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小二胖:放心吧,美股崩不了,A股也崩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7 21: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2008年至今,美国急跌了5次。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股经历了数次重大调整,包括:

  (1)2008年次贷危机(-47%),

  (2)2020年新冠疫情(-33%),

  (3)2018年贸易战(-24%),

  (4)2022年滞胀危机(-24%),

  (5)2025年特朗普关税新政。

  我们从历史视角看,系统性危机与市场重构是有必然性的。

  次贷危机(2008)是金融衍生品无限加杠杆后的必然清算,新冠疫情冲击(2020)则是全球产业链突然断裂引发的流动性休克。

  具体来说:

  2008年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杠杆化,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导致风险传导至全球。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债务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崩溃,市场通过暴跌完成了对金融体系的“压力测试”。

  2020年新冠疫情则是另一类系统性危机——全球供应链断裂引发的流动性休克。

  疫情导致实体经济停摆,美股在33%的暴跌后迅速反弹。

  这两次超过30%的暴跌,本质上都是对既有经济模式的极限施压,市场被迫重构估值体系。

  与系统性危机不同,另外三次,概括为人为事件的“可控性”。

  贸易战(2018)、滞胀(2022)和关税新政(2025)属于人为制造的震荡。

  三次都是源头清晰,且有边界,有约束,有制衡,还有反推力,具备自我修正功能。

  本质上讲,这种人为制造的震荡本质上属于"可控创口",其杀伤半径是可控的。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流”口号,本质上是政治动员而非经济战略。

  Trump一直鼓吹制造业回流,但是美国企业家、资本家都有脑子的,他们自己也明白是制造业不可能回归美国的。

  其不可行性根植于美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

  美国制造业外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核心原因是本土生产成本过高。美国的基础设施、工业体系、人才成本……压根就支撑不起来美国的工业化。

  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就开始鼓吹“制造业回归”,十年间联邦政府投入的120亿美元补贴,仅带动私人投资85亿美元,投资回报率不足0.7倍。

  特斯拉为例,其上海超级工厂从破土到量产仅用357天,而美国得州工厂因环保审批耗时4.7年,成本超支30%。

  这种“制度成本差”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反映在劳动力成本(美国制造业时薪是中国的4倍)和供应链效率(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上。

  苹果公司90%的供应链依赖亚洲,英特尔60%的芯片产能位于东亚。

  即便美国政府提供补贴(如《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520亿美元),企业仍优先考虑成本与市场接近性。

  现在Trump继续喊,除了争取民意和选票以外,没什么卵用。

  十几年过去了,回归什么了,美国现在在连鸡蛋都开始短缺了。

  当年美国进行制造业转移,就是因为撑不起来。

  实际上,美国就是全球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尽管制造业占比大幅下降,但美国通过控制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芯片设计、金融、知识产权)攫取了超额利润。

  因为美国可以印钱,但是印不出来货。又好有便宜的货,只有中国能提供。

  这种“印钱-购物”模式虽加剧了债务风险,却维持了居民消费与社会稳定。

  即便在关税战最激烈的2019年,2019年是近几年中美贸易最差的一年,我们对美贸易顺差还有2万多亿人民币。

  反正手里握有物美价廉商品的国家永远不会输。

  中美这两个体量,这些年基本上是一边拿钱,一边卖货。

  中美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商品-美元”循环。这种共生关系源于双方的体量相当和核心利益一致:

  美国拿钱,中国卖货。

  虽然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战略遏制中国科技崛起,但现实是两国产业链已高度嵌套。

  例如,美国制裁华为后,高通、英特尔等企业损失超160亿美元订单;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则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产业链。

  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博弈迫使双方在关键领域寻求合作。

  这次Trump的关税新政依旧是人为事件。

  虽然,大势之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大A和港股肯定会被带下去。

  但是大A过去几年已经过度反应了,这次急跌,也只是顺势而为。

  更何况有国家队盯着呢。

  等恐慌盘,融资盘都挤破了,反手就下场捡筹码。

  跌过头就是“逢低买入”的绝佳机会。

  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此刻,站在2025年的时点回望,全球资本市场的每次剧震都在强化两个铁律:

  美国无法摆脱"印钱-购物"的路径依赖,中国制造向价值链上游的攀升不可逆转。

  虽面临“脱钩断链”压力,但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14亿人口)和全产业链优势提供了战略纵深。

  世界第一经济体和世界第二经济体打个两败俱伤是不可能的,谁也不傻,喧闹的背后都是冰冷的利益计算。

  最后一点,就是人类社会的适应性:从大萧条到新冠疫情,经济从未因危机而停止进化。

  历史反复证明,资本市场短期受情绪驱动,长期由基本面决定。

  毕竟,中美两国GDP合计占全球的43%,只要中美两国仍掌握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创新与制造),所谓“崩盘”不过是周期律中的一朵浪花。

  未来十年,中美经济将呈现“斗而不破”的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07:26 , Processed in 0.1093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