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63|回复: 0

王鼎杰:中国救了世界,希特勒救了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5 16: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四年抗战,哪一刻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答案不是北大营、卢沟桥,也不是石牌、常德,更不是长沙、衡阳、独山。而是1941年4月13日的莫斯科。

  反之,真正帮助中国走出这一困境的日子是什么?并非日本将炸弹扔到珍珠港的12月7日,而是希特勒全面入侵苏联的1941年6月22日。

  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大战略研究的经典案例。蕴藏的经验教训,正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战埋下二战火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帝国的世界霸权,也初步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德国、意大利、苏联,这三个欧洲国家,虽然一个是战败国、一个是战胜国、一个是中间出局国,却都不满意一战的结局。日本、美国两个非欧洲国家,更是急于借机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

  与此同时,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国家持续衰落,但却继续控制着广大的殖民地,进而掌控着广阔的市场、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大量战略要点。这令德意日苏美五强愤愤不已。

  于是,英法德意日苏美七大强国,围绕世界霸权的转移,开始了激烈的大国较量。

  ☆中国将日本拖入泥潭

  由于七强都奉行灵活的外交政策,这就使得联盟关系长期暧昧不清。英法美在欧洲要面对德国问题,在亚太要面对日本问题。苏联面临德日的夹击,但同时也具备和英法联盟夹击德国、与美国联盟夹击日本的选择。也可以说,七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两线作战问题。

  同时,各国在一战、大萧条、技术突变的连续冲击下,旧有的军备体系都难以应对新一轮世界大战。于是,各国不仅都争相从两线作战中解套,还要抓紧时间重整军备,并且要竭力将对手陷入既要两线作战又缺乏时间、资源的境地。

  ※1939年各主要参战国的位置与GDP对比,与人们心中的强国印象并不完全符合。

  中国抗战的价值就在于,将日本拖入持久战的泥淖,极大压缩了日本的战略选择空间,进而也影响了德意日三国同盟的战略选择空间。英法美苏四国的战略自由度因之得到极大改善。

  但是,这帮奉行现实主义的大国强国们,拿到战略自由度后,却不会按中国的感受、需求出牌。对此,日本也是心知肚明,于是,更残酷的外交较量随之展开。

  ☆日本重塑外交基本盘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内部已经意识到,中日战争已无短期解决的可能。只有立足全球战略,构建全新的联盟关系,重塑外交基本盘,方能脱困。转机就在北方巨人苏联。

  表面上看,日苏可谓不共戴天。

  自明治维新,日本就以俄国为头号国防假想敌。其基本战略长期是利用英日同盟,在抗俄中崛起。

  十月革命后,日本又大规模介入俄国内战,如果不是美英等国的掣肘,日本当时就已经席卷“满蒙”和小半个西伯利亚,把日本海变成了日本的内海。(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

  但是,斯大林深知,支持中国抗日,是牵制日本,避免两线作战的迫不得已。只要苏德关系重塑,苏日关系不难改善。也只有德苏日全面结盟,才有可能孤立美国、击败英国,真正实现欧亚大陆的再瓜分,进而达成全球战略格局的重塑。

  结果,1939年9月,在日苏关系恶劣到顶峰的时候,形势突然逆转。

  ☆苏联转向

  1939年8月,苏德戏剧性结盟,随之联手瓜分了波兰。就在苏联出兵波兰前夕,朱可夫在诺门坎重创日本关东军。

  ※诺门坎之战后苏军检视被摧毁的日军战车

  苏德联盟的外交冲击,诺门坎的军事失败,沉重打击了当时日本军内的北上派。这个时候的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又面临外交巨变和军事惨败,可以说是跌入谷底。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不仅不乘胜追击,反而主动向日本送出橄榄枝,要承认伪满洲国,换来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还承诺终止对中国的抗日援助,并向日方有偿转让中东铁路。

  这种种难以理解的背后,恰是苏联主动呼吁组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德苏日大同盟的亮底牌行动。

  对此,日本自然是求之不得。1941年4月13日苏日缔结友好条约,就是这逻辑顺理成章的发展结果。

  ※在斯大林的见证下,松冈洋右与莫洛托夫签署《苏日友好条约》

  假如历史按照这个剧本发展下去,则不仅中国国运危如累卵,英法美无不危如累卵。但是,关键时刻,希特勒撕毁了这个剧本,让历史的长河流向了正确的方向。

  ☆希特勒瞒天过海

  希特勒在本质上并非战略家,而是个混杂了艺术家气质的政治狂人。

  他在内部讲话时,早就看透了苏德日联盟的本质,那就是英国被消灭,苏联和日本趁机崛起。而斯拉夫人和黄种人,都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所以,英国可以保留,苏联却必须消灭。甚至日本,也是早晚要清算的。

  可是,希特勒却从未想过,一旦不能迅速制服苏联,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到时候,德苏两败俱伤,只能让美国成为最后一个参战的大国,坐享其成,操控全球形势。

  斯大林看到了这个结局,所以无论如何不相信希特勒会走这步棋。希特勒却恰恰要利用斯大林的过度理性和苏联的体制缺陷,玩一场现代版的瞒天过海。

  1941年4月底,丘吉尔致信斯大林,大谈德国在东线军事调度的图谋不轨。据朱可夫回忆,斯大林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用德国人吓唬我们,再用我们吓唬德国人,有人就唆使我们互相敌对。”

  希特勒的过人之处也正在于,他直觉性地意识到了这个盲点的存在,并亲自操刀上阵,做足戏份,蒙蔽斯大林的双眼。

  5月14日,也就是百万德军已经开始做闪击苏联的最后准备的时刻,希特勒亲自致信斯大林,大谈起苏德军事互信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为了在组建袭击部队时避开敌人的眼睛和飞机,并考虑到不久前在巴尔干半岛的战役,沿苏联边境集结了我大量的军队,约有80个师,这可能引起一些谣言称我们之间可能会兵戎相见。我以国家元首的名誉向您担保,不是这么回事。就我而言,我也理解您可能会因此在边境集结足够的军队。因此,并非我们所愿,而绝对是形势所迫,在我们两国的边境有重兵集团在相互对峙,军队在来自英国的传言和推测不断升级的态势下对峙着。”

  ※1941年向东线集结的德军装甲兵

  “在这种情况下,我完全无法排除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在军队如此密集部署的条件下,冲突的规模可能会很大,到那时将很难或是根本无法追究其起因究竟是什么,停止这种冲突也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我希望和您坦诚相待。我担心我的某位将军会故意卷入这种冲突去拯救英国,从而破坏我的计划。只需要再有一个月。我准备6月15-20日左右开始将军队从你们的边境向西集中调动。因此恳请您不要受任何人的挑唆,我的某些忘记自己职责的将军可能会挑拨您。当然,我会尽量不给他们借口。如果不可避免地从我的将军那里出现了挑拨,请您克制自己,不要采取回应的行动,立即通过已有渠道告诉我。”(加列耶夫,《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

  这封信堪称20世纪外交界天字第一号诈骗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希特勒的魔鬼天才。与1940年8月20日的那封电报堪称遥相呼应,注定载入外交史册。这是一种对人性中某些复杂因素的惊人洞察,是专门针对斯大林这种超高智商人士量体裁衣,精心定制的专用骗局。其效果之佳,可谓立竿见影。

  ☆大获成功的战略欺骗

  随着入侵日期的不断接近,预警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奈何斯大林同志就是不信!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身“奥托”计划,1940年8月5日完成

  1941年6月16日,苏联安插在德国空军司令部的卧底送来重要情报:“德国对苏武装行动的一切军事准备措施均已完成,突击随时有可能实施。”苏联驻法国武官也送来情报,指明德国将在6月22日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对这份情报,斯大林御笔亲批:“这一消息是英国人的离间计。查明这一消息的始作俑者并加以惩处!”领袖一发威,下面的芸芸众生就不免噤若寒蝉。确实,这就是苏联的制度,在伟大领袖面前,各级人员要自动停止思考,相信领袖,追随领袖,效忠领袖!

  于是,发出正确预警的英雄反遭清算、惩处。还没来得及发声的知情者纷纷勒住马缰,匆忙唯领袖马首是瞻。情报逻辑迅速被官场逻辑所替代。最典型的就是苏联情报部长戈利科夫,他明知战争在步步进逼,却抢着去说领袖的心里话:

  “根据上述言论和今春可能的作战方案,我认为,发动对苏战争最可能的时间,是在战胜英国之后或在德国缔结光荣的对英和约之后。”

  ※戈利科夫

  这是最可能的时间吗?分明是伟大领袖最需要、最相信、最执着的时间!

  至于那些预警,戈利科夫主张将之当作“英国情报机构甚至德国情报机关散布的假情报”。

  到战争爆发的前一天,苏联情报头子贝利亚还在内部报告中言之凿凿的替领袖背书:

  “我再一次要求召回和处分我国驻柏林大使杰卡诺佐夫。他依然用希特勒已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的‘烟幕’来骚扰我。他说这一进攻明天就开始。驻柏林武官瓦·伊·图皮科夫少将也一再电告类似情况。这位愚蠢的将军根据柏林间谍的话认定,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三个集团军群将进攻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参阅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

  ※最终确定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

  就在这个晚上,德军做好了闪击苏联的最后准备。作为德军主力装甲集群的指挥官,大名鼎鼎的装甲战名将古德里安刚刚结束最后的战前视察。他在回忆录中留下了这样的内容:

  “通过对苏联人的详细观察,我相信,他们对我们的企图毫无所知。在布列斯特城堡的庭院里,可以看到苏联士兵在按军乐的节拍训练阅兵式。他们还没有进驻布格河沿岸的工事。构筑工事的工作,在近几周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因此,我们突袭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古德里安,《一个军人的回忆》)

  甚至直到6月22日当天,德军已经大举入侵,多个苏联城市遭到狂轰滥炸后,斯大林仍据不相信这是战争的爆发,而执着于这是某个亲英的德国将军的阴谋。一贯唯斯大林马首是瞻的伏罗希洛夫也忍不住提醒这位伟大领袖注意:“德国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轰炸我们的城市,这怎么还是挑拨?”对此,斯大林答以:“如果需要挑拨,德国将军连自己的城市也会轰炸的。”在经过片刻沉思后,斯大林又补充了一句:“希特勒肯定不知道此事。”(加列耶夫,《胜利将帅及其军事遗产》)

  ※巴巴罗萨作战中攻入苏联境内的德军

  正是这种执念,蒙蔽了斯大林的心智,使他不仅未能及时做好预防工作,甚至在遭到突然袭击后,还幻想着能够通过与希特勒的高层沟通平息冲突。而苏联的独特权力结构和决策程序,进一步放大了这个失误的影响。

  很快,斯大林发现,希特勒完全知情;不仅知情,而且是这一切的总策划;不仅是总策划,其本人还在其中担任了主演。

  ☆以史为鉴要立足事实,更要眼光务实

  斯大林的误判,让苏联在战争初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希特勒终于没有迅速制服北方巨人,反而帮助中、英避免了遭遇全面瓜分的悲惨结局,更帮助美国登顶成为全球霸主。

  中国救了世界,希特勒救了中国。虽然说起来有些黑色幽默,却深刻展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本质。

  立足虚构的历史景象以史为鉴,再优秀的头脑也会误入歧途。正如缺乏战略思维,再清晰的史实也总结不出经验教训。

  历史研究与战略研究的深层互动,将决定一国的战略思维高度。历史的深层教训,往往隐藏在未发生的历史之中。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历史事实的人,和无视基本事实自编自以为高明的寓言故事的人,都永远不懂什么叫真正的以史为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14:52 , Processed in 0.0938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