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在税收以利息的形式成为个体的福利,与个体的信用挂钩后,成为个体的谨慎型货币需求。个体的货币需求分为交易型货币需求和投机型货币需求,经济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消费和投资(资产增值保值)。 经济体制改革是理顺消费,投资和政府行为关系,抑制投机风险,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经济的运行就是物流(货物流通)和支付(货币流通)两个通道,个体作为经济的终端节点,一方面通过工作获得货币收入,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物流渠道和支付渠道消费获得生活所需.只要能保证流通货币总量和商品总量的平衡,经济就能稳定,币值也能稳定。 但在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会造成流通的货币总量和商品总量的波动,换言之,就是币值的波动。当币值升值时,会造成通缩;当币值贬值时,就会造成通膨。影响币值的稳定外部因素有进出口,大宗物质价格/期货,证券交易以及外汇/汇率。当央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时,若大宗物质波动,可用国内储备等等对冲;外汇/汇率波动,可用国债逆回购等等金融工具对冲;进出口波动,可以用金融工具以及增强企业实力等方法对冲,只要对风险的入口进行针对性的管控,保证国内正常的流通不受外部影响,国内币值的稳定即可。 中国经济危机的问题在于,美元是国际强势货币,改革开放时,中国为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货币发行是以美元为锚的,换句话说,中国的央行并没有掌握货币发行权,币值的稳定不受央行控制。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商品极大丰富,权力(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包括政府)的收入都获得大幅的增长和改善,但其余大部分个体的收入并没有和经济发展同步。一旦外汇离开中国,天量的货币进入流通必然造成贬值,从而形成通膨,由于贫富差距必然造成社会危机。虽然以房为锚暂时锁住了这些货币,但造成的不良后果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传递,有目共睹。 当然危机也是转机,只要进行切切实实的改革,就能让央行重新掌握发行权,经济转回正轨。但我们以供给侧改革和滞涨的方法这些修修补补的方法,不仅是雪上加霜,甚至会使内部天量的资金更为疯狂。夸张的说,币值的贬值不仅使购买力下降,脆弱的内需变得更脆弱,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下,伤民心;同样会彻底的打击民营的积极性,也无法激活国企的活力。 当然,一直以来,并没有专著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在融合西方金融的精华,进行适当的改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参考下图),我们可以找出第三条路来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 中国目前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经济实体负担太重。需求不足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购买力,中国目前还有很多的贫困人口。若能够强行撬动这些人口的需求,它们的效应会逐级传导,而且能完成扶贫政治任务,而需求的核心就是房地产。在中东部部房地产已经高悬的情况下,建议在中西部直接以宅基地和个人耕地换商品房并提供补助的激进政策,将贫困人口一步到位迁入就近的中小城市,这种带动效应会逐级放大,从而强行启动内需。再辅之以其他的改革措施比如完善社会保障,实行规模化的农业等等,而且新的金融体系,可以大幅降低经济主体的负担,未来的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