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22|回复: 1

段志国:毛蒋对比之首都撤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4 09: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争中,对于进攻方来说,攻占对方的首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一般可以看成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于防守方来说,放弃首都是相当痛苦的决定。德国坦克兵临莫斯科城下之时,斯大林打电话给朱可夫,用嘶哑的声音问到底能不能守住莫斯科,焦急之态溢于言表。虽然苏联政府已经进行了撤往古比雪夫的工作,但是让希特勒占领莫斯科,是苏联上上下下难以接受的事情。后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谈及此事,毛泽东说红军应该大踏步撤退,一直退到西伯利亚再反攻。让这位前红军中将愤愤不已。其实苏联卫国战争前期打得那么艰苦,与苏军将帅主要是斯大林不懂得撤退与进攻的辩证关系有关。

  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想知道战争中主动撤退的妙处就得撤退过几回才行。毛泽东原来擅长笔杆子,对指挥作战并不内行。有人说他从《水浒传》里学到了山大王打天下的道理,这样的说法有些偏颇,毛泽东博览群书,熟读中外历史,刘邦朱五起于草莽,面南背北之事烂熟于胸,岂是一部《水浒》所能装得下的?

  毛泽东登上井岗山,当了山大王。山大王并不一定要读很多书,甚至不一定会读书。却有一条定律要遵守,那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一般情况下,山大王是不能和水浒中的众好汉一样死守一个地方,那样必死无疑。他们大多战时为贼平时为民。有事时聚在一起打家劫舍,捞一把后则四散为民。很少有聚在一起等着朝廷大军一到玉石俱焚的。事实上宋江一伙只是三十六人纵横在山东一带,兴风作浪,张叔夜大军一到,束手招安,去打没有被招安的强盗去了。就是座山雕,三代惯匪,他也不是驻守在什么威虎山上,而是在山林里的马架子抽大烟,一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傻瓜才会硬顶着等着敌人包饺子。

  但是山大王也不是到处乱窜,总也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活动范围。中外流寇,斯巴达克斯、黄巢、李闯和白朗轰动一时,都没有成其大业,其原因在于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稳固的后方支援,就是英勇善战的红军,长征一年,十去其七,别的军队就更不用提了。那些有根据地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苟安一时,最终不免于覆灭,宋代方腊、杨幺,元末陈友谅、张士诚,清末洪秀权,都是绝好的例子。

  毛泽东用兵,一方面极其重视根据地建设,又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并一直主张打到敌人后方去作战。拿得起来放得下。在胡宗南进攻延安之初,也提出过保卫延安的口号。后来发现敌众我寡,以两万多八路如何抵得过二十多万国军?于是主动放弃延安,一时间,国民党方面欢天喜地,大摆庆功宴。共产党方面,失败主义者也是有的,连苏联都起了疑心,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不是真的完蛋了,估计党内军内有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为此毛泽东起草了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党内通知一、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而此项目的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二、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三、同时,为着工作上的便利,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这个通知实际上主要是第三条:为发生不测,指定了继承人。后来又组成了以叶剑英为书记的后方工作委员会。狡兔三窟,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准备了三条路,把最危险的转战陕北放到了自己的肩上。

  再说老蒋,战前总是摆出决战至死的架式,事到临头总是一走了之。在打不过要跑的名义上,共产党叫转移,国民党叫转进,一字之差,意义大有不同。转移是承认了暂时的失败,在此地混不下去,移到别处去。转进不是失败了,是转到别处去发动进攻,就有了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共产党的转移对于内部是公开的,从延安撤退之前,毛泽东会见记者,接见解放军指战员,大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道理,要“把屋子打扫干净,家具摆好”把客人迎进来。延安的大规模撤离组织周密,没有发生任何混乱。记者问一个没有跟随母亲转移的孩子“为什么不和妈妈一起走”,这个正在自己准备小行李的孩子安静地回答:“妈妈不在我们的组里。”1947年3月18日晚8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撤离延安。19日上午10时,国军整编第一师进入了延安城,前后不过14个小时。 

  抗战时期的南京保卫战,蒋委员长并没有誓死保卫的决心,刚从淞沪会战中败退的国军也没有取得胜利的条件。所以在军事会议上众将领都是一言不发。唐生智说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大话便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至于他能不能胜任,下面的将领会不会听从他的指挥全不考虑。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蒋曾电令军事作战部参谋长封裔忠和新任命的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蒋介石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的对日谴责。

  保卫南京这等大事,战前无周密部署,蒋委员长11月17日召开讨论防守南京的军事会议,18日委任唐生智为总指挥,12月4日召开师长以上将领开会,要大家抱定不成功即成仁的决心,克尽军人守土卫国之神圣职责。并宣布到武汉后将亲率从云南调来的三个师来解南京之围。12月5日严令:凡战区内地方长官放弃守土责任者一律军法从事。12月7日偕夫人乘飞机前往江西,12月10日命顾祝同向唐生智下达北撤命令,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国军作战计划是有的,撤退计划也是有的,可是可操作性如何,执行的程度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蒋介石不能如斯大林坚守在首都一动不动,不能像毛泽东那样未雨绸缪,守与撤首鼠两端,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大话假话,最后自己一走了之,弃人民官兵于不顾,如此领袖,实是中华民国之大祸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1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之无能透顶,根本比不上斯大林,更别说与毛泽东相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4 02:52 , Processed in 0.1720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