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03|回复: 0

云石:贴钱引进海外留学生,中国的大学图个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4 2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洋留学生在华“高人一等”的事儿,这几年在网上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在国人看来,这帮赴华留学生大多不光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差,道德品质也不怎么样——至少远远比不上他们所读学校的中国同学。但就是这样一帮“水货”,却在咱们这享尽特权——大部分都是拿中国政府的奖学金来读书,金额之丰厚,不光足以覆盖他们的留学生活,夸张点的甚至可以供他们环游中国甚至海外旅行。而在校内,这帮哥们姐们更是被“服侍”的无微不至——不仅有中国学生享受不到的高档留学生公寓、专供食堂,还不用担心不及格挂科拿不到毕业证,各种违规违纪校方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狠一点的还配有“学伴”——反正就是一帮低水平高待遇的洋大爷。

  这当然引发中国学生以及民众的广泛不满。但不管网上舆论怎么闹,官方该引进依然引进。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并不是官方不知道国人不满,更不是官方犯贱,花钱在国际上买名声——实际上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入世、最秉持现实主义原则的政权,中国官方在国际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其实打实利益考量的。之所以背着骂名,去花钱买洋留学生——而且是二三流的洋留学生来华读书,这其实跟中国的国家战略布局密切相关:

  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全球化,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毕竟咱们再怎么发展内需,也不可能完全靠内需来消化庞大的产能。而既然要依靠海外市场,那就有必要有一批跟中国经济体系相配套的本土人才;配合中国企业和资本在当地的发展和扩张;同样也需要一批带有亲华属性的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形成利益集团。

  这就是中国需要招揽赴华留学生的原因。赴华留学的经历,决定了整体而言他们主观上会相对更了解中国,亲近中国;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中,他们的前程命运多半会跟中国捆绑——换句话说,这些人是中国在海外拓展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本土嫡系帮衬。

  但招揽海外留学生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海外最优质的学生,尤其是亚非拉最优质的学生,是不愿意来中国的。这里的优质,既指当地的权贵富豪子弟,也指资质绝佳的天才——这些人肯定天然倾向于欧美等西方国家;而且他们要么家庭有足够的财力或政治资源支持他们去英美留学,要么也资质牛掰到西方大学愿意给他们提供奖学金甚至生活费,免费招揽他们去读书。

  这是现阶段我们没法解决的。毕竟西方当了几百年的人类灯塔,无论是综合影响力还是大学的学术能力,确实比咱们中国和中国大学更有吸引力。别说别人了,就是咱们自己,你能拿到哈耶牛剑的录取通知书,也多半不会去读清北复交——甚至在十多年前,一个西方二流大学的吸引力,也能轻易盖过国内的985。

  我们需要招揽海外留学生,但我们的国家影响力,又不足以吸引优质的外国学生。那怎么办?只好招揽次级的学生了——要么父母没那么显贵的,要么个人资质没那么牛掰。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海外,尤其是亚非拉国家,普遍都比较穷,贫富分化也很大,整体教育水平也比较低;所以二流或者三流的家庭和学生,他们未必负担得起留学的开销;而且,因为这些国家民众被西方高度洗脑,对中国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歧视——这在精英之下的中产或者普通家庭反而更加明显,所以赴华留学,对他们吸引力并不强。

  中国出于长远战略考虑,需要招募较大批量的海外留学生,以为自己的将来的全球政治经济经略服务;但出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现实中又没有那么多哪怕是二三流的学生愿意赴华。

  那怎么办?那就只好撒钱了。你没那么了解和喜欢中国,但你总不能不了解和喜欢钱吧?多给点钱,这样就算最优的那部分学生招不到,但次优的总能招到吧?

  当然,这里也有两个问题:第一,冲着钱过来留学的学生,他们就能亲近中国?第二,用钱买来的二三流货色,他们有多大的能力,回国后能竞争的过哪些赴西方留学的一流学生?

  第一个问题:冲着钱来的留学生,确实不可能有什么主观上的忠诚度;但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决定主观,而不是主观决定客观。只要中国在海外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那当地就基于对华关系形成的利益集团,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也就也来越大。

  这些赴华留学生,哪怕一开始只是冲着钱来的,但只要你来了,学完了回去(中国政策是不欢迎留学生在咱们国家就业的,除非你特别牛掰,或者家里本身在华有资源——比如那些假洋鬼子,否则读完了就只能回家),你未来的前途命运,就大概率跟中国在自己母国的发展前景高度捆绑。

  所以只要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就可以凭着这份出身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既然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国高度捆绑,那么不管你赴华留学时对中国抱什么态度,利益决定了,你后面自然会成为亲华派。

  这是从立场上来说的,而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帮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决定了他们更了解中国,更懂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最差你起码也懂中文吧。所以当中国企业和资本到当地投资时,他们又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大幅降低中国与当地经贸交流的成本。

  总而言之,冲不冲钱来不重要,一开始看不看的上中国也不重要,只要咱们全球拓展的大趋势在继续,这些留学生就可以成为未来中国海外经略的重要本土化助力。

  第二个问题,赴华留学的这帮二三流学生,比的过那帮赴西方留学的一流学生吗?

  论留学时的资质或者背景资源,他们肯定是比不过的。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成年人都知道,学校的学习只是打基础而已,个人发展主要还是靠职业生涯的锻炼。

  既然这样,那事情就好办了。学生学成进入社会,他的成长就取决于职业锻炼。而这个职业锻炼,又跟选择息息相关。这些学生哪怕一开始水平差些,资源弱些,但只要咱们中国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背靠中国这棵大树,也能很快的成长起来——专业水平差点的,跟着中国企业和资本一起,锻炼的多了平台做大了,自然也就练出来成为了精英;初始资源差点的,蹭着中国影响力扩大的红利,也能在亲华利益集团壮大的过程中,分更多的羹,逐渐能够跟那些赴西方的优质生分庭抗礼甚至超越。

  这个在历史上是有经验可循的。像当年赴美国的欧洲移民,基本上都是在英国和欧陆混不下去的下等屌丝;但伴随着美国的发展,现在这些屌丝的后代,已经成为西方利益集团的带头大哥,成功的压过了曾经的贵族老爷,让他们跟在自己屁股后面混饭吃,甚至想割就割;

  而技术层面,逻辑是一样的。纵观咱们中国著名科技企业成长史,无论是早些年的BAT,还是后来的华为,甚至这两年大火的比亚迪,在做大之前也都是招不到一流人才的。那些清北复交毕业的顶尖学生,要么出国要么进外企,留给民营企业的都是些二三流货色——华为最早时的技术骨干多出自重邮这种二流院校;直到2010年代前,主力也只不过是西交、武大、华科、电子科大这类次优等级的名牌大学生;至于比亚迪——别说清北复交中科大了,很长时间里,连武大华科这些次优名牌的毕业生,都对它不太看得上,直到去年爆发走上快车道,才总算获得了一线大厂的待遇,得到清北毕业生的认可和青睐。

  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成果,很多都是次优甚至二流学生弄出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次优或者二流的学生,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收获了巨大的利益回报,甚至很多人翻身成为富豪;而很多去西方,或者进外企的清北尖子生,混到中年却遇到了种族天花板,再也升不上去,甚至因为所在外企被中国同行卷死而失业。

  所以,中国就算补贴也只能招到二三流留学生,这个并不用太担心。毕竟历史进程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与西方的博弈,取决于二者竞争下的影响力此消彼长,所以只要咱们中国在大势上能够竞争过西方,那这些赴华留学生就算一开始资质和资源差一些,后面也可以在中国影响力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成长起来,甚至超过那些原先的优等生。

  当然,很多童鞋也会吐槽——毕竟这帮留学生,水平和素质跟中国校友相比也实在是太差了些,哪怕是清北的留学生,专业水平大概率也比不过末流985的中国学生;混211的,读完后能有一个中国双非生的水平就不错了。甚至还有很多人一看就是怎么教也上不了道的渣渣废物!就这帮人,能有多大个水平,能起到多大个作用?

  这种认知对不对?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但大家有一点没有明白:就是咱们本来也不需要这些留学生有那么强的能力。毕竟你中国企业再怎么脑子进水,也不会傻到去什么肯尼亚、巴基斯坦开设研究院吧——不光咱们中国企业,那些西方企业同样也不会这么干。

  咱们经营海外,本来也就是开矿基建,或者建一些组装厂加工厂,核心技术本来就是由中国自己掌握,核心零部件也都是咱们中国直接出口——所以对当地人才的需求,本来也就停留在较低技能层面。

  既然如此,你要他们有那么高水平干嘛——专业技术能掌握个基本和大概,能整出点低端成熟的产品和部件,不至于被下面或者本土客户忽悠,然后能做好中国企业在本土落地的配合衔接,保证企业在当地的前端工作顺利运行就ok了。真要是他们进了清北就能中国清北学生一样的水平,你是想闹到最后让他们跟咱们抢饭吃吗?

  所以,留学生不如中国校友,这个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把海外尔三流学生塞进中国一流学校过一遍,让他们获得二流准一流的水平,这样回去后既能有一定竞争力,以配合中国经济的海外拓展;又至于反过来对咱们构成根本威胁。

  至于学渣废材,这个说白了哪儿都有——中国每年上千万本土大学生,这里面难道个个都是有用之才?还不是有一大堆混了几年啥也没学到的废物!西方大学的那些学生——不管是本土的还是海外留学的,废材同样是一拨接着一拨。

  所以,教育本来就是会有资源浪费的。中国学生中有废物,西方学生中有废物,赴华留学的洋留学生中,同样也会有废物。只要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能够成材,能够创造足够的价值,这大帐算的过来就行了;吹毛求疵,要求每一个留学生的开销都能取得相应的回报,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其实花钱补贴海外留学生,这个其实是大战略——中国的全球利益拓展需要大量的海外留学生配合;但中国的现实影响力,又还不足以像西方那样吸引海外优质学生主动投奔;这种情况下,在现阶段采用补贴的方式招人,给予一些特殊待遇,虽然看上去确实很恶心人,但从国家长远利益角度出发,其实是合理的,有必要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无底线的跪舔倒贴。虽然战略层面,补贴和一定的特殊待遇有其必要性。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自己的考核和政绩(留学生这一块上面也是有考核的),无底线无原则的跪舔,以至于丧失尊严,闹出一些丑闻,这个就过分了。

  只不过,怎么样才算过分,怎么样才算丧失原则,这个不同的事情又不同的标准和定义,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法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所以一定程度上得靠舆论监督——舔过分了,引发舆论反弹,对作为具体执行者的高校就会有所震慑。这种做法,虽然不能根治高校的跪舔毛病(毕竟补贴和特殊待遇的大政策现阶段还不能取消),但中长期来看,还是有利于将这类事情的出现,逐渐控制和压缩在一个范围当中。

  这,也算是一种动态平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7:53 , Processed in 0.0781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