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82|回复: 0

王鼎杰: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战争的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0 14: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倭寇,不能不说明朝的海禁政策。

  目前国内关于这段历史的认识,是彻底让日、美的某些学者入室操戈,牵着鼻子走。严重误导了后人以史为鉴的方向,也严重限制了国人的战略思维。

  明朝初期的海禁

  早在南宋时代,中国就掌握了世界第一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强大的海上力量一度深入印度洋。可是,明朝建立之初,相关技术却掌握在沿海反明势力手中。

  温州、台州、处州是方国珍的大本营,宁波、绍兴、嘉兴、苏州、松江、通州、泰州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方、张和朱元璋争天下失败后,其余党仍有很多坚持抵抗,选择了盘踞沿海岛屿,勾结外国海盗尤其是倭寇,不定时对沿海发起袭击。

  这个时候的大明国,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物资匮乏。沿海地区尤其糜烂不堪。

  朱元璋的对策就是海禁。

  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得出海。还要将沿海地区的居民,尤其是岛屿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区、隔离带,再加上严密的巡逻、缉拿。一切都是为了防范人口、耕牛、马匹、武具、铜钱、丝绸绢棉等重要物资外流。

  在建国之初,这样做有必要,也有成效。因为海禁最初并非无的放矢,也确实收到了效果。

  可是,到永乐年间,明朝的造船业已经开始全面复兴。国家经济也足以重建一支世界级的大海军。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为何难以为继

  今天,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一个重要史实是,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海禁仍在严厉推行。

  一边是官船下西洋,一边是民间海禁。这可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

  与此同时,下西洋的船队奉行厚往薄来原则,到处撒钱,以为撒钱就能交到朋友。结果是收获了虚名,消耗了国力,让自家百姓的生活水准大大下降。而海外既没有一个真正的盟友,也没有经营出任何有价值的战略据点。

  今天回头看去,当年的郑和船队确实不差技术,也不差钱,但上面缺一个战略指导,下面缺一个收支平衡。前面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后面缺乏民间力量的跟进。最终搞成了一个巨型面子工程。除了劳民伤财,还是劳民伤财。

  所以后来刘大夏等人一边坚决反对再搞宦官领导的下西洋,一边努力推动民间商业力量发展,算是抓住了关键。

  但是,在注重祖宗成法的明朝,谁也不敢提出废除海禁。于是就制造了腐败的源头。

  注定失败的朱纨严打

  理论上,民间只要造多于两根桅杆的船只就要严厉惩罚。老百姓如果造了违规船只,参与海外贸易,就相当于现行谋反罪(谋叛已行)。

  可是,在天高皇帝远的农业文明时代,官府的政策很少能够得到绝对的贯彻。和老百姓利益对立的政策,更是有名无实。只有最蠢的书呆子才会相信,奏折、圣旨、法令就是现实。

  中国老百姓的态度,向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政策对自己有利,那就遵行。如果不利,那就明一套、暗一套。

  于是,走私贸易越来越红火。地方官、地方驻军和地方大族全部卷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网。

  这个利益网客观上助推了中国经济参与全球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但同时却滋生出难以遏制的腐败。

  有一段时间,浙江、福建一度连边民出海捕鱼也列入了违法范畴。

  广告

  明史讲义

  作者:孟森

  当当

  出台这种奇葩政策,倒不是官老爷们蠢到不懂常识,而是要用这种办法增加老百姓的行动成本,逼老百姓用贿赂的方法获得特许经营权。这就是精明的贪官,总是精密计算成本,割你的肉,但不会割死,最多让你骂他,不会让你去打他。

  腐败就此一发而不可收。

  于是,到嘉靖朝,明朝内部就出现了以朱纨为代表的严打派。他们深切地痛恨腐败,但又错误地认为,腐败源自海禁形同虚设。只要严厉落实海禁,就可以解决腐败。

  朱纨主政东南时期,就是按这个思维严厉地推行严打。

  可是,严打的结果是群起反对。朱纨先是遭到罢官,接着被迫自杀。

  “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明史·朱纨传》)

  这就提醒我们,所谓海禁,早就名存实亡。而且,反腐败也许深入人心,但搞海禁不得人心。乃至于从官员到百姓,都宁肯为了抵制海禁而容忍腐败。

  可笑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一帮中国学者,拾费正清、宫崎市定之遗唾,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问题都出在中国闭关锁国,拒绝融入全球化。所谓“倭寇”,主要是让海禁逼得走投无路的中国人。日本人很少,或者是顾问,或者是雇佣军,最多是合伙人。

  可是,如上所述,朱纨的严打恰恰彻底失败了。明王朝的海禁到嘉靖朝早已是形同虚设,所缺的就是彻底废除的一纸公文而已。

  错觉源自无知

  嘉靖二十九年(1550)朱纨自杀,标志严厉海禁的失败。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开始大举入侵东南沿海,标志着嘉靖朝倭寇战争的实质开始。

  如何解释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当年大明国朝野争论最激烈的热门话题。

  一派认为,是因为朱纨执行海禁失败,所以才导致海防形同虚设,进而造成了严重的边患。所以,只有严格执行海禁,才能澄清海疆。

  另一派认为,是因为朱纨落实海禁太严,小民走投无路,所以才铤而走险,或勾结倭寇,或化装成倭寇,犯上作乱。只有放宽乃至取消海禁,才能解决问题。

  而这两派的分析前提恰恰相同,那就是都相信,所谓“倭寇”其实就是中国沿海奸民的一场犯上作乱,其实没几个日本人。一时间,“真倭十之三”、“倭居十三”、“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其十之一二”,铺天盖地,甚嚣尘上。

  可是,明代史料中关于海禁形同虚设的记载铺天盖地,大致还都是来自一线调查。但所谓真倭比例问题,则几乎全部是纯主观推理,没有任何统计学的支持,也没有一线真实调研。

  在这个子虚乌有、自欺欺人的前提下,两派的的对策都是错误的,只因为他们都太不了解我们的东邻,那个叫日本的国家。

  战国日本

  明宪宗成化三年,日本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此后的一百多年内,日本国内分裂出一百多股武装势力,互相攻伐。这种持续内战,使得日本的军事专业化程度迅速上升,同时也迫使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海外扩张。日本的沿海势力勾结海盗,吸纳战败的武士、浪人,掀起空前的海外扩张高潮。

  这些入侵者驾船而来,却敢于深入内陆。他们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常常敢于以少打多,深入大陆,烧杀抢掠。说他们是海盗,其实不对。他们是高度两栖化的超级海盗,甚至可以说是开海船的陆盗。所以后来俞大猷才说,敌虽浮海而来,但更擅陆战。(《正气堂全集》)

  这些人不仅海陆两栖,而且军商一体。他们一手拿算盘,一手拿武士刀。能拨算盘珠子赚钱的时候就用算盘赚钱,不能用算盘赚钱的时候就拔刀抢钱。

  很快,这帮日本人就发现,如果只是做生意,是彻底对他们不利的。

  当时日本对华热销产品只有两样,一是刀,二是扇。属于品种有限的奢侈品。根本无法和中国种类丰富的大宗贸易品相匹敌。

  同时,国际贸易大行情也非常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中国。具体详情,大家可以参看陈国栋先生的《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也可以参看我在《当天朝遭遇帝国》前三章中的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日本白银外流难以遏制,它自己将先陷入严重的银荒。

  所以,本着有钱赚则赚钱、无钱赚则抢钱的原则,日本武商集团很快就明白,和中国做生意没什么前景,但利用明王朝的腐败和武备废弛,却大有武力入侵的良机。

  鬼子来了

  认为明王朝只要严格海禁,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大错误,就是既不懂战略也不懂人性,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干。

  认为明王朝只要废除海禁,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大错误,就是假定日本人会满足于和中国做生意,假定搞好经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事实证明,日本人不会满足于只做生意,更不会满足于做赔本生意。

  算盘珠子转不动的时候,枪杆子就会上。

  他们收编海盗,吸纳朝鲜、东南亚、中国沿海的亡命之徒和欧洲的冒险家集团,以日本武士为骨干,乘风破浪,扬帆远征。虽然参与者众多,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日本人,主体部分也是日本人。真倭是狮子,假倭、从倭是鬣狗。这是至为明显的事实。

  而且,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的鬣狗,最终在军事组织、指挥管理、武器战法乃至衣着发型文化习俗上,都已经高度日本化。所以才称他们为倭寇,而不叫韩寇、南洋寇、西洋寇。

  从辽东到广东,乃至江西、安徽,都因之生灵涂炭。

  今天的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同样深受祸害。

  一时间,从朝鲜半岛到中国沿海,再到东南亚,沿途无数岛屿成为倭寇的据点和中转站。

  繁华的都邑成为猎取的目标,周边的乡村也难逃蹂躏。

  到这一步,海禁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打败倭寇。只有先打败倭寇,才能恢复秩序,才能深度改革。

  胡宗宪等新思潮代表的新,就新在要根本上改变海禁传统,形成全新的海洋政策。把对外贸易问题和对内反腐问题一起解决。而完成这一点的前提,又在于先要能打败倭寇。哪怕只是让中国走私集团代替日本走私集团,这个仗也必须打。

  肉烂在锅内,即便是让中国走私集团掌控海上贸易,也不能让外国势力掌控。这是至为简单的道理。

  只有在军事上挫败倭寇的入侵,在全球化这个大棋局中,中国才不至于让日本扫地出门。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倭寇居然这样难打!

  难打的倭寇

  嘉靖三十一年的四月,注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月份。

  从这个月开始,“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明世宗实录》)

  是否真有漳、泉海贼当带路党,还可以慢慢考证。因为日本方面有很多史料证明,日本人对中国沿海的情报搜集,举凡航道航线、淡水粮食补给点、中转站,早已进行了百余年的准备。而且,即便是《明实录》也不得不承认,此次入侵的主体不是漳、泉海贼,而是勾引来的“倭奴万余人”。

  一年后,问题进一步加剧:

  “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明史》外国三·日本)

  他们少则海船两三艘,或游击,或哨探。多则巨舰数百上千艘,风帆一望无际,俨然移动的城市。

  登陆后,倭寇常常敢于分兵合击,以少打多。攻城略地,长驱直入。

  长驱到多长?

  最夸张的莫过于嘉靖三十四年秋季的一场战斗。

  当时,一支不到七十人的倭寇被动队,在浙江登陆后,主动烧掉海船,以示有进无退。他们掠过杭州,毁灭性洗劫了淳安古城,又连续急行军进入徽州境内,突袭歙县。再经绩溪、旌德,过泾县、南陵,烧掠芜湖南岸后又奔太平府,犯江宁镇,直逼明朝的副首都南京。他们像游行一样绕南京城示威,火烧安定门,然后由溧水走水路劫掠溧阳、宜兴。又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再转进浒墅,这才让数量庞大到不成比例的明军重重包围。接着,这股倭寇又一路激战到杨林桥,全数阵亡,无一逃跑,无一投降。此战前后历时八十多天,中国军民被害者累计四千余人(内含御史一人,县丞一人,指挥两人,把总两人)。(参见《筹海图编》、《明世宗实录》)

  更糟糕的是,这并非个案。

  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四十个倭寇流窜平湖、海盐,烧杀抢掠,沿途官军“皆败绩”,战死指挥四人,把总、百户、县丞各一人。最后这帮倭寇还利用抢到的船只,扬长出海。

  嘉靖三十三年三月,两千余倭寇在南沙登陆,分路洗劫苏州、松江,再抢夺民船入海,转而在海门、如皋、通州等地大肆掳掠,焚烧各地盐场,一路烧杀至扬州,杀死同知一人,千户一人。一小股倭寇还远窜青州、徐州境内,整个山东为之震动。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五十余人自山东日照一路洗劫到东安卫,再经淮安、赣榆入沭阳、桃源。至清河遇大雨受阻,这才让分兵合围的徐州、邳州驻军包围。最后也是全员战死,无一人投降。但这五十多人死前业已流窜两省,“杀戮千余人”。(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简直是无以复加的奇耻大辱。

  与其让倭寇抢空东南,不如用东南财富养兵。这个道理迅速成为明朝君臣的共识。于是,“东南帑藏悉从调取,以便宜征天下兵”。乃南调湖广土兵、广东猺兵、广西狼兵、四川苗兵、福建赖兵、崇明沙兵,北调山东枪手、山西白棒手、河南毛民、田州瓦民、边塞骑兵、北平射手……乃至少林僧兵,前后累计数十万兵,如激流,如疾风,纷纷向沿海集中。

  但是,一支接一支精锐部队到了沿海,一支接一支的精锐部队打了败仗。

  倭寇的气焰日趋嚣张,以至于:

  “逆旗所指,村邑皆墟,闾井萧条,室家荡析。”

  非我中华无英雄

  但是,大明国确实够大,不仅能够容纳足够的创伤,而且能够发掘出超乎想象的人才。

  胡宗宪、徐渭、茅坤、俞大猷、唐顺之、谭纶、戚继光……就是这风云激荡中的中华英雄。

  其中,戚继光是英雄中的英雄,是这个时代的集大成者。

  正是因为他们,大明才能渡过难关,敉平倭寇,进而开放海禁,形成全新的海洋政策。

  今天,很多所谓新史家口口声声说,是因为取消了海禁,所以消除了倭寇。

  真相恰恰相反,是因为消灭了倭寇,所以取消了海禁。

  因为打出了自信,打出了尊严,打出了战略共识。

  万历十八年(1590),丰臣秀吉完成对日本的统一。按那些做生意派史学家的思维,日本结束了战乱,中国也放开了海禁,岂不是可以大做生意?

  可是,丰臣秀吉却在两年后决定倾举国之力远征,假道朝鲜,灭掉大明,迁都北京。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稍有战略思维的日本人都已经意识到,在一个统一的中国身边,日本作为资源贫瘠的岛国,单纯做生意是没出路的。只有挥舞战刀才有出路。

  但是,这次远征又为明军所挫败。日本经此一败后,只能缩回去闭关锁国。因为闭关才能遏制白银外流,锁国才能苟延残喘。毕竟那是一个陆权大国难以跨海远征的时代。同时期欧洲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失败的战例,已经彻底证明了这一点。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隔的可不是一道海峡,而是辽阔的东海。

  但是,日本征服中国的野心并未消散。他们只是等待时机。

  自幕末以来,日本精英就开始用“和寇”代替“倭寇”,大肆吹嘘老一辈日本人如何构建海洋帝国。

  在这种全民动员、持续备战之下,新日本终于在甲午战争中抓住了历史性翻身的机会。

  甲午战争中,辽东战场上的日军

  只是到二战战败后,为了韬光养晦,为了洗白历史,日本史学界才达成共识,一起急转弯,死不认账。反而利用所谓的明朝史料,说什么“倭寇”都是中国人,源自明代中国的暴政。(参阅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堀敏一《中国通史》,冈田英弘、神田信夫、松村润《明清全史》)说什么倭寇战争是中国人杀中国人的内战,日本人只是前来援助的国际顾问。(参阅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上田信《海与帝国》)

  可是,假如倭寇真的是中国人领导,中国人为主,那岂不是说中国人早就征服了濑户内海沿线地区?但是,在这些地方,华人的遗迹何其之少!日本人又可曾承认过这里曾经密布中国人的军事基地?

  可笑且可悲的是,今天竟有大批中国学者、文化人、媒体人主动为之背书,无视至为明显的逻辑漏洞,还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是把国家精神撞在了一个巨大的暗礁上!而这暗礁恰恰不是天然的,而是某些日本学者人工制造,大批中国学者主动帮着扩建的。

  长此以往,国民的精气神就会发生病变。病变到一定程度,就会癌变。一个国家的国民文化一旦出了问题,就是百年之患。如不重视,必将重蹈覆辙,付出惨重代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8:41 , Processed in 0.0937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