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3778|回复: 2

道德是宇宙万物之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是宇宙万物之母

《黄帝内经》,是对道治天下和德治天下历史时期中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归纳总结。(编者注:道治、德治,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期。道治指女娲遂人时代,人们心灵处于道的境界。德治,指历史上伏羲时代,人们心灵处于德的境界。)它的真正内涵,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内证水平,则难以全面认识和掌握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距离道治社会和德治时代的时间太遥远,难以直接切入进行学习和掌握其中由大智慧所产生的知识。只能沿着“道”所显化的德治文化思想逐步全面进入其中。

历史上诞生于道治、德治、家治与人治相交叉时代的著名经典老子《德道经》,就是一部殊胜的“哲学诗”和“万经之王”。它预言般地深刻指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世界历史社会的发展,也的确就是如此一步步地下滑到了道德的最后底线,降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最末的“忠信之泊”阶段。人类道德中所拥有的最根本的基础的“信德”,这一道最后的道德人格防线都出现了危机,在世界各地忠信、诚信、信誉、信仰等等都全面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法治步入了登峰造极的时代。

人类的健康,由于心灵的扭曲,疾病也随着德性的丧失而使病种、病情越来越复杂,人体内五德的凿丧和内五行动态平衡的破坏使病种越来越多,病变更加错综复杂。

但是,阴极阳生,物极必反,“反也者,道之动也”。特别是我们的世界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之后,德和道的回归,也必将是极其迅速的一个变化过程。我们共同处在道德最后的底线上,返朴归真,修德知道的路也同样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全面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系统中所诞生的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以及其它学科,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万经之王的《德道经》也必然成为我们返朴归真和进行《黄帝内经》研究学习掌握与发扬的航船。

道医学和传统中医的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以及走向全世界,使我们共同面临着一个真正认识中华道德文化巨系统本来面目的大课题,这个本来面目简而言之,也就是对“道德”的真正认知与遵从。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都是诞生于道德根文化时代,从修身守一方法中产生的应世之学。“道德”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系统之中,她像阳光雨露,养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道德的光明,朗照神州,亘贯古今,渗透着炎黄子孙的心灵,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道德是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我们民族的灵根深植在道德的土壤里,医学亦同。

“道德”二字的内涵博大精深,并不是今天人们所浅知的抽象概念,她是涵盖宇宙万物的科学大真理。她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是一元含四素的特殊物质,是真实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无形而又具有巨大能量的物质。近代人类社会只是注意到她的精神性而忽视了她强大的能量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了世界科学界在开始逐步认识道德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讲到:“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这些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应思想之间高度地和谐一致,这对于认定神秘的传统哲学(亦称持久常在的哲学)为我们近代的科学理论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起点上。”

东方科学大系统建筑在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编者注: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是东方自然哲学框架所建立的科学研究体系。理炁科学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研究事物的能量属性及承载道德天地的能量状态,用内求方法所衍生出来的客观科学研究体系。主要体现在生命科学领域,如对人体精神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整体研究和应用,总结出的修身与养生理论,即属于理炁科学。理形科学,是诞生于理炁科学基础上的形态科学的同步。是指在慧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眼睛观察,身体可感和仪器可测的事物进行同步性科学研究。如阴阳、河图、洛书、易经、五行、甲子、干支、藏象、经络等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理形科学是先天彗性的产物,也是后天知识的积累,是彗性开发基础上的聪明才智和逻辑推理思维的叠加。)这一阴阳复合体之上,从古至今是一个完全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巨系统。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绝不是什么神秘主义,也不是宗教(因为它远远诞生于宗教出现之前)。“神秘主义”其实是西方近几百年来,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柢的差异性,以及我们自己的盲目性而被强加的一个不白之冕。剔除“神秘主义”几个字,也就是东方道德文化巨系统,也就是东方科学系统。这个起点的回归,是自然法则的必然过程。

我们的祖先在“道”文化时代和“德”文化时代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时代大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和由此而诞生的大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堪破了宇宙奥秘,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揭示了道德与天地人万物同体共心,人与天地万物之心息相通的真理。诞生了“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的太极自然哲学框架,并由此产生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长期的内证外验实践中,祖先们真实不虚地认识到了“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物质。她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质夸克,一切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

德蓄聚的厚薄深浅,决定着万物“道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及其运化过程的长短。“德”就像人类万物生命分秒不能离开的阳光、空气和雨水一样,离开就是生命的终结。

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二字的充分体现,虚无的道化生德一,道生德养,才产生万物。只是人类既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未能自觉地修德行德去“知道”与“合道”,长期处于一种愚昧无明的“离道失德”状态中而已。

虚无生万有,大道运化德的一元始炁,生成天地,赋形万物。无论飞潜动植,万有万类,变化不穷,源源不息,皆是道德物质能量的作用力,是大道厚德培育的必然结果。

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是大道的天然流露。对人来说,德是道的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现,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

道虽无形无象,但可以通过德去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人通过德的品格而获得德的能量,德性的品与质不可分离,德是生命健康发展的能量源泉。

  《灵枢·本神》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由此可见德就是长养我们人类生命的能量“生者气”。天德养神,地气养形,德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源动力作用,人类与自然万物皆须臾不可与道德分离。离开这一根本的自然法则而外求探索与研究,都是舍本求末,必然步入科学的终结。

道德是天地人的总纲、枢纽,是万物的主干和脊梁,是宇宙生命的灵魂,亦是天下万物生灭运化的总持和主宰。若无道德的运化,宇宙生态不能平衡,日月星辰不能运行,国家不能长治久安,人体生命不能健康长寿,万物不能生息长存。所以说道德是宇宙万物之母。

老子在《德道经》中说:“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天地人万物之所以能生存发展,皆是源于道德的养育。道德是万物之父母,天地人万物是道德之子,本性中都携带着道德遗传的基因,形体中皆载有道德之性,只是所含德性物质的质量与数量不同,才构成了大千世界万物万类不同质形的特征。

道德不仅生养万物之形身,而且赋予万物以理性。万物虽无言,但都在默默地尊道行德,完成大道赋予它们的使命。而且是不计名利,不图报酬,大公无我,毫无私心,充分体现着道德的天然属性。日月之光明,朗照人类万物;森林树木,吸碳制氧,净化空气;谷物蔬菜牺牲自己的生命,供养人类的生存;一花一草,一水一石,无不具有道德的因子,也无不效法道德之属性。所以万物皆效法道德,莫不像子女孝敬父母那样尊道而贵德,这是万物的天性决定的,没有任何人指示命令,皆是以天然的本能去依附于道,亲近于德。万物与道德的这种自然亲缘关系,没有后天的丝毫痕迹,全是一片天然纯真。

自然界大环境中遍存的“大道无私,天心至公”的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的思想道德与天地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人心正,才能与天地正气相融相应;人心不正,即会干扰破坏天地的浩然正气,阻碍天地正气的流畅。

人类本是万物一分子,所谓“天之骄子”,与万物同禀天性之理,原本也有尊道贵德之性。只因人类私心浊欲逐步日益膨胀,妄想执着滋生,天性被智能污染,心灵被智识蒙蔽太深,先天被后天凿丧,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尊道贵德方面反而不如物性,这正是人类离道失德的总趋势,也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根本课题。

道德对宇宙万物而言、对人类而言,就如同鱼与水之间的关系,鱼在水而不知水,人在道德能量场之中而不识道德对于生存和健康须臾不可分离的意义;水浑水浊水臭而鱼类必然难以生存。人类道德丧失离道失德,健康必然危殆,社会必然腐败。人类的离道失德,不仅仅是外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内环境中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丧失。因为道德能量通过精炁神而广泛渗透于人类心身环境的内部,支撑着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德能共有五大不同性质的元素,与五行相应。德能在人体内的分布在肝含仁德,与木相应;心含礼德,与火相应;脾含信德,与土相应;肺含义德,与金相应;肾含智德,与水相应。道医学依据人类道德缺失的强弱状态,将人类分为五大类型:阴木性、阴火性、阴土性、阴金性、阴水性。在此基础上再依据道德的全息原理,展开对人类心身状态的医学系统性分析。



道德修养及失德与健康分析表

                                           道德修养五德分析表

德性分类
仁德
礼德
信德
义德
智德
属性
真(阳)木
真(阳)火
真(阳)土
真(阳)金
真(阳)水
五行
甲木
丙火
戊土
庚金
壬水
五德
五元
元性
元神
元气
元情
元精
神名
龙烟
丹元
常在
皓华
玄冥
成就基础
德性特征
仁慈柔容
明理识法
诚信因果
善待万物
谦恭处下
世界观人生观道生观的表现
仁德慈柔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
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
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
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
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能养万物
生理功能
藏血疏泄和制魂魄化生津液外应眼目
主血脉系调理血气司理神明调适寒热营和荣卫外应口舌
运化水谷调理百味吸收输布运化升清消谷输气调摄牙齿
调理气机宣发肃降外应鼻腔脏精源泉
藏精濡养调理六腑净化九液生炁生殖理内液津外应两耳
命体表现
双目有神慈眉善目筋柔形舒
印堂明亮神足少疲行为端正
齿坚唇红形无赘肉身轻体健
气无促喘中岳黄明肤泽柔润
精足无淫骨筋强壮耳聪血清
         
           道德修养及失德与健康分析表
分性 分类
失仁德阴木性人(肝)
失礼德阴火性人(心)
失信德阴土性人(脾)
失义德阴金性人(肺)
失智德阴水性人(肾)
五行
乙木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五志
五阴
游魂
识神
妄意
鬼魄
浊精
际遇
受难
受苦
受累
受贫
受气
对人态度
常呛人
常恨人
常欺人
常伤人
常厌人
为人缺点
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
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虚荣爱美记恨憎人
猜忌多疑蠢笨蛮横疑神疑鬼埋怨人非
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口舌是非恼人自贡
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
易患疾病
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胸闷腹胀耳鸣牙痛瘫痪中风
恨人伤心神志紊乱失眠颠狂五心烦热忡悸健忘上焦气滞音哑疔疮
怨人伤脾消化系病胸闷腹胀嗳气吞酸胃肠溃疡腹痛吐泻虚弱气短
恼人伤肺呼吸系病口舌溃疡咽喉疾病气喘咳嗽肺痨咳血皮肤发疾
烦人伤肾泌尿系病生殖障碍骨质病变腰腿病痛阳萎遗精耳聋耳鸣

天下唯道德至高至尊,它不会因为今日科技的发达而过时。反之,更加证明了大道自然真理的真实存在。无论古时的四大发明,还是现代的飞船上天,以至于当今信息时代电脑等科技成果的普及,皆得益于自然大道物理的应用。道德法则永恒不变,不分古今,并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人类无视或歪曲而消失。无论古今,人类社会都是循道德而行,始终逃脱不了“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这一铁定的自然根本规律。当今人类偏重物质,轻视精神,否定精炁神的客观存在性,只重享受,不讲道德,正觉丧失,愚智独用,识盲三宝,血浑肉浊。故而失去了古道淳朴的元始一炁,丢失了上苍赋予人类的天良,不能以道德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这正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最大的缺憾!

站在道德历史的源头,纵观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整个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时,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逐步离道失德的演化过程。“道临世,真至治,德性淳,天地宁。离大道,圣贤治,至真辅,德育民。大道废,人治生,有仁义,刑辅政。仁义失,有礼智,人治杂,刑复繁。丧忠信,刑治崩,乱之首,祸之端。反之动,道复还,归德道,大自然。”这段三字颂,提纲挚领性地归纳了人类逐步离道散德的演变过程,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道德修养层次人治和刑治的复杂演变阶段,以及大道一气周流,道德持世复归的必然。

人类医学的发展和疾病的发展,其实与整个社会的逐步离道失德是同频同步的过程。人类逐步的失德,心智越来越复杂化,同时造就了医学和疾病的繁复性发展,当“忠信泊”信德也丧失殆尽之时,也必将是现代医学危机时代的到来。道德建设在医学界的回归和重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录于熊春锦先生《道医学》第一篇绪论第四节 道德是医学的灵魂。标题由编者添加。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7-5-2 23:4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和黄帝内经是中国人应该的必修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老子文化联手打造了文景之治,老子则在《黄帝四经》被汉武帝人间蒸发后,独力承担起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迎来了千古大唐的荣耀,这样的文化宝典必须要发扬光大,对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开启意义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 17:18 , Processed in 0.1407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