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5|回复: 0

孙立平:从一个退休人员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从一个退休人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我自己已经是一个退休人员,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退休生活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模拟,或者说是一种镜像。

  虽然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奢侈,有点超前,但我相信,这个问题已经离我们不远,而且,很可能是现在年轻一点的朋友在此生中就会遇到的问题。

  据说,在基辛格生命最后的岁月中,他最关注的两件事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意义。另一件是中美关系。一个当时90多岁的老人在关心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不算过早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这本书中,基辛格等人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在我们获得我们现在理解的意义上的自由之后,我们在价值层面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让我从一个退休人员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个人退休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财务的自由,时间的自由,甚至是摆脱某些社会角色的自由。不用为生计而奔忙,不用为时间而紧张,不用为某些责任而焦虑。而所有这些,在退休之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当然有人会说,很多农村老人现在基本的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另外讨论)。

  这不就是一些人所描绘的人工智能乌托邦时代的情景吗?

  但事情真的不是这么简单。《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当物质与时间的束缚被打破,人类反而可能陷入更严峻的自我价值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属于个体,更映射着技术狂飙下全人类的生存悖论。

  我们面临着深深的危机,来自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危机。

  我们的存在感从何而来?作为一个退休人员,我能够深深体会到存在感是什么意思。像我这样教师出身的人还好一点,因为退休前后没有太明显的分界,退休后的状态与退休前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周围很多退休的朋友在这方面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困惑。正面的表达就是:总得找点事做。

  为什么总得找点事做?

  这就是一种“无所事事”的虚无,说得理论化一点,就是自主性的消解或存在感的丧失。这恰如托尔斯泰所说:“若一切愿望皆被满足,人将不知该许何愿”。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存在感。我们假设一种情形,一群人在一个客厅里聊天,客厅很舒适,有茶水咖啡水果,你可以尽情取用,但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你说一句话,甚至没有人看你一眼。这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从这种意义上说,存在感的消失是一种被无视。

  而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实际上是从“掌控者”到“旁观者” 的转换。当人工智能接管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创作甚至决策时,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时你的存在感从何而来?

  我们的意义感从何而来?我不知道在理论上如何来定义和解释意义感是什么。但根据我的感受与经验,这东西一定是和成就联系在一起的。而成就来自哪里?来自个人与周边世界的关系,是你对周边世界能起的作用。

  刚结婚的时候,几乎是一无所有,然后靠着自己的努力,生活在一点点改善。攒的钱少的时候,买个电风扇;积攒的钱多点的时候,添置个冰箱或洗衣机。开始的时候,住的是十平米左右的筒子楼,然后不断改善,住上了自己买的三居室。

  这就是成就与意义的来源。

  及至到我们这代人退休了,还有这些此前的成就和意义可资回忆,可以咀嚼,还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那时候……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基本处于圈养状态的时候呢?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尊严来自什么地方?我有一个朋友,退休后到国外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不久后,就跑回来了。为什么?不是一般说的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很多东西看不惯。真正的问题是,自尊心受不了,那不是你熟悉的环境,比如去个超市,孩子可能会提醒你这个东西拿错了,那个环节不应该这样。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现在是温饱还没完全解决,不是自尊的问题。但我要说,在温饱不成问题之后,马上就是自尊的问题。

  我原来就曾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由一种远远超过这个物种的智慧笼罩着、支配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勉强能想象的是一个不见得完全合适的类比:一群猴子,它们的智力应该是在许多其他物种之上的,但在某个时刻,它们遇到了比它们智力更高的人类。人类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想建一个动物园,于是,就把这群猴子抓来,放到动物园里,供人观赏。

  从此,一种远远超过猴子的智慧支配了猴子的生活。在动物园里,猴子们在人类的悉心照顾下,生存当然是没有问题了,有足够的吃喝,有足够的舒适。这是一种用猴子自己的智慧根本达不到的生活水平。

  最后我说一个刚刚在微信群里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没有工作,主动躺平,只身来到一个小城市生活。孩子很懂事,每年只要3600元的生活费,平均每个月300。讲述者说,孩子懂事到让父母都觉得心疼,每个月多给打点钱,但孩子也不舍得花。

  反正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 21:35 , Processed in 0.0937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