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5|回复: 0

云石:高中“周末双休”背后,是告诉学生真的没必要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9 2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改革的春风终于吹到了高中。最近,高中“周末双休”的话题炒的火热,一些省份也开始试点,不出意外接下来全国都会逐步推广。

  这对高中老师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没哪个老师真愿意这么没日没夜陪着一届届学生苦熬的。而私底下搞校外学科培育的机构和老师也暗中窃喜——这意味着大量的韭菜会在家长的带领下钻入他们的周末补习班。而家长就愁了——以前大家上课,想补也没时间;现在时间出来了,你不补别人家孩子补,那不就落后了吗?可要是这样,家长又得花费大把银子——这对手头拮据的普通家长来说无疑又是一笔负担;即便是不缺钱的家长,孩子补课你也得陪着——这精力也被白白消耗。

  看上去,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事。但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并没有理解高中“周末双休”背后的底层逻辑。也许中短期内,周末私下补课在所难免;但从长期来看,大家会发现,这种补课其实没有意义。

  为什么要搞高中生“周末双休”?届时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砸这么多钱普及以及学校为载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意义是什么?

  这个话题,如果摊开来,可以写一大本书。但简单来说,就是两点:基础性的,把孩子扔进一个专门的地方管起来,解放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化劳动——也就是工作;高阶一点的,就是为国抡才。

  第一点这里不说,我们主要讲第二点。为国抡才,搁在现代社会,就是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使用现代工业文明需要的人,直白点说就是读完后能找到工作,创造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国家,尤其是现代工业国家愿意砸这么多钱搞教育的根本原因。要知道搞基础教育成本挺高的,光养活这帮教职工,就占了财政收入非常大的一块——更别说还有学校建设维护的开销。要是没有足够的预期回报,光为了一个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没有哪个政府愿意年复一年持续不断地砸这么多钱的。

  那砸钱有没有效果呢?至少在中国,是有效果的。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基础教育普及,培养了大量的具备基本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合格劳动力和基础人才,为我们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这其中,更有少数更高级的优质人才被简拔出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而问题就出在这个优质人才上头。优质人才是怎么产生的?一般来说又两个要素:一是天赋,二是勤奋。

  如果二者兼备,那不用说就是超级大牛——比如雷军、刘强东,余承东、以及最近爆火的Deepseek梁文锋,这种能从没有什么太好资源的落后地区穷家小户里冲出来,还成为时代弄潮儿的超级大佬,基本上都是天赋、勤奋二者兼备的。

  但这种人是极少数,甚至单单是天赋异禀的人都是极少数。大部分优质人才,其实还是资质普通,然后靠勤能补拙这一套脱颖而出的。

  这也符合逻辑。毕竟天才本来就是异类,绝大多数从资质角度来说都是普通人。非天才的普通人,虽然在最尖端的科技领域开拓创新方面可能差点意思,但在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领域,还是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知识来胜任的。

  毕竟对于非尖端领域来说,基础性的框架早就已经搭建成型,方向也大致清晰,甚至还有前人经验或者海外成熟模式可以学习借鉴,所以只需要在既有知识体系下分析整合,然后进行一些资源优化就可以。所以在这些领域,哪怕是非天才,只要你特别努力,再辅之一些技巧和运气,也能取得一些技术层面的创新和突破的——而这部分人的来源,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霸和牛娃。

  而在创新和突破这种高标准之下,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运行的领域,这要求就更低了。成熟的工业文明,需要大量普通的知识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些岗位当然不用天才,甚至也不用在勤能补拙方面玩的特别牛逼的那帮学霸牛人。而是需要大量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普通人才——比如会计、比如技术员、比如工程师、比如码农等等。而这些普通型人才,他们的来源就是那些资质普通,勤奋程度尚可、运气普通的人——也就是中等生。他们通过学校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毕业后成为白领和高级蓝领。而他们,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坚力量。

  而最下层,则是资质普通甚至有点拉胯,然后也不怎么勤奋的。这部分人掌握不了什么体系化、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但也没有关系,还有大量搬砖、打螺丝之类岗位存在。这些岗位只需要掌握了基础性文化知识、拥有正常价值观,有基本纪律性和规则意识的人就可以胜任——而只要完整接受了中小学基础性教育,这些条件基本都具备。而这些主要就由当年中小学教育中的所谓学渣来充任,他们则构筑起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

  天才,牛娃、普娃、学渣,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四种人,分别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虽然肯定有高下之分,但也各有其位,各得其所。而我们国家又是全球最大工业国,是现代工业文明最典型的代表,所以这四大群体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这其中,天才没什么好说的——只要他不懒的过分,通常都有美好的人生;学渣也没什么好说的,他们的未来生态位大概率不会好。最要命的,就是牛蛙和普娃——也就是资质普通的人。这些是高中生中的主流(学渣大部分进不了高中,中考就被分流到职校了)。这帮人如果想要一个相对好的生态位,得到一个虽然不如天才,但起码比其他普通人强的人生,那就必须卷了。

  而过去很多年,我们也鼓励——至少是默许、放纵这帮普通学生去卷。

  为什么鼓励?因为过去我们其实不需要太多天才,而是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专家和普通人才。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国家处于一种追赶先进文明的生态位。由于国家科技基础薄弱,经济也比较落后,所以天才出来也大多没用武之地——不管是科技基础还是经费,我们都不足以支持尖端创新,不足以支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所以天才真培养出来,想有成就也只能移民美国,充当他们的科技人矿。

  我们过去要做的是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填补空白。“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方法论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只要方法论存在,那你天赋稍微差点,只要够努力够坚持,然后脑子灵活点,也有可能追赶成功,进而填补中高端领域的空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过去几十年,清北理工科尖子生大部分流往国外,但我们依然能在科技领域追赶出来的原因——因为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嘛。知识的框架体系都搭建好了,甚至方向和目标也大致明确,我们只需要顺着前人走过的路,披荆斩棘就行了——虽然披荆斩棘也不容易,但总比两眼一抹黑强多了。

  而在科技追赶之外,更广阔的经济——尤其是工业领域,那就更不用说了。西方的技术、经验、模式都是现成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岗位和知识要求都是现成的,却得只是足够的相应的技术级或者普通级人才而已。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卷呗。毕竟十几亿人口,底层打螺丝搬砖的人是肯定不缺的,缺的是中高级——毕竟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这么快,这类岗位真的是供不应求。而要培养大量符合要求的中高级人才,就需要学生去卷——资质不够没关系,勤能补拙,只要够努力,普娃也能成学霸,差点的学渣也能成中等生。只要培养出来,大把的相关岗位等着要人。

  这就是我们过去纵容学生卷的根本逻辑——说到底,是经济发展需要。

  但未来,情况完全变了。

  首先是人才供需关系逆转。

  过去是搬砖、打螺丝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二三等的中高级人才短缺。但现在,确实三千块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三千块能招到一大批大学生——这意味着处于传统第三等级生态位的普通知识型人才,与处于第四等级的劳动力,在供需关系上出现逆转。社会已不再需要这么多普通白领。

  而比现阶段供需关系威胁更大的,是AI。

  未来随着未来AI的普及,不光是普通白领,高级白领的生存技能也可能被颠覆。

  到现在为止,AI还并不具备思维性的开创能力——虽然它确实具备了逻辑思考能力。不过依然无法突破现有的框架体系,进行底层创新。但在人类既有知识体系的归纳、整合、辨析等方面,AI已经展露出了人类无可匹及的优势。

  这意味着现有知识体系下,不光小白领,很多高级白领技术岗位——像程序员、技术专家之类,其价值也将被AI大幅取代——因为这些人的工作技能,本质上都是对既有知识框架体系的运用,而AI打的就是这部分。

  与此同时,第一层次的天才,他们的价值却大大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超越了西方——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有石头可以摸,未来需要自己探索开创。而前面说了AI还不具备思维性的开创能力,所以这活儿只能指望天才。

  既然如此,那高中教育的逻辑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搞高中教育,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大量中等水平的知识性人才,顺便把那拨天才甄选出来。但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卷的盛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天才脱瘾而出的空间——那种既有天赋又勤奋的当然挤压不了,但那些相对没那么勤奋的,则有可能因为内卷程度不够,加上高考模式的套路化等因素,而被埋没。

  这在以前是没问题的。毕竟前面说了,天才在过去没那么重要,大量有勤奋习惯——或者说牛马资质的中高等知识性人才,对经济发展更有价值。

  但是未来,中高级知识性人才的价值下降,天才的重要性上升;这样一来,内卷刷题就会被打击。因为这完全没必要——累死人不说,累完了培养出牛马觉悟,未来也没有那么多高薪牛马岗位。大概率未来就是除了掌握资源和天赋异禀的极少数,绝大部分人原先的二三四档次工作者,收入水平都差不太多。再考虑到刷题式内卷对发掘天才的负面影响,那就更没必要通过这种消耗时间的方式卷下去。

  当然,消耗时间和精力的题海式内卷被打压了。但不意味着内卷就会消失。毕竟,如何发掘天才,其实也是一门学问——毕竟不是每个天才都能像卷王那样勤奋的。

  所以未来,高考也会改革,不仅题目会更倾向于灵活的思维发散,甚至模式也会不断变化,目的就是在发掘天才的同时,避免被刷题机器和培训机构用套路破解。

  总之,一切的目的,都是要将具备开拓思维,也具备开拓能力的那少部分人甄选出来,然后把他们送进名校,享受更好的资源。至于没有这个思维能力的普娃或者那些靠“勤能补拙”理念支撑出来的刷题式学霸,其实掌握个相关知识,未来能够在应用层面学会对先进生产力的使用,就足够了。毕竟,这部分人未来的竞争对手是AI,你比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你能比的过AI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 18:32 , Processed in 0.0781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