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7|回复: 0

邓元杰:华为三十年的成败与前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1 19: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孟晚舟刷屏,因为各种原因,我就不多说了,否则审核通不过。

  华为问题的本质,往上可以说到国家之间的博弈,但我们还是不谈这个话题,而是说说华为过去的三十多年是怎么起来的,目前又有什么严重隐患。

  任正非虽然有二代背景(第一任妻子……),但他1987年在深圳创立华为,还真没占这方面多少光,而是因为深圳是我国当时最开放的城市(除了港台澳),可以方便地从香港进口各种设备,在国内倒卖。任正非创建华为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发现在香港卖得很便宜的电话,在国内卖得很贵,于是就成立了公司,和很多国内公司一样,成了“倒爷”。

  先是倒卖电话,然后是程控交换机。不久,华为就成了香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国内销售代理,生意相当好。在80年代的中国,倒卖什么都可以挣大钱,利润基本上都是好几倍,华为也因此挣了第一通金。那个年代,无数倒爷都发了大财。

  但是任正非不同常人的地方是,在1989年,他就开始自主研发PBX。这应该归结为远见,因为如果大家都倒卖国外和我国香港的设备,最后肯定是价格战,最终都是不挣钱,或顶多挣个辛苦钱。当时交换机的利润有多高?任正非做过测算,材料、人力和制造成本,不足交换机价格的10%,甚至不足5%,所以这是暴利。比如一台两万元的交换机(当时很贵),成本可能就1000多元。

  尤其是香港的设备还不是国内主流,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的设备更贵,卖得也更好,这些外企挣多少钱?当时一个外企工程师到国内出差,住五星级酒店,工作拖拖拉拉,工作完之后在国内游山玩水,但年薪却高达几十万美元。即使如此,国外通信企业仍然赚大钱。

  所有这些信息,代理国外产品几年的国内公司,都知道。既然香港人能做到,大陆人为什么做不到?所以,当时国内有一些公司都想自主开发产品,华为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和国内一些公司(比如联想)相比,华为当时毫无技术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但最后华为却脱颖而出,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华为具有拼命精神,但更具体地说,是任正非更拼命,并且把这种精神传染给了下属,他的管理也更高超。他当时说:如果产品开发不成,他就要从楼上跳下去,因为他已经投入了全部老本,还借了高利贷。借高利贷开发产品,真够疯狂的,幸亏他做成了。我相信这种拼命精神,肯定会激励当时年轻的华为研发人员。

  当时华为的研发人员是不是国内一流?肯定不是。因为华为只是一个草创了两年多的公司,之前也是倒买倒卖,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吸引到一流技术人员。但是华为从模仿开始,从最简单的PBX交换机开始,一步步拆解自做,年轻的技术人员逐渐变成了高手。于是在1990年,华为自主研发成功了低端PBX,并向酒店和小企业推广,赚了很多钱。

  不过,此时华为的PBX仍然有很多缺陷,于是华为一边销售,一边继续修改错误,推新版本,这样逐渐就把产品做得像模像样了。反正PBX是暴利,华为的价格是国外产品的零头,虽然性能稍差,但打低端市场是足够的,而且照样赚大钱。

  赚了钱又怎么办?任正非是做个富家翁吗?没有,他采取了两条管理上的重要措施:

  一、给员工高工资,激励士气。当时华为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基本上是同行业的三倍以上,因为华为是自主研发,成本只有别人代理的30%~50%,利润相当丰厚,完全发得起高工资。而且,为了留住这些已经成为高手的研发人员,也必须给高工资,除非任正非想小富即安。

  二、鼓励员工入股,年终分红,而且红利基本上是本金的一半。这更厉害,因为员工拿了高工资之后又入股华为,华为就不用向银行借钱了,至少不用借很多钱。等于华为给员工发了工资,这些钱又回到了华为,支持华为继续发展。而且员工们的干劲更大,首先是因为有股份,已经利益相关,可以说大家都是老板,当然更操心本企业的前途。其次是分红太丰厚,一般都在一半以上,有时甚至更多,所以员工们尝到了甜头,第二年还会把工资和分红继续投入华为,实现良性循环。这样,华为就不用借高利贷了。

  可以这么说,在80、90年代进入华为的员工,只要有一定能力,不断把工资入股,这么“利滚利”搞个十几年,基本上都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大有人在。

  在员工不断入股的风潮中,任正非的个人股份不断被稀释,后来不到2%。2013年1月份孟晚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爸爸的股份是1.4%。2017年又降到1.01%,目前应该稳定在这个比例。

  还有两条营销和研发的重要措施:

  三、成立合资公司。华为进军国内电信市场时并不被认可,任正非四处游说各地电信局,由华为与电信职工集资成立合资企业,并承诺高额回报,形成华为和电信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从营销来看,这是很高明的一招,但在后来随着党政管理的加强,这越看越像灰色地带,华为也逐渐讳莫如深。反正电信产品的利润太高了,适当提一些价格也比外企便宜一半多,大家都得利。

  例如,1997年四川电信管理局由工会出资,与华为公司组建四川华为公司。到年底,华为在该省的业务合同就从上一年的4000万元猛增到5亿元,四川电信分到了25%的丰厚利润。在河北省,华为的业务从零一下子做到10亿元,在山东,则从原来的2亿元销售额猛增到惊人的20亿元,有的地方电信局甚至拆除原有设备改装华为设备。

  四、“压强原理”,也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用足够的资源全力做好。能让地方电信公司购买华为设备,华为产品的质量必须足够过硬,至少不能差很多,否则电信局对上面也不好交待。为了研发产品,华为始终坚持“压强原理”,不断推出自主研发的产品,尤其是在1993年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

  1、1993年初,2000门程控交换机C&C08研发成功,这奠定了后来华为“万亿帝国”的基础。

  2、1993年9月,万门交换机研发成功。

  这两个产品,都是1992年22岁时进入华为的天才少年 ---- 李一男带领大家研制成功的。

  在老邓看来,李一男是华为引入第一流人才的开始,也是一流人才的代表。虽然之前郑宝用也很能干,但李一男更为生猛,后来也得到了任正非的重用,甚至有任的“干儿子”、“任想传位给李”的说法。不管这些是否属实,当时任确实极为看重李一男,也给了足够多的物质利益和足够高的位置,1997年提拔他当了华为副总裁就是明证。凭借李一男的功绩,他也有资格坐上这个位子。但是很遗憾,2000年他带着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离开了华为,创建了港湾网络,成了华为的竞争对手,让任正非极为恼火。所以后来华为成立“打港办”,拼着不赚钱也不能让港湾拿单子,最后港湾被华为“打死”,这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90年代的华为朝气蓬勃,人才辈出,业绩也蒸蒸日上,每年基本都翻倍。下表列出来了1992~2001年华为的营收,可谓相当生猛。
  请注意上表中的2001年,只比2000年多5亿元,所以当时任正非写出了《华为的冬天》一文。从华为的股权形式来看,华为必须高速发展(后文讲),这让任充满了危机感。
  事后来看,华为之所以能在90年代取得巨大发展,固然和任正非的远见和能力密切相关,但华为也抓住了当时中国电信业的潮流。在1993~2000年,交换机产品在我国获得了巨大发展,华为正好有龙头产品,斩获无数。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结为运气,仍然是任正非的眼光让他发现了这个潮流。他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对中国农化网与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中写道: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么多的交换机生产厂家……现在的现实(是),好的厂家都会被(欠账)拖垮,差的厂家又成不了气候。(所以)中国的通信产业处在一个非常时期。

  如果国内厂家几年之内,继续无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加速科研投入的话,几年后将被外国企业一扫而空。

  中国电子工业中,唯有程控交换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拳头产品。

  事后来看,可谓字字珠玑。

  所以,华为当时投入巨资,乃至借高利贷研发交换机,是任正非早已洞悉了市场趋势,发现了巨大的机会。当然,华为能研发并在市场上取得辉煌成功,光有眼光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强大的执行力,以及符合时代潮流的运气 ---- 90年代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年代。

  总结一下华为的巨大成功,那就是:1、任正非的眼光。2、任正非和华为的强大执行力。3、时代运气。也就是说:眼光、执行力、运气,缺一不可。

  这三者的比例该多少合适呢?

  各位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余世维写过一本《赢在执行》,他认为应该是“三四三”的比例,也就是高瞻远瞩占30%,但是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人都有很多好主意,最后往往没有成功。所以“执行力”最重要,占40%。但是仅有眼光和执行力还是不够,还得有足够的运气,这方面占30%。要想成大功,三者缺一不可。

  我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见解。余世维能成为国内培训大师之一,还是有两下子的。一般人都容易忽略“运气”的作用,他给予充分重视。当然,眼光和执行力也非常重要,我必须强调缺一不可。

  90年代的华为三者俱全:1、任正非毅然选择“技工贸”路线,全力投入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是眼光。2、强大的执行力让华为抓住了机会。3、正好赶上中国经济尤其是电信业的蓬勃发展,大量企业有钱购买设备。所以华为逐渐从“巨大中华”中脱颖而出。当时的华为,可谓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能在那时以及之后十几年的华为工作,人生当不虚度!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既然提到了“巨大中华”,老邓简单说说这几家公司的情况。作为对比,有助于我们后面分析华为现在的严重隐患。

  一、巨龙。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已改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邬江兴带领教研室的15个年轻人,用企业赞助的300万元,在1991年研制出了比西方同类产品性能更优越的程控交换机,简称“04机”,是“我国在程控交换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所以当时才30多岁的他,被誉为“中国大容量程控数字交换机之父”,可见当时国内确实有很多人在搞高利润的程控交换机,而且邬江兴明显走在了华为前面。
  “04机”取得了重大成功后,在当时的经商热潮下,1995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与另外8家04机生产企业共同出资,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巨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集团)公司。1998年,也就是“巨大中华”概念形成的一年,华为年销售额89亿元,巨龙79亿,而此时的中兴是40亿,刚成立的大唐只有9亿。所以巨龙相当牛,而且在人们心中,巨龙的技术是杠杠的。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在郑州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在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圈外人士可能了解不多,但我国军队的一流人才,很多都在此校,说这所学校是“军中清华”毫不为过,老师和学生的素质非常高。“信院”的很多科研成果不仅是国内一流,而且是国际一流,但由于是军校,很多涉密,所以一般人并不知道。老邓和信院的一些专家是朋友,对此有些了解,但也不多说了。总之,信院是我国、我军一所相当牛逼的学校和科研单位。

  回到邬江兴,1998年的巨龙虽然营收不错,但已经遇到了危机,1996年重组过一次。企业方面,公司治理有巨大困难,因为股东太多,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和研发,在激励机制方面也远不能和华为相比。所以后来在激烈竞争的通信市场上逐渐落后,1999年被邮电部背景的普天集团以资产注入方式直接持有巨龙81%的股权。可惜普天也无回天之力,2006年3月,巨龙的资产总额为792.94万元,但负债高达792.27万元。十年之后,2016年普天不得不以4500元叫卖巨龙,这个价格简直不像样!请注意不是4500万,而是4500元。普天还要求买家偿付已经剩下43名员工的巨龙欠付的员工薪酬和社保基金约77万元 —— 当然没卖出去,最后以倒闭收场。

  顺便说一下邬江兴(1953~)的近况。他在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担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2017年5月,获得中国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现在是中国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DSC)主任,教授,少将军衔。

  二、大唐。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控股的的高科技企业,1998年在北京注册成立,同年10月就在上交所上市了,股票代码600198。号码非常靠前,果然是有背景的老企业。当时的大唐电信也是红极一时,旗下的“大唐微电子”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枚公用电话IC卡,随后又开发了国内首张移动电话SIM卡,并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移动SIM卡供应商综合评比第一名,可谓风光无限。

  大唐每年都能获得荣誉。过去的就不说了,近几年的荣誉有:201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3中国信息产业年度影响力企业”,“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优秀企业”,“2013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顺利通过2015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2016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等等。

  可惜,2001年大唐已经不行了,于是当年孤注一掷,全力投入TD-SCDMA技术专利研发,后来还成了国际3G通信标准之一。可惜TD-SCDMA在应用上始终不能成熟,基本上是失败的,所以被它拉来做盟军的中国移动也一度流失了大量用户,于是移动果断选择了TD-LTE,没有酿成“惨剧”。但另一方面,大唐电信只能留下一堆遗憾了!现在,股票“大唐电信”已经叫“*ST大唐”,每股净资产是负0.14元。

  不过大唐的背景很深,都这样了,今年(2018)还能和高通、腾讯开展合作项目,希望在5G打个翻身仗。可惜今年以来,营收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比如2018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是15.7亿元,而去年同期是38.7亿元。要不然都*ST了,现在大唐一年的营收,基本相当于华为的两天,可谓相当惨淡。大唐未来怎么样?综合考虑其技术能力和背景,我只能说它无论是什么结局都不奇怪。

  三、中兴。在“巨大中华”里,中兴通讯成立得最早,1985年“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就成立了,1986年正式成立,1990年自主研发了第一台数据数字用户交换机ZX500并成功面市,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兴领先于华为,并且长期是中国通信业的翘楚之一,比巨龙和大唐好得多。老板侯为贵曾荣获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可见那时中兴仍然十分了得。

  业内都知道,在1990和2000年代,中兴和华为咬得很紧,还经常相互挖人和刺探机密。不过后来中兴逐渐不行了,2017年,中兴的营收是1088亿元,虽然远超大唐和巨龙(此时巨龙已不存在),但只有华为6036亿元的六分之一,2018年3月更是被美国“制裁”,当时还引起轩然大波,差点死掉,后来缴纳了巨额罚金,才算喘过气来,不过未来几年肯定是白干了。

  那么为什么中兴会比华为差这么多呢?

  从大的方向看,中兴和华为差不多。1990年代以来的三波技术潮流,两家都抓到了。这三个大机会是:

  1、1993~2000年的程控交换机,这在上文将华为的时候已经说过。

  2、2001~2005年的传输式产品大发展。

  3、2006~今的移动通信产品,代表作是手机。

  这三大机会,中兴都比华为抓得早,但最后都输给了华为。以手机为例,中兴在1998年就开始研发生产了,一度也比较辉煌,但这几年早已退出一线厂商,更是完败给了华为手机。为什么每次都是中兴起个大早,最后却败阵呢?

  能起大早,抓住潮流,说明侯为贵也很有眼光。但最后总是输,说明中兴在内部管理、研发、激励和营销上,都弱于华为。时间一久,华为不仅后来居上,而且把中兴拉得越来越远。

  其实中兴在我国企业中绝不算差,“巨大中华”现在来看,是按强弱排列的,越前面的越弱,嘿嘿。巨龙和大唐因为种种原因确实不行,但是中兴2017年的营收破千亿,这能算差吗?全球通信企业,按应收计算,2017年华为第一,爱立信第二,诺基亚第三,中兴第四。专利申请数,2017年华为和中兴通讯分别是4024件和2965件,是全球第一、二位,力压英特尔、高通,所以中兴根本不差,只是华为太强了。华为在努力开发核心技术,中兴虽然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比华为还是差一点,于是在市场表现上越差越远。

  更糟糕的是,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我国通信企业,起点较低,积累薄弱,现在基本上都是外围专利、设计专利,严重缺乏核心专利,所以中兴一被美国制裁就差点抓瞎。华为虽然好得多,能参与到5G标准制定了,但目前核心专利数还是分量不够,所以这次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扣留,华为供应商的股票大跌,人们也对华为充满了担忧。

  这就说到华为目前的严重隐患了。

  第一个隐患: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华)和国外通讯行业的科技交流,可能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对进一步研发非常不利。这不是华为能决定的,也是本文无法多谈的。而且影响的也不是华为一家,只是华为是我国目前最优秀的通信企业,所以受的影响最大。在此,我只能长叹一声!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一切都自己搞还不行吗?

  理论上不是不行,但难度极大。在通讯和芯片行业,极讲究交流合作。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统计,仅仅是这个协会下的一家芯片生产商,就需要16000家供应商来直接或间接协作,其中8500家是在美国之外。也就是说,目前芯片行业美国最强,占将近一半的份额,但仍然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在此情况下,主要处于低端和外围制造的我国通信和芯片企业怎么办?国内能和华为做技术交流的企业有多少?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自治小环境吗?

  从技术上说,华为是我国极少数正在“脱亚入欧”、“脱中入球”的巨头,可能过不了几年,华为就可以和国外巨头有平起平坐的趋势了,这时候大棒子轮了下来……

  第二个隐患:华为面临巨额利润大幅下降的风险,继而可能引发退股和人才大幅流失。

  华为之所以能始终留住人才,是因为通信行业的高增长以及华为的超强执行力,从而享受到了更多利润。但是当中国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当华为逐渐丧失欧美市场时,华为的利润面临大幅下降的风险。这一点华为高层早有清醒的认识,实际上华为这几年大搞手机,就是在奋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们知道,华为有巨量的员工持股,我估计累计在350亿股左右(任正非3500万元占比1.01%),甚至500亿股以上,如果任正非继续认购的话。员工持股都是每股1元,如果离职,公司按原价回购。所以如果利润大幅下降,分红再无吸引力。华为目前的员工总数是17万人,大概有8万余人持股,一旦经营业绩严重下降,将引发大量员工离职退股,而华为将付给他们可能是百亿级的回购款。

  当然,这个级别的款项华为付得起,但这会带来资金紧张和人才流失,所以极不利于华为的继续发展。

  第三个隐患:公司的长远治理问题。

  任正非1944年生,今年已经74或75岁了,这个年龄的企业家虽然老当益壮,但还能干多久,估计每个人心里都会盘算。任正非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2018年新一届华为董事会的改选中,他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位置。但是谁都知道,他是华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他只占华为股权的1%,但按照内部的复杂规定,其股东会议历次只有两人参加 —— 任正非和孙亚芳,而真正的决策者只有任正非,更何况现在孙亚芳已经退休了。

  所以,任正非已经把女儿孟晚舟调入董事会。在2018年3月的新名单中,长期负责公司财务的孟晚舟排名第二,任副董事长,而且任正非见国内外大佬时经常带着她,很明显是当接班人培养。老任的儿子、孟晚舟的亲弟弟任平,也在华为任高层。或许这姐弟俩都有能力,但都在华为担任要职,恐怕有家天下的嫌疑。所以从公司治理来看,一旦任正非甩手,恐怕很不乐观。

  第四个隐患:民营企业未来承受的负担。社保啊,税收啊等等,如果华为员工的年薪继续平均在70万左右,相关的开支肯定水涨船高。以目前17万员工统计,明年的开支或将增加百亿以上。虽然可以通过调节来避掉一部分,或者让员工明白“社保也是你的钱”,但总归是要继续多出钱,这肯定会继续蚕食公司利润。

  考虑到上述多种因素,华为的经营者们还有多少长久经营的想法呢?

  我也不知道。但我认为,上述都是华为目前的重大隐患。

  不过,目前的华为也有重大机会,就是5G时代即将来临。通讯行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否则怎么淘汰老产品?新产品卖给谁?厂商又如何赚钱?所以哪怕现在4G已经够用,但全世界的通信厂商都想推5G技术。这方面,已经在5G上有所积累的华为,是国内厂商中最领先的。一旦5G产品全面铺开,在未来三五年,华为又可以在这方面大赚一笔。更何况中国是全球芯片最大市场,中国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难道美国在这个市场上不会和华为、中兴妥协吗?难以想象。

  所以,即使华为在欧美遭遇挫折,只要能抓住国内的5G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我对华为目前在加拿大和美国遇到的麻烦并不担心,长远来看就是小挫折。但问题是:4G已经可以看电影了,5G能有多大作为?目前存疑。更重要的是,5G之后怎么办?任正非再过几年又怎么办?

  希望华为能为我国的通讯业、芯片业继续高举旗帜,希望华为培养的众多一流通信人才,以后也能继续为国家高举旗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5 05:16 , Processed in 0.0937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