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96|回复: 2

曹声明:一场变法,两声叹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4 0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坐上龙椅后才发现,他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此时,走过108年的北宋活像一个体态臃肿,步履蹒跚的老人。严峻的现实迫使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不得不竖起改革的大旗,他决心破旧立新,为北宋王朝注入新的活力。扛起这面改革大旗的主将就是德才兼备的王安石,王安石属于志向远大,百折不回的那种硬汉,大有誓与改革共存亡的豪情壮志,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登台亮相,史称“熙宁变法”的改革终于拉开了大幕。

  “熙宁变法”人们习惯称之为王安石变法,变法分为理财和整军二大部分,变法的总体目标是富国强军。变法争议最大的是理财部分,而在青苗法和免役法这二个重要的变法内容上,惹出的麻烦最多,闹出的乱子最大。当时的老百姓在春天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就会去找富人借钱借粮,到了收获季节再加付利息偿还。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税收,青苗法规定由国家代替私人借钱,利息比富人低。咋一看,这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改革家王安石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死政策要靠活人去执行。对于那些雁过拔毛的官吏们来说,平时没雁还得找雁,如今成群的大雁飞过,焉得轻易放过这拔毛的大好机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官吏们在官场上驾轻就熟的绝活,于是,一场政策同对策的较量开始了,变法者意想不到的荒谬事情也纷纷出现了:政府原本规定的较低利息,经过中间官员的层层盘剥,落实到了借贷者手里,竟然远远高于原来富人的利息。更加荒唐的是,当官员发现这里大有油水可捞时,就命令所有的百姓都必须借贷,而且是层层加码,限时限量完成借贷指标,许多不需要借贷的百姓也得奉旨借钱,白白送一笔钱给官府。可急需借贷的百姓,却眼巴巴的等着一层层审批下来,等到贷款到手时,不饿死也得脱层皮。一场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经过贪官污吏们一番对策的倒腾,立马走了样,变了味,变法如同变戏法,变成了贪官污吏合法搜刮民脂民膏的钱袋子。到底是政府财政收益多,还是官员捞钱多,这恐怕又是一笔算不清的历史糊涂账。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从颁布的变法条文上看,几乎完美的挑不出任何毛病。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人所需经费,由农户分摊。改革家的目的是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劳动时间,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无疑是属于公私双赢的好政策。意想不到的是,这恰恰触及到了各级官员最快乐的兴奋点,只要钱过手,焉能不拔毛?变法准确地

  挠到官员的痒处,让他们不笑都难。由于没有详细的操作章程,官员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大胆收钱。明曰奉旨收钱,实则横征暴敛。即使是原来享受免役的女户和寺观也得缴纳半数的役钱,甚至连担水、理发、菜贩之类的小贩不交免役钱都不准经营。税务官员向商贩索要的市利钱竟然比本钱还多,农村中实在拿不出钱的贫困户,恐怕只会落得被县衙牵牛拉猪的下场。免役法经过贪官污吏们的一通捣鼓,活人事终于完胜死政策,对策又一次笑傲了政策的落败。至于官员们收缴上来的钱,除了上缴政府的财政外,余下来的有多少落入了官员们的腰包,这恐怕又是一笔解不开的历史之谜。不过有一点是清楚明白的,那就是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1072年,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最后聚集在王安石门口闹事。好在宋神宗和王安石肚量大,既没有暴力截访,也没有设黑监狱,这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不光彩的败笔。

  公正的讲,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意义还是不能一笔抹杀的。从颁布的变法条文上来看,似乎也挑不出太大的瑕疵。可叹的是,一本好经,却让一伙歪嘴和尚念得七歪八斜。这就是变法为什么会遭到上上下下强烈反对,很快陷入失败的原因。近代许多专家把这一切都归罪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阻碍,但是,当我们把改革派和保守派两大阵营的主将名单列出时,你就会惊讶的发现,改革派里除了王安石之外,其余的多是一些品行不端的小人。譬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蔡京,还有章惇、吕惠卿、曾布这些看风使舵的宵小。蔡京之流之所以高唱改革的赞歌,为的是赢得力主变法的宋神宗的青睐,这样既捞得加官进爵的政治资本,又捞到了招财进宝的经济实惠,当政治风向一变,他们又及时的反戈一击,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王安石靠这些人闹改革,岂能不砸锅?反观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他们却拥有一个强大的豪华阵容:欧阳修、苏轼、范缜、文彦博等,他们哪个不是光彩照人的历史人杰!司马光同王安石不是权争,也不是要不要改革的对立,而是如何改的政策性之争,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君子之争。变法遭到这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反对,我们不得不问一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王安石看到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才提出来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事实上,变法过后,政府确实富裕了,但这只是把钱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到了政府和官员的钱袋里。王安石变法没能做到大力发展生产,做大蛋糕,让国民人人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反而凭借强权夺民之食以填政府官员之口,这就造成了变法失去人心的致命伤。例如均输法,利用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输和销售,这就把更恶劣的官商代替了私商,自然违背了市场规律,从而导致了国富民穷,失去了民心的改革,焉能不失败!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王安石却忽视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简单的道理,这只能再让后人一声长叹!

  变法的主导者忽视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执政盲点。如何防止手握执法大权的官员,在执法过程中塞进自己的私货,这是攸关改革成败的节点。没有制度的笼子锁住官员那一双蠢蠢欲动想谋私利的手,一切改革都有可能成为一枕荒唐的黄粱梦。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但是,当各级官员把政策偷换成对策时,就闹成了一个宋代版的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官员们为了争政绩,谋私利,拼命的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和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造成了国富民穷的严峻社会现实,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头重脚轻,怎能不摔跤?为什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可能就是王安石变法留给后世改革家最宝贵的历史遗产。一场变法,落下两声长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5 15: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如果小范围实验,监察修改,是可以发现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6 12: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安石变法有积极进步之处,不过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青苗法来说,基本上符合了现代银行商业贷款的性质(虽然利息太高了),不过很可惜。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应该属于商业性质的自由农业贷款,变成了国家性质强制农业贷款,加之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原本是对少数受灾农民救济行为,变成了对全体农民的掠夺行为。感觉王安石似乎是穿越到现代,再回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3 03:13 , Processed in 0.1094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