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41|回复: 0

环球科学:禁食后一定要注意饮食,小心患癌几率增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3 0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医学 ·

  禁食后一定要注意饮食,小心患癌几率增加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禁食对健康的潜在益处,有证据表明,禁食有助于降低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而延长啮齿动物的寿命。2018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干细胞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在禁食期间,这些细胞需要消耗脂肪作为能量来源,从而增强它们修复小鼠肠道损伤的能力。8月21日,他们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证实小鼠禁食后再吃食物时,干细胞会激增,以修复肠道损伤。不过与完全不禁食相比,小鼠的肠道中更有可能出现癌前病变的息肉。

  研究人员分别研究了三组小鼠,分别是禁食24小时组、禁食24小时后允许进食24小时,以及实验期间可以随时进食的小鼠。他们发现禁食后进食小鼠的肠道干细胞增殖速度最快。这些干细胞有助于修复和再生肠壁,部分细胞会通过多胺代谢,增强蛋白质的合成,进而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不过,当研究人员在小鼠重新进食期间,激活它们体内的致癌基因时,发现它们会比同样经历激活的不禁食小鼠更易患上肿瘤。而如果抑制多胺代谢等过程,可以消除禁食后重新进食引发的细胞再生或致癌风险增加。此前一项发表于2015年的研究也发现,与不禁食的小鼠相比,禁食小鼠的异常细胞和组织生长减少了45%。研究揭示禁食后的进食期间会造成一种“脆弱状态”,需要防止任何可能损害细胞DNA的事情。(Nature News)

  · 粒子物理 ·

  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

  重离子碰撞产生反物质超氢-4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为了解开宇宙中正反物质分布不对称的谜题,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在实验室中制造新的反物质并研究它们的性质。反物质非常罕见,而由若干反重子进一步组合形成的反物质原子核和反物质超核(即包含Lambda等超子的原子核),则更加难以产生。自1928年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预示反物质的存在以来,近一个世纪,科学家仅发现了6种反物质(超)核。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消息,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相关成果于8月21日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此次发现的反超氢-4是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产生的。反超氢-4由一个反质子、两个反中子和一个反Lambda超子组成。由于包含不稳定的反Lambda超子,反超氢-4飞行仅仅几个厘米后就会发生衰变。研究团队分析了共约66亿个重离子碰撞事件的实验数据,通过衰变产生的反氦-4和π+介子反向重建反超氢-4,最终获得了约16个反超氢-4的信号。研究团队还测量了反超氢-4的寿命,并与其对应的正粒子超氢-4比较,在测量精度范围内两者寿命没有明显差异,再次验证了正反物质性质的对称性。反超氢-4是目前科学家观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它的发现和性质研究,使人们在反物质及正反物质对称性的探索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 行星科学 ·

  月球南极有证据显示存在古代岩浆洋

  过去对月球地质的研究依赖于月球中纬度地区任务采集的样本,如阿波罗计划。但2023年8月,印度的维克拉姆(Vikram)登陆器(月船3号任务的一部分)成功在月球南极附近软着陆。随后Pragyan月球车利用自身搭载的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沿着月球表面103米长的路径上的不同位置进行了23次测量,检测了月球月壤的元素组成。最近,《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利用印度“月船3号”任务数据对月球南极高纬度地区的月壤进行的分析表明,这里存在古代岩浆洋的遗迹。

  作者分析了Pragyan月球车的测量结果,发现在登陆器周围的月壤中存在着相对统一的元素组成,主要为含铁斜长岩。他们指出,月球南极的成分测量结果介于阿波罗16号和月球20号任务从月球赤道区域采集的样本之间。作者认为,这些地理距离遥远的样本有着类似的化学成分,支持了月球岩浆洋假说。这个假说认为,随着月球在其形成过程中冷却,密度较低的含铁斜长岩浮到了月球表面,较重的矿物则下沉形成月幔。作者认为,Pragyan月球车也探测到了含镁矿物,这无法用月球岩浆洋假说来解释,或许是附近的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撞击翻出的深层物质。作者总结说,维克拉姆登陆点的成分与月球岩浆洋假说一致,该假说预测月球高地可能由较轻的斜长岩漂浮形成。

  · 动物学 ·

  蚊子可以感知70厘米内的人体红外辐射

  蚊子可以依靠环境中的一些线索来寻找宿主,包括宿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皮肤释放的气味等等。而当蚊子很接近人体时,也能感知人通过红外辐射的热量。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8月21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揭示了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对人体红外辐射的感知范围比之前认为的更加远,且其会与气味、二氧化碳结合,能帮助伊蚊中距离定位宿主。埃及伊蚊是引起登革热、黄热病和寨卡病毒的主要病毒载体。

  研究人员首先让伊蚊适应专门的网笼,随后在笼子前面并排放置了两个10 x 10厘米的热电板,其中一块板会发射出典型的人体红外辐射,另一块则没有。他们发现伊蚊在热电板上摸索,表现出寻找宿主的行为。如果只有红外辐射,伊蚊寻找宿主的行为较少,但当引入其他刺激时,比如二氧化碳和气味时,这种行为会增加一倍。研究显示,在70厘米的距离内,红外辐射都可以引导伊蚊寻找宿主,而与其他线索结合,能实现高效的中距离导航。他们还发现,伊蚊的触角尖端含有带有热敏受体的神经元,热敏的TRPA1离子通道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两种能感知热辐射的视蛋白,可能会以较低的强度放大传入的红外信号。后续,研究人员将尝试利用这些新发现来对抗伊蚊,同时表示在蚊子较多的地方,最好穿宽松的衣服,可以降低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被感知到的概率。(Science News)

  · 天文学 ·

  首次观测到北极星的表面结构

  2021年4月CHARA 阵列拍摄的北极星伪彩色图像显示了其表面的大亮点和黑点。北极星看起来比天空中的满月小约 600 000 倍。(图片来源:CHARA Array)

  地球北极指向的北极星是一种被称为造父变星的恒星。这类恒星光变幅度与脉动周期有极强的相关性,因此天文学家常将其作为衡量天体间距离的标准烛光。最近,研究人员借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上的高角分辨率天文中心(CHARA)阵列,首次以出色的角分辨率拍摄到北极星表面的结构,并揭示了过去未知的特征。这项研究已于8月20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北极星周围有一颗微弱、近距离绕转的伴星,而CHARA北极星调查项目的目的正是绘制这颗伴星的轨道图。研究团队成功追踪了这颗伴星的运行轨道,并测量了北极星脉动时尺寸的变化。轨道运动数据表明,北极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五倍,这比之前预计的要更重。而图像显示,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的46倍。此外,CHARA团队还首次拍摄到了北极星的特写图像,展示它表面随时间变化的大亮点和黑点。研究人员推测,这些斑点区域以及恒星的自转可能导致了观测到的径向速度的120天周期变化。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对北极星进行成像,以更好地理解北极星表面斑点的产生机制。(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撰写:不周、clef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4 03:37 , Processed in 0.1094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