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2519|回复: 6

论责任主体-政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8 20: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责任主体为少刚,它的职责是折旧。它和武装力量的折旧不同的是,武装力量的折旧(人和物质)是极低成本的,不可控的。而责任主体的折旧是较低成本的,可控的折旧。
责任主体一般为开朝(国)的政党或组织,承担着绝对的责任,掌握着绝对的权力。看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人还是原来的人,甚至武装力量还是原来的武装力量,政府官员还是原来的政府的官员,只是责任主体发生了更替。
生存和发展是责任主体的绝对责任,生存的职责决定了责任主体必须牢牢的掌控武装力量,因为对人和物不可控的折旧必然会危及生存和发展,责任主体掌握武装力量实现了折旧的可控;发展的职责决定了它要避免人的折旧,因为人的折旧会减少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数量会影响发展的质量(数量决定了质量)。责任主体通过对个体拥有的物质资源的折旧,实际上间接转变成处理和个体的关系。比如政府拆迁—拆除房子的过程,其实转变成处理和房子所有者的关系。老房子拆掉了,个体可以自由的去选择新的房子,也就是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而当所有的个体都住上新房子了,就是实现了共同富裕。因此完全的折旧就是完全的市场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
因此,责任主体是一个政治组织,它处理的主要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以及人的产生和折旧。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责任主体的特征
      首先,责任主体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统一和团结的组织。责任主体是政治性的,它决定了责任主体首先必须是完整统一的,它维系着整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生存,政治上的分裂会导致严重的内耗。只有政治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完整和统一。
      责任主体控制和指挥武装力量,而非由武装力量控制和指挥。武装力量的折旧是不可控的,这种不可控的折旧会导致生产和折旧失去平衡,影响生存和发展,导致国家倾覆,朝代更替。我们所说的”穷兵黩武”即是如此。责任主体控制武装力量,才能实现可控的折旧,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
      责任主体是一个基层强大的组织,它必须影响到每一个个体。只有通过将折旧影响到每一个个体,才能最大的保障生存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政治本质是分裂的,折旧必然会危及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存,而导致折旧的阻力太大,或者折旧的成本太高。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内战大都如此,现在西方发展乏力也主要是因为折旧成本太高,不能完全的市场化。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现了有产和无产的辩证性统一,从根基上保证了责任主体—即政治的完整统一。中国建国来的飞速发展,无一不是通过低廉折旧的同时,政府大规模投资而形成的经济繁荣。责任主体贴近整体,越趋于政治性,主要关注生存;责任主体接近基层或者个体,越趋于经济性,主要关注于发展。
      责任主体是一个强调责任的组织。绝对的责任铸造绝对的权力,承担责任才能掌握权力,它是责任主体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0: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责任主体的建设
    责任主体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保证责任主体的完整统一,因此必须要强化纪律红线。
    责任主体必须要有普遍的代表性,能影响到每一个个体。通过对个体,权力主体,责任主体及武装部队的综
合统筹,对各个群体的诉求全面考量,对道德信用,经济信用,政治信用及军事信用做出合理的规范,从而推动立法,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贯彻民主集中制,彻底杜绝一言堂,拍脑袋决策那种专断作风。
    责任主体必须要责任优先。责任优先就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引导和教化,让社会在规范和制度下运行。
    责任主体必须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责任主体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摸清变化的规律,辩证性的看待变化的影响,从而做到取其善,去其恶,引导变化向好的方向发展,永葆自身的先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被人们普遍看做对立的两种社会形态。一般而言,社会主义采用计划经济,资本主义采用市场经济。同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也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对立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主张以整体—即国家管理资源,分配产品,从而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公有制实现了有产和无产辩证的统一,保证了政治的完整统一,其哲学本质聚焦于折旧。通过完全彻底的折旧,让所有的个体能分享成果,完全彻底的折旧即为完全的市场化。所以计划经济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指令性的生产计划。换句话说,社会主义为了创造一个公平社会,采用指令性的生产抑制了生产。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粮票,肉票等等,政府通过分配的粮票,肉票算出需要多少粮食,饲养多少猪,获取多少利润,然后指定公社打多少的粮食,饲养多少的猪,所有的利润平均分配下去,实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公平。这种为公平而公平彻底压制了生产,磨灭的人的生产积极性。第一,在供应紧张的情况,这种分配方法是可取的,确实也体现了社会公平,但社会主义不能总停留在供应紧张的形势上,这和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第二,劳动本身确实是平等的,但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平等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做法无视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身就制造了不公平。
      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以资本持有来管理资源和分配产品的,私有制导致了政治上的分裂,其哲学本质聚焦于生产。即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提高生产力,实现按劳分配。即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生产力,劳动者按照劳动的价值获得分配。所以市场经济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折旧。第一,私有制下折旧必然会导致资源所有者受损,政治上的分裂导致不能完全彻底的折旧,而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第二,当自由竞争形成垄断时,资本的恶就显露出来,为实现最大利润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追逐市场,但不能折旧必然导致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通过战争实现彻底的折旧,消除相对过剩,就成了必然选项。
这也是上个世纪经济危机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比战前更为繁荣的原因。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折旧的同时,放开了生产,极大的解放提高了生产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大规模的投资及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是具体体现。不仅供应紧张的局面不复存在,同时也极大体现了劳动的公平。但政治上却一塌糊涂,国家投资关注公用设置的折旧,但个体的折旧(内需)很微弱。如现在房价高悬,实业艰辛,内需无法成为经济发展动力,人民获得感差,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下,一刀切的下岗,拆迁等,折旧难度加大,道德滑坡,笑贫不笑娼,拜金主义盛行,读书无用论抬头,社会管理也停留在两千年前刚性的行政指令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调。。
     虽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体制没有问题。而且现在的社会乱象都和政治经济体制有莫大的关系。若我们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会积重难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能理顺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且能大幅降低内耗,降低成本增强产品优势,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也能从经济危机中一跃而起,实现富裕繁荣的中国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1: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制改革
      法律的本质就是折旧,它折旧的是人的行为。它可分为两类,一类经济法,它和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分配相关,由人大表决实施,处理个体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民事法;另一类是政治法,它和个体的生活行为对整体的危害程度相关,它是由政协表决实施的,处理个体与整体的政治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刑事法。
      它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是由上而下的。完全公平公正的法律并不存在,为公平而公平的法律不仅非国家之福,反而影响社会治理,加大国家内耗。正如责任主体的职责,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如何能保障国家的生存,如何能促进国家的发展。换句话说,法制建设是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的。
      人大是由下而上的代议制机关,通过具有广泛性,代表性,普遍性的表决,从而上升成法律,最大刺激个体的经济活力。政协是由上而下的代议制机关,通过整体对个体的强制性约束,捍卫国家安全,保障个体在社会生活的生存权益。
      个体是发展的主体,个体的数量决定了发展的质量,但培养一个个体至少需要十数年的时间,但浪费掉一天就够了。因此,刑事法的目标是尽量教育人,挽救人。比如,通过在经济上加大负担和税收,或进行禁业限制,或限制其自由,通过小惩而大戒,使其改过自新。实在罪大恶极者,则依法剥夺生命,以儆效尤。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是参考西方货币发行及相关理论的精华,参考国家现状进行了适当改进创新。
     将以国家信用为抵押的怀特方案,变更以公民信用为抵押作为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政府以税收作为担保,使央行释放货币,财政收入成为利息,最终成为凯恩斯学说的保险性货币需求,一部分对所有个体进行无差别的保险而受保监会监管,另一部分成为公民福利,包括结婚,生育,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及养老,福利的分配是以个体的信用为基准的,军事信用最高,因为它的约束力最强,风险最高,所以分配最高,道德信用最低,它的约束力最弱,分配最低。
     个体及权力主体的收入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型货币需求,对应的是消费和日常支出,是折旧,另一种是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应的是投资,是生产。生产过剩,则以税收为杠杆加速折旧;折旧过剩,则刺激生产,通过国债利率,市场拆借利率等等金融工具即可实现经济的管理。
      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风险,可以通过国债等等金融工具,以及税收/国民福利盈余进行风险管控,保证外汇,期货,证券市场的稳定,它们的稳定必然也保障经济的稳定。
      既然税收以利息的形式成为了国民福利,那国进民退,民进国退也成了一个伪命题。以税收/国民福利盈余,在初级市场上投资甚至控股有竞争力的民企,取消对国企的行政干预,在增值保值的同时,放开两者的竞争,如两手互搏一样,优胜劣汰,激活国企活力,完成国企改革。
      金融改革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社会成本,以信用为分配基准可以有效的引导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变;可以保持生产和折旧的平衡,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最终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和汇率自由浮动,成为世界货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治理改革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开始,治理社会的模式都是纵向治理模式,特征就是行政化指令式的管制,并通过以独尊儒术及其三纲五常等等思想将所有个体结成一个整体,皇帝永远站在最高点。由于西北及北部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农耕民族对马背上游牧民族的天然的弱势,这种治理模式可以最大发挥整个国家的力量,捍卫民族的生存。
     这种治理模式的缺陷在于极大的限制了社会活力,同时责任主体和权力主体不分,也导致严重的不公.一旦开朝初期的以量扩张的经济发展达到顶点,必然物极必返。譬如遭遇极端的天气,导致农业生产歉收,造成生产和折旧不平衡。那必然会导致政治的分裂,典型的说法就是农民起义,它通过人口的折旧来使生产和折旧重新平衡。
     一般而言,人口的数量必然导致发展的质量,但中国的人口即使达到亿的级别,技术革命却从来没有爆发在中国。即使到现在,我们现在所流行所谓技术革命,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反观西方,除了有限的几次危机,它们的边境并没有长期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经济都是自由而野蛮的生长的,这种以利润和货币为牵引的横向治理方式极大释放了社会活力,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以及后来的信息技术革命,都爆发在西方,但由于私有制的原因,或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它们必然要通过对外殖民和战争,夺取市场,实现货币利润,比如近代中国近代一系列屈辱的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
      比较来看,行政式的指令纵向治理模式是求稳防变,安全优先,重点在于事前预防,它在抑制对自身的危害的同时,也限制了社会活力;以货币牵引的横向治理模式是变中求利,发展优先,它在追逐发展的同时,事实也削弱了自身生存的能力,我们看到西方社会从工业资本主义,到金融帝国主义的进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政权反复易手被窃取的真实写照。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体的实际潮流中,综合利弊,取两者之长,弃两者之短。通过以信用做为货币分配为手段的横向治理模式,释放社会活力,而将重点放在事后预防完善,修补漏洞,保障国家生存。
     不过,发现了才能预防,怎么才能确保能发现呢。
      参考文革,文革是一场浩劫,它发展的中后期,务虚化,扩大化和激烈化将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放大了,但它却彻底的发动了群众。如果我们也能彻底发动每一个个体,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那就能化弊为利。当一个个体在权力主体或者说经济主体之中,他必然追逐最大的利益,这是人的天性。当它离开这个主体的时候,它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其向国家提供对国家不利或者危害国家的事实依据为凭证,由国家发放离职证明及失业保险,并记入个人的经济信用或给予奖励为引导,国家就能做到事后发现,防范,对涉案的个体或经济主体依法处理,或经济处罚,或禁业,或禁止自由.或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它取两者之利,取两者之弊。不仅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活力,也能有效的发动所有个体,从而保障国家安全,做到事后预防和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9 09:34 , Processed in 0.0932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