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20|回复: 0

姚尧:9月14日股市前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4 1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上证指数上涨30.47点,收盘报2686.58点,成交量为1125亿元,如下图所示:
  大盘今日虽然上涨,但均线系统仍然向下空头排列,是以我们继续维持前期谨慎保守的策略不变。在这种趋势向下的背景下,间或出现几天反弹是很正常的,但读者切记不可以自说自话地就以为牛市来了。如果你真要抄底,也只能是在出现恐慌暴跌时用小仓位去抄,而不能在连续反弹后抄,那样很有可能就买在反弹高点,你刚买完它就又开始跌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在说现在的中国经济与二十年前很类似,于是,最近我也看了一些关于90年代的经济史和企业史的文章,真是越看越觉得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大概在1995年至1996年前后,中国电子科技企业也曾经有过一次辉煌。在1994年,联想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发生严重分歧,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则认为以现在联想的实力还不足以这样仓促上马高科技研发,而是应该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这就是著名的“柳倪之争”,后来被认为是代表中国企业是走“贸工技”,还是走“技工贸”的两条路线之争。柳倪之争的结果,是“市场派”的柳传志大获全胜,倪光南被免职离开。1995年,联想在削减成本上狠下功夫,在保证性能与跨国品牌相近的前提下,售价便宜将近一半,遂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联想由此一路腾飞。二十多年来,无数人都在设想,假设1994年是倪光南赢得了那场路线之争,那么联想、乃至整个中国IT产业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象。然而,历史终究不能假设,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平心静气地说,柳传志在1994年选择走“贸工技”路线,还是能够算作稳健老成的。可惜的是,当联想已经发展成规模庞大的商业帝国,已经可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搞科研创新时,他早已没有那种精神和气质了。这就像很多人平常不读书,说自己忙,说自己要赚钱,得等钱赚够才有时间读书学习。可真等他财富自由了,你以为他又会读书学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他早已经没有那种精神气质了,他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读书哪有喝酒、泡吧、玩游戏、打麻将带劲?联想就是这样,常年以来过度重视市场规模、忽视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他们只对如何把市场规模做大感兴趣,而根本无法进行艰深的科研创新,他们只能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去并购上个时代的贵族。IBM不做PC了,卖给联想;摩托罗拉不做手机了,也是卖给联想。

  继电脑领域之后,家电行业也对跨国品牌发动全面反击,武器依然是价格战,其中又以彩电行业最为惨烈。当时,长虹、康佳、TCL等国产彩电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制造能力,但在核心技术和品牌号召方面明显弱于国际品牌,还需要依靠关税保护才能勉强生存。据统计,1995年通过外贸正常渠道进来的洋彩电是55万台,而实际销售量是500多万台,可见走私数量之多。当年秋,政府宣布将在1996年4月1日将彩电的进口关税从35.9%降低到23%,跨国公司为此兴奋不已,尤其是日本企业,放言要彻底击溃中国本土企业。而受这条消息的影响,中国本土彩电企业销量持续低迷,库存持续攀高。在这种生死关头,中国本土企业不约而同想到了价格战。长虹的倪润峰事后回忆道:“我思索了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春节还在算账,考虑来,考虑去,算过来,算过去,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不降价不行!”那么,倪润峰准备降多少呢?按照他自己的算法,国产彩电最少要降30%,才能抵消掉进口彩电的品牌优势,可当时长虹的毛利率只有25%!于是,本土彩电企业只能一面咬着牙降价,一面拼着命削减成本,最终愣是打败了洋品牌。到1996年底,国产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70%,与之伴随的是此前许多小富即安的地方性彩电品牌破产倒闭。

  然而可惜的是,依靠价格战击败外企,拥有庞大市场份额和雄厚资金实力的本土家电企业同样没能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上有所突破,核心元器件仍然要从国外进口,而自己仍然只是个组装工厂。是他们不知道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996年7月,科龙宣布投资十亿元在日本建立研究所,聘请众多欧美日的技术专家对冰箱压缩机技术进行攻关研发,海尔、长虹等企业也纷纷跟进,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可是,这些资金到头来却没能取得多少实质成就,只留下一大堆概念和噱头:号称“21世纪空调业重大突破”的“光触媒空调”,其实就是在过滤器上加装一张“活性炭过滤网”,活性炭潮湿后,就拿到太阳下晒晒成本不到1元钱。又譬如号称投入上亿元巨资研发出来的“环形立体风空调”,其实就是在风叶上装了个定时器,让它可以定时上下左右变换而已。看到这些概念和噱头,读者是否联想起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智能××”呢?

  1996年,市场上还有个典型特征就是多元化,代表人物就是靠卖汉卡起家,进而转型到开发房地产和卖保健品的史玉柱。时间和篇幅关系,今天就来不及细说了,反正网上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当时,在中国沿海考察的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忧虑地写道:“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不知道为什么,当我重新读到这段话时,我想起了小米。雷军和董明珠在2013年底的那个著名赌约,是不是和1994年的柳倪之争很像?如果说2013年的小米还是创业公司,还只能更多地靠价格战在市场上生存的话,现在小米已经很有钱了,可他又在核心技术上搞出什么了不起的创新了吗?没有!他还是在靠价格战竞争,说得好听点就叫“性价比”。雷军当年有个非常著名的七字诀,叫“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是排第一位的,可现在呢,小米有专注于做手机吗?没有!小米现在什么都做,不但做耳机,做手环,就连什么吉他、床垫都做,当然,他们一定会在这些东西前面冠以“智能”二字。那么,雷军不是要专注吗?他怎么也搞起多元化来了?当然,以雷军的聪明,要反驳这个质疑太容易了:这不叫多元化,这叫生态链,人家在专注地做生态链!以后或许还会专注地做生态网,生态系统!

  大前研一还说,他曾经在一家中国书店看到一本书叫《西方百部管理经典》,而这本书总共才两百页厚!他说:“现在的中国人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50年所学到的东西。可是,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读到这段话,读者是否又联想到现在世面上各式各样带你读书的知识付费呢?罗胖能够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难道不是因为同样的时代蕴育的风口吗?

  1996年,中国还出了本畅销书叫《中国可以说不》,虽然这本书写得非常烂,纯粹只是在宣泄民族主义愤怒,毫无逻辑性可言,就连书名都是明显山寨《日本可以说不》,但是就这样的一本垃圾书,首印五万册,不到一个月就卖完,据说总共卖了三百多万册,吸引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先后被翻译成八种文字。与此相类似的,现在国内那几个整天闭着眼睛鼓吹“中或最赢”的活宝,无论写什么都能很快十万+。

  总而言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我都觉得2018年和1996年很像。1996年之后就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这一年多来,我们始终认为2019年极有可能会爆发战争或金融危机。那么,如果明年真的出现类似于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你能够安然度过吗?多一点未雨绸缪吧,总不是坏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0:44 , Processed in 0.1720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