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0

环球科学:刚果(金)不明原因疫情或因水源被污染;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 17: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月球探索 ·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验证月球岩浆洋模型

  2月28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发现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即验证了之前基于月球正面样品建立的月球岩浆洋模型。此外,研究还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玄武岩中铅同位素的演化路径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区域在岩浆洋结晶后演化过程存在差异。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击事件,尤其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学性质。该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国家航天局)

  · 公共卫生 ·

  刚果(金)不明原因疫情或与污染水源有关

  自2025年初,刚果(金)赤道省暴发了多处不明疾病群体感染事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该省已报告了1096人患病,已有60人死亡,且死亡时间多在症状出现后2天。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发冷、出汗、身体疼痛、流鼻血、咳嗽、呕吐和腹泻等。此轮疫情最初是三名儿童在食用一只蝙蝠后丧生,但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介绍,目前看来蝙蝠似乎与疫情无关。

  近日,在一场相关新闻发布会上,WHO负责紧急事务的传染病专家麦克·瑞安(Mike Ryan)表示,这次疫情似乎与中毒有关,因为在疫情最严重的村庄,患者共用了同一水源。初步检测显示,此次疫情与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无关。目前视频、水源和其他环境样本正在送检,以确定是否存在污染。(Science news)

  · 月球探索 ·

  美国私人着陆器“蓝色幽灵”成功登月

  “蓝色幽灵”在成功着陆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图片来源:Firefly Aerospace

  3月2日,美国私营企业萤火虫航天公司宣布,其研制的“蓝色幽灵”(Blue Ghost)月球着陆器于美国东部时间3时34分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着陆点在危海(Mare Crisium)盆地边缘的拉特雷尔山(Mons Latreille)附近。“蓝色幽灵”在成功着陆后发回了其在月球表面拍摄的第一张照片。这是美国自阿波罗系列任务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软着陆,第一次发生在一年多前,当时直觉机器公司研发的月球着陆器“奥德修斯”(Odysseus)在月球南极附近成功软着陆。“蓝色幽灵”搭载了10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仪器,预计在月球表面运行14天,开展月球地下钻探、风化层样本采集、X射线成像、耐辐射计算等多项任务。

  另外,同期还有两家私人公司在执行各自的登月任务,包括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直觉机器公司于2月26日启动了该公司的第二次登月任务IM-2,其月球着陆器“雅典娜”(Athena)已发射升空,以及日本公司iSpace的“韧性”号(RESILIENCE)月球着陆器已于1月15日发射升空,预计于5月或6月着陆。这三个私人太空任务均搭乘SpaceX火箭发射升空。(NASA,Business Insider)

  · 考古学 ·

  早期非洲雨林曾是人类家园

  石制工具(图片来源:Jimbob Blinkhorn)

  《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早在15万年前就生活在非洲潮湿的热带雨林中了,这代表了人类在该类型生境生活的最早已知证据。研究结果挑战了关于古热带雨林宜居性的传统观点,表明西非可能有一个重要的早期人类演化中心。

  人类被认为在约3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随后扩散到世界各地。人类早在4.5万年前就生活在亚洲和大洋洲的雨林中,但人类与非洲雨林相关性的最早证据只能追溯到1.8万年前。研究团队和同事在一篇新论文中将这一界线又向前推了一步。他们研究了现代科特迪瓦的一个名为贝特I(Bété I)的遗址,这里有人类占据过的迹象,包括手镐一类的石制工具和更小的物品。该遗址可追溯至15万年前,对其沉积物的分析显示,当古人类居住于此时,这里应是一片潮湿的热带雨林,和如今差不多。这是已知人类与此类生态系统最古老的明确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古热带雨林并非总像之前认为的那般不宜居。(Nature)

  · 动物行为学 ·

  对蝗虫群聚机制的新解读

  传统模型将动物视为“自我驱动的粒子”,认为个体通过密度信息与其他个体对齐,从而实现大规模协调运动。然而,近日,《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典的群体行为模型无法解释驱动蝗虫群聚的机制。

  研究者实地考察了2020年蝗虫爆发期间的东非,并重新评估了过往的数据,并尝试利用3D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中模拟蝗虫群体的活动。研究发现,蝗虫的群体运动并非依赖于密度,而是对视觉线索的响应。蝗虫会并基于相对位置做出运动决策,而非简单地与他“虫”对齐。该研究还开发了一个基于神经生物学的认知模型,能够解释蝗虫的实验结果。这一发现不仅为蝗虫群体行为研究带来范式转变,还可能为蝗虫控制策略提供新思路,甚至对群体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和集体智能研究产生深远影响。(University of Konstanz)

  撰写:王怡博、二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08:09 , Processed in 0.1094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