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43|回复: 0

王鼎杰:越南美国那些事:玩转大国的小国战略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1 13: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期文章“特金会的烟雾掩护了谁”推送后,有读者留言质疑,认为:

  “拿历史来说明你现在的观点,但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情况,强行‘拉郎配’显得很可笑。举个例子,二战后是越南(或者说是胡志明)希望把法国军队迎回来而赶走中国军队吗?拿一张胡志明跟法国人签约的照片就来证明,太不严谨了吧,想以此证明胡志明更想法国人回来。君不知当时的国际背景,法国人回去是英美施加强大压力的结果啊。”

  然而,事实确实不是一张照片那么简单。法国重返印度支那也不是什么英美施压的结果。

  长期以来,这段历史在我国的对越研究中是一个盲区,也难怪这位读者会无法接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相关史实。

  胡志明和美国的联盟渊源产生自威尔逊宣言。关于这个宣言,我之前在“鼎力推鉴”讲过,在《二战大牌局》中也写过。无论威尔逊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个宣言的客观结果都是加速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加深欧洲列强间的分歧和矛盾。所以我才将这个宣言称为真正的二战火种。

  当很多人还在用资社二分法看世界时,胡志明已经很敏锐地意识到了美国和老殖民帝国间的深刻矛盾。只有瓦解了老殖民帝国,打破他们对殖民地市场和资源的垄断,美国才能取而代之。

  当年还人微言轻的胡志明,虽未能获得面见威尔逊的机会,却从此形成了联美制法的战略构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胡志明及其在巴黎的居所

  1940年法国战败后,美国长期不承认戴高乐流亡政权,却一再宣布要让法属殖民地在战后独立。这一方面埋下了戴高乐和美国的积怨,一方面又让胡志明看到了希望。

  正因为在对付法国上有共识,所以胡志明在二战中后期才得以与美国战略情报局建立关系,依靠美国提供的资金、技术和顾问,建立了其在北越的游击区。

  胡志明与战略情报局河内站军官合影(左图)

  美国战略情报局在中国战区设置的各工作站(右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法国不顾美国的压力,开始强行组织武装重返印度支那的行动。

  8月19日,越盟武装利用地利之便,抢先控制了河内的绝大多数地区。

  8月25日,越南末代君主保大在顺化宣布退位,表示支持越盟的独立运动。

  8月26日,胡志明进入河内市区。

  8月29日,胡志明开始建立联合政府。

  胡志明发表“越南独立宣言”

  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同一天,胡志明发表了著名的“越南独立宣言”。其中有几个细节很有值得注意:

  第一,这天胡志明特意选择了乘坐一辆美国车(虽然很破旧)抵达会场。

  第二,邀请了能邀请到的尽可能多的美国嘉宾观礼。

  第三,演讲开篇就先背了一大段美国独立宣言。

  第四,贯穿全篇的核心“不自由毋宁死”,出自当年美国独立战争前夕主战派代表亨利的著名演讲。

  胡志明的这一连串举动,令当天参加观礼的美国代表无不动容。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胡志明并不知道的是,美国虽然要搞走法国人,却并不把越盟当核心盟友。美国在印度支那事务上的核心盟友是中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印度支那和泰国都划入中国战区,为什么拉中国进四强俱乐部。二战后,仍保留了中国军队对北纬十六度线以北印度支那的受降权。

  9月14日,卢汉抵达河内,开始接受日军投降。和他一起进入北部印度支那的,是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军队。

  1945年9月,卢汉在河内接受驻印度支那日军投降

  这一刻,胡志明才意识到,美国是靠不住的。中国是最可怕的。

  好在蒋介石缺乏大国战略思维,反应迟钝,不仅对日以德报怨,对越盟也瞻前顾后,甚至表示只要胡志明不和中国共产党搞到一块,他可以帮助越南独立建国。

  但是,这至少减弱了越盟的压力,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问题。此时需要的是一个以中国为对手的新统一战线。

  而美国正对蒋介石政权越来越反感。这就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统一战线,但如让美国选择越盟,仍是幻想。

  此时,除去中美,能够帮助越盟的国家,只有三个,那就是英、苏、法。

  英国从兔死狐悲的角度,深知英法作为殖民大国,有利益共同点。在香港问题上英国一度也面临中美联盟的巨大压力。但此时英国久战兵疲,自顾不暇,至多不会和美国一起挤兑法国,却不会主动对法出手相助,更不要说帮助越盟了。

  苏联则忙着缓和与英美中的关系,夯实雅尔塔协议的收获,还想着顺势讨好法国,瓦解盟国阵营。但是,苏联和英国一样为二战付出了太过高昂的代价,既不希望因为越南刺激法国,也不希望因为越南刺激中国,所以对越南问题采取了两不相帮的策略。而且非常急于撇清其与越盟的关系,事实上双方也确实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只有法国,在挤走中国人这件事上,和越盟一样的急迫且具备实力。

  既然如此,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该握手时就握手。

  1945年10月11日,法国远东舰队旗舰“埃米尔·贝尔坦”号抵达西贡

  就这样,本来随着法军在南部的大举登陆,越盟游击队已经和法国交火。但胡志明却在45年10月做出了与法国和解的决定。

  这个决定,当年在越盟内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空前激烈的论战。但胡志明说服了各位同志,开始兵行险道。

  胡志明先是和法国北部印度支那专员圣特尼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秘密谈判。初步达成了用法军进驻北部,换中国军队撤离的共识。

  1946年3月6日,第一批法军重返北越。同一天,法越双方公开签署了著名的“3月6日协定”。法国承认越南共和国在法兰西联邦下的印度支那联邦内享受自由国家身份。越盟则支持法军重返北越。

  为夯实法越统一战线,胡志明在6月1日亲自率团前往遥远的巴黎,展开了一场紧锣密鼓的外交攻势。

  谈判一直持续到9月初,双方的位置却越谈越远。因为法国人根本不把越盟当盘菜。想当然地认为,胡志明的价值已经榨干,不需要再做出任何让步。对此,越盟大佬范文同表示了深切的愤慨。法国人则将在若干年后悔青肠子。

  有意思的是,当越南代表团都已经失望地离开法国后,胡志明仍选择了继续留在巴黎。运用其个人人脉缓和法越关系。因为他知道,在中国问题还没有尘埃落定前,就不能急着法国摊牌。而且,利用法国对自己的蔑视,继续放烟雾弹,将更有利于武元甲的军事行动。

  武元甲在检阅越盟武装

  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最终,胡志明和法方代表于9月14日深夜,签署了法越临时协定,达成了初步停火协议。

  武元甲充分利用了胡志明争取的时间,本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则,开始在基层建立根据地,悄无声息地将法军孤立在一连串的据点内。南方游击战也从未真正停止。

  事后看来,法军的北上,造成了兵力延展过度,等于将自己的手主动伸进了敌军的绞肉机。是法军最大的战略失误。

  随着中国内战的全面爆发,加上越盟此时已经全面压制了亲华的越南国民党和大越党。法越蜜月走到尽头。

  今天很多历史学家还在争论,法越双方谁先撕毁了和平协定。事实上,双方都从未真正尊重过这个协定。只不过,法国太过傲慢,并终于为这傲慢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奠边府战役中被俘的法军士兵

  今天,越南在中印俄日美五强之间搞复杂外交平衡,尤其注重和美国的合作。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也不新鲜。这本来就是这个国家的外交传统。

  灵活,务实,志不在小。学习能力强。一旦敌人明确,既有狠劲也有韧劲。该翻脸就翻脸,该握手就握手。方向上敢于勇往直前,但手段上能做到稳步前进,得寸进寸,得尺进尺。也许十年不将军,却无日不拱卒。一旦大国关系有变,立即全力以赴。这就是越南。

  从历史到现实,从巴黎到南海,其实变的都是手段和身段,从未变过的才是本质。

  看不清这一点的大国,都会像当年的法国那样,再次付出惨重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8:27 , Processed in 0.1250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