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7|回复: 0

周彦武:乐观主义者往往套牢,悲观主义者往往踏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16: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凡开局很顺利的,结局往往很差。因为顺利的开局滋长了乐观和骄傲的心态,看低对手且不再小心谨慎,乐观主义者往往被套牢,悲观主义者往往踏空,踏空总比套牢好。唐德宗就被套牢了。

  唐德宗李适即位以后决心以武力统一藩镇,此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过去18年,德宗认为朝廷的号召力仍在,天下仍对朝廷抱有忠心,同时经历18年的修养生息,德宗对自己的部队颇有信心。

  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其子李惟岳要求世袭成德节度使的位置,唐德宗一口拒绝。德宗有着颠沛流离的青少年,德宗13岁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走时连自己曾经的最爱梅妃都没带,只带了杨贵妃一个老婆就一路南奔了。当时撇在长安的一干李姓宗室和女眷十分众多,其中就包括李适的生母沈氏。从此,他们一个原本幸福的双亲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再也没能团圆过。李适跟着父亲、爷爷一路颠沛,多年间辗转许多地方,直到父亲唐代宗继位,安史之乱还未平息。战火中接受洗礼的李适迅速成长,曾被父亲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同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并肩与史思明父子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并最终取胜。此后他官拜为尚书令,受赐铁券。而他的父亲唐代宗也不是省油的灯,巧妙借助宦官之间的矛盾,铲除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李辅国。外乱平定,宦官集团又被压制,唐朝貌似迎来了安史之乱后重新崛起的千载良机,但只是貌似而已。

  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五月,唐代宗病逝,李适以皇太子身份接任皇位,是为唐德宗。初登大宝的李适回想自己失去的母爱、少年时期的颠沛之苦,对藩镇恨之入骨,他决心大干一场,重整大唐帝国的雄风,统一藩镇,李惟岳撞在枪口上了。

  惯例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如果这次李适收回了成德镇,下次就是山南镇、淄青镇。于是,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几个土皇帝便武装联合起来,和李惟岳一起向朝廷示威。李适早就料到会有这一手,暗中加紧备战,建中二年五月,田悦先发制人,一方面派兵马使康愔领兵八千包围邢州,一方面亲自统兵数万进攻洺州临洺,战争正式爆发。唐廷在河朔战场的战略部署是兵分三路,分进合击:北路由幽州镇朱滔领兵南下进攻成德镇李惟岳部;中路由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李晟组成,从山西高原东出太行对魏博镇田悦作战,负责解临洺、邢州之围;南路由河南诸军和防秋兵组成,负责对淄青镇李正己、李纳作战。

  唐军的进攻战略首先在中路奏效,七月癸未,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大破田悦于临洺,“凡百馀合,悦兵大败,斩首万余级。悦引兵夜遁,邢州围亦解”。八月,北路的幽州镇朱滔兵不血刃,说降李惟岳部将易州刺史张孝忠(随即被唐德宗任命为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北部防线被撕开一个缺口。十一月,南路唐军的攻势也取得进展,“辛酉,宣武节度使刘洽、神策都知兵马使曲环、滑州刺史襄平李澄、朔方大将唐朝臣大破淄青、魏博之兵于徐州。”进入建中三年(782年),唐军的进攻又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月,中路唐军长桥之战再次大败魏博田悦,“斩首二万余级,捕虏三千余人,尸相枕藉三十余里”,唐军直抵田悦老巢魏州城下。与此同时,淄青镇李纳军在南路压力之下“奔还濮州”。同月丙寅,北路的朱滔与张孝忠联兵“战于束鹿城下,惟岳大败,烧营而遁”

  (以上见《通鉴》)。紧接着,李惟岳部将赵州刺史康日知倒戈降唐。随后,成德镇再生内变,李惟岳被部将王武俊所杀,成德镇余部深州刺史杨荣国投降朱滔,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张孝忠,成德镇因其主帅被杀而顷刻瓦解。

  德宗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同时德宗看到藩镇还是蛮听话的,并且似乎武将们智商不高。于是德宗想出一个三分成德的方案。这个方案把武将们当成了傻子。

  三分成德方案的基本内容见于《资治通鉴》卷227建中三年(782年)二月甲子条和《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建中三年(782年)二月戊午条。《资治通鉴》称:“(二月)甲子,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还镇。”《旧唐书》则称:“二月戊午,惟岳将定州刺史杨政义以州降。加朱滔检校司徒,以张孝忠检校兵部尚书、易定沧三州节度使、以检校太子宾客王武俊检校秘书监、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赵州刺史、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上三分成德方案的内容,有关张孝忠、王武俊和康日知的官职和将原成德镇瓜分为易定沧三州、恒冀二州和深赵二州共三镇的范围,《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的记载基本相同,但《资治通鉴》稍详,且涉及到虽不在三镇范围却与此密切相关的幽州镇朱滔的安排问题。由此可见,三分成德方案的基本内容是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也就是说三分方案的实质是将原成德镇所辖易、定、深、赵、恒、冀、沧七州一分为三,成为易定沧一镇,恒冀一镇,深赵一镇,由李宝臣李惟岳父子独领一镇变为张孝忠、王武俊、康日知分领三镇。

  从表面上看,唐廷是在对三位平叛功臣进行赐赏,而实际意图是分而治之,从而达到削弱叛镇实力的目的。第一,彻底肢解了最大的藩镇成德镇。第二,竭力防制幽州镇。方案对平叛战争中涌现出的另一功臣朱滔执意索取深州诉求的回应是:“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还镇。”实际上拒绝了朱滔的要求,尽管作为补偿或者说安慰,也提出了将德、棣二州隶于朱滔统治下幽州的安排,但条件是“令还镇”,要求朱滔退出已实际占领的深州。第三,尽量牵制新藩镇。根据三分方案的安排,张孝忠为义武镇首领,王武俊为恒冀镇首领,康日知为深赵镇首领。这种权利再分配隐含了三者相互牵制的内涵,这可从拟议中新三镇的辖区各州并非通常想象的那样连成一片,而是互相交错、多不相连的设计中窥出端倪。王武俊的恒州和冀州中间是康日知的深州和赵州。

  三分方案公布后,就立即遭到了原本属于唐廷阵营的朱滔和来自敌方的降将王武俊的强烈反对。武将们不是傻子,朱滔反对最力,“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甚至发展到公然抗命。深州已经被朱滔实际控制,想让朱滔吐出已经吃下的肉,难度很大。此时的德、棣二州尚在淄青镇叛军之手,对朱滔来说,德宗开的是空头支票,朱滔要将德、棣二州拿下需要打败盘踞在此的淄青镇叛军,这意味着要想将预案中的画饼变为现实的地盘至少还需要几场胜败未卜的血战,即使胜利拿下这两个州,也不易守城,此二州是现在的山东德州和惠民县,远离朱滔的大本营北京,且在黄河附近,容易发生水患,远不如深州来的好。

  对于一个本来就与唐廷保持戒心与距离、且在攻讨成德镇战争中立有大功的藩镇首领,三分方案的措置明显失当。

  王武俊则“素轻张孝忠,自以手诛李惟岳,功在康日知上,而孝忠为节度使,己与康日知俱为都团练使,又失赵、定二州,亦不悦。又诏以粮三千石给朱滔,马五百匹给马燧。武俊以为朝廷不欲使故人为节度使,魏博既下,必取恒冀,故先分其粮马以弱之,疑,未肯奉诏。”(见《通鉴》)王武俊主要是对位居张孝忠之下不满,认为朝廷赏赐不公,不愿意供应唐军粮饷,担心唇亡齿寒,因此拒绝接受三分方案。王武俊冒险诛杀了李惟岳才让成德镇土崩瓦解,王武俊自认功劳第一。而张孝忠和康日知不过是迫于形势临镇倒戈。尤其张孝忠与王武俊在成德镇武将中齐名,而王武俊耻居其下。王武俊的恒州和冀州被康日知的深州和赵州分割开了,而深州和赵州是连在一起的,足见朝廷对王武俊缺乏信任。

  德宗把朱滔和王武俊当傻子,这两人不傻,两个月和就反了,局势顿时急转直下,继四月朱滔和王武俊反叛,河朔地区魏博、成德、幽州和淄青四镇组成叛镇联盟、河朔战局陷入胶着状态之后,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四镇又仿效战国诸侯之制,公然建号立国,分别称号赵王、冀王、魏王和齐王,并建置百官,史称“四镇之乱”或“四王事件”。建中四年十月,长安泾卒兵变发生,接踵而至的又是朱泚之乱、李希烈之乱和李怀光之叛,战火又从河朔地区蔓延至整个黄河流域,唐德宗不得已西逃奉天,播迁梁州,几乎陷于灭顶之灾。

  这种逆转直到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年初下罪己诏、与河朔藩镇陆续媾和才趋缓并逐渐告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16:54 , Processed in 0.1563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