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97|回复: 0

燕梳楼:上海,错过了半个春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9 21: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上海春色紧锁。

  从3月到4月,误了多少春风。

  小棉袄已经换成了短袖,解封仍未可知。

  截止昨天的数据,阳性病例仍然高达2万,合计总数已经逼近40万!

  按2600万人口计算,也是高达1.5%的感染率。这个比例,为武汉以来之最。

  这也足见此次上海战疫之难之苦之艰巨,绝不仅仅是我们碎片化信息所能知著的。

  按这个比例计算,差不多100个人中就有1.5个人感染。按邓巴理论,我们正常的朋友圈也就150人左右,也就是说,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有至少1人中招。

  正如墨西哥传染病专家克拉布特里所说:

  如果你现在没有被感染的朋友,说明你没有朋友。

  这足以说明高度变异的奥密克戎毒性有多强,传播性有多广。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此高的感染率,哪怕你的朋友圈中只有1个被阳或者被隔离,也足以让你的朋友圈色调变成灰色,而那些比较丧的消息也更容易传播。

  比如我们并不认识郎咸平他妈,也不认识什么66她妈,更没听说过网信副总裁韦桂国,还有上海复旦教授俞惠中,小提琴家陈顺平,护士周盛妮。

  他们要么因为没等到4小时核酸结果就撒手人寰,要么因为封控突发疾病没及时就医而天人两隔,我们不认识他们,但即使如此小的比例,也足以让朋友圈一片哀鸿。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吧。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悲伤实际上是经过朋友圈放大了的。

  想比较就医难,事实上盘桓于上海的最大难题是保供。

  再优雅的人也要吃饱饭才能装点气质。所以我们就看到,不管是风投女王还是财团高管,已经顾不上什么王的风度了,谁能抢到菜谁才是金光闪闪的王。

  一方面是全国驰援上海,连自己都吃不饱饭的云南和黑龙江都开始给上海雪中送炭了。但上海人的朋友圈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为吃这一基本需求而发愁。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物流进不去,送进去也堆在那里没人送。

  听说有些民间捐赠的物资因为进不到上海,只能卸到无锡和南通。远水不是解不了近渴,是压根送不进去,更送不到嘴边。

  京东凭着一腔孤勇,在全国调配力量展开自杀式物流配送,3000勇士头扎红丝带歃血出征。很多人不懂什么是自杀式物流,司机连人带车进去一批隔离一批,那是有去无回啊。

  但据传即使如此悲壮,他们进得了上海还是进不了社区,只能无奈帮客户“拒收”,不知消息是真是假,但愿不要让英雄流汗又流泪。

  有人叩问,上海为什么失败?其实就一句话,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奥密克戎。

  2600万人的特大城市,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说封就封了,没有应急预案,没有沙盘推演,这多少让人措手不及。也带来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次生灾难。

  有人说,你看这就是选择“清零”的代价。

  靠清零是永远清不完的,全世界都选择躺平,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所以今天新华社发了一个重磅文章,标题叫《这就是“躺平”的代价》,再次驳斥了这种极其危险的论调,进一步坚定动态清零的决心不动摇。

  而从昨天开始,上海已经连续两天公布本轮疫情的死亡人数,昨天3例,今天又增加7例,年龄在60-101之间,另外还有16例重症患者。

  这什么意思?就是要告诉大家,奥密克戎虽然毒性较低,但绝不是大号流感那么简单,对于老人和抵抗力较弱的孩子,还是有致命风险。

  谁家里还没个老人孩子呢,如果放开,谁家又愿意承受这即使是千分之一的代价呢?

  进入4月,全球都被奥密克戎疯狂攻击,累计确诊病例数超5亿例,死亡病例数逾619万例,仅因感染奥密死亡的病例就增加了100万例。

  哪怕是瑞典这样只有1000万人口的小国家,选择共存后也有1.8万人丧生,1000个人中就有2个因此失去生命,看似不高,但放到中国的国情下,14亿人就是250万!

  我想问一句,这250万人的代价,谁来承担?

  更何况,目前对于病毒对人类所造成的长期潜在伤害尚未可知。据国际流行病学家指出,部分儿童感染新冠后有丧失嗅觉的现象。

  纵然,动态清零政策会带来一些难以预估的次生伤害,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较躺平所带来的医疗挤兑,这种代价无疑是最小的代价。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算好大帐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这种代价。

  什么是大帐?

  就是保生命与保生计两者之间的平衡。

  我们是世界上最早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个先机才实现了两年复合增长率一举超过美国,今年一季度仍然保持在4.8%的速度。

  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都可以不惜代价地果断静默,正说明了国家对于动态清零的决心,封是为了不封,管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放。

  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之所以如此严厉,就是要以空间换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发展最大的安全边际,也就是所谓的既要又要。

  吉林已经尝试探索保春耕动态防疫机制,而上海也于昨天开启复工键。你看,这难道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非要大面积的躺平才是科学?

  死人不是科学,真正的科学不死人。

  事实上,上海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清零与共存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封城与躺平的矛盾。而是吃饭看病和能不能吃上饭看上病的问题,这才是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

  相比之下,2020年的武汉有方方,2021年的西安有江雪, 2022年的上海除了一篇现象级的爆文《上海人的忍耐已到了极限》,还没什么现象级的人物出现。

  这说明公众对于疫情的认识与理解也逐步趋于理性。虽然上海把前面两年翻的车都无一例外地翻了一遍,但人们仍然坚信上海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抗疫胜利。

  上海在前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看到了上海知错就改的勇气。

  无论是华师大二村的问题,还是儿童单独隔离的问题,还是类似永康路老人的呼救,都很快得到了跟进处理。因为售卖劣质猪肉,3人被刑拘,2人被立案。

  而今天的发布会则再次强调,上海全域行政单位及医疗机构不得以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作为进出小区就医、转送病人和接诊的限制。

  这就是进步,也是一种秩序回归。

  我觉得福祸相依,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几十年来中国实现了快速腾飞,很多城市赢麻了,没经历过什么事也经不起事。

  两年多来,中国的防疫成就有目共睹。虽然在国内仍然像开盲盒一样挨个城市偷袭,而我们有些城市对于病毒自身的变异与变化,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显得后知后觉。

  当疫情突发爆发,稍有犹豫就会满盘皆输。而对于像超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封城令一下就更加考验一个城市的动员保障能力了。

  虽然这个过程暴露出一些城市的管治问题,但越是千疮百孔留下的经验教训越有意义。

  因为,病毒还只是自然界的敌人,如果换成敌国呢,那才是灭顶之灾。

  所以这场疫情,给我们所有城市都上了一堂极为深刻的一课。

  自古中华多磨难,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

  相信经历上海这一轮疫情,我们的城市治理将更加成熟。

  最后也建议国家能够适时考虑疫情补偿问题。封控之下,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家庭的每个人,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影响较大的产业和低收入群体。

  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补偿机制,让因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和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助,我想这本身也是抗疫大计中的应有之义。

  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换来全社会的公平,却不给予任何补偿。

  这显然不公平。不能既要大家讲大局,又不给大家发大饼。

  因为配合疫情所带来的损失,不能让个体承担。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我们这个民族,需要保护好这种大义。

  希望所有善举都能被公之于众,

  所有良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

  明天的社会面清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16:28 , Processed in 0.1094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