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57|回复: 0

徐吉军:陆港台三地疫情对比,华人世界如何防疫已有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4 07: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朋友们都了解,2020年1月3日,汉唐就撰文呼吁警惕新发现的不明肺炎病毒。万幸党和政府英明领导,人民群众全力支持,我们打赢了反复爆发多轮的疫情防控战争!

  不过,新冠病毒依然在不断变异,持续突破免疫屏障,全球多国躺平接受病毒的蹂躏。

  进入2022年,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悄然侵入中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逐一沦陷,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影响。

  屈指数来,已经两年半时间。回头望去,恍若一场噩梦,但梦仍未醒来,还在继续……新冠病毒将继续变异,全球清零遥不可及!

  2021年全球疫情主导毒株是德尔塔病毒,上半年狠狠地肆虐了印度,尸横遍野,浮尸于河!到了2021年年底,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横空出世,席卷美欧多个国家。

  2022年上半年中国疫情的主导毒株是奥密克戎BA.1和BA.2,袭击地区主要集中于上海,累计感染六十多万人,死亡585人。

  我们以举国之力,从四月初开始集中全力处置疫情,耗时三个月才控制住局面。

  但,奥密克戎新变种BA.4和BA.5再次来袭!

  目前,美国、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爱尔兰等国家监测的数据显示,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在欧美已经逐渐成为主导性病毒。在美国,这种新型病毒一个月的传播人数增加了21倍,这是相当惊人的速度。

  研究表明,面对这两种新型变异毒株,原本建立的免疫屏障基本宣告无效。

  哈佛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BA.4/5很可能会使接种了新冠疫苗以及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者再次感染。但是,新冠疫苗仍能提供实质性保护,至少接种者在感染BA.4/5毒株后不太会出现重症。

  BA.1、BA.2主要感染上呼吸道,BA.4、BA.5比BA.1、BA.2更容易感染肺部的肺泡上皮细胞。因此,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后重症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说到重症,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发表了一项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和马昕教授领衔的研究报告。大样本数据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对于非高危组患者的重症率为零,新冠病毒会对高危组重症率为0.238%。

  研究报告公布后,引起舆论广泛热议,其中还有较多质疑。其实,关键是源于对文章观点的解读并不准确。

  研究报告称,2022年3月1日至6月4日,上海共报告了626,863例Omicron感染病例。研究人员选择了33,816名感染人员进行跟踪研究。初始非重症的Omicron感染者,最后有22人进展为重症,总体重症率为0.065%(22/33,816);这些发展到重症的患者都在高风险组,故该组重症率为0.238%(22/9,260),非高风险组重症率为0%(0/24,556)。

  第一,研究报告的目的是:由于病毒传染太快,感染人员太多,所以在临床意义上需要对感染病毒后的确诊病例进行分流。对病例进行分流,就需要有判定标准筛选出高危人群。事先判断哪些患者可能会发展到重症。最终目的是通过筛选收治高危人群避免疫情压垮当地医疗资源的风险。

  第二,研究报告的结论:

  “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的Omicron感染者”中,最终进展到重症的比例为0.065%;76.2%-78.6%最终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年龄更大、未接种疫苗是本研究组中感染者发展到重症的两个显著特征。

  第三,高风险人群的划分:

  研究者将有下列因素之一的人群列入到高风险组。

  年龄60岁或以上老年人;

  或有基础疾病(但呈稳定状态),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肺部、肝病、脑血管病、肾病等;

  或伴随免疫功能障碍,如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客观来看张医生的研究报告,符合他作为临床医生的职责,没有越俎代庖,而是立足本职岗位,做出了有意义的医学统计。

  作为公众,我们应该对积极科研的态度予以赞赏。

  不过,部分舆论以这个报告作为依据,试图质疑动态清零的必要性,那就大错特错了。

  报告非常明确,所谓进化为重症0.065%的比例,前提是初始表现为非重症、无不稳定性伴随疾病这两个关键要素。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以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而言,年龄超过六十岁的人群,没有伴随疾病的比例并不高。这就意味着老龄人群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承担着特殊风险。

  另外,张医生的研究报告,并没有对高危人群的死亡进行追踪研究,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些高龄有伴随病的高危人群的死亡是正常现象。似乎在张医生的“科学”世界里,没有闲暇顾及到注定要进鬼门关的老人。所以我们看到的统计口径一直都是:死亡病例都伴有基础病。

  上海本轮疫情感染超过62万,死亡585人。中国大陆其他所有地区加起来,感染不过10万,死亡2人。

  长春市本轮疫情累计确诊约25175例,目前全部治愈,零死亡。

  从2020年5月17日至今,两年来,中国大陆除上海外新冠总计只死亡4例。

  数据不会说话,但数据也会说话。

  我们总结防疫的成功经验,是以各地零死亡的成功经验为样板呢,还是鼓吹低重症比例,却死了几百人的防治方案作为样板呢?

  张医生作为医疗专家组组长,秉持的治疗思想显然与多地不同。他一直宣称:“抗病毒治疗、抗炎治疗、抗凝治疗,这三大治疗应该是全球公认的最为主要的药物性治疗。”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在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主要选择使用:Paxlovid、Sotrovimab、瑞德西韦、莫努匹韦、地塞米松、肝素、激素……

  这种迷信西医特效药的思维惯性,注定了被中医药防疫的成功经验打脸。

  除了治疗方法的问题之外,张医生的研究报告存在诸多疑问。

  研究报告关于重症比例的结论,与我们持续观察到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的新冠疫情发展趋势形成较大偏差。问题出在哪里,值得我们研究!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台湾地区人口2341万,目前累计确诊344万人,死亡人数5651人。

  香港地区人口700万人,本轮疫情香港近122万人感染,9185例死亡,病死率0.753%。

  从两个地区来看,病毒蔓延后在两三个月内会使六分之一的人感染病毒。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疫情状况来看,张医生去年讲的“奥密克戎就是大号流感”,依然落空。

  台湾地区和香港的病死率相差六倍,估计是因为香港疫情前期采取措施不果断,后来请求大陆派出医疗团队支援,才有了明显起色。有了香港的前车之鉴,台湾地区已经有所准备。除此之外,两个地区的地理差异和人口密度,也直接影响病毒传播的速度。

  上海疫情爆发后,获得了全国医疗力量的支援,各地驰援的专家团分别负责一部分重症患者的治疗,很多地区的援助队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无一死亡。

  上海本轮疫情感染超过62万,死亡585人,病死率0.094%,远低于香港和台湾地区,再加上张医生的进化为重症0.065%的较低比例,给公众带来的感觉是奥密克戎不过如此。为此,很多人在心理上对严格的防疫政策再次产生了动摇。

  到底是要参考张医生的数据,还是参考香港或者台湾地区的数据?如何部署我们的防疫?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按照张医生的统计数据,奥密克戎只对老人构成威胁,似乎对年轻人豁免。但是,在本轮疫情中,台湾地区累计出现65例儿童重症病例,其中已有18人死亡。

  目前美欧0-17岁青少年感染奥密克戎后住院数据激增,这个现象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如果奥密克戎对青少年同样构成较大威胁,那就意味着更大的灾难。

  从青少年入院数据看,奥密克戎的毒性并不弱。如果拿奥密克戎与新冠病毒最初的表现进行对比,显而易见,病毒在演化过程中,毒性不断增强,才具有了更强的传染力,攻击人群已经逐渐到了全覆盖的程度。

  面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扎进篱笆,做好防御。

  只要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谁也无法预判新的毒株是趋向于无害还是更加致命。

  只要世界各国无法做到步调一致进行防疫,那新冠病毒就不可能被人为消灭。全世界将在绵延不绝的疫情中挣扎,等待病毒消失或者停止变异。

  相比那些已经无力组织防疫的国家,中国人依然保持着严密的防疫机制,并且在不断完善防疫体系,显然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

  迄今为止,中国防疫成功的六条宝贵经验值得总结珍惜:

  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

  讲科学,坚持科学防疫;

  讲团结,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密切配合;

  讲实力,强大的国力保障防疫物资生产;

  讲组织,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动员能力;

  讲特色,中西医结合防疫治疗。

  期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构建更科学,更灵活的防疫战略,力求做到“抓防疫促生产”两不误,两手都要硬!

  更期待新冠疫情早日结束……此恨绵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1 01:54 , Processed in 0.1094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