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6|回复: 0

陈冰:恐袭后的伦敦为何一夜之间恢复常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5 1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伦敦发生恐怖袭击了!

  一辆灰色“现代”汽车冲撞威斯敏斯特大桥上的行人,然后直撞议会大厦。撞不开铁门,歹徒便用刀捅死非武装警察,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伤。

  整个世界都为英国人着急、焦虑。美国总统特朗普、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多国政要,向英国发来同情声明。巴黎埃菲尔铁塔点燃灯光声援,颇有“我们都是欧洲人”的表态。

  喜欢冲动的外国人甚至煽情,“对伦敦的恐怖碰撞,是对文明的碰撞,对人类的碰撞。”

  但英国人呢?他们淡定得令人肃然起敬,谈论最多的是“生活照常”,该上班的上班,该执勤的执勤。

  最有感性色彩的表达,也不过如此:思维突然间麻木,感情和理性瞬间断裂。但看到伦敦的这一幕,是一生中最有感触的时刻。简单的事实就是这样:今天我看到一位人去世了,一位警察。我相信今后很多年,有人经过这里时,都会说声“您好”。

  >>>>生活照常

  “这事迟早要发生”。

  “欧洲大陆发生了,美国发生了,为什么英国就会幸免?”

  “除了对死难者深表歉意,我们唯有常态化前行”。

  “比起伦敦地铁恐怖爆炸,这事不算严重”......

  这是英国人的常识,你不可能事事占优。你可以选择脱欧,你不可能逃出恐袭。

  处理危机,英国人也是按“常识”出牌——各司其职,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事。警方暂时封闭议会大厦,对安全进行大检查;救护车把伤员送往5个医院,医生全力救治,不时向外发出死亡通知和救治情况;媒体进行即时报道,从各现场发出“进行式”消息,让公众了解进展;警方与公众配合,知道的马上公布,如这位牺牲的警察是不持枪的,是一位丈夫和父亲,而行凶者的身份还在调查中......

  看到了?没有领导现场指导!他们不是警察和安全人士,还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首相、外相及议员在推特上发文,或接受媒体电视采访,表达“我和大家在一起”,“恐袭是胆小鬼的做法”,“我们在密切关注事态进展”。

  应急的照常,在一夜之间赢得生活照常。首相特蕾莎·梅在危机结束后发表讲话,“向处理危机的各类人士表示感谢,向伤亡家属表示问候”。“明天早晨,议会照常开张,我们像往常一样开会讨论问题”。“伦敦人和世界各地的来访者,会照常起床,照常去做事,在这个伟大的城市。”

  >>>>处变不惊

  梅首相的腔调,和二战最艰难时期丘吉尔的名言——“一切照常”(businessasusual)差不多。

  这也和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时布莱尔的讲话大同小异:“八国峰会照常进行,恐怖分子不可能打破我们的正常生活。”

  这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英国人民在类似恐袭这样的大事件面前处变不惊?

  “这一天总要来临”。无论是“9·11”事件后,还是在去年欧洲大陆发生巴黎恐袭案、尼斯恐袭案、布鲁塞尔恐袭案后,英国人都这么认为。英国的应急安全人员、医疗、交通、通讯保障,都在做准备、搞演练。

  以往的反恐、防恐和处理危机事件,也形成了一整套的机制,一种程式化的应对策略,由警方、情报、医务、交通、消防、媒体、政府协同作战,各司其职。

  英国人的处变不惊,来自习惯和经历了大世面,因此锤炼出国民的沉稳、镇定和理性的民族秉性。无论遇到大喜的事还是大悲的事,英国人所想的总是“下一步会怎样发生”。这一想就能平静下来,大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感。

  12年前,奥运举办城市即将揭晓前,英国几大电视台都在现场直播,嘉宾们的预测多是伦敦胜算的可能性不大。BBC记者在结果宣布前几秒钟说:“巴黎可是申办了三次,经验和人缘都比我们强啊,巴黎赢了对英国人也很方便,早晨乘坐‘伦敦之星’火车去看比赛,晚上就可回家!”

  伦敦特拉法特广场上悬挂的申奥横幅上写的是“伦敦感谢您”,不论解释是输是赢,这个标语都很体面。而在巴黎,等待庆祝申奥成功的广场上高悬的是“巴黎2012”,有志在必得之势。

  当听到伦敦赢了巴黎以后,人们在“简直不敢相信”的气氛中不断跳跃欢呼,而广场上空是声音更大的“红箭”飞行队的表演,释放的彩色烟幕竟是法国国旗的颜色。

  电视镜头很快切到巴黎,记者很歉意地说,“这里在下雨”。他同情地安抚着准备庆祝的法国人:“你们到伦敦看比赛一样方便,只是得花点钱买火车票。”这既很体面,也显得很有教养,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英国人的自知之明,因为他们知道,伦敦赢了,是因为运气好,而不是比巴黎更有优势。

  宣布结果之后四小时,人们的讨论热点已转移到修建体育场馆的钱从何而来,以及伦敦东区的贫穷和破旧能否就此改观。

  >>>>化危为幽

  再说遇到灾难,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所有国家都向希特勒投降时,英国却在岛屿上坚决抵抗,在艰难中孵化出“刚强而不失幽默感”的心态。

  在伦敦遭遇大轰炸后(为避开英军雷达,德军常在夜晚轰炸)的第二天早晨,送牛奶的工人照样挨家挨户递送。在被炸毁的房屋前,他们照样放下一个牛奶瓶,只是多了一个动作:脱帽默哀。报纸头版上出现的大标题是:“最大规模轰炸,78比26,英国仍在发球。”意思是,空战中德军78架战机被击落,英军损失26架,皇家空军仍在开炮。多么洒脱!

  这似乎已多少让我们明白,在伦敦恐怖袭击案发生后,英国人为何如此镇静。也许有人要说,其他国家的人也历经沧桑和苦难,为何依然容易激动?

  有一个因素,恐怕是英国特有的,那就是英国人没有僵硬的意识形态,没有僵硬的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尊重常识,纯粹的务实主义者。这常识是生活中一点一滴提炼出来的,不是从理论中拣选的,也不是出于精神需求,其落脚点是为解决问题。

  即便是影响世界民主进程的1648年革命,英国人的解读并不是有些学者所言的“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的巧合”,现代议会制度是在皇家军队和克伦威尔(Cromwell)的“新模范军”(NewModelArmy)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马克思主义和纳粹主义,都在英国生根,但在常识面前一一低头,没有让英国人昏迷。英国人最自豪的是,遵循常识使英国在千年来都不被外族统治。

  现在,英国人又在按常识行动。伦敦遇袭了,喊天喊地有何用?还是认真去做好份内的事,去寻找对付恐怖分子的办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1 09:07 , Processed in 0.1094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