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7|回复: 0

环球科学:人的长相会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名字;人类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31 03: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心理学 ·

  我们的长相会变得越来越符合我们的名字

  脸和名字匹配测试示例。图片来源:PNAS(2024)

  名字是每个人的社会标签。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发现,人的长相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符合其名字。

  研究者要求成年人和9至10岁的儿童匹配面孔和名字,结果发现,儿童和成人将成人面孔与对应名字正确匹配的概率都显著高于偶然水平。但对于儿童的面孔和名字,这些参与者则无法准确地匹配。此外,研究者向一个机器学习系统输入了一个大型人脸图像数据库。结果发现,同名成年人的人脸表征明显比异名成年人的脸表征更相似,但同名儿童的脸之间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相似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名字会给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使人的面部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以符合与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Reichman University)

  · 气候变化 ·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导致过去百年来全球降水变率增强

  北美一站点1901-1920年(上图)与2001-2020年(下图)逐日降水时间序列(纬度:41.7°N,经度:94.5°W),降水变率增强。图片来源:原论文

  随着气候增暖,极端强降水频繁袭击全球各地。气候增暖正在使得全球水循环增强,表现为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增强。同时,降水的波动似乎也在增大。降水变率越强,则降水在时间上的分配越不均匀,水资源供给越不稳定。“湿期更湿、干期更干”,干湿振荡更加剧烈。尽管气候预估研究提出理论上全球降水变率将随着未来增温而增强,但在实际观测中人类活动是否已经改变降水变率尚无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英国气象局合作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统计国际公开可用的降水资料,发现自1900年以来,在观测资料充足的地区,全球约75%的陆地上降水变率已增强,其中尤以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东部最为显著。就全球平均而言,逐日降水变率正在以1.2%/10年的速率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降水变率的增强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且由热力作用主导。温室气体增温引起大气水汽含量增加,使得降水异常幅度增大、变率增强。同时,大气环流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降水变率,且这种动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大气物理研究所)

  · 生物学 ·

  大脑中风会使心脏发炎,但阻断某些免疫反应可以限制损害

  中风指的是大脑的供血受到阻断,使之在短时间内缺氧。除了大脑之外,中风还会对其他器官造成长期损伤,但原因尚不清楚。近期,一项发表于《细胞》(Cell)的小鼠研究显示,大脑中风可能会使心脏发炎,但阻断某些免疫反应可以限制伤害。

  为了探究器官损伤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患中风一个月后小鼠免疫细胞里处于活跃状态的基因。他们发现,中风会引发许多器官的炎症,尤其是心脏。中风后,一个叫做白介素1β(IL-1β)的免疫蛋白水平急剧增加。IL-1β改变了单核细胞(一种免疫细胞)DNA上的标记物,并“训练”细胞促进炎症。随后这些单核细胞会到达心脏,导致心脏纤维化和功能障碍。这是由于中风激活了先天免疫记忆,从而在多个器官中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

  当研究人员用抗体中和IL-1β,又或是用CCR2/5抑制剂阻断单核细胞迁移到心脏时,动物的心脏功能都得到了提升。这种针对免疫系统的疗法为预防中风和其他免疫疾病提供了新思路。(Nature news, Cell)

  · 天文学 ·

  对系外巨行星直接成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直接观测Eps Ind Ab。图片来源:T. Mu?ller 和E. Matthews

  截至2024年7月24日,人类已经发现了7026个系外行星,大部分系外行星都是通过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发现的,直接成像观测的系外行星数量大约只有25个。而这些直接观测发现的行星年龄都小于5亿年,除了年龄最大的6颗外,年龄都小于1亿年。恒星Epsilon Indi A距离我们11.7光年,年龄与太阳年龄相当,天文学家用视像速度法分析了它的光谱,发现可能有一颗巨行星绕它旋转。

  天文学家利用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直接对这颗行星成像,发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观测发现,这颗行星和之前的推测存在一定区别。直接成像显示,这颗行星非常明亮和寒冷,温度约为 275 K,质量是木星的六倍多。它目前的预计距离为 15 个天文单位(au,1 au 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预计轨道周期至少为几十年。天文学家将这颗行星称为Epsilon Indi Ab。

  · 生物技术 ·

  改造寄生虫可递送治疗性蛋白质

  生物大分子可以用于治疗或作为研究生物过程的工具,但将之递送给目标细胞和组织十分困难。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能够从人体肠道自然进入中央神经系统的寄生虫。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它能够递送蛋白质到宿主细胞。《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报告了一个在小鼠模型中改造弓形虫的方法,让其能穿过血脑屏障,向寄主神经元递送治疗性的蛋白质。

  研究者用弓形虫的两种分泌细胞器(细胞内执行功能的特化结构)——棒状体(rhoptry)和致密颗粒(dense granule)——来向寄主细胞递送蛋白质。他们选择了位于弓形虫细胞器内的蛋白质,将之与已知可治疗人类神经疾病的不同蛋白质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能同时从这两种细胞器递送到神经元。此外,研究展示了一种治疗性蛋白质MeCP2能被递送到神经元,结合目标DNA,改变细胞、神经元和大脑类器官内的宿主基因表达,而且在目标递送位置外检测到的弓形虫很少,递送后也没有发生明显炎症。作者总结说,尽管这些发现可以为治疗性蛋白质递送提供新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理解潜在的局限性,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

  撰写:王昱、冬鸢、时小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6 21:14 , Processed in 0.0781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