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64|回复: 0

孙立平:网络暴力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幽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30 22: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暴力是强有力的。这一次的刘学州自杀事件,再一次见证了网络暴力的力量。

  网络暴力是难以消除的。在刘学州自杀之前,曾有无数次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在刘学州自杀之后,网络暴力不会销声匿迹。

  前一句话,令人恐惧;后一句话,令人无奈。

  为什么网暴有这样的力量和顽强?因为它背后有个魔幻般的幽灵。这个幽灵的名字,叫道德,一种遥居于山顶之上的道德,有着巨大势能的道德。所以每一次网暴,都犹如从山顶上发起的千军万马势如破竹式的冲锋,所向披靡,寸草不生。

  而这个作为冲锋发起地的道德制高点,竖立的则是这样一个标牌:道德消失点。

  道德消失点,这是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鲍曼说的是这样的意思:当人们之间距离很近时,通常会形成相应的道德感。而社会分类将人们隔离,拉大社会距离。随着社会距离的延长,人们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开始萎缩,对方的道德意义显得模糊不清,直到两者完全分离,视而不著见。这就是道德的消失。

  但在这里,我想做一个补充:道德消失的地方,并非是一片道德的真空。在道德消失点上,消失的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道德;而道德的碎片,则在进行另外的编织。

  编织的基础,是人的比附本能。我们常说,人是群居的动物。群居的含义之一,是在与别人的对比中肯定自己的存在和意义。所以,人追求的往往不是自己活得绝对意义的好,而是活得在相对意义上比别人强。

  道德,就是这种好或强的一条脉络,一个心灵的通道。

  在这条脉络或通道中,延展开的往往是一种道德焦虑。我曾多次说过,为什么人们爱看警匪片?为什么警匪片的最后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警胜匪败的结局?就是因为它可以同时满足人们两种极为矛盾的需求:犯罪的冲动与正义感的满足。

  网暴者则是道德焦虑在另一种含义上的展现。在道德的消失点上,这是一种最廉价的解决道德焦虑的方式。而且在同时,又可以使自己的攻击性本能得到尽情的发泄。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没有耐心去弄清事实,也没有兴趣去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实实在在的道德基础已经消失。

  道德碎片的再编织,往往需要一种玄虚的氛围,需要一种宏大的叙事。因为这可以增高道德制高点的海拔。

  但这个海拔上的道德制高点,其实已经是瘦骨嶙峋。

  为什么这么说?请记住我前面的一个说法: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道德。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德是有血有肉的。它往往混合着爱、恻隐、同情、理解、责任等等要素。

  而再编织出的虚幻道德则不需要这些。

  它不需要有爱。或者说,他爱的是一种虚幻,而不是一个实在。在宣泄自己的道德观的时候,会不会伤害一个生命?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

  它不需要有恻隐之心。即使是面对过错,如果不是十恶不赦,要不要把握分寸,手下留情?他们需要的是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快感。

  它不需要同情和理解,不需要设身处地,不需要将心比心。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黑白世界。

  网络暴力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幽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0 02:14 , Processed in 0.1251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