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15|回复: 1

后沙月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阵线是如何划分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5 1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阵线是如何划分的?(一)

  人类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几千年来总是不断互相残杀,加上非理性的宗教因素,欧洲更是战乱不断,所以它们历史上有的战争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大厮杀。它与二战正邪分明不同,一战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遇刺是导火索,列宁告诉我们,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而必然要进行一场战争。课本主要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考试,不可能放进大量的细节,更不用说全貌。

  相对而言,人们对二战了解得多,对一战了解得少,再看今天的全球格局,隐隐有了一种阵营划分的态势,而且不是以意识形态为界线,这跟一战之前的世界格局有些吻合。

  除了战争,别无选择

  1914年之前,列强已经将全球领土分割完毕,新兴强国要想得到贸易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用外交手段无济于事,除了通过战争夺取,别无它途。

  为了确保获胜,列强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与德奥意“三国同盟”两个战争集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暗杀于萨拉热窝。

  7月25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通牒到期。

  7月28日,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宣布支持奥国,而英国,法国,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8月13日,英国对奥国宣战。

  1917年,冯国璋政府对德奥宣战。

  卷入战争的还有意大利,美国,日本等36个国家,因此被称为世界大战,如果没有8月4日英国参战,还只是一场欧洲战争。

  一战是许多矛盾积累总爆发,战前涉及问题主要是:

  一,英国要吞并阿拉伯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南部,瓜分土耳其。

  二,俄国要占领君士但丁堡,经过亚美尼亚向埃及亚历山大港进军地中海。

  三,法国要维护它的北非地盘。

  四,德国要修巴格达铁路,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真正无法解决的矛盾是:英国霸权地位不容挑战,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是海上霸主,世界霸主。

  英国依靠三样垄断掠夺全球:贸易垄断,殖民垄断,工业垄断。

  跟今天美国心态类似,英国眼中的世界只有两部份,一边是英国,另一边是其它国家。

  英国为全世界制造工业品,别人为它提供原料,资料,牲畜,羊毛,棉花,粮食……像澳大利亚在它眼里就是个放羊娃。

  英国恶毒在于,它会强行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比如埃及,几十年前它还在大量出口粮食,肉类,鱼类。

  但英国摧毁埃及原有经济结构,甚至连烟草也不允许栽种,它只能种棉花。于是,埃及90%出口变成了棉花,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显然将命运交给英国,最终破产,被英国彻底控制。

  英国变成了人类模范国家,跟欧洲大陆相比,英国阔绰而自由,对欧洲精英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包括德国政治精英也有许多是“精神英国人”,如老李卜克内西。

  同时,英国收留全球“反专制战士”,英国有自由,有民主代议制,有人权,有尊严,有权利平等的法律,英语是其全球殖民地通用语言,泰晤士河畔不仅仅是地理位置,还是一种精神家园。

  但它真正的竞争对手来了,1870年,三百多德意志小公国统一成一个德意志帝国,充满活力又纪律严明。英国的工业垄断岌岌可危,再加上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的民族工业兴起,英国如何维护自己的霸权?

  德国崛起再一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建立中央集权是强大的秘决。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普鲁士精神”,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国家,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

  什么是“普鲁士精神”?网上解释很多,简单说吧:

  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

  有了这种精神,德国人慢慢认识到:

  备受颂扬的英国民主,自由,财富,伟大,全部是建立在对别人的奴役之上。

  英国对别国而言:自由即奴役,财富即贫困,伟大即卑贱。

  别的国家要担心工人阶级革命爆发,英国不用,因为源源不断的海外利益,不断肥了资产阶级,也令工人阶级受益,英国工人是欧洲工人中的贵族。

  德国奋起之时,英国还在拼命维护它的优越地位,手段就是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也就是皇家海军。

  在美国与德国之间,英国认为才是真正的潜在对手是德国,必欲除之而后快。要压下德国,战争是不错选择的,机不可失,甚至不惜跟老冤家俄国联手。

  客观条件,欧洲局势

  在德国真正崛起之前,欧洲想跟英国较量的国家几乎没有,反而是许多“精神英国人”在美化英国,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都在舆论上将英国视为光辉榜样。

  社民党领袖老李卜克内西,长期生活学习在国外,是英国文明的追随者,在国内,反而仇恨普鲁士精神,认为英国霸权是合理的。

  社民党中派领袖考茨基认为海军力量对德国来说并非必要,除非要推行海外掠夺政策,而对英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认为,德国的粮食安全有双重保障:

  一,比利时,荷兰的中立港口,可以保证海上来源。

  二,经奥地利,俄国可以从陆路购买粮食。

  与英国开战唯一的可能是英国切断这两条生命线,但这只是幻想。所以,德国强化海军有什么必要?又没有殖民地,英国是岛国,它才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

  乐于承认别人长处,对外国批评软弱无力,是德意志当年的最突出舆论特点,这给德国后来的战争制造了不少障碍。(关于德国的政治演变,以及希特勒上台,改天再专写一篇)。

  直到1890年,英国还不认为德国是它的对手,因为德国全球政治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再过20年,也就是1910年,两国却面临着一场决斗。

  德国避开英国,将利益向东方扩展,它最大野心就是修建一条巴格达铁路(汉堡--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直抵波斯湾),产权为99年。

  铁路沿线相关国家与德国是共赢局面,特别是土耳其,修路是一项经济政策,但英国认为德国别有用心,因为铁路建成之后,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土耳其如果因此加强了经济实力,必然会提升军事实力,这不符合英国瓜分土耳其的战略利益。

  同样,渴望得到君士但丁堡的俄国,也不会坐视德国修建铁路。

  然而英俄在亚洲是一对宿敌,没有德国铁路计划时,英国喜欢装成维护土耳其利益的样子,以消耗俄国。

  英国的中东及亚洲战略:

  设计让埃及破产,然后占领埃及,因为埃及是通往印度的要道,而印度是英国最大利益来源地,它不能让印度受任何威胁,俾路支地区已经被英国纳入版图,留着阿富汗作为与俄国的缓冲地带。

  如果俄国同意,英俄可以一起瓜分波斯,英国得到南部沿海地区,俄国得到北方陆地,边角料划归无害的阿富汗,接着就是瓜分土耳其。

  毛熊自恃强悍,一开始并不愿意妥协,于是,英国与日本结盟,为日本在远东与俄国开战提供财政支持。

  日俄战争,俄国惨败,日本收割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给中国带来了无穷后患。

  1907年,精疲力尽的毛熊,屈从了英国东方战略,在波斯,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全面向英国妥协。

  法国,高贵冷艳,不屑干粗活,它只要北非,对埃及无所谓,嘴里说说而已,如果英国承认它在摩洛哥的统治,法国就放弃对埃及的嘴炮,1904年,英法达成了这项交易。

  问题在于,英法俄三国进行交易,肆意瓜分别国利益时,根本不搭理德国。靠,你当我汉斯是空气吗?

  德国当然要发声,没事找事也要刷一下存在感,英法《摩洛哥协议》一签字,德国就跳出来抗议,说自己在北非的贸易利益受到损失。

  英法觉得好笑,你有屁个利益,那点微不足道的贸易量,还好意思提?滚!

  德国很不爽,行,你等着。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港口城市丹吉尔,公开发表反法演说。

  这下法国急了,“孙贼,你想干哈?”

  德国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英国出来:“行了,别闹了,协议重新商量吧”。

  于是英法德三国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摩洛哥协议变成了《阿尔格西拉斯协定》,内容几乎原封不动,但签字国多了个德国。

  这就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它不会让你得什么实际利益,但证明你不能被忽视。

  德国的巴格达铁路计划,跟两个大国有矛盾。英国最初希望是仅仅用军事联盟威慑一下德国,你总不可能同时跟英俄打一架吧?

  由于德国社民党一直鼓吹无原则和平,英国认为德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建成无畏舰,于是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也一举压下德国。社民党有点“战忽局”的味道。

  建无畏舰,是英国战前最大失策,它非但没能提高英国对德国海军优势,反而是缩小了,德国居然也能建。

  1908年6月7日,英王爱德华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爱沙尼亚塔林亲切会晤,以示友好,演给德国看,然后是法俄会晤。暗示德国,瓜分土耳其要开始了,你别闹。

  德国不吃这套,10月,奥地利吞并波黑,塞尔维亚举国震动,俄国觉得它在巴尔干半岛利益受到极大威胁,想帮塞尔维亚夺回波黑。

  德国警告俄国,如果奥俄战争爆发,它将与奥匈帝国一起作战,日俄战争之后的沙俄伤得太重,没有实力去面对这种局面,只能愤怒地退却。
  这时德国还不可能真正跟三大国开战,它的备战水平远远达不到战争标准:

  一,无畏舰刚刚开建,船坞,港口,运河都还没有改造完工。

  二,舆论上亲英势力(和平主义)还比较强大。

  英国则由于建造无畏舰,陷入了财政困境,当意识到这种错误后,英国提议全球海军大国,开会限制海军军备,达成一定比例,确保英国优势继续存在。但被德国断然拒绝。

  这个海军军备控制协议,直到1922年才在英,美,日,法,意之间达成,5:5:3:1.75:1.75。

  德国拒绝,从军事上来说是没有错的,毕竟它不愿意半途而废。但在今天回顾思考,从政治上看,是否明智?那就仁者见仁了。

  英国换了新首相后,想调整对德关系,放弃了对巴格达铁格全盘否定的态度,同意终点为巴士拉(1914年6月15)。

  同时,英德在东方和北非也达成了协议,就差签字公布。另外英国跟俄国又在巴尔干问题上吵了起来。

  但英德关系改善,却还是没能阻止一战在两个月后爆发。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雪积得太厚了,只要有一颗雪球落下,雪崩就将开始。

  (明天再写下一部份:各国情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3: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战爆发之前,各大国的战争欲望(二)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1914年之前,欧洲列强外交部都口口声声主张和平,然而,军事部门都在备战,德军参谋部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施里芬计划》(闪击法国,再歼俄国),最聪明的政治家都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但谁也不知道雪崩何时开始?开始于何处?

  主观上来说,如果各国政府没有战争欲望,就肯定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因为总会有人扮演斡旋者角色。

  然而,欧洲列强战争欲望是如此之强,不同点只是在于动机。

  紧接上文,我们不妨去分析主要当事国当时的处境和动机

  先说战争欲望最弱的--

  法国★★★

  机不可失

  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法国丢掉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一大片土地归了普鲁士所有,除了土地还有一百五十万的人口。

  仇,就这么结下来的,但法国是个挺特别的国家,它对复仇并不是很有兴趣,只是心里在想:这地方早晚会拿回来的。至于怎么拿回?没有计划。

  奥匈帝国在巴干尔的民族恩怨,跟法国没多少利益冲突。德国崛起后,法国对策是加强军事防御能力,而不是进攻能力,它通过贷款给俄国,撑住尼古拉二世皇权,让俄国去压制德国。

  俾斯麦首相在德国尚弱的情况下,只能顺承沙俄,韬光养晦,缓解德法紧张情绪,但历史的发展必将使德国(逐渐强大)站在坚决反对俄国的立场上。

  这样,巴黎必定进一步与圣彼得堡靠拢,而柏林也必定跟维也纳言归于好,2比2,两个集团旗鼓相当,一条标准基线已经划了出来。

  法国的紧张情绪来自于法德(普)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太快,1870年,两国人口相当,都是四千万左右,法国经济占优,工业发达,民族统一。

  德国人口很快就到了六千八百万(德意志小王国合并),经济上以令人望尘莫及的速度向前迈进,并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工业国,奥地利脱离后,民族内部矛盾问题也解决了。

  法国明显感到前景不妙,按这节奏发展下去,不是复仇不复仇的问题,而是海外殖民地能不能保住的问题。于是,法国资产阶级集团又用几十亿几十亿的巨款去撑住俄国。

  俄国不是不想还钱,而是只能听天由命,从政治上来说,法国应当果断免除俄国债务,让沙皇能甩掉一部分经济包袱,提升实力,对付德国,法国又舍不得银子,连利息也舍不得放下。

  德国不断扩充的陆军和海军力量,令法国忧心忡忡,当俄国借款达到200亿的时候,法国经济再也无法承受。

  英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时,法国想法才真正改变了,它想灭掉德国。

  对于法国来说,外部条件太好了,睡着都能笑醒。两个盟友,一个是全球海军霸主,一个拥有欧洲最大规模陆军,连比利时也加入了。如果这样的战争不参加,法国觉得自己是个SB。

  打败德国,不但可以拿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还能解除心头大患,何乐而不为?但法国太不了解俄国当时的情况了。

  也就是说,法国是在认为自己稳赢的情况下参战的,幸福就是要稳稳的。

  沙皇俄国★★★★★

  它的战争欲望是五星级的。

  俄国在欧洲的优越地位,来自于法德矛盾,只要这俩货永远敌视对方,俄国就可获利无穷。还有另一对冤家,也能让俄国受益,就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866年时,奥鲁士与奥地利两个德意志王国决斗时,俾斯麦首先要请求俄国保持中立态度。

  当德国与奥匈帝国握手言和,烧纸结盟时,俄国马上在巴尔干半岛感到了巨大压力。土耳其的君士但丁堡以及地中海入海口,是帝俄延续不断的梦想,这种梦想被打断,是不能容忍的。

  在俄国眼里,德意志诸候国无非是接受法国统治,还是沙皇鞭子的问题,德国强大后,野心勃勃,俄德决裂是必然趋势。

  从国内看,帝俄是一个政治畸型的国家,存在着一个逻辑悖论:

  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国家向工业化转型,这又推动了资本集团的强大,根据这个循环,俄国产业工人队伍必将大大增加,而工人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他们的阶级意识必然被唤醒。

  这样,沙皇面临两大威肋:

  一,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

  二,工人阶级的革命浪潮。

  沙皇的痛苦在于,他又不能中断工业化趋势,因为陆军,海军的经费来源和装备更新,都需要依靠资本主义发展。

  没有国家工业化,沙皇政权在欧洲就无法生存。但是,有了工业化,沙皇政权同样要垮台。

  用马克思理论来说:这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二百多年来,沙皇统治能够持续,靠的是农奴制,众多的俄国农民目不识丁,他们驯服,愚钝,安于贫困,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造反。同时,他们也是俄国的兵源,有了这些士兵,沙俄领土才能对外扩张。

  工业化,改变了俄国农民生存基础,许多人变成了产业工人,变成了革命争取的对象,兵源变成了革命的力量。

  经济上,俄国要大量依赖法国的借款,想还本付息,只能听天由命。为什么说听天由命,因为那时俄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

  1910,1911,1912,连续三年大丰收,还债之后,内阁收支还略有积余,1913年歉收,一下子经济就滑向崩溃边缘。

  要摆脱这种死循环,保住皇权,最后的法宝就是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德国佬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战争,能激起全民对沙皇的支持热情,谁也不想看到国家被它们打败。

  战争无非两种结果,对沙皇而言都不是坏事:

  一,胜,沙皇将恢复威望,并得到无数的战利品,压下革命力量。

  二,败,国家破产,一举摆脱无穷无尽的欧洲债务,无非是割地给德国,赔款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

  因此,萨拉热窝一声枪声,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就不准备调停,而是参战,悲剧是它没有准备好战争,只是临阵磨枪,大都是新兵。

  大英帝国★★★★★

  一战之前,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战争,几乎都有英国人的身影,有时单干,有时结伙,打的仗比谁都多。

  然而,跟美国一样,盎格鲁-撒逊克人却在舆论总让人感觉,它们是最热爱和平的。哪怕是发动战争,也是为了维护和平,现在叫保护人权。

  一战之前,英国在最后一刻似乎还在努力改善对德关系,实际英国备战不亚于德国,因为欧洲工业国,特别是德国对它的挑战实在太大了。

  维护霸权是英国最大的战争动力,如果它不能奴役所有人,不能统治全世界,那么英国必将衰落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

  它必须在皇军海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别人或赤膊上阵,用战争打败竞争对手。英国参战有三个目的:

  一,维护霸权地位。

  二,避开国内社会主义路线(第二国际,国际社会民主党完蛋)

  三,战争有助于国内团结

  只要霸权不被挑战,英国在战后,马上可以回到高额利润时代,国内恢复安宁,贸易垄断还将继续。

  德国在战前与英国缓和关系,就是不想给英国制造参战机会,让英国保持中立,问题在于“施里芬计划”,如果对法国发起致命一击,必将入侵比利时。

  一碰比利时,英国就有借口参战,最后,德国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在美军出现在欧洲之前,德军攻破西线并非不可能。

  1688年起,英国都是与法国为敌,直到法国无法主宰大陆为止,这俩强盗,在海外有时协同作案,如火烧圆明园,有时拔刀相向,如1898年在苏丹对峙。

  俄国是英国历届首相挥之不去的恶梦,19世纪在克里米亚干过一架,在一战之前,英俄动武可能性也不低。

  英国跟普鲁士或德国反而没有什么历史恩怨,与德国交战在民众眼里看起来,太遥远,根本没必要考虑。

  但英国早在舆论上做好准备,1903年,英国作家柴德斯写了小说《沙岸之谜》,炮制了一个德国间谍集团控制英国的故事,成了英国最畅销小说。一个邪恶,野蛮,可耻,残暴的德国形象深入人心,英国人相信德国随时会入侵英国。

  换句话说,英国是最早作战争动员的国家,但英国是最阴的。柴德斯真实身份是英国外交部间谍,就跟毛姆一样,更可笑的是,德国情报机构人员总共才63人,德国一战情报很烂,不大在乎,因此它认为可以速胜,实力碾压。

  只有英国将战争视为权力游戏的一部份,对德国来说战争事关存亡大事,英国不是,1860年全世界海军加起来也未必比得上英国海军。

  德国对贸易是满意的,英国想施行贸易保护主义,它对德国的叫阵有些畏惧,既怕德国的贸易优势,也怕德国的投资流入,对美国也怕。

  再说近东和中东的石油产区,利益归英,法公司所有(那时还不包括美国),然而,德国对土耳其帝国的经济和战略渗透,令英国极为担忧。

  俾斯麦在1871年到1889年期间,以无比巧妙的外交手段来处理跟英国的竞争关系,排除军事部分可能性。俾斯麦是知道英国好战本色的。

  当德国在《摩洛哥协议》中横插一脚要求参与英法协商时,英国就已经动了杀心了,而对德国来说,它要求政治话语权并没有什么过错。

  德国崛起后,它的国际观是:

  一个国家人口越多,经济越强大,它的国家地位便越高。因此,一个国家应得的地位在理论上是没有限制的。今日之德国,明日全世界。

  在英国眼中,这些思想和言论是具有反英性质的,1897年开始,德国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论德国提尔皮茨海军上将不管如何否认对英国的针对性,但英国不这么看。

  这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德国舰队基地全部在北海,正对着英国,在英国的地缘政治逻辑中,德国只能是陆上强国。

  德国拥有强大海军,就是野心,就是挑战,不管有意无意,对英国全球扩张都是一种损失,加上贸易挑战和工业挑战。

  因此,德国是英国最危险的潜在敌人。在这个认知基础上,英法,英俄和解并结盟,就顺理成章出现了。英德之间,无非是谁先动手的问题。

  德意志帝国★★★★★

  德国参加一战,今天看,时间过早,因为德意志国家这幢房屋还没有建成,把奥地利留在了外面。

  二战之后,我们都知道德国分成了两块:东德和西德。

  西方舆论在有意掩盖一个事实,纳粹德国其实分成了三块,还一块就是奥地利。希特勒已经将奥地利合并了。

  不过,欧洲是决不会让德奥再次合并的,所以历史书上必须说希特勒入侵了奥地利,但又很矛盾,奥地利又被当成轴心国对待。

  神圣罗马帝国这根带子滑落后,德意志变成了三百多个小公国,两千个多个骑士庄园,权力极度分散,任人欺凌。

  为什么德国童话里王子,公主满大街都是?就这个原因,其实就是乡长儿子,村支书女儿。

  诸候们各自发展,最后形成了两强--普鲁士和奥地利,但矛盾很深,老是互撕,这样,法国,英国,俄国,甚至瑞典都可以来欺负它们。

  1866年柯尼希格累茨决战后,德国变成三大块:

  北德联邦(大号普鲁士),南德四小国,奥地利。

  1867年,奥地利跟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这是个注定灭亡的帝国,因为没有一个主体民族。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北德和南德合成德意志帝国。

  这不是德国统一进程的结束,而是开始。

  德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上只是一个空白点,话语权在英法俄手里。当德国崛起后,整个中欧有可能被德国控制,英法俄三个死对头一下有共同敌人。

  德国工业发展很快,它比俄国早一步跳出了帝制怪圈,农民变成了工人,政党开始出现,教育,宣传得到了长足发展。

  德国重教育,他们的小孩童年在学校里渡过(义务教育制),青年在军队时磨练,成人才走向社会,所以,纪律性远超欧洲其它国家。

  当新兴工兴,农业,商业大大发展后,德国离社会主义比谁都近,短短四十年,德国的财富已经跟英国,法国可以相提并论了。

  政治上来说,社会主义政党社民党是第一大党,统治者却是旧贵族和容克地主。阶级矛盾原先是用步枪解决,后来社民党扮演了缓冲角色。

  日渐强大的德国却是欧洲舆论中的“反派”,英法垄断着舆论,在他们的宣传下,德国只是一个苏丹式国家。

  与奥匈帝国结盟是德国必由之路,因为它有个野心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中欧国家联盟:政治统一,货币统一,经济统一,法律统一。

  要实现这个梦想,只有两种手段:

  一,和平崛起,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吸引小民族小国家加入德意志国家。

  二,在战争的血海中完成。

  和平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与法,俄两个邻居有利益冲突,英国更不用说了,那是要打落它头上全球霸主的皇冠。

  战争也许会让梦想实现得更早,奥匈帝国利益本来跟德国关系不大,俾斯麦生前,就反对德国插手巴尔干事务。

  但是,形势已经变得由不得德国。如果奥匈帝国被俄国击溃,那么接下来,俄国的万钧重压将全部压在德国身上。

  战争爆发后,除了社民党左派和中派,德国人都以“铁十字勋章”为最高荣誉,征兵1500万,只有几千名逃兵,而俄国逃兵是100万。

  反战领袖变成了人民公敌,各国人民带着愉快和必胜的心情去屠杀别人,同时,也被他人所屠杀,整个欧洲爆炸。

  当1917年俄国士月革命成功,退出战争后,德国东线大军全部西调,英法已经快撑不下了。

  如果不是潘兴率领美国大军赶到欧洲,德国必将取得战争胜利。

  历史没如果,德国战败,按江湖规矩,割地赔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第一项收获就是遍地寡妇。

  有人说《凡尔赛条约》是二战起点,有人说是《慕尼黑协议》是二战起点,但无论如何,下山摘桃的才是最后大赢家。

  一个比英国更可怕的霸主产生了,同样贪婪,同样好战,但结果同样是衰落,只是死相如何还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12:07 , Processed in 0.1250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