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30|回复: 0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34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3 0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甚众,进之,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妹欲进诸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无宠,乃求为春申君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而还。春申君问之,李园曰:“齐王使人求臣之妹,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纳之。既而有娠,李园使其妹说春申君曰:“楚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常保此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祸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进妾于王,王必幸之。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妹,谨舍而言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为太子。

  【白话】楚考烈王没有儿子,这让春申君感到担心,遂大肆寻访那些看起来能够生儿子的美女进献给楚考烈王,可是她们终究未能生下儿子。赵国人李园本打算将他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可是听说楚考烈王不能生儿子,便担心时间久了后自己妹妹会失宠,于是李园投靠春申君,当了春申君的门客。不久,李园请假回赵国探亲,故意超过期限才返回春申君处,春申君询问他迟到的原因,李园道:“齐王派使者求娶我的妹妹,我要陪那位使者饮酒,所以才回来晚了。”春申君问:“已经下聘礼了吗?”李园答道:“还没有。”于是春申君便将李园的妹妹纳为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怀有身孕,李园就让妹妹去劝说春申君道:“楚考烈王对您非常宠幸,这点连他的亲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担任楚国的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楚王却仍然没有儿子,等到楚王去世后立他的兄弟为新君,届时新君必定会重用其自己的亲信,那么您又如何能够永久地保持住现在的荣宠呢!不仅如此,由于您受到楚王的宠信,长年执掌国政,肯定对楚王的兄弟有过许多失礼的地方,一旦他们将来登上王位,您可就要大祸临头了。现在我已经怀有身孕,此事还没人知道,而且我接受您宠幸的时间也不长,如果您能利用您尊贵的身份将我献给楚王,则楚王一定会临幸我。倘若我仰赖上天的恩赐而生下男孩,那可就是您的儿子要继位为王了。如此一来,整个楚国都是您的,这与在新君的统治下随时可能遭遇难以预测的灾祸相比,岂不是要更好!”春申君深以为然,于是将李园的妹妹送出府,妥善安置在馆舍中居住,然后将她推荐给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召见她后十分宠幸,果然剩下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

  【姚论】

  春申君黄歇将李园之妹献给楚考烈王,等于是在重复二十年前吕不韦送赵姬给嬴异人的故事。当时,我们曾经讨论过嬴政必定是嬴异人的儿子,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的应该都是六国以及嬴政在秦国的政敌蓄意诬陷。或许春申君将李园之妹献给楚考烈王也是基于同样的传言,亦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传言,才激发了李园、春申君等将有孕女子送给楚考烈王的灵感。春申君自以为得计,想出了这招偷梁换柱的妙招,可即便他真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楚王,那又有什么用呢?整个楚国很快都要被秦国灭了。前273年,黄歇出使秦国,上书力谏秦昭王放弃攻打楚国,而与楚国订立友好同盟条约。那一年,他四十一岁。之后,黄歇就留在秦国侍奉充当人质的太子芈完长达十年之久。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黄歇果断建议太子芈完回国即位,而自己冒着被杀的风险留在秦国假扮太子。那一年,他五十一岁。之后,太子芈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黄歇也回到楚国,被封为宰相,号春申君。二十五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英武豪侠的春申君竟然变成了一个暮气沉沉、不思进取、避居江东以骄奢淫逸、不择手段以阴谋篡位的老匹夫,实在令人感慨惋惜。信陵君最终也是在与醇酒妇人的放纵中离开人世的,但那是因为魏安釐王一直对他保持猜忌防范,根本就没有真正信任过他。可春申君则不然,他曾经独揽楚国大权长达二十五年,竟也搞到晚年如此自暴自弃的地步,实在太不应该了。

  【原文】李园妹为王后,李园亦贵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语,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国人颇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无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其实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当国,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此所谓无望之福也。”“何谓无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望之祸也。”“何谓无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园先入,臣为君杀之,此所谓无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惧而亡去。后十七日,楚王薨,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死士侠刺之,投其首于棘门之外;于是使吏尽捕诛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为幽王。

  【白话】李园的妹妹成为王后之后,李园也随着地位尊贵,执掌国政。可是他又担心春申君会泄露机密,便暗地里豢养死士,准备杀春申君以灭口,都城中有不少人都知道这件事。后来,楚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道:“世上有难以预料的洪福,也有难以预料的灾祸。现在您正处于难以预料的时代,侍奉难以预料的君王,身边怎么可以没有难以预料的帮手呢?”春申君问:“什么叫作‘难以预料的洪福’?”朱英答道:“您在楚国担任宰相二十多年,名义上虽然只是宰相,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国王。现在楚王病重,随时都可能去世,一旦他病故,您就可以辅佐幼主而继续执掌国家大权,待到幼主成年后还政于他,或者干脆就南面而坐,自立为王,这便是所谓的‘难以预料的洪福’。”春申君又问:“那什么叫作‘难以预料的灾祸’呢?”朱英答道:“李园不治理国事,却是您的仇敌;不掌管军队,却长期豢养死士。一旦楚王病故,李园必定抢先进宫,抢夺大权而杀您灭口,这就是所谓的‘难以预料的灾祸’。”春申君又问:“那什么叫作‘难以预料的帮手’呢?”朱英答道:“您任命我为郎中。一旦楚王病故,李园抢先进宫的话,我就帮您杀了他,这就是所谓的‘难以预料的帮手’。”春申君道:“您算了吧。李园只不过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况且我又善待于他,何至于发展到这种程度!”朱英深知自己的建议不会被春申君采纳,害怕自己遭到连累而逃走。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将他豢养的死士埋伏在棘门之内。春申君刚一进门,死士们四下夹击,将他刺死,砍下首级后扔到棘门之外。于是,李园又派出官吏将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捕杀。太子芈悍继位,是为楚幽王。

  【原文】扬子《法言》曰:“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

  【白话】扬雄《法言》道:“有人问,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是否对国家有益处呢?”回答是:“当国君丧失对政权的控制,这些奸臣就趁机窃取国家的权力,他们对国家哪有什么益处!”

  【姚论】

  扬雄此论可说是罔顾事实地含血喷人。战国四公子中,权力最大的是春申君黄歇,担任楚国宰相二十五年,期间基本上是独揽大权。其次是孟尝君田文,也曾多次担任齐国宰相,后因遭齐湣王猜忌而逃往魏国。再次是平原君赵胜,虽然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朝担任宰相,但其地位基本与蔺相如、廉颇、赵奢等名臣相当,根本谈不上独揽大权。最冤枉的当属信陵君魏无忌,其一生都遭到兄长魏安釐王的猜忌,“窃命”二字更是从何谈起!

  至于说到对国家的功劳,春申君虽然在晚年堕落荒唐,但在就任宰相的前半段时间,毕竟辅佐楚考烈王稳定了楚国的朝政大局。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楚国每隔几年就会遭到秦军的大规模入侵,损兵折将、弃城割地之事不胜枚举,连郢都都被秦军攻战,连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墓都遭到秦军焚毁。可是在春申君辅佐楚考烈王的二十五年,楚国基本未曾遭到秦军入侵,遏制住了楚顷襄王以来连年兵败割地的颓势,甚至还有能力对外扩张,向北灭了鲁国,此外,还曾担任诸侯伐秦的纵约长,创造出一副楚国中兴的景象,怎么能说他对国家没有功劳呢?孟尝君就任齐国宰相期间,力主与韩、魏两国结盟,曾率领三国联军在垂沙之战重创楚军。他在秦国罢相回到齐国后,又再次与韩、魏两国结盟而对抗秦、赵、宋三国联盟,率领三国联军重创秦军,导致赵、宋两国亦倒戈攻秦,迫使秦国不得不献地求和。虽然我们对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多有批评,但亦不能完全抹杀其对国家的功劳。平原君身为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一生都在为赵国的安危奔波操劳。邯郸保卫战时,平原君多次散尽家财以犒赏守城士兵。像这样的臣子,你最多只能说他不够优秀卓越,又怎么能说他是“奸臣”呢?信陵君身为魏安釐王的弟弟,身怀盖世之才而备受王兄猜忌,每次国家有难,他总是不计个人恩怨挺身而出;每次完成使命,他又从不恋栈权力。无论王兄对他怎样的刻薄寡恩,他都没有产生过夺权篡位的野心,甚至连拥兵自重的防范意识都未曾有过。像这样的无双国士,居然会被扬雄定义为“奸臣”,真不知道他的书是读到哪里去了!亦不知道司马光要引用扬雄的这段评论是出于何种考量!

  【原文】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白话】秦王嬴政因吕不韦侍奉先王的功勋卓著,不忍将他杀死。

  【姚论】

  嫪毐是吕不韦推荐给赵姬的,且若非丞相吕不韦的刻意安排,嫪毐不可能无需净身就担任宦官。此事一查即出,吕不韦难逃连坐之罪。嬴政此时不杀吕不韦,未必是感念其襄助先王即位之功,恐怕也是出于政权稳定之考量。嬴政、赵姬和吕不韦在政治派系上本是一体,如立刻将他们全部铲除,则嬴政在政治上必定势孤。因此,嬴政虽恼怒于母亲赵姬的淫乱,却也最终不得不与她讲和;遂憎恶于吕不韦的擅权,也不得不暂时不对他下手,目的都是在为自己争取时间。

公元前237年 甲子
秦始皇帝 十年

  【原文】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白话】冬季,十月,吕不韦罢相,离开京城,回到他的封国河南洛阳。

  【原文】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①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①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白话】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建议道:“各诸侯国的人来到秦国做官,大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君主游说,以挑拨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全国大搜索,驱逐外来人,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中。他在临行前上书秦王道:“当年秦穆公招贤纳士,向西从戎族获得了由余,向东从宛城获得了百里奚,从宋国迎请了蹇叔,从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支,这样,秦国才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各国归顺服从,到今天国治兵强。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离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都与秦国交好。秦昭王得到范睢的辅佐,加强了王室的权威,遏制了私人的势力。以上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来客卿的力量而成就功业的。由此看来,客卿何曾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美女、音乐、珍珠、宝玉这些都并非出产于秦国,可大王还是照样四处搜罗来享用。可是对于人才,却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只要是外来人就一律驱逐。这正是您看重美女、音乐、珍珠和宝玉,却独独轻视人才啊!臣听说,泰山不推辞泥土,故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选择细流,故能成就其深广;王者不排斥百姓,故能彰显其仁德。这就是五帝和三皇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所在。现在,您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驱逐宾客以辅佐诸侯,这就是所谓的将武器借给贼寇,把粮食送给盗匪了。”秦王嬴政见信后下令召见李斯,将他官复原职,并撤销逐客令。李斯此时已经走到骊邑(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才被使者追回。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计策,秘密派出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金玉珠宝游说各诸侯国。对于各国名士,如果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就用重金收买结交,如果是不肯接受贿赂的,就用利剑刺杀。设法挑拨各国君臣之间的关系,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这样几年下来,秦国最终兼并了天下。

  【姚注】

  ①赍,音jī,拿给,送给。

公元前236年 乙丑
秦始皇帝 十一年

  【原文】赵人伐燕,取狸阳。兵未罢,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取邺、安阳。

  【白话】赵国出兵讨伐燕国,夺取狸阳(今河北任丘北)。战事尚未结束,秦国大将王翦、桓齮(yǐ)、杨端和率军伐赵,进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夺取九座城池。其中,王翦攻打阏与(今山西和顺)、轑阳(音lǎo,今山西左权),桓齮取邺城、安阳(今河南安阳)。

  【姚论】前239年,魏国将邺城送给赵国,而在此之前,魏国几乎每年都会遭到秦军的猛烈进攻,故魏国此次将邺城送给赵国,可能是求援移祸之计,即明知无力固守,遂效仿当年冯亭将韩之上党送给赵国的故事,也将魏之邺城送给赵国。《史记·六国表》记:“秦始皇十年(即前237年),相国吕不韦免,齐赵来,置酒。”盖秦始皇亲政之初,齐王建与赵悼襄王入咸阳祝贺,以谋求与秦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使秦国不至于出兵讨伐本国。《战国策·燕策三》记:“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使之,使人贺秦王。……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西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盖燕赵常年互相攻伐,赵悼襄王前237年入咸阳置酒时向秦王嬴政求得其默许赵国伐燕,遂有前236年赵军出兵伐燕,取狸阳之事。与此同时,燕国使者面见秦王嬴政时称,赵国以前不能战胜秦国,是因为国土面积太小。现在一旦吞并燕国,则日后必定成为秦国的大患。秦王嬴政深以为然,遂趁赵军北上伐燕之际,大举进攻邺城。

  【原文】赵悼襄王薨,子幽缪王迁立。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嫡子嘉而立之。迁素以无行闻于国。

  【白话】赵悼襄王(赵偃)去世,其子赵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赵迁的母亲本是娼妓出身,深得赵悼襄王的宠幸。为此,赵悼襄王废掉正妻所生的长子赵嘉,改立赵迁为太子。赵迁向来以品行不端而闻名全国。

  【姚论】

  史书未曾记载赵悼襄王的出生年月,亦未曾记载其父赵孝成王的出生年月,但明确记载了其祖父赵惠文王出生于前309年。若赵惠文王在世,本年当七十三岁,可知其孙赵悼襄王去世时的年龄也就是三十来岁。赵悼襄王宠幸娼妓出身的女子已是相当不妥,而且竟然会为取悦该女子而废除正妻所生之嫡长子,改立娼妓所生之子为太子,真可谓荒唐至极。赵悼襄王壮年早逝,极可能与他生活作风上的荒唐放纵有关。父亲是这样的父亲,母亲是这样的母亲,赵幽缪王会品行不端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文】文信侯就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之。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诛。

  【白话】文信侯吕不韦在返回封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国使节宾客前来拜访,车马络绎不绝。秦王嬴政担心吕不韦会生出什么变故,便写信给他道:“您为秦国立过什么功劳呢?秦国把您封在河南,享用十万户的收入。您与秦国又有多亲密呢?竟然号称‘仲父’。还是携带家属前往蜀地居住吧!”吕不韦自知正逐渐遭到迫害,很担心会被诛杀。

公元前235年 丙寅
秦始皇帝 十二年

  【原文】文信侯饮鸩死,窃葬。其舍人临者,皆逐迁之。且曰:“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视此!”

  【白话】吕不韦饮毒酒自杀,其家人偷偷将他埋葬。吕不韦的门客中凡是参加了吊丧的,一律被驱逐迁走。秦王嬴政还下令道:“从今往后,有操持国事的人像嫪毐、吕不韦这样荒唐无道的,一律将其家产抄没,以此为例!”

  【姚论】嬴政不仅逼死吕不韦,而且在吕不韦死后亦不许其享有丝毫哀荣,足见嬴政内心对吕不韦的忌恨,亦可知前238年时所谓的“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不过是句虚言。

  【原文】扬子《法言》曰:或问:“吕不韦其智矣乎?以人易货①。”曰:“谁谓不韦智者欤!以国易宗。吕不韦之盗,穿窬②之雄乎!穿窬也者,吾见担石矣,未见雒阳也。”

  【白话】扬雄《法言》道:有人问:“吕不韦算是个聪明人吧?把人当作货物来交易。”回答是:“谁说吕不韦能算聪明人的!他是用封国换取了家族灭亡。吕不韦这个小偷,应该算是穿窬之盗里面的英雄吧!穿窬之盗中,我见过偷瓦罐的,没见过偷洛阳城的。”

  【姚注】

  ①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时,看到落魄的秦国质子嬴异人,道:“此奇货可居。”据《战国策·秦策五》记,吕不韦在邯郸见到嬴异人后,回来问父亲:“耕田的利润有几倍?”答:“十倍。”又问:“做珠宝生意的利润有几倍?”答:“百倍。”又问:“拥立一个国家的国君,利润有几倍?”答:“无数。”于是吕不韦道:“现在努力耕种,还是不能丰衣足食。可如果去拥立国君,恩泽可以流传后世,我愿意去侍奉他。”

  ②窬,音yú,穿墙,翻墙。

  【姚论】

  吕不韦能获取宰相之位,是因为他帮助嬴异人当上秦王,这与黄歇因帮助芈完当上楚王后被封为宰相是一样的,都是立下了极大的功勋,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绝对不能说成是“偷”。获得洛阳的封邑,是因为吕不韦率军灭东周立下的军功。此事对于骁勇的秦军来说当然不算有多困难,但这终究是秦庄襄王为了酬谢吕不韦而有意给他立军功的机会,同样不能说是“偷”。吕不韦通过自己的深谋远虑,将一个原本不具备任何优势的秦国质子拥立为秦王,当然是绝顶聪明。至于他日后死于非命,是因为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能容许有人妨碍他集权,这是那个大时代决定的宿命,我们不能以后人的眼光太过苛责吕不韦。若非要以成败论英雄的话,那个时代又有谁能真正算是聪明人呢?六国的王侯将相都被秦国灭了,自然都不是聪明人。至于灭掉六国的秦始皇和李斯,一个虽统一天下却终究二世而亡,一个虽长期任相却终究被腰斩灭族,当然也都不能算作聪明人。扬雄既看不上战国四公子,又看不上吕不韦,真不知道在他的眼里,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聪明人。或许,也就只有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才算作是聪明人吧?

  【原文】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白话】秦国自六月到八月,一直都不降雨。

  【原文】发四郡兵助魏伐楚。

  【白话】秦国征发四个郡的兵力,协助魏国讨伐楚国。

  【姚论】当此之时,秦灭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即便六国合纵尚不足以抵抗秦军,可他们却在做什么呢?赵国在和燕国打,魏国在和楚国打,韩国和齐国作壁上观,真是一个个如痴如梦,不知死期将至。

公元前234年 丁卯
秦始皇帝 十三年

  【原文】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辄。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白话】秦将桓齮率军伐赵,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击败赵将扈辄,斩首十万人,并杀死扈辄。赵幽缪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领兵在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肥下(今河北藁城)与秦军再战。秦军大败,桓齮逃奔回秦。赵幽缪王封李牧为武安君。

公元前233年 戊辰
秦始皇帝 十四年

  【原文】桓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白话】秦将桓齮伐赵,夺取宜安、平阳、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8 15:38 , Processed in 0.1406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