局面。
1627年崇祯登基后,非常重视辽东的防务。宁锦大捷后,感到袁崇焕小伙子,勇气可嘉,堪当大任。7月与袁崇焕召对袁崇焕,袁崇焕提出5年内收复辽东提议。1628年4月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绕道内蒙古地区,突袭京师,以“反间计”诱使崇祯杀袁崇焕。袁崇焕曾经向皇帝5年内收复辽东的许诺或者是提议,使得袁崇焕得到了被凌迟处死的结局。关于袁崇焕,后人争议很多,以前以为他是个民族英雄,了解一些事情后,我感到:研究历史的同学们,笔墨官司会一直会打下去,盖棺一刻须臾好,定论须待万年期。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再度出任辽东督师。对孙承宗简单介绍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一甲进士第二名,就是榜眼。历史有“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的说法,据说第一名状元是他故意让出去的。这位高考成绩,比前面介绍的顾宪成、张居正排名更靠前。后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是崇祯的老师。看来,学历文凭是有用的来,特别是对贫寒子弟来说。
孙承宗继续坚持熊廷弼的防守的方略。崇祯四年(1631年),他力主先占据右屯,然后修复大凌河等城,循序渐进巩固宁锦防线。但大凌河修城工程才刚结束,清军就来围攻。战役结果是长山战役大败。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寿被迫诈降。
朝中有人指责孙承宗坚持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灰心丧气之下,孙承宗只好以病请辞,回老家高阳居住。在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进攻高阳城的战斗中,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奋勇抗击,城破被擒,自缢而死,壮烈殉国。孙家子孙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孙承宗凛冽之风骨,闻者莫不肃然起敬,正当个满门忠烈。
摘录孙承宗诗篇《殚忠楼》以表达对他的敬仰,最好能背诵以敬先烈!
缥缈凭高百尺头,
筹边何暇坐销忧。
目穷江树家千里,
笛倚风檐月一钩。
藻井幕天开雁阵,
鬘云结市失龙湫。
白山黑水檐楹外,
玉帐萧萧万垒秋。
崇祯七年(1642年)明朝与大清进行了一场尖峰对决。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后,数人前去劝降,他置民族大义与不顾,最终降清,投降后的洪承畴,把屠刀砍向大明,为大清南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经大明的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进位太子太保、蓟辽总督、被崇祯帝倚为国之柱石的洪承畴,刀砍了无数汉人后,死后清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轻车都尉。再后来,在乾隆朝,为“婊”彰他与其他“投诚”的157人的贡献,成功被乾隆皇帝收录于《贰臣传》中,这是多大的讽刺!
之后,祖大寿在锦州也投降大清,他又一次投降,上次是诈降,这一次是真的投降了。这里多说句,这个祖大寿,有小伙伴可以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个牛X的外甥你肯定知道,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外甥随舅。这个吴三跪,长着轴承脖子弹簧腰,头上按个风向标,跪明跪顺跪大清,也反明反顺反大清,一不小心混成中国历史上叛徒界的巅峰人物。顺便说下,吴三桂收录于清朝编著的《佞臣传》中,他贰臣都算不上。
我查到的资料,辽东战事频发,光崇祯年间,划拨银两1629年680万两。1637年4月,加派“剿饷”280万两。
1638年6月,加派"练饷"730多万两。
其他年份具体数额我没查到。据查资料,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九年的仅对付后金作战的军费,总计就达六千多万两,平均每年667多万两。
松锦之战,关系到明清之国运,战争的失败,明军野战机动部队全军覆没,大明帝国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同时国内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起义风起云涌,帝国的崩塌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写战争这两部分,写得很沉重,都是些冰冷的叙述,冰冷的数字,很难写得有趣,老铁们将就着看吧。
关于农民起义的情况,下一篇文章再叙述。
4、收入犹如针挑土,花钱犹如浪淘沙。-----皇室沦为帝国的蛀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苦,深知民情,体察人民疾苦。经过连连战乱后,太祖与民休养生息,明朝赋税一直很低,商业税更低,明朝财政一直很困难。但是作为曾经穷过的长辈,当了皇帝了日子好过了,希望他后辈子孙,延续一个好的生活。所以一大堆皇室成员花费是帝国一笔非常大的开支。
我查了一些资料,太祖朱元璋生育了26个儿子,其中24个儿子有后代。那时候不实行计划生育,皇帝王爷生十几个孩子很正常。他们不从事士农工商,吃喝拉撒国家报销。一般不参加高考,如果要去当官,就需要放弃爵位。绝大多数皇室成员不去走科举的路子。那等于就是一群整天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的废物。
平时没事,又不缺吃穿,游山玩水后,闲着没事就把帐子一拉,就忙着造人。生孩子多的要数晋王府的朱元璋的孙子庆成王朱济炫,儿子多达100多个,平时老爹朱济炫组织开个Party,亲兄弟好多都不认识。
明朝“皇族”即朱姓子孙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的确是“最幸福”的群体。
他们从摇篮到坟墓都由国家负担,只要是皇族后代,10岁起开始领工资,结婚后国家分配房屋。皇室不用纳税,巧取豪夺大肆兼并土地。有许多农民因土地税太严重,主动放在他们名下当个佃户,避税讨活路,也受到皇室的搜刮。
据记载,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为一千八百五十余万两白银,而其中宗藩俸禄第二年开支就高达五百五十多万两,比例将近百分之三十。万历二十三年,宗谱记载宗室成员为15.7万。
崇祯时期1644年时,皇室人员20多万了,具体费用数据,我没有查到。我想,随着皇室孩子越来越多,所占比例核算,一定比五百五十万两肯定多得多了。这费用给帝国带来沉重的负担。结果,明皇室成员被李自成、张献忠及满清杀了大概有五分之三。
看到这里,有些感慨,这个社会,你说不公平,有时也很公平的。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吃多了,或吃了不该吃的,以前怎么吃下去的,那就怎么吐出来。如果吐不出来,那也好办,那就拿命或拿子孙的命来还。
文章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