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01|回复: 0

虚声:聊聊上海疫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6 2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上海滩

  上海还是封了,意味着“动态清零”策略又退回严格的封控模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现阶段“动态清零”思想有上限和下限:

  下限就是严格的封控,就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城市(还有朝鲜)执行的模式;

  上限就是上海之前搞的“精准防控”模式,即精确到每一个街道甚至是小区。

  既然国家决定让上海回到“封控模式”,那就表示上海之前的“精准防控”现阶段(注意这个词)失去了效力,要加码。

  回到严控模式的上海不再有之前国际大都市的从容,而是表现出同其他进入封控模式城市类似的慌乱。

  前两日新华电讯发布的“上海疑似婴幼儿单独隔离哭闹”的视频引发了热议。

  看着视频里孩子的哭喊,真的非常难受。

  这些婴幼儿在这个年龄段最需要家长陪伴,让他们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非常不合时宜。换成是我的娃娃,我宁愿自己被感染也会去陪着。

  4月4号,上海卫健委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

  1、如果儿童家长同样是阳性感染者,可以同住在儿童区域陪护照顾,一起接受观察治疗;

  2、对于儿童感染者,如果家人不符合陪同条件,且患儿小于7岁,将在公卫中心接受治疗;

  3、其他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家长符合陪同条件的低龄儿童感染者,将主要在集中收治点隔离治疗,并配置专业的儿科医疗团队,保障患儿得到规范专业的治疗和生活照料。

  那么上海疫情有多严重?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4月2号增“438+7788”,相当于确诊438人,无症状感染者7788人,两者相加8千多人;

  4月3号增“425+8585”,相当于确诊425人,无症状感染者8855人,两者相加9千多人。

  全国各地再次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传统,全国各地的医疗精英驰援上海滩:

  北京

  江苏

  浙江

  安徽

  湖北

  天津

  河南

  陕西

  ……

  尤其是旁边的江苏,在疫情派遣5000多医疗人员的情况下,今天(4月4号)计划再派出7500名医疗人员,可谓倾尽全力支援。

  这7500人可谓星夜兼程:凌晨(4月4号)就要从江苏出发,早上赶到上海之后不休整直接参与核酸检测工作;在当天核酸采样任务结束之后,立即返回各市,因为他们还要面临着本地的防疫工作。

  旁边的浙江同样给力:7261名医务人员同样星夜兼程,于4月4号凌晨前往上海,施以援手(浙江之前也一直在支援上海)。

  离上海稍微远点的安徽,在自身也存在疫情的情况下,仍然派出3500人的医疗队伍去上海。他们来自合肥、亳州、宿州等11个城市的省属和市属医院,乘坐94辆大巴车,同样昼夜兼程赶路,并于4月4号凌晨抵达上海。

  ——江、浙、皖等兄弟省份对上海的支持,除了意味着中国各地面对灾难的团结之外,还展现出长三角地区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上海的龙头效应(上海暂停,长三角经济大幅降速)。

  大家看下时间点,4月4日,也就是今天,各路精英汇聚上海滩,与新冠疫情展开大决战。相信过了今日,上海疫情很快就会出现拐点。

  当然任何时候都少不了解放军,武汉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据解放军报消息,4月3日(正好赶上4月4日大决战),军队抽组卫勤(来自陆军、海军、联勤保障部队所属7个医疗单位)力量2000余人,支援上海抗疫斗争。

  这个规模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2年前的武汉。

  02 代价

  现在不少声音把上海和两年前的武汉比较,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两年前的武汉:

  1、大家对新冠认识不到位,充满恐慌;封控声音压倒一切。

  2、大家以为新冠和非典类似,咬紧牙关,把病毒清零,就过去了。

  如今的上海:

  1、大家对新冠病毒有了一定的认知,虽然依旧恐慌,但已经没那么恐慌。

  2、除了对新冠病毒恐慌,还对没完没了的封控感到恐慌,不知何时是个头。

  3、由于国外很多国家选择躺平,现在很多声音开始讨论中国何时放开封控。

  那么接下来咋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了解需要承受的代价。

  大家可能很纳闷,既然封控模式可以有效地清零新冠病毒,上海直接封不就完了,为啥还要费尽心力去搞精准防控?

  原因很简单,封控需要成本。

  大家回顾2020年初,也就是新冠疫情刚爆发那会儿,全国范围内搞封控;代价就是中国GDP是“负6.8%”。

  后来也是上海等沿海城市带头复工复产,带动国家经济恢复。这个例子就是说,当今地球村除了朝鲜之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永远处于严格的封控状态。

  随后差不多两年时间,任何一个城市一旦进入封控状态,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投入的人力和物力。

  2、城市静止之后造成的间接损失。

  3、部分人失去工作之后造成的潜在债务压力。

  这里先强调一下,我并不是反对“严格封控”模式,求部分主张“严格封控”的朋友轻点喷。

  毕竟大家都知道,“动态清零”思想的基础就是严格封控。

  毕竟大家都知道,中国这两年的安定,也是依赖严格封控。

  但是疫情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永远不计成本地严格封控。这里相当于探讨一下“防控成本”与“防控方案”之间的关联。

  上海之前探索“精准防控”,本质其实就是试图寻找一条降低成本之路。那条路在奥密克戎毒株出来之前是成功的,但面对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时失败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这轮疫情便是探索低成本抗疫之路付出的代价。

  那么在上海“精准抗疫”遭遇挫折之后,中国疫情防控接下来会不会一直固守传统的封控模式?说真的,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个人认为,有很大概率不会。这里强调下,首先我说的只代表个人观点,其次我说的是有很大概率,并非绝对。

  03视角

  这么判断的依据:疫情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化问题。因此看待疫情,要放在全球化视角看。

  1、西方已经彻底躺平,视疫情为等闲。

  不论是五大联赛,还是NBA,基本都已经放开。现场人山人海,戴口罩的不多。

  前几天北约峰会,一群老人家在一起互动,也都没有戴口罩。

  2、东方的日本和韩国基本也躺平。中国香港,也恢复了与国外通航,走在了躺平的路上。

  3、其他国家如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更是连“躺平”二字都懒得提了,直接无视。

  ——疫情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世界已经与人类形成共存。在奥密克戎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如果搞严格的一刀切封控,相当于间接闭关锁国,对贸易的冲击将会非常之大。这里再强调一下,这里仍然不是反对封控,而是陈述一下一刀切封控模式下的一个事实。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现在舆论界出现一种相对较为激进的声音,即主张中国大陆也学着外部世界那般躺平。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声音还是太过激进,至少并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大陆的情况。

  依据之一,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资源不足。

  大陆城市中,上海的医疗资源处于顶尖行列,面对当前疫情尚且如此手忙脚乱。如果不管不顾,其他城市能比上海做得好的,恐怕不多。

  依据之二,虽然奥密克戎重症率较低,但也不能排除出现新的毒株。一旦放开之后,病毒变异出毒性较高的毒株,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不能严格封控也不能躺平,那该咋办?个人认为下面几个方向会是趋势。

  04 方向

  方向一,专业化。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不要外行领导内行,不要把疫情政治化。

  方向二,透明化。

  新冠疫情虽然好几年了,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所以恐慌。因为恐慌,给抗疫增加了难度。

  事到如今,不论哪种抗疫途径,恐慌都是没用的。

  透明化,可以消除恐慌。

  所谓透明化包括但不限于——

  1、科普新冠毒株的传播机制

  2、医疗资源充足情况下公布重症比例

  3、医疗资源不足情况下公布重症比例

  方向三,精准化。

  虽然上海这次精准防控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精准防控要放弃,而是要调整方式。因为精准防控思想,确实可以降低防疫成本。

  但精准化并不意味着防控疫情本身,还涉及到精准帮扶疫情造成的困难群体。

  经过两三年疫情拉锯,很多人已经非常疲惫,很多企业和个体户处于破产和倒闭的边缘。究竟如何帮助困难群体度过疫情带来的寒冬?

  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3月25日在朋友圈发的观点比较有趣,这里转载一下:

  1、减税降费没啥用,没收入,减个什么税?

  2、社保是用工企业的一座大山,社保此时应该返还;

  3、租金,只要封控就应该停交;

  4、不应该分行业优惠,要普惠,因为普封;

  5、贷款展期,是应该的,企业不可抗力躺平,银行不能躺赢;

  6、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企业没收入员工也不应该用《劳动法》要求全薪;

  7、员工供楼按揭款,应该暂停。银行挣房地产钱三十多年,停六个月吧,否则坏帐对银行也不好!

  不能说陈劲松的这些观点一定对,但起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6:06 , Processed in 0.1876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