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24|回复: 0

王鼎杰:一个中国军人眼中的武八股之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5 12: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常常调侃去了土八股,来了洋八股。其实,八股作风不仅有土、洋,还有文、武。

  在“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战争的真相”一文中,我提到了“难打的倭寇”。对明军战力之虚弱,武备之废弛,很多读者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听听戚继光将军怎么说,就全明白了。

  一支表演型军队

  据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中的记载,上级官员普遍既不知兵也不习武,但又个个喜欢说大道理、作车轱辘话的指示。

  他们“看武艺但要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但要周旋华彩,视为戏局套数。”

  下面又一味迎合上面,练武就成了练舞,演习就成了演戏。
  为了好看,就有人专门研究花法和虚套。

  舞台上的套路全进了军营。于是有花枪、花刀、花叉、花棍。

  士兵们像猴子一样,跳左跳右,前后回身。又像宠物狗,各种叫喊,各种翻滚,各种矫揉造作。又像跑龙套的演员,各种旋转,各种好看,各种摆造型,各种杂技表演。

  武器、旗帜、军服也都是为了阅兵时好看。举目所及,全是无用的装饰,全是戏台上的浮夸。

  不知不觉间,大明国的军队不仅成了一支阅兵场部队,更成了一支舞台化部队。

  而那些真正致力实战的训练法却根本不受待见。名将俞大猷的俞氏棍法,就因为不能单打,所以上不了演武场,入不了阅兵官的法眼,自然得不到机会推广。
俞大猷画像

  俞氏棍法不能单打,其实一点不难理解。因为真正的武术,本来就不存在单打。

  什么是单打?

  单打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表演给别人看,所以招招式式考虑的是美学原则而非力学原则。一种是自娱自乐,本质上和健身操没什么区别。自己打的高兴,再鼓捣些高大上的概念包装、炒作,招招式式考虑的都是玄学逻辑而非实战需求。但是,文人觉得玄妙,愚夫愚妇觉得好看,于是大行其道,有了花法和虚套。

  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

  花法盛行,正法就萎缩。虚套得势,实战就消亡。

  那些坐在检阅台上,捋着胡子,点着头,吟诗作赋的阅兵官们当然无法理解,好的武功根本不是他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好的武功全部无法单打。之所以不能单打,是因为打本来就不可能自己和自己打。所以,打一定是要根据对手的状态相机而动,去除一切虚套和花法,一招一式都是要人命的玩意,哪能单打?如何表演?

  结果,所操非所用,所用非所操。也难怪戚继光会愤怒地说:“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

  说穿了,军人练的就是“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岂是用来表演的?真打起来,有长用长,有短用短。长枪折了用短刀,短刀钝了用拳头,拳头折了用牙齿。这能表演吗?
  但是,阅兵官们恰恰喜欢好看的表演,而不喜欢实战的技法。

  士兵不傻。既然官老爷们喜欢看戏,咱们就演戏。

  结果,人人是戏精,处处有影帝。

  问题是,军人是要上战场的。没有真功夫,如何保命?

  老兵油子其实早已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咱没有真功夫,难道敌人就有真功夫吗?功夫不行可以用武器补,所谓功夫再好、一砖拍倒;还可以用数量优势补,所谓一狼难挡群狗。真打不赢,还能脚底抹油。法不责众,天塌了个子高的顶。咱们又有何惧哉?

  就这样,老兵油子不训练,新兵训练也无用。老兵油子没上战场就已经开始盘算怎么逃跑,新兵还幻想着建功立业。但连败几仗之后,勇敢的新兵几乎都死了,没死的新兵也都成了老兵油子。大明国的正规军,就成了一群由兵油子文化主导的乌合之众。

  军官团体夹在兵油子和检阅官之间,就不免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按理说最该有危机感和变革动力。可实际上又非如此。

  兵学玄学化,武学美学化

  受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这帮人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一点不比兵油子们好哪去。

  他们平日里在穿着、举止、用具上,处处小心谨慎,生怕别人看出自己是个武人。

  在中日关系还友好的时代,日本商人曾经带着最好的日本刀来中国推销。没想到中国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都对小巧玲珑的日本折扇更感兴趣。
  这小小的折扇,开合有声。拿在手里,轻轻摇动,真是风雅无比。买武士刀的也基本都是当装饰品收藏,而无人从实战角度研究。

  穿衣服也是务求长袍大袖,说话摇头晃脑,走路好像舞台走步。

  相对于武器,他们更喜欢乐器。相对于武艺,他们更热衷舞艺。

  他们平日里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下面这五件事。

  第一是诗文,第二是书画,第三是养生,第四是理财,第五是收藏。

  很多年后,当有人问起戚继光到哪个卫所能找到可以打赢倭寇的将材时。戚继光反问,您所说的将材具体指什么?如果指的是那些“作文写字,鼓琴言诗雅雅者”,任何一个卫、任何一个所里,随处抽出一堆人,一定能挑出两三个。但是,如果说到“任真任怨,以国事犹家事,谋兵如谋身,必舍而后达,轻小以求大者”,那就只有五个字——

  “诚未见其人。”

  武人文弱化,直接影响就是兵学的玄学化和武学的美学化。

  一开口就是阴阳虚实,一闭口就是无极太极。举手开合,都是遵循美学原则而非力学原则。都是为了让文人听着信服,看着舒服。

  再选些腿长、颜值高的弟子,穿上漂亮的服装,大开大合中长袖飘飘,俨如仙人下凡。再宣传这种武艺可以强身健体,可以益寿延年。谁人不练?但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就让这些玩意给练光了!

  你可以忘记战争
  战争不会忘记你

  可是,他们却无法阻止外国同行去思考改革,思考实战。

  在海的那一边,在那个叫做日本的国度,恰恰是以武士文化为主流。穿衣服要有棱角,举止行坐也要有武人气概。下棋叫打棋,武艺要能实战。
  大明国无论文武、无论官民,几乎都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日本武士却宁做瞬间即逝的樱花,也不当千古孤寂的山岭。

  死,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死得壮烈。只要死得壮烈,死得道不道德都不重要。

  影响所及,日本老百姓也梦想成为武士。

  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而大明国还在沉睡中自娱自乐。
  直到有一天,成群结队的倭寇杀上门来,把他们打了个溃不成军、尸横遍野。

  虎入羊群

  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六十多个“秃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的倭寇,乘坐一艘船登陆海盐,位置就在当地明军的演武场附近。
  因为离得太近,当天就有一百多明军前来。跟着来的还有大量老百姓。他们指点嬉笑,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一开始,倭寇皆俯卧不动,待明军进入射程内后,突然起立,“以燕尾镞射”,中者“皆立死”。转眼间,军民一起争相夺路逃跑,纷纷向城里挤。进城后,关门、塞门,“为拒守计”。

  五月初二,又有四十二名倭寇窜居海盐白马庙。设伏杀指挥满朝,千户王继隆,百户朱堂、康绥,“官军死者二十人”。

  接着,千余明军合围白马庙,但却无一军敢主动进攻,甚至前后没有派出一名侦察兵。

  双方对峙到第四天,人多的明军先陷入断炊状态。指挥官只好命令士兵分散到附近乡村里搜集食物和柴火。

  结果,初六早晨,当明军以松散的纵队行进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时。倭寇利用薄雾的掩护,悄然逼近,突然对指挥中枢发起袭击。

  据目击者回忆,倭寇分为五到六个小型战斗组,一组堵头,一组断尾。其余各组横向冲击明军松散的纵队,先杀军官和鼓手。

  因为这些倭寇没有盔甲,衣衫寒酸,直到亮出刀枪前,竟被明军误认为逃窜的乞丐和流民。

  总指挥马呈图“被一枪穿胸背死”,副指挥采练砍伤两名敌军后被断喉而死,基层军官姜节、吕凤、姚岑、王相等相继被杀。一名鼓手正敲鼓发出集合战斗信号,突遭袭击,被一名倭寇一枪贯穿胸背,连人加鼓钉在地上。

  各路明军转瞬间就陷入争相跑路的状态,倭寇像抓鸡杀羊一样肆意屠戮后,扬长而去。
  另据《靖海纪略》记载: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二千余明军在海盐境内中伏“大溃”,“自相蹂躏”,“枪死、箭死、刃死者二百余,溺死者至千以上。”“横尸蔽野,喋血成川……自用兵以来未有若此之酷且多也。”

  相隔不久,又有两千明军追击四十余名倭寇,在嘉兴城附近的石塘湾中伏,虽然敌军人数极少,明军却自相惊吓,一路溃败,挤下河沟而死者百余人。倭寇乃趁机脱离接触,东入嘉善。

  又据《嘉靖东南平倭通録》记载:

  同年八月,六千山东枪兵在采淘港中伏,“我兵大溃,溺水死者千人。”

  次年四月,广西狼兵在漕泾遭遇数百倭寇,野战不利,“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俱死,失亡甚众。”

  九月,四千精锐浙兵野战失利,“诸营皆溃”,死者千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挤沉于水及自相蹂躏死者”。

  又据《倭变事略》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嘉兴兵与倭寇野战失利,“止获四贼,而丧师三千,没官十二员。”

  四月初八,各路外省援军合击倭寇,突发遭遇战,明军“击杀九贼而覆兵三百”。

  ……

  后人面对这一组组高到不成比例的伤亡数字时,往往是既愤怒又羞愧更困惑。

  其实,一点也不困惑。因为这就是——

  演员和士兵的差距,
  导演和指挥官的差距,
  牛羊和虎狼的差距。

  而非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的差距。

  专业差距是关键

  明军这么好打,实在出乎意料。

  自此而后,倭寇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的倭寇。他们不仅掳掠乡村,而且敢于攻击城市,敢和大股明军打野战。

  据戚继光记载,明军的弓箭书普遍缺乏训练,射击精度差,弓力也差。倭寇中箭后常常拍着屁股,嘲笑侮辱明军无能。

  明军的火器化程度一度高于倭寇,但火枪手同样缺乏训练,常常不等敌军进入有效射程就过早开火。而且几乎无人敢于正视敌军、精确瞄准。开打后有人射天,有人射地,就是射不中人。还有士兵装火药时把弹丸咬在嘴里,突闻敌军喊杀声,竟把弹丸咽下胃里。更有士兵一着急忘记装弹丸。

  倭寇则两三人一组,跳跃起伏,很容易就可以引诱大批明军射光弹药。然后倭寇主力就可以突然冲锋,肆意屠戮。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四,十几个明军突然遭遇一名落单的倭寇。“我兵攒枪刺之”,倭寇挥刀砍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而奔”。(《倭变事略》)这个时候,一些人才意识到,倭刀并非装饰品、奢侈品,而是军品、实用品。

  很多年后,戚继光向北部边防军的军官们展示缴获的倭寇军器。围观者无不咂舌,惊叹其制作之精良,构思之符合实战要求。

  后来,很多人认为倭寇能打胜仗是因为有汉奸带路。却很少有人动脑子去想,很多明军都是当地兵甚至当地人,为什么左一次遇伏,右一次遇伏?归根结底和汉奸带路党没关系,而是和军事专业化素养有关系。

  倭寇能在陌生环境里迅速找到适合伏击的地点,正说明战斗素养高。明军则相反。所以才一次次中伏,中伏后一次次溃散。

  所以才会出现数十人的倭寇转战数省,杀掠数千人的惨剧。才会出现各省明军、江湖好汉纷纷战败的惊人败绩。(参阅王鼎杰《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战争的真相》)

  干实事,图实战,立实功

  有鉴于此,戚继光才提出,无论是兵还是将,都要既注重选,还要注重练。选而不练,练而无用,再好的兵将、再先进的武器,也还是打败仗。

  一句话,“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只有“干实事、图实战”,才能“立实功”。

  戚继光的练兵法,强调怎么打就怎么练,练的要比打的更艰苦。
戚继光缴获的倭寇刀法训练图册

  兵要地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平时就要积累。军事行动开始后,侦察兵更要先于大部队行动,形成远中近互相嵌套的情报网。中军的年轻军官们用沙泥做出立体战场沙盘,不断更新战术标识。还要用红黑笔另在纸上画出更精细的双色态势图。

  大战前一天,派出的侦查员可以多达一二百名。指挥官也要尽量靠前指挥,最后一次确认地形、敌情。

  总攻击前,每一个伍长都要明了地形、敌情,清楚自己的位置、任务。
  这支军队从浙江打到福建,从福建打到两广,从未听说过中伏溃散、迷路失期。

  戚继光还设立了制式化的炊事兵和工程兵,把锨和?上升到与刀枪弓铳一样重要的地位。

  他还发明了便于携带、储存的野战口粮。如果出阵时忘记携带,视同遗漏武器。如无命令,擅自先吃者,也要严惩。

  只要可能,戚继光一定会让士兵们吃热饭,吃好饭。但到了军情紧急,争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就只能依赖这些口粮,高强度连续行军、连续激战。

  说攻,就要摧锋破锐。

  说守,就要能迅速形成坚固的野战工事。

  练兵就是要练能以一打五的兵,用兵就是要用以五打一的势。

  这就是戚继光的战法。所以常常能以极轻微的代价,乃至零伤亡,一次次重击强敌,而战刃不卷。

  伤亡比例还是高到不可思议。只不过高与低的位置换了个场地。

  现在轮到明军连战连胜,倭寇尸横遍野。

  只可惜,随着国防环境的好转,明朝官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切又回复了老样子。虽经明清之改朝换代,却从未根本解决。反而出现了更严重的八旗化问题。

  倒是日本人一再从失败中寻找胜利的新道路,想尽方法搜集戚继光的著述,认真学习。直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日本武士还在研究戚继光的练兵法。并最终以此对接西方现代军事教育、训练体系,打造了一支新的强悍军队。

  而此时的大清国,正如伊藤博文所说:“文则时文小楷,武则弓马刀箭。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
  如此就操一千年,又有何用?

  于是,新的悲剧上演,国运再度沉沦。

  但历史的教训却从未远去,先烈的智慧有待今人发扬。

  今天我们对戚继光将军的研究和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远不如日本人下的功夫深。

  是英雄,就不应该仅仅只是画在书里,写在墙上。更应该记在心中,用在身上。

  自古能战方能和。

  你可以忘记战争,战争却不会忘记你。

  我们并不好战,只是为人父母,都不希望,有朝一日,虎狼冲上门来的时候,我们的儿女却是牛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2 08:41 , Processed in 0.1094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