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2|回复: 0

姚尧:诗词日赏:2023年2月9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0 06: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虞世南的《蝉》。

  虞世南的一生极为坎坷,其父亲虞荔和叔父虞寄都是南朝陈的高官,他和兄长虞世基也都在陈朝出仕。陈朝被隋朝灭掉后,虞世基和虞世南兄弟一同被带到长安,时人将其媲美于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隋炀帝执政后,虞世基曲意逢迎,于是一再获得提拔,官居内史侍郎,行使宰相职权,生活十分奢靡。虞世南则刚正不阿,仅为起居舍人这样的小官,生活非常清贫。但即便如此,兄弟二人还是居住在一起,十分友爱。隋朝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又要诛杀虞世基。虞世南痛哭哀号,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准所请,终于还是杀死了虞世基,裹挟着虞世南转战各地。同年九月,宇文化及弑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大许。次年(619年)闰二月,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窦建德击败,虞世南随宇文化及一道成为了窦建德的俘虏。窦建德诛杀了宇文化及,封虞世南为黄门侍郎。唐朝武德四年(620年),窦建德为救援王世充而被李世民击败,虞世南又随窦建德一道成为了李世民的俘虏。李世民任命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虞世南这才算是得遇明主。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虞世南名列第二十位。一般认为,虞世南的这首《蝉》就是感念李世民的知遇之恩而作。下面,我们正式欣赏这首诗。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緌,就是古代帽带打结后垂下来的部分。蝉的口器细长,与緌的形象相似,因此古人常用緌来指代蝉的口器。如《礼记·檀弓下》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

  《说文解字》上说:“緌,系冠缨也。”冠缨的字面意思是帽带,而它的引申义是仕宦,就是做官。李白《古风·其十七》记:“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意思是说,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在洛阳一带烧杀抢掠。广大民众的鲜血涂满了野草,而豺狼一样的叛军却都戴上了冠缨,都封了官做。

  因此,虞世南在诗的开篇就以“垂緌”来指代蝉的口器,这是有深意的,他就要借写蝉来阐述自己对于做官的态度。

  清露,就是清洁的露水。实际上,蝉的幼虫是生活在土中,用坚硬细长的口器吸取树木根部的汁液来获得水分和营养。当它长大后,就会来到树上,用口器吸取树干的汁液来获得水分和营养。因此,蝉对于树木是有害的。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中,人们普遍认为蝉是居于高处而饮用清露为生的。譬如,早在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中就记载道:“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因此,蝉的文学形象最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居高食洁,二是长吟悲鸣,而这两点都是非常能够引起历代文人共鸣的。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流响,是指蝉发出的声响,像流水一样连绵不绝。疏桐,是指疏阔挺拔的梧桐树。为什么是梧桐树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中,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那是凤凰栖息的树木。早在《诗经·大雅·卷阿》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因此,高洁的蝉,就得栖息在高洁的梧桐上,发出连绵不绝的声响。

  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在讨论蝉的叫声为什么能传得很远。一般认为,声音能够传得远,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得靠风向的配合。《荀子·劝学》上就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但是虞世南在这里却是针锋相对,他说蝉的声响之所以能够传得远,不是依靠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蝉自身居高。

  试想,虞世南这还是在说蝉吗?显然他是在借写蝉来说做人。秋风代表什么?代表权势。居高代表什么?代表品格。虞世南说,一个官员要有好的功名声望,不是靠见风使舵,不是靠巴结权贵,而是靠自身的品行高洁,靠自身的清廉方正。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2 02:59 , Processed in 0.1094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