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00|回复: 0

姚尧:10月15日股市前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4 15: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五上证指数上涨23.45点,收盘报2606.91点,成交量为1428亿元,如下图所示:
  周五上证指数早盘下跌,最低杀到2536点,之后一路上扬,然后就趋势而言,这只是跌深后的反弹,均线系统继续呈现空头排列向下,是以我们继续维持前期谨慎保守的策略不变。我们再来看它的形态图:
  我们看到,由于10月11日的暴跌,接下来股市要继续上涨需要面临两大压力,第一个是11日跳空缺口的压力,第二个是从六月中旬到十月上旬曾构筑三个半月的底部,现在底部既然被跌穿,那么就积累了大量的套牢盘,这会阻碍大盘的上行。因此,对于2536点是不是最低点,这个我们不去猜,反正我们知道,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还不到重仓买入的时机。就均线而言,要想形成多头排列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就形态而言,除非能够连续上涨至2800点之上,那么就可以推测其是否在构筑破底翻。在此之前,我们不去妄猜底在哪里,跌到何时。

  在《8月28日股市前瞻》中,姚尧曾以兴业证券为例,说按照姚尧形态学的测算,它的第三跌幅满足位在3.88元,如果上证指数跌破2600点,很有可能会跌到那个位置,然后差不多就见底了。这两天,不少读者给我留言,说兴业证券果然跌到3.88元了,可不可以抄底了?我们且看下图:
  应该是这样讲,作为空头结构的第三跌幅满足位,如果我们当时做空的话,现在就可以平仓止盈了。当股价跌到这个位置,通常都会出现震荡反弹,所以,你如果要抄底的话,短线上存在小幅获利的可能。就市净率的角度来说,现在兴业证券的市净率仅为0.79倍,肯定是很便宜的,就长期来看,肯定是能赚钱的。可是就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不主张在趋势还没走好的时候重仓,所以,其中的分寸,还是请读者自己把握,你不要到时候买了被套,又来问我要不要割。该说的东西,以前都说过好多遍,今天就不再重复了。

  周五和周六,姚尧连续推送了两篇改编的股市歌词,现在已经去找人制作MV,约定是两周后给我成品,也就是说,我们会在下下周的周末在公众号里推送。反正不管最后能弄成怎样,拜托大家到时候能多多捧场,帮忙转发,至少帮我刷个十万+出来。这事说到底还是第一次搞,没什么自信。譬如我每天晚上写的股市前瞻,我从来没有刻意拜托过你们转发推荐,只要能够互相认同就好,不刻意追求粉丝数量,更何况现在是熊市末期,等牛市来了自然能够流量暴涨,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又譬如我现在出《通鉴》的书,也从来没有刻意拜托你们转发推荐,因为我有强大的自信,这套书五十年后,一百年后肯定还在卖,所以我没必要刻意现在追求畅销榜,不买不读的人,是他自己没缘分没福气,我最多只会替他感到同情和惋惜而已。但是这次弄MV不一样,这是真没自信没底气,所以你们无论如何得帮我捧个人场出来,更何况我自己还是花了钱的,一首歌得好几万呢。

  之前有好几位读者留言,说难道姚尧想跨界进入娱乐圈吗?首先呢,这不叫跨界,就好像苏东坡、辛稼轩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词,你能说他们是跨界写诗词吗,对吧?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多次在公众号提到过,我说中国的股民,在牛市的顶峰时有一亿多人,即便是在熊市的谷底,也有一千万人关注股市。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却没有几个像样的文艺作品,这不是太不应该了吗?于是,我一直呼吁有志之士参与进来,可惜始终是应者寥寥,所以没办法,虽然我并无这方面的长材,也只好抛砖引玉,先弄个东西出来探索探索,希望以后能够引导出越来越多的原创。其次,我对娱乐是没什么兴趣,我关注的是文学。我们现在一谈到文学,大家最主要想到的就是小说,看得最多的也是小说,其次戏剧和散文,而对于有几千年传统的诗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众了。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最常见的,以前的文人在一起都是用诗词唱和来言志抒情的,可现在的知识分子呢?就只会在酒桌上鬼扯些荤段子。长此以往,这个民族会越来越粗鄙化。那么,为什么诗词的传统会越来越凋零呢?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白话文的普及,绝大多数人已经基本丧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不用说欣赏古诗词了。第二,在学校教育里,语文所占的比重太低,而语文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又太低。像我们读高中时,理科生的比例远远超过文科生,而理科高考中语文所占的权重只有五分之一,高考完以后就从此不用再学语文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拥有硕博士学位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读过的古书也是极其有限的。第三,文化传统的断层,在中国的古诗词里有很多流传千年的文化密码,只有懂得密码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而且懂得越多,能够品出的味道就越深越浓。这就是为什么姚尧在公号里面给你们讲诗词,读者们都会觉得很喜欢,可让他自己去读,却读不出什么味道的原因所在。诗词不是你看了翻译过来的白话,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的,你需要深厚的文史积淀,深谙其中的文化密码,才能真正读懂诗人的意思,为诗人的情怀所感动。可这些,到我们这一代,几乎是要濒临失传了。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实话,中国人口这么多,即便你不生小孩,自然会有别人会生,反正这个民族总是能持续繁衍的。可是文化不一样,如果没有人继承,那这个传统就要断绝了。我们有很多祖传的手艺是已经被断绝的,这个虽然令人惋惜,但终究没有触及到根本。可诗词不一样,这个没有人继承的话,我们整个文化的根就断了。一个美国人,他接受几年汉语教学后,也可以熟练地用中文听说读写,不影响他和中国人打交道做生意。可是,他不会懂屈原,不会懂陶渊明,不会懂李白杜甫,不会懂苏东坡辛稼轩,所以他跟我们始终是有区隔的,他无法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可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自己把自己诗词传统也给彻底弄丢了,那我们还凭什么以炎黄子孙为荣?那就是根香蕉而已,外面是黄种人的皮肤,里面是白种人的内心,然后这个民族会越来越粗鄙化,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著名的横渠四句里有一句是要“为往圣继绝学”,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来说,让古圣先贤的精神传统在自己身上断绝,这是对于民族的不孝,是对于文化道统的不孝,每天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就充满了痛苦和焦虑。老读者都记得,我以前时不时会在公号里发我自己写的格律诗词,可是从读者反馈来看,却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有读者会在下面夸“好诗好诗”,你们夸我,我当然高兴,可是你们真读懂了多少呢?至少从“好诗好诗”这样的简单称赞中,我看不出来我的诗词能给你们带来多大的触动,也不知道你们真的体会到了几分内涵。有读者还会在下面跟着写几句,搞得像是要唱和的样子,可是那跟着唱和的玩意,完全是门外汉的东西,又哪里能叫诗呢?还有些读者会把我的诗词朗诵出来发给我听。愿意朗诵,必定是自己喜欢,而且会发给我,想来也是觉得自己声音不错,事实也的确就是如此。可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古音,很多明明押韵的地方,硬是被读成了不押韵,很多明明是入声字的地方,被读成了普通话的一二声,所以听起来就特别的别扭,而这些东西,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也都完全不懂,他们只会普通话,然后还自以为傲地觉得自己的教学是在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因此,这些年来,我对于诗词的思考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要进行大量深入的诗词普及教育,但是我自己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尤其现在主要精力放在《通鉴》上,《通鉴》之外还有先秦诸子,要在先秦诸子之外再来搞诗词,实在是力有未逮。可如果是通过组织别人来做这件事的话,就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在现阶段都还远远不成熟。第二是要改革诗词的形式。近百年,能够以格律诗词而广受追捧的,只有毛主席一人,这除了他确实是才华绝代外,多少也与他的领袖地位有关。除此之外,几乎再无一人能有脍炙人口的格律诗词广为传播。所以在我看来,除非将来中国能有数千万热爱格律诗词的读者,否则格律诗词的辉煌就已经彻底走入历史,想复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多只能是尽量让更多的普通人读懂古诗词,但要说到创作,那只能是小众,而不太可能是大众了。更何况,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一般人也很难再去适应古诗词的平仄格律。因此,要维系中国诗词的传统,我们只能对诗词的形式进行改革。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跟大家简单讲一下中国文学史,聊聊我们是怎样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后来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被称为“长短句”的词的,这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的历程。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格律诗词的辉煌似乎已经是一去不复返,而取代它的“自由体新诗”已经堕落到让人不忍卒视的程度。所以改革是必须要改的,可是究竟应该怎么改,我也不知道,只能是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我也不知道我最终是否能做出一点成绩,反正尽人事听天命吧,对得起国家民族,对得起古圣先贤就好,哪怕最后一事无成,至少我也能留下一些艰辛探索的经验教训,可以供后来的有志之士借鉴。不管怎样,这事一定要有人来做,如果我们都不来做这事,那么二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只会说些貌似机智狡黠的段子的粗鄙民族。

  最后给大家讲一首诗,《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mí wú),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gé)去。新人工织缣(jiān),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由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复杂,说的是:有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上山采蘼芜,蘼芜是一种香草,风干后可以用来做香料。下山的时候,遇到了曾经抛弃她的前夫。女子长身而跪,古人是席地而坐,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长跪时就是把腰身挺进来时形成跪姿。所以,此时的长跪不是后来讲的屈辱下跪,而是表示一种庄重,体现的是女子在前夫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女子问前夫:“你新娶的妻子(新人)怎么样啊?”前夫回答说:“新人虽然很好,但是比不上你(故人)。你们两个都长得很漂亮,但做事情的手艺却不一样。”女子说:“可毕竟你是从正门把新人娶进来,而把我从后门赶出去的啊!”前夫回答说:“新人擅长织缣,故人擅长织素”,缣和素都是绢,区别在于素是洁白,而缣是偏黄,所以素比缣要更贵。前夫继续说:“新人织缣,一天可以织一匹,故人织素,一天可以织五丈多,就这两者相比,新人还是不如故人。”

  我们看这首《上山采蘼芜》,它属于中国古诗词中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叫“弃妇诗”。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这首弃妇诗,虽然它的文采并不华丽,且正处于从四言诗向五言诗过渡的汉乐府时期,所以在格律结构上也还不算特别工整。可是这首诗里描写的弃妇与我们常见的弃妇不一样,她很特别,很值得尊重。我们在《9月21日股市前瞻》里讲过梅妃的“长门尽日无梳洗”,因为唐玄宗喜欢杨玉环,抛弃了旧爱梅妃,所以梅妃也就不愿意再梳妆打扮了,因为反正梳妆打扮了也没人看。可是,这个采蘼芜的女子不一样,她的本性就是喜欢芳香高洁,所以,有男人爱,她会梳妆打扮;没有男人爱,她也一样梳妆打扮。不能说男人抛弃我了,我就让自己邋里邋遢的,这样的话,我自己心里会觉得别扭不舒服。当她下山看到抛弃她的前夫时,也没有如寻常女子那样,要么哭诉自己过得多么的寂寞凄凉,要么是痛斥男人是多么的忘恩负义,更没有请求男人能够帮自己一把,只是不卑不亢地问了一句:“你现在的老婆怎么样?”这里面可能还暗含了一层意思,那就是故人从来没有见过新人,所以也不知道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时是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大家居住的地方都很近,否则“故人”也就不会在山下遇到前夫了。既然前夫就在附近居住,那么新人当然也是在附近居住,可为什么故人在采蘼芜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新人呢?说明新人可能只是天生长得妩媚漂亮,却并不真的热爱芳香高洁,所以她不愿意花力气爬到山上去采摘蘼芜做香料,她是个很懒的人。于是,接着前夫就说了,你们俩都很漂亮,但是她做事情不如你。我们有句古话,叫“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男人的新鲜劲过去了,就会怀念以前那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了。那么,男人想不想和前妻复合呢?可能有一点这个念头,所以他一再地说“新人不如故”。可是故人有没有想和前夫复合呢?她根本就不想,她问心无愧得很。另外,有学者说蘼芜在古代是一种象征多子的香草,如果诗中的蘼芜还有这样一层涵义的话,那么这个女子可能已经另嫁他人,所以采蘼芜是盼着能给新的丈夫多生孩子。

  以上只是诗的第一层意思,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很多次,凡是碰到这样的诗词,你要本能联想到诗中的女子不是简单只说女子,而是文人的自况。所以,我们看古代很多文人被君王抛弃后,心里就充满了怨恨愤懑,整天在那里痛斥昏君奸臣,然后自暴自弃。可是《上山采蘼芜》的作者却不怎么想,他会觉得皇帝你不喜欢我,你喜欢那些只会给你拍马屁的小人,那我离开你就是了。离开你,我也不会自暴自弃,我还是会每天修身养性,保持很好的状态。这种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先秦乃至于汉初的时候还是比较明显的,之后就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就像女性是家庭的基石一样,知识分子就是国家的基石。一个女性越有独立人格的年代,知识分子也就越具有独立人格。我们看现在的清宫剧,整天就在宫斗,女性完全没有独立人格,无论皇帝多么渣多么烂,这些后宫嫔妃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斗垮其他妃嫔,成为最受皇帝宠幸的人。因此,有清一代,就没有一个稍微像样点的思想家,而我们这个流行清宫剧的年代,也同样没有什么像样的思想家。因为你没有独立的人格,怎么可能会有独立的思想呢?所以,时不时就有读者问我,以后是不是会进入庙堂。我每次都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而且我都已经很厌恶你们再问我这样的问题了。我真要当官的话,十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好几条非常平坦的路。当时我还很穷,也没有半点名气,那个时候我都可以为了独立人格而拒绝诱惑,更何况是现在,拿什么也不可能再骗我进入宦海了。更重要的,千秋万代之后的史书会明白,姚尧这辈子能干成的事,要远比封个什么万户侯或者上书房行走有意义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00:00 , Processed in 0.5003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