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88|回复: 0

姚尧:笨蛋,问题在战略(1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3 22: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索阻击战后,刘邦抵挡住了项羽军的猛烈追击,随即构筑三道防线,以便为将来的持久战做准备。第一道防线设在敖仓、荥阳、索城与京县一线,以荥阳为核心,以敖仓为后勤,对项羽军实施积极防御;第二道防线是以成皋、巩县和洛阳为核心作纵深防御。如果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则从洛阳向西直至函谷关将无险可守,所以刘邦的第三道防线就设在函谷关,这是刘邦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死守住的关口,否则整个关中大本营将落入敌手。
  与此同时,刘邦派出南北两路使团伐交,北路由郦食其率团出使魏国,劝说魏王豹不要叛汉降楚,结果遭到拒绝。于是,刘邦派韩信领一支偏师伐魏,灭魏后又相继平定了代、赵、燕诸国。南路由随何率团出使九江国,劝说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

  英布与项羽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他是在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江东,进而北渡淮河时前往投靠的。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中,英布一直是项羽麾下最骁勇的战将,所有重要的战役都是由他打前锋。天下分封时,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将都城设在英布的家乡六县,以此来作为对他劳苦功高的奖赏。可让项羽万万没想到的是,对英布的厚封重赏不但没能使得他更加忠心,反倒是与自己离心离德,直至最终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项羽讨伐田荣时,曾召英布率军前往助阵,可英布竟称病不来,只是派部将带来几千人。紧接着,刘邦率领诸侯联军兵分三路伐楚,英布居然又是称病不动,坐视彭城为刘邦所占。英布会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所致,一来是他百战之后荣归故里,整天沉浸在醇酒美人的温柔乡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厌战的倦怠情绪。二来是他既已有自己的独立王国,思维就从当初的为项羽冲锋陷阵转移到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上。正是当初项羽在天下分封时的战略错误,才使得英布逐渐产生二心,可惜项羽不能反省自己的过失,只是三番五次地派使者前往六县斥责英布忘恩负义,这就导致英布越发不敢靠近项羽。不过,项羽当时北有齐赵之忧,西有刘邦之患,英布虽然不听号令,但毕竟还算是自己的盟国,加之项羽确实看重英布的勇武之才,还希望将来能够任用他南征北战,所以虽然心中恼怒,却终究没有派兵征讨英布。随何就是在这种微妙的背景下前往六县游说英布的。如游说得法,则英布的确存在叛楚归汉的可能。如游说不得法,则英布很有可能因项羽兵势复振而重归楚军麾下,而项羽为剿灭刘邦这个头号敌人也乐得重新收留英布。

  随何一行抵达六县后,由太宰出面负责接待,连续三天都没能见到英布。随何深知,此时英布的内心正处于纠结矛盾之中,不知该在楚汉之间如何抉择,故而既不答应汉使,也不拒绝汉使,既不接见汉使,也不驱逐汉使,只是这么晾着。可是,英布拖得起,随何却拖不起,毕竟项羽与英布之间既有君臣之义,又有袍泽之情,一旦他们冰释前嫌而重归于好,则英布极有可能拿汉使的人头作为献给项羽的投名状,是以随何必须先下手为强,力促英布早下决心。于是随何游说太宰道:“大王不肯召见我随何,想必是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九江国的原因。希望大王能够召见我,如果我的话说的对,那就正是大王想要听的;如果我的话说的不对,那么就把我们这二十人绑缚到淮南集市上砍死,以表明大王叛汉亲楚之心。”太宰将此话转告给英布,英布这才接见随何。

  随何道:“汉王派我亲自到大王面前,恭敬地呈上书信,可我自己私下里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王会和楚国这么亲近呢?”

  英布道:“我北向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

  随何道:“大王和项王同为诸侯,却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这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项王攻打齐国时,身先士卒,亲自背负着筑墙的工具,那么大王您就应当亲自率领淮南全部人马,充当楚军的前锋,可结果您却只派了四千人前去助阵。所谓的北向以臣子的身份侍奉,难道就是这样侍奉的吗?汉王进攻彭城时,项王的军队还没有离开齐国,那么大王您就该尽早率领淮南全部人马渡过淮河,不分昼夜地帮助项王同汉王在彭城作战。可结果您坐拥万人之众,却没有派一兵一卒渡过淮河,这是在垂衣拱手以坐观成败。所谓的把国家托付给人的人,难道就是这样托付的吗?大王空有向楚的虚名,实际上却想着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我私下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大王之所以还没有背弃楚国,是觉得汉国弱小。其实,楚国虽然兵力强大,却背负着天下不义的名声,因为他背弃盟约而又杀害义帝。楚王只凭一时的战争胜利,就认为自己很强大。汉王聚集诸侯之后,回师固守城皋、荥阳,从蜀汉运来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兵把守住边境要塞。楚军若想撤军,则中间隔着魏国,深入敌境已有八九百里。想打,又没得打;攻城,又攻不下,还得靠老弱之兵从千里之外辗转运粮。等到楚军抵达荥阳、成皋前线,汉王的军队坚守不动,致使楚军进则无法攻破汉军城防,退则无从逃避汉军追击。因此,楚国的军事力量是不足以为依靠的。倘使楚军战胜汉军,则诸侯将人人自危而互相救援。只要楚国强大,就会招致天下军队的攻击,所以楚国在形势上不如汉国,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大王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结盟,却将安危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国,我真是私下里为您感到疑惑。当然,我也知道仅凭淮南的兵力还不足以灭掉楚国,只要大王愿意出兵背弃楚国,则项王的兵力就必定会受到牵制。只要能够牵制项王几个月,那么汉王夺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我请求大王能够提着宝剑与我共同归附汉国,则汉王必定会裂土以封大王,更何况您现在已经在淮南称王了,将来整个淮南都必将为大王所有。因此,汉王才恭敬地派我作为使臣,献上这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大王能够认真地考虑。”

  英布听完随何的这番说辞后,只说了三个字:“请奉命。”私下里同意叛楚归汉,但没敢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此时,楚国的使者也在六县,正催促英布赶紧出兵伐汉。随何担心事情有变,遂径直闯入英布接见楚使的王庭,坐在楚使的上席,道:“九江王现已归属于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英布猝不及防,吓得大惊失色,楚使站起身来就要向外走。随何趁机劝说英布道:“事已至此,当杀死楚使,不能让他回去。然后尽快向汉王靠拢,双方协同作战。”

  英布见木已成舟,只好说:“那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国吧!”于是杀死楚使,起兵攻打楚国。当时项羽正在进攻下邑,听说英布反叛,便分兵由项声、龙且统率进攻淮南。相持半年后,英布为龙且所击败,本想率败兵投奔汉国,又怕半道为楚军截杀,遂只身与随何抄小路逃归汉国。

  纵观随何对英布的说辞,主要是从义和利两个方面入手。在利的方面,随何指出英布在项羽伐齐和彭城之战这两场关键性战役中均作壁上观,可见他与项羽之间的关系并没那么好,想的还是要发展自己的利益。可是现在项羽对英布怀恨在心,将来必定会夺回属于英布的利益,唯有投靠刘邦才能保住进而扩大利益。在义的方面,随何指出英布之所以“北向而臣事”项羽,无非是因为自己曾经在项羽手下为将。可是既然项羽可以杀死自己的主君义帝,英布又为什么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君项羽呢?这也是在为义帝报仇啊!如此双管齐下,不由得英布不叛楚归汉。然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细究,是谁让英布分封九江王,从而有了为自己谋私利的机会,又是谁让项羽诛杀义帝,从而背负天下不义的骂名?这一切不都是当初项羽天下分封时酿成的大错吗?所以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战略上。

  英布叛楚归汉,这对项羽所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刘邦统一天下后,曾在王宫摆酒设宴。酒席之上,刘邦贬低随何的功劳,说他不过是个迂腐保守的儒生,不能用来治理天下。随何跪下道:“当初陛下率军攻打彭城,项羽尚未离开齐国之时,陛下以五万步兵、五千骑兵,有可能拿下淮南吗?”

  刘邦道:“不能。”

  随何又道:“陛下派我率二十人的使团抵达淮南,一到淮南就让英布叛楚归汉,足见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要大。可陛下却说我是个迂腐保守的儒生,不能用来治理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刘邦道:“我正在考虑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

  由此可见,五万步兵、五千骑兵都拿不下来的英布,现在竟然调转枪头攻击项羽,这样里外里一算,其叛楚归汉对于刘邦的价值不下于十万雄师。项羽虽然派龙且、项声击败了英布,但此次分兵削弱了其正面战场的兵力,使得刘邦得以从容布置荥阳防线。后来,项羽派项伯前往九江国收编英布的残余士兵,杀尽了英布的妻子儿女,这更令英布与项羽势不两立。

  彭城大战后,项羽原本是有个自己在中,英布在南,魏、赵在北,三路大军围攻刘邦的大战略。可惜的是,北路虽伐交成功,却伐兵失败,韩信以一支偏师就在三个月间平定魏、代、赵、燕四国,等于是切断了项羽的右臂。南路伐交失败后,虽说是伐兵成功,但毕竟损耗了大量兵力,更无法指望再有一支军队可以从南路包抄关中,等于是切断了项羽的左臂。这样,项羽就只能全靠自己这一路从正面对刘邦的三道防线实施中央突破了。可是,在前205年五月京索阻击战后的半年时间里,项羽军始终没能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直到南线的龙且击败英布后北上支援,才让项羽军形成明显优势,多次切断敖仓至荥阳间的甬道,致使驻防荥阳的汉军出现粮食危机。为此,我们可以设想,假使项声、龙且没有南下攻击英布,而是一开始就随项羽攻打荥阳,那么荥阳的刘邦将面临怎样艰险的处境?假使英布不但没有叛楚归汉,而是积极出兵协助项羽伐汉,或者合力攻打荥阳,或者从南面攻打武关以威逼关中,那么荥阳的刘邦又将面临怎样艰险的处境?

  刘邦粮道被断后,每日恐惧担忧,遂与郦食其商量如何能够削弱楚国的势力。郦食其献计道:“当初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人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的后人于宋国。如今秦朝失德弃义,侵略诸侯,消灭六国后代,使他们竟无立锥之地。陛下若真能重新分封六国后裔,授予他们印信,这样六国的君臣百姓必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仰慕陛下的道义,甘愿做陛下的臣民。当恩德道义广泛推行后,陛下就可以南向称霸了,楚王也必定会整理衣冠,恭恭敬敬地向您朝拜。”

  刘邦道:“有道理,赶紧刻制印信,让先生可以带着它们出发。”

  郦食其还没有动身,张良从外面回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道:“子房快来!刚才有位客卿帮我出了条削弱楚国势力的计策。”接着就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然后问道:“你觉得这事怎么样?”

  张良道:“这事是谁为陛下出的主意?要这么干,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刘邦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良答道:“请让我用大王面前的筷子来为您筹划一下。”接着道:“当初商汤伐夏桀而封夏的后人于杞国,是估计能够置夏桀于死命。请问陛下现在能够置项籍于死命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道:“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伐商纣而封商的后代于宋国,是估计能够得到商纣的首级。请问陛下现在能够得到项籍的首级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说:“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后,表彰商容的闾巷,释放箕子的囚禁,重修比干的坟墓。请问陛下现在能够重修圣人的坟墓,表彰贤者的闾巷,在智者的门前扶轼致敬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道:“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三个原因。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粮食,散布鹿台府库的钱财,以赏赐给贫苦大众。请问陛下现在能够散发府库以赏赐穷人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道:“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四个原因。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兵车废弃,改装成民用的乘车。将兵器倒放,盖上虎皮,以向天下宣示将来不再动用兵器。请问陛下现在能够放弃武力而推行文治,从此不再动用兵器了吗?”

  汉王说:“不能。”

  张良说:“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五个原因。周武王灭商之后,将战马放牧于华山之南,以示将来不再使用它们。请问陛下现在能够让战马休息而不再使用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说:“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六个原因。周武王灭商之后,将牛群放牧于桃林之北,以示将来不再用它们来运输粮草。请问陛下现在能够将牛群放牧而不再运输吗?”

  刘邦道:“不能。”

  张良道:“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七个原因。况且天下的游士之所以远离亲人,舍弃祖坟,告别故友,而跟随陛下四处奔走,其所日夜盼望的无非就是能够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封地。假使现在重建六国,复立六国的后代,那么天下的游士都将各自回到故乡,侍奉他们的君主,陪伴他们的亲人,回到他们的故友和祖坟旁边,陛下还能与谁一起夺取天下呢?这就是不能那样做的第八个原因。我们只有让楚国不再强大,否则六国被分封的后代就将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那么陛下又怎么还能指望他们做您的臣属呢?如果真的按照那位客卿的计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刘邦听到这里,饭也吃不下去了,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于是下令赶紧销毁这些印信。

  不难看出,郦食其所提议的“复立六国后世”,其实就是向周制的回归,而这是违逆历史潮流的。幸好张良及时出现,使得刘邦集团得以避免出现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萧何次律令,这是汉国在内政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韩信申军法,这是汉国在军事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现在张良谏分封,是汉国在外交改革上全面推行秦制。至此,刘邦集团虽有汉国之名,可在实质上已经全面回归秦制。当怀王之约时,刘项各领一支军队伐秦,随后相继攻入关中,这是楚灭秦。可在楚汉相争时,与项羽之楚军交战的,已经不再是另一支楚军,实质上是一支以汉为名的秦军。日后刘邦战胜项羽,本质上是秦灭楚。不过在当时,张良的谏阻分封虽然使刘邦得以避免铸成大错,却无力改变被项羽军围攻的困局。

  前204年四月,刘邦终于支撑不住,派出使者向项羽请和,约定以荥阳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项羽正准备答应,范增劝道:“汉军已经很好对付,如果现在弃而不取,将来必定会后悔。”于是,项羽采纳范增的建议继续猛攻荥阳,令刘邦感到十分忧患,遂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君臣。当项羽的使者来时,刘邦先派人准备好丰盛的酒肉,端来进献时又装作惊愕的样子道:“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竟然是项王的使者。”然后将酒肉撤走,换上粗劣的饭食。使者回去向项羽报告,项羽怀疑范增与刘邦之间私下有勾结。范增得知项羽竟然怀疑自己,大怒道:“天下大势已经定了,请君王好自为之。请您准许我告老还乡。”项羽同意了范增的辞职。范增还没有走到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去。

  陈平设计离间项羽君臣之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均有记载。可即便如此,后世还是有许多人质疑其真实性,因为这个离间计实在太低级、太幼稚了,项羽应当不至于如此好骗,如《通鉴辑览》中就说:“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子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不过在姚尧看来,此事应该是真的。首先,君主对于臣子起疑心,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在陈平实施离间计之前,刘邦就一度听信周勃、灌婴等人的谗言而对陈平的人品和忠诚产生疑心。或许有人会说,陈平是新投靠刘邦,所以刘邦怀疑他很正常。那么,萧何呢?刘邦与萧何早在沛县起义之前就是多年好友,一辈子荣辱与共,其间的情分远深于项羽和范增。可是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非常清楚地记载了刘邦有三次对萧何产生疑心。

  第一次是在前204年,刘邦在京索前线与项羽对峙时,还不忘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萧何。有位鲍生对萧何道:“大王亲自在前线打仗,整天风餐露宿,却还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因为对您有所怀疑啊!为您着想,不如将您的子孙兄弟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军中去效力,这样一来,大王必定会更加信任您。”萧何依计行事,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第二次是在前196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叛,战事尚未结束,吕雉用萧何之计诱杀了韩信。刘邦自前线派遣使者回到都城,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士卒、一名都尉来专门负责相国的安全。为此,许多人都来向萧何表示祝贺,只有召平表示哀悼。召平道:“你的祸患要就此开始了。皇上在外打仗,您在都城留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被箭石击中的危险,可皇上却为您增加封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韩信刚谋反不久,而皇上对您也有所怀疑啊!希望您能够辞谢封赏不要接受,把自己所有的家财都捐出来资助军队,这样皇上就会高兴了。”萧何依计行事,刘邦果然又十分高兴。

  第三次是在前195年,英布起兵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叛,期间多次派使者来询问萧何都在做些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前方打仗,所以就努力安抚劝勉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去年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有位客卿劝说萧何道:“您很快就要遭受灭族惨祸了。您现在位居相国,功高第一,难道还能再增加吗?而自从您进入关中以来,一直深得民心,至今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已亲附于您,您也一直在勤勉工作,深得百姓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询问您的动态,就是怕您会威震关中。您何不多买些田地,采取一些低价赊销的手段来自污呢?这样皇上才会心安。”萧何依计行事,刘邦果然又十分高兴。

  可以看到,以萧何与刘邦数十年之亲密,尚不免多次被怀疑忠心,而且即便萧何如此小心谨慎,刘邦从征讨英布的前线回来后,还是一度将萧何打入大牢。可项羽怀疑范增之后是怎么做的呢?《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是“稍夺之权”,《史记·陈丞相世家》的记载是“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项羽只是夺回了范增的一部分权力,或者不肯听范增的话继续猛攻荥阳,此事即便是个错误,但也不能说是错得不可饶恕。当初鸿门宴时,项羽只是不听其言杀死刘邦,范增就破口大骂,说项羽是“竖子不足与谋”。这次项羽只是对其稍有怀疑,范增就立刻勃然大怒,然后撂挑子走人。试问,范增从头到尾可曾真的把项羽当领袖看?刘邦早年在沛县晃荡时,其父刘太公常责骂其是个无赖,不如二哥刘仲善治产业。可当刘邦登基做皇帝后,刘太公就对刘邦非常尊重,道:“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亲生父亲尚且如此,更何况范增只不过是才拜了不到四年的“亚父”,何以就敢如此不尊重项羽?因此,单就范增之死而言,主要责任并不在项羽,怀疑臣属之事若放在其他人身上,原本是稀松平常的,关键还是范增自己心胸太狭窄。

  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史记·陈丞相世家》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陈平最初离间的对象其实不是范增,而是钟离眜、龙且、周殷这些武将。陈平花费了重金在楚军中造谣,说诸将自恃功高却不能裂土分王,故而打算与刘邦联合,消灭项羽后瓜分其土地称王。项羽对这些谣言一度产生怀疑,故而派使者前往汉营打探虚实,这才有了误将项羽所派使者当成范增所派使者的桥段。可从日后的发展来看,项羽对诸将总体上还是信任的,如派钟离眜驻守荥阳,派周殷驻守九江,派龙且救援齐国,这些都是关乎楚国生死存亡的重要岗位。

  在陈平提到的项羽的“骨鲠之臣”里,有范增、钟离眜、龙且和周殷,却独独没有一位项氏子弟,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我们知道,项氏子弟在楚军中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除项梁、项羽外,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还有项伯、项庄、项它、项声、项襄、项悍等。当初陈平在向刘邦解释自己为何弃楚归汉时曾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可见项羽对于诸项是非常信任器重的,那么为什么诸项中竟没有一位能够列入陈平所谓的“骨鲠之臣”中呢?又为什么陈平不去离间项羽同诸项之间的关系呢?答案是诸项根本没有离间的价值,他们的才具都非常平庸,让他们居高位掌权本身就是对项羽最好的打击。纵观整个楚汉战争,几乎没有一场胜仗是在诸项的指挥下打赢的。派项它去支援魏豹抗汉,结果一战即被曹参击溃。派项声、龙且去攻击英布,从排名上看,项声是置于龙且之前的,可项声在战役中究竟起到过什么作用,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只说英布是被龙且击败的。英布败亡之后,项伯就来收割龙且的胜利果实,并且杀光了英布的妻子儿女。

  对于诸项这种不能够攻城略地,却只会争功委过;不能够战场杀敌,却只会残害妇孺的行径,想必那些凭借军功晋升的非项氏将领是看不起的。更何况,英布毕竟是曾经的战友,难道就一点都不念及旧日的同袍之情吗?如果非要罪及英布的妻小,那为什么又放着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不杀?显然,这必定是因为有项伯等人在其中斡旋。当初鸿门宴时,项羽营中就有所谓以项伯为首的“存刘派”和以范增为首的“灭刘派”之争。可以想象,自刘邦还定三秦以来,双方之间的矛盾必定日益激化。灭刘派会说,是存刘派的姑息放纵导致了刘邦伺机做大,进而反叛项羽。存刘派则说,若非灭刘派的刻意打压,将先入关中的刘邦发配至巴蜀,又怎么会逼反刘邦?于是,由灭刘或存刘而引发的路线之争,因各自领袖的身份不同,就逐渐演变成诸项和非项这两大派系的权力斗争。或许项羽最初曾试着在两大派系之间保持平衡,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项将领反叛,特别是深受自己厚封重赏的英布也居然反叛,这使得项羽心中的天平越来越向诸项倾斜——虽然他们打仗不行,但至少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项羽的这个判断仍然是不准确的,诸项不仅在能力上非常平庸,在德行上也极其糟糕。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史记·项羽本纪》

  玄武侯的名字已不可考,桃侯即是项襄,平皋侯即是项它。刘邦在项羽死后不仅没有罪及诸项,反而对他们赐姓封侯,这固然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腕。可是诸项居然还有脸接收封侯赐姓,足见他们都是些重利轻义之辈。正是由于有这些重利轻义之辈作反衬,所以陈平才称范增、钟离眜等为“骨鲠之臣”,而陈平的“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实就是靠重金收买诸项中的重利轻义之辈,让他们对范增等骨鲠之臣攻击陷害。所谓骨鲠之臣,往好处说是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往坏处说是心胸狭窄、不能容物。范增自项梁去世后,无时无刻不在为项羽殚精竭虑,不料现在反遭项羽怀疑,心里觉得十分委屈,遂不待与项羽好言沟通,便怒气冲天地挂冠离去,最终病死在回彭城的途中。

  范增虽因陈平的反间计而负气出走,但他留下的“急攻荥阳”的策略还是被项羽延续了下来,这就使得荥阳城内的刘邦处境日益凶险,随时都有城破被俘的可能。于是,刘邦采纳部将纪信的李代桃僵之计以诈降脱险,该计策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由纪信假扮刘邦,率领两千名身披铠甲的女子从荥阳的东门出城诈降。

  第二步,乘楚军注意力集中于东城之机,刘邦率少数亲信从荥阳的西门逃走。

  第三步,待纪信与刘邦都出城后,荥阳出门立刻关闭,由御史大夫周苛率军继续坚守。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纪信出城后,立刻遭到楚军的四面围攻。纪信乘坐刘邦的车驾,口称:“城中粮草已尽,汉王出城投降。”楚军听说刘邦出城投降,皆山呼万岁,纷纷赶到城东来观看,刘邦遂得以率领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前往成皋。项羽擒获假扮刘邦诈降的纪信后,问:“汉王何在?”纪信答:“汉王已经出城。”项羽大怒,烧死纪信,下令再次攻打荥阳。只是荥阳城防坚固,楚军一时间仍然难以攻克。此时,项羽听说刘邦已经逃入成皋,便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荥阳,自己则亲率楚军精锐前往成皋。刘邦心知仅凭成皋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抵抗项羽,便一路向西逃回关中,项羽军顺势攻占成皋。

  成皋的失守,显示刘邦的第二道防线已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而荥阳的坚守,又让项羽不敢全力西进。那么,项羽是会以一部兵力对荥阳围而不攻,主力部队继续向西挺进呢,还是会先回师全力攻占荥阳,以待后顾之忧彻底被扫除后再西进?对此,我们下集再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9 17:07 , Processed in 0.3284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