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0|回复: 0

北山浮生:法国的“技术爆炸”与百年战争的终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0 2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一篇说到,圣女贞德成为法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查理七世自毁长城,为何法国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其中的原因,有点类似于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技术爆炸”。“技术爆炸”说的是,一个弱小的文明接触到远超自身的先进文明之后,生存的本能迫使它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其所有的潜能,原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实现的科技成果被浓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从而实现了技术反超。

  原文中是这么说的: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而现代技术是在三百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发展,是爆炸!技术飞跃的可能性是埋藏在每个文明内部的炸药,如果有内部或外部因素点燃了它,轰一下就炸开了!地球是三百年,但没有理由认为宇宙文明中人类是发展最快的,可能其他文明的技术爆炸更为迅猛。我比你弱小,在收到你的交流信息后得知了你的存在,我们之间的猜疑链就也建立了,这期间我随时都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远远走在你的前面,变得比你强大。要知道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英格兰的大举入侵,对于法兰西来说相当于接触了一个先进文明,从而促使其发生快速发展。而以整个历史大背景来说,欧洲文明又接触到了比自身更加先进的东方文明。双重刺激下,法国发生了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了反超,进而引爆了欧洲的“技术爆炸”。

  这也正是《三体》原文中所说的人类”技术爆炸“的起点!

  贞德死后,查理七世把贞德供起来作为一面旗帜,贞德的威望全部转化为查理七世的威望,完全确立了他的领导地位。贞德成为法兰西精神的标志,法兰西人民将对贞德的无限崇敬以及宗教感情,转化为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至此,百年战争从封建王朝之间的争霸战,演变成了法兰西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神圣之战。

  随后,查理七世的主要目标就是与勃艮第人眉来眼去,将勃艮第势力引入作为奥尔良派的制衡。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收伏桀骜不驯的各派诸侯,建立忠于王室的直属部队。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步兵和骑兵之外,查理七世还组建了专门的炮兵部队。马基雅维利评价道:“如果查理国王的法规制度得到发展或者坚持下去的话,法国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当然,法国并没有“不可战胜”,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查理七世在艰苦斗争中好不容易建立的牛逼制度,别说坚持下去了,在他儿子路易十一的时代就已经废弃得七七八八了。

  1435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能征善战的贝德福德公爵在这一年去世,由于英王亨利六世年纪尚幼,而且遗传了外公查理六世的精神病基因,英国国内政局陷入混乱。同一年,英国的盟友勃艮第公爵公开倒向法国,英国落败的命运已不可逆转。

  从这一年算起直到1453年战争结束,法国还要经历十八年抗战才取得最后胜利,仍然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上说法国出了个贞德,然后法国迎来转折大获全胜,完全是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误人子弟。

  如果说百年战争前期,影响战争进程的主要因素在于,英国对长弓战术的创造性使用以及法国人的固步自封,后期的战争则在于法国方面引发了火器革命,而英国步入政治混乱和军事僵化的泥潭。

  如果回本溯源的话,人类火器技术革命的浪潮,最初是由当时世界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宋王朝掀起的。

  从百年战争的时代回退三百年,东亚发生了比英法百年战争烈度更高、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超级百年战争"——宋辽/宋西夏/宋金战争。

  北宋前期欧亚地图

  在长期的战争中,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被广泛使用,比如游牧民族演化出威力强大的重型装甲骑兵——铁鹞子、铁浮屠。

  金国铁浮屠与宋朝重甲步兵

  宋朝由于失去了马匹的来源,用步兵拼骑兵永远处于劣势,只能在远程武器上下功夫,于是各种新式弓弩层出不穷。英格兰实际上也是因为拼重骑兵永远打不过大陆强国法国,只好在弓箭上下功夫,反而实现了逆袭。

  从《武经总要》前集卷13的记载看,宋朝的弓有黄桦弓、黑漆弓等四种,箭有点铜箭、铁骨丽锥箭等十多种,弩有床子弩、踏张弩、腰弩、黑漆弩、跳镫弩等等。

  南宋初期名将韩世忠曾制造出史上最强的单人弩——克敌弓!克敌弓“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约合558米,可以贯穿重甲,“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现代的冲锋枪有效射程一般为150至200米,而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一般为400米左右,也就是说,这种弓弩基本达到了步枪的射程。

  宋朝科学家沈括因此说,宋朝“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这就好比美国航母横行天下,中国拼航母永远无法与之对抗,只好研发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黑科技……随着科技的发展,军事打击技术越来越远程,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大势。《星战》中拿着激光剑互砍,《三体》中发射二向箔,前者是披着科幻外衣的骑士小说,后者才是真科幻。

  反舰弹道导弹示意图

  恩格斯曾说,十四、十五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英格兰长弓,“可以把箭射出200码以外”,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英格兰长弓与宋代的远程武器比起来,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

  从前几篇提到的百年战争的案例来看(一场军事史上的“植物大战僵尸”真人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英军之所以能取得神话一般的辉煌战绩,弓的威力还是其次,法国人愚蠢的战术才是关键。如果辽、西夏、金国的军队就跟法军似的,等宋军布好阵势,然后正面傻傻地冲锋,估计来多少都不够死的。

  在这一时期内,火药也被大范围用于军事目的,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冯继升发明火箭法,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在攻打灭南唐时使用了“火炮”和“火箭”。1000年唐福制造了火箭、火球、火蒺藜,1002年石普制成火球,火箭。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国营兵工厂,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宋工匠发明了一种叫做霹雳炮的武器,以火药填铁筒内,塞以碎石,置炮车上。遇敌引火发药,碎石可击出200步,杀伤敌人,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李纲

  火炮,这种将会极大改变历史进程的革命性武器,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宋绍兴31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以大军30万水陆并举南侵,南宋朝廷危在旦夕。一介书生虞允文临危受命,在采石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以1.8万人大败17万金军。此战中,霹雳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

  由于宋朝的腐朽软弱,先进的军事科技并没有守卫其安全,反而培养了强大的对手。马克思说,“资本家可以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这句话用来评价宋朝商人,正是恰如其分。

  宋朝大力推行重商主义,使得边界走私屡禁不止,淮河一带,上至豪强官吏,下至民间商贩,穿越国境进行走私的活动十分猖獗。在厚利驱使下,南宋的边防稽查被渗透成筛子一样,南宋的各种书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武器装备的原材料甚至成品都被走私到金国。火炮技术可能就是被利欲熏心的走私商人夹带出境。

  如果对比一下美国在十九世纪疯狂盗取欧洲技术,又在二十世纪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的历史,就会发现历史在不断地重演。国与国的殊死较量之下,无谓的道德标准毫无意义,面对美国更加严密的技术控制,可能我们更要效仿当年金国或者美国的经验,多跟唯利是图的美国资本家门交朋友……

  宋朝的火炮技术很快就流传到金国,金天兴元年(1232年),赤盏合喜驻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

  然而,宋金的火炮都过于笨重,只能置于城墙或者军舰上,不适用于野战攻城,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对火炮技术做出革命性突破的是蒙元,具体地说,是蒙元统治下的汉族工科男。

  1253年(宋理宗宝柏元年),金国被蒙古吞灭。中国北方及中原一带皆归蒙古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统治。陕西华县有个能工巧匠,名唤郭侃,相传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他的祖父郭宝玉,父亲郭德海(不是郭德纲)都精通天文、地理,喜欢研究兵器,并且跟随成吉思汗参加过对欧洲的第一次远征。

  这位郭侃同学,应该就是金庸创作《射雕英雄传》的灵感来源。

  郭靖

  当时的蒙古政府十分重视先进军工技术的研发,发出重金悬赏,征求先进的武器装备。

  从郭宝玉开始,郭氏一族便想研制一种便于移动并且能够曲射的火炮,以便进攻雄踞高山的堡垒,但是没有成功便去世了。郭德海继续研究,也没有成功。郭侃继承祖父和父亲的遗志,终于研制成功。这种火炮能够平射,也能曲射。平射能打半里左右(即今250米),曲射能打二三十丈高(即100米左右)。

  在700多年前,这种原始“牵引式榴弹炮”出现在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简直是一种逆天的存在,深刻验证了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技术爆炸”理论。

  蒙军的火炮技术自此超越了南宋,蒙军在攻打西域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获得了“回回炮”的技术(一种巨型抛石机,可以发射一百五十斤的巨石),再结合彪悍的蒙古骑兵的高机动性,获得了碾压性的军事优势,成为了当时世界打破武力平衡的一种逆天存在。

  不说别的,我们就单说火炮发明人郭侃的事迹。郭侃将火炮设计图献给蒙古朝廷后,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被提拔为千户。郭侃治军严明,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这在古代是相当罕见的。

  郭侃率领着火炮与骑兵的混编部队,于公元1252年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攻陷巴格达,灭掉了曾与唐帝国二分世界的阿拔斯王朝,攻入小亚细亚(今土耳其),总共攻破七百余城,无一败绩。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

  在攻打暗杀团体阿萨辛派(《倚天屠龙记》中诡异的明教圣火令武功来自该派)之时,由于阿萨辛派总部堡垒盖在山上,用悬梯上下,以精兵把守,旭烈兀无计可施,最后是郭侃的火炮定乾坤,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随后被屠城。肆虐中东二百年之久的阿萨辛派就此被连根拔起。

  阿萨辛城堡遗址

  西征部队正打算攻打埃及时,传来了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下中炮身亡的消息,西征部队遂回返。郭侃回国后审时度势,脱离了旭烈兀投靠忽必烈,向忽必烈献上破宋之策,并在1270年亲率蒙军攻破襄阳(囧,郭侃正好跟小说中郭大侠的事迹是反过来的),但随后遭到闲置,郁郁而终。毕竟他是旭烈兀派系的人,无道德底线而且还这么猛,没有“狡兔死走狗烹”就已经算优待了。

  如果抛开价值观只谈战绩的话,旷世名将郭侃的传奇一生,足以碾压亚历山大拿破仑好几个来回,然而谈到价值观,就只能躲在故纸堆里发霉了。

  东方热兵器打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西方还是冷兵器的天下。

  英王爱德华一世与郭侃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他在做王子期间热衷于参与十字军东征,曾经亲临中东战场,近距离接触过蒙古军队。但是火炮属于受到严格技术封锁的黑科技,英格兰人无缘掌握。也许爱德华一世正是见识到东方军队远程武器的巨大威力,受此启发之下才回国后组建了长弓部队,在百年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引发整个欧洲军事技术大跃进的发端。

  钓鱼城的那枚炮弹,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局势。1260年,蒙古西征军主力撤退,只留下一只两万人的偏师驻守。这只偏师被马穆鲁克骑兵击溃,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关键是捕获了火器制造的工匠,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最迟在十四世纪早期,欧洲人掌握了火炮技术。第一张已知的欧洲大炮图示(约1327年)与比它早两百年前的中国火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宋代火炮

  已知的欧洲最早的火炮图示(1327年)

  火炮的使用,导致了英国人独有的长弓武器的作用逐渐减弱。然而,火炮在欧洲的发展过程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法国人并没有垄断火炮技术(不是不想,而是没这能力)。在百年战争早期(十四世纪中叶),英法双方都使用火炮,并且英军作为进攻一方,使用得还挺频繁。

  受限于当时欧洲人落后的金属加工工艺水平,欧洲早期仿制的山寨火炮质量差、射程近、威力小,还不如投石机好用。火炮射程只有100多码,还不如十字弩,更比不上长弓。在当时的英军看来,火炮发射时巨大的响声可能比实际杀伤力更有用。在克雷西之战中,在正式开战前英军就放了几炮,主要作用不是杀伤,而是吓唬法军的马匹以及弓弩手。

  百年战争早期火炮

  即使是十五世纪早期,炮弹可对城墙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但还不能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效果,围城战依然是漫长艰苦的,通常会持续数月甚至超过一年之久,最终导致守军投降的主要因素是粮食补给的耗尽。

  例如,1418年7月到1419年1月,英军多门射火炮对里昂狂轰滥炸。里昂城遭到严重破坏,但投降是因为饥饿难耐。1421年,巴黎附近的莫城被围困7个月之后,粮草断绝被迫投降。

  英军的长弓占有优势,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依赖,军中宿将大多是长期指挥长弓部队,组建炮兵部队就会威胁他们的地位。因此英军没有任何动力去改进火炮。《三体》中有类似的情节:火箭发展路线分为有工质和无工质两种,章北海认识到,现有这批技术专家不死,更有前途的无工质火箭是不可能开发出来的,于是制造陨石事故,把这帮技术专家全干掉了。

  法国人在战争中长期落入下风,没有历史包袱,对这一可能会继英格兰长弓之后、再次改变战场规则的新式武器抱有浓厚的兴趣,不仅积极引进来自意大利(意大利是东西方贸易的桥头堡,因此东方科技首先传播到意大利,其次才扩散到欧洲其他地方)的先进火炮,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发改进,试图进行“弯道超车”。

  在法国人的不懈努力下,火炮技术终于在1430年左右取得了重大突破,变成了战场上的主宰。

  贞德被捕于1429年5月,就义于一年之后,你看事情就是这么巧,火炮取得重大突破,贞德这面宗教旗帜也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三体》第三部开头,讲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一个妓女的故事。除了服务于故事主线之外,恐怕也是暗示着:在科技进步面前,古老的宗教巫术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火炮技术最主要的改进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炮筒制造技术的突破,炮筒大幅加长,炮径比已经达到3:1甚至更高。炮径比是火炮改进的重要技术指标,“炮筒长度的增加能够使弹道方向更加准确,也能使炮弹离开炮口瞬间的初速度更快”,初速度提高不但加大火炮的射程,更令炮弹的破坏力大增。炮管加长还产生了一个连带好处——火炮发射速度也大幅提高。

  其次,火药制作也有重大革新。粉末火药被颗粒火药取代,后者燃烧时间长,能令炮弹在炮筒里获得持续稳定的推力,因而具有更高的初速度。当时的火炮专家认为颗粒火药的威力是粉粒状的三倍。此外,火炮制造成本,随着新的炼铁技术推广和火炮工匠技巧的提升逐渐降低。

  最后,铁弹或铅弹比石弹更具有破坏性,产生前所未有的威力。在留存下来的15世纪早期的样炮中,最小的炮发射的是直径5英寸的炮弹,而最大的炮竟能发射直径30英寸、超过1500磅的炮弹。

  百年战争后期火炮

  比如1433年的阿瓦隆围城战,体现出火炮性能的提升,终于颠覆了围城战的攻守平衡,被欧洲的现代史学家视为一场火炮技术革命。

  但是整个法兰西最先进的火炮技术,掌握在与意大利交流更加便利的勃艮第人手里,而不是查理七世手中。光是这一条,足以迫使查理七世一定要除掉与勃艮第人为敌的贞德,而将勃艮第人拉回本方阵营。

  1435年勃艮第公爵支持法王查理七世后,形势急转直下,法军开始收复失地,1437年巴黎光复,1441年香槟地区重归法国,1444年法国与屡战屡败的英国签订图尔斯协议。

  与此同时,火炮技术仍在不断改进。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的乌尔班巨炮,很有可能正是在法国的火炮科技突破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结果。

  这一年英法百年战争正式结束,随着战事的逐渐平息,早在几年前法国雇佣的铸炮师傅已经开始大量失业……

  你要问为啥英国不雇佣这些铸炮师傅?铸炮在当时是极为烧钱的行为,如果英法进行火炮竞争,比的不光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烧钱。连战连败的英格兰已经穷困潦倒,雇得起也造不起。不仅英格兰造不起,当时欧洲各国就没有几个能造得起。乌尔班同志下岗之后,本来想去拜占庭下岗再就业,没想到拜占庭帝国已经只剩一个空架子,薪水都发不出来,一气之下跳槽到奥斯曼帝国,财大气粗地奥斯曼给了乌尔班因有尽有的原材料,供他实现梦想。

  这就好比纳粹崩溃之后,美苏搜罗了大量技术;而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军工技术突飞猛进……技术送到你面前,也得有决心有实力才接得住啊!

  乌尔班巨炮

  虽然改良的锻铁火炮制造技术可以生产较长的炮筒,但受限于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炮管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发射时容易炸裂。

  例如,1460年正值英国玫瑰战争期间,苏格兰按照一贯以来的光荣传统,在英国内乱时出来刷存在感,其实就是趁英国内乱自顾不暇的时候趁火打劫,捞点油水。作为法国的盟友,苏格兰的火炮技术自然是从法国输入的。

  可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却因为站在一门点火时突然爆炸的大炮旁边而被炸身亡。詹姆斯二世(不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被赶跑的那个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如果按照苏格兰的排名系统,那个应该叫詹姆斯七世)也作为一个著名的炮灰而永载史册。

  苏格兰这段时间主要作为搞笑分子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是一国国王用自己的生命提醒大家,锻铁火炮太不安全,也算是很敬业了……

  于是,青铜铸造开始取代锻铁。前者造价虽高,但作为一个整铸体,性能更加安全。19世纪中叶冶铁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前,在炮的制造上,除了海军重炮外,青铜炮和黄铜炮始终以优势压倒铸铁炮。

  青铜火炮铸造工厂

  这里顺便澄清一下历史误区,我们说人类历史从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其实并不是意味着铁器比青铜器质量好,而是铁器廉价便于大量制造和普及。

  在战争的推动下,火炮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火炮可以成功地在几天内,将传统的垂直式防御堡垒变成一堆瓦砾。在1437年的一次围攻中,“火炮打下一大块城墙……坍塌下来,使得城池无法防御”。坚固的阿芙乐尔城堡在1440年的围攻中坚持六个月,但是在1449年12月法王查理七世的围攻中,在专门为此铸造的16门大炮的轰击下,仅坚持17天就沦陷了,而它不过是法国从1449年5月到1450年8月,在诺曼底地区攻陷的70多座城堡之一。

  法国的火炮技术突飞猛进,而英国仍然迷恋于自身的长弓战术不可自拔。百年战争中如此,到了几十年后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去大陆参战,还带领着英国人引以为傲的长弓部队,结果被打得灰头土脸,大败而回,这才促使英国人痛定思痛,将军事的重心从长弓转变为火枪火炮。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曾经创造辉煌战绩的英格兰长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火炮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可以手持的火枪也在不断改进。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火器研制者发明突火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单兵手持式竹制火枪。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与火炮技术类似,火枪技术也是经蒙古人与阿拉伯人之手,传入西方。

  欧洲最早关于手持枪炮的记录是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军火库的一份清单上记载“500门炮,可持于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盔甲”。大约1450年时,手持武器只能依托胸部或肩膀发射,还不是很便携,而且数量和作用上远远不如弓弩。即使百年战争中已充分显示了火炮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但在15世纪70年代,末代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在与法国王室的战争中(对,百年战争之后,勃艮第人又造反了,大胆的查理死后,勃艮第公国彻底消失),仍然更相信弓弩手而不是火枪手,虽然训练士兵开枪比训练他们熟练使用长弓要简单的多。

  百年战争后期火枪

  到此为止,欧洲的火炮技术也仅仅相当于追平了二百年前蒙元。但是,东西方军事优势的逆转也从此开始。在元朝之后,东方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是很短暂的,没有强大敌人的情况下,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不断进行军事技术的研发。毕竟,军工研发是十分劳民伤财的行为,更不符合儒家价值观,花那么多钱改进杀人武器,有什么用?

  欧洲则长期处于类似春秋战国的乱世,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国家间的战争更是越演越烈。于是就有充分的动力对军事科技加以改进,无所不用其极。在生存面前,各国都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军备竞赛。

  百年战争结束后半个世纪,枪炮在西班牙人的手中,真正成为欧洲战场的主宰者。不过到那时,防守技术也逐渐取得重大突破,棱堡令攻城战成为彻底的烧钱行为。因此西班牙虽然一度占据优势,却也几度财政崩溃,无法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

  从那时起,军备竞赛变成了财政实力的比拼,接着又变成了工业实力的比拼,拉动欧洲不断向前发展。

  如果联系当代,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几项科技红利——计算机、互联网、宇航技术乃至AI技术,都是美苏冷战的军备竞赛催生出来的,随后推动工业和经济迅猛发展。随着苏联崩溃冷战结束,科技的进展速度也随之停滞。然,随着中国崛起,中美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科技进步的速度又有加快的趋势……

  现代中国人常常为中国没有拥有多少现代的技术首发而自卑。火炮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最初是谁原创并不重要,持续改进才是关键。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最终成熟焕发出巨大的功用,其间还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呢。文明的竞争是持久战,别管谁最先笑,笑到最后才最重要。

  古代中国发明的各种科技产品,被欧洲人持续改进后,打得中国人满地找牙;中国人作为爱好和平的民族,不谋求武力征服,只要用欧美原创的科技碾压他们的产业就行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改进都是来源于实际的需求。竞争是进步的源泉,而战争就是最高烈度的竞争。

  在百年战争之前,法国是一个封建制度根深蒂固,骄傲自满的国家,如果没有外力推动,仅凭法国自己内部蕴含的力量,推动法国政治、经济、技术演进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百年战争使得这一过程大大提速了,法国的封建贵族力量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僵化笨重的封建体制所剩无几,而人民独立自主的意识猛涨,国家从上到下认识到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这一切使得法国建立中央集权,崛起为欧洲霸主做了前期必要的铺垫。

  总结一下百年战争的过程:

  法国腓力六世认为自己长枪坚挺,天下第一;

  英国爱德华三世教育了法国人,再长不如善射,腓力六世被打出了翔;

  鼠疫杆菌出来抢镜:人类都是渣渣!

  黑太子又出来说:善射才是硬道理,我射我射我射射射!

  法国人杜·盖克兰说,我让你射不到,累死你;黑太子累得X尽人亡;

  英法国王一个中二病理查二世,一个精神病查理六世,于是两国外战结束,开始内战;

  中二病国王装逼过度,被亲戚赶下台活活饿死;

  精神病国王成天嚷嚷“总有刁民想害朕”,亲戚们为了争夺上位玩比大小,玩得鲜血四溅;

  英国亨利五世被国内叛乱整得没脾气,看到历史书上写着“国内没钱没关系,可以去欺负人傻钱多的法国”,于是想效仿先辈老调重弹;

  痢疾杆菌冒出来了:都跟你说了,人类是渣渣!

  亨利五世发现“书上说的都是骗人的”,被法军的游击战术搞得欲仙欲死,走投无路差点挂在法国;其实是他性子太急,没把书看完,后面写着:法国人会搞游击战,持久战,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但是碰上法国一群拼爹上位的二百五,亨利五世不仅满血复活,而且使英格兰达到了在欧洲征战的历史上的辉煌顶峰;

  法国所有男人都被善射的英国人吓得阳痿,结果一个小女孩站出来说,我不怕,有种冲我射!法国男人们一看,好像英国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嘛,于是找回了自信;

  精神病国王的儿子查理七世虽然没有精神病,但是他也担心“总有刁民想害朕”,于是贞德被出卖;

  法国人最后领悟出:善射算什么,会打炮才是王道!

  于是,百年战争以法国大获全胜结束。

  战争、持续不断的战争,促使欧洲的枪炮技术不断进步;欧洲各国的激烈竞争,最终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武力平衡,在无数鲜血和杀戮中,迎来了西方崛起的时代。东方却在安逸与享乐中,失去了危机感,丧失斗志,走向了衰落。当崛起的西方与衰落的东方再次碰撞时,就形成了屈辱的近代史。

  进入二十一世纪,西方文明的上升浪已经结束,开始进入衰落期,世界又走到了新一轮“技术爆炸”的临界点。华夏文明能不能演好“王者归来”这一幕,未来二十年是关键。

  到了1453年,除了加莱港之外,英国人失去了在大陆的所有领地,狼狈不堪地退回了英格兰,连战前保有三百年之久的领地加斯科涅,也永远的失去了。

  对外战争的彻底失败,使得英国不得不收缩退回英格兰本岛,国内本已长期潜伏的重重矛盾浮出水面,最终引发了血腥残酷的玫瑰战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8:48 , Processed in 0.3751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