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25|回复: 0

布谷有林:教育产业化利弊之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7 2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教育行业仅仅是产业化,其实也未必就有那么多的弊端,你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活下来的企业,那个不是品质保障?但问题就是,产业化了的教育,很难安心地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为老百姓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是非常轻车熟路的走上了垄断之路。

  毕竟,教育也算是几千年来的成熟产业了,怎么通过垄断教育来垄断人才,并通过垄断人才来操纵政权为资本服务,这在世界各国都不是什么高深的商业机密。今天这篇呢,第一部分,咱们选择从“垄断用什么方式侵蚀教育”这个角度切入,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切入点来对照过去这些年教育产业是怎样越来越背离公平竞争的原则的。另外在这里顺便提一句,今天这篇主要是针对城镇环境中的各年龄段教育(也就是教育产业化、垄断化的主要市场环境)展开讨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乡村教育话题,后续会有专门的一篇。

  中国的家长普遍重视子女教育、教育所获得的优秀人才必然集中于各级政府部门有权制定政策,这两方面的群众基础和利益基础决定了,一旦有机会把教育变成一个可以垄断和操控的产业,就意味着投资者不仅获得了十亿级人口的大市场,还能进一步通过这些人才来掌控管理整个社会,这个投入产出比,不用学过数学的人都能用心脏感受得到。所以,教育产业化的第一步,也是核心一步,必须是让这个产业的竞争力评估体系变得不透明。呵呵,是的,如果透明的话,各个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都将在一个公开的、统一的标准下展示和竞争。我们知道,竞争环境越开放,这个领域的竞争也就越公平。但是,竞争越公平,也就意味着垄断的可能性越小,由垄断而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少。所以,教育产业化的第一步就是污名化“唯分数论”,把这个在“前大数据”时代几乎最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逐步地从人才选拔机制的一线剥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孩子们的中考成绩、高考成绩都变成“个人隐私”的时候,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有什么标准能够判断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呢;我们在准备录取一名毕业生来本单位工作的时候又有什么方式能够确定这个人的基本能力呢?其结果就是,导致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只能看“宣传”而看不到“战绩”;用人单位只能看主观评语而无法获知真实表现。好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想想谁的宣传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些年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窜出来的“名校”都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化教育机构?

  但是呢,作为一名教师,我同样对“唯分数论”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他的一切,智商水平和各种外界因素可能导致他学习成绩不错,但其品行、团队协作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律能力都无从考证。在“前大数据”时代,如果不把封闭考试时提交的那张试卷作为评判标准,我们是没有能力正确统计出这个孩子日常的行为表现是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的。把评判权力下放到学校和教师?那势必会给权力寻租提供广阔的空间,且也很难保证评判标准的统一。干脆放弃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其实这正是我们过去实际操作的,但是用人单位那里知道啊,分数真的不代表一切。所以怎么办?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我们能够寻找到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公正、更加公开透明且全程参与的品德素质评价方式啊,但是这个全新的即时评价方式被公众认可之前,能够反应学生基本智力水平和自律水平的考卷分数,不宜盲目退出我们的评价体系。

  当然,基于评价体系越公开透明越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原则,我们也会顺带发现,除了分数越来越不透明,考卷似乎也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这就对了啊,如果不是我们过去全国统一卷的传统一时还难以改变,按照教育产业化投资者的想法,最好是“我”自己就能出一张考卷最好啊,那样,就只有“我”办的学校才能“搞到”考题,只有“我”办的学校才能教给学生独特的解题思路,只有“我”办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才会在“我”出的考卷上拿到高分啦!那样,是不是每一个渴望上大学的家长都得拼尽一切资源把孩子送到“我”办的学校来学习?那个时候,“我”可以做什么呢?“我”可以穷尽一切手段收取费用,只允许那些缴纳了高额费用的家庭的孩子才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什么你说别的学校会竞争?敢跟“我”竞争的学校根本把握不准今年高考中考入学考试会有怎样的偏题怪题好不好,乖乖的去上“我”指定的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早教班吧。不不不,你也不用担心这么金钱挂帅会影响这个区域的整体教学水平,反正考卷是独立的,你根本没法把本地的考试成绩跟外省、外市、其他学区的学生横向比较教学质量,而且,你告诉我,你是怎么搞到考试的平均分的?那是学生的隐私啊!大胆!

  家长们、同学们,珍惜每一个给你月考排名的学校吧,那才是不惧竞争、为你在竞争中提供优质服务的教育工作者逆风而行的奉献。而教育产业化的投资者在做什么呢?大家可以想象,一旦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封闭和自嗨的死循环里,那对科技的发展得有多么大的反作用?我们曾经的闭关锁国科技落后,跟教育领域的权力寻租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好吧,我再多说一句,大家有没有怀疑过为什么明清两代特别喜欢束缚才情的八股取士?那不就是把考卷、考生、考试内容都做一个上限封顶的死框框,有计划地阻止有才学的人通过开放竞争获取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渠道嘛。教育产业化?解放前的几千年,教育大部分都是私学,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对国家、对社会有多大好处都是明摆着的。天朝大国的前途一度就曾断送在这种以牟利为目的的垄断教育模式下。

  试图垄断教育产业的投资者们,除了热衷于建立起一套封闭、小团体化的评价方式之外,还喜欢怎样操作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呢?

  呵呵,他们最喜欢的,其实就是“加负”!

  我说到这一句是不是大家都很奇怪?跟你最近从媒体上接收到的很多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对不对?其实,我们在大肆批判“减负”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之前,最好还是思考一下,究竟哪些才是孩子的负担。

  直白的说,教育产业的投资者们,根本不可能希望“减负”,对于他们而言,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孩子一天24小时都在学习,你要学习就得付出金钱来购买各种课程嘛!学校当然学不够,晚上加课、周末加课、寒暑假多学几门特长,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多几门技能好傍身对不对?你看音乐美术考个级中考高考还能加分(过去式)对不对?

  从道理上讲,对!技多不压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等等等,都是自古以来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有益的经验,更何况现在我们处在这么一个全面竞争的社会。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学习型消费不是易耗品消费,妈妈喜欢口红包包,只要有钱,全色系限量款都买下来,放在家里看着就开心;爸爸喜欢搜集篮球鞋,没问题,专门搞个陈列室按品牌按年代编上号;辅导班可以这么上么?生一套葫芦娃一个学艺术一个搞体育一个做科研一个专门陪在身边卖萌?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啊,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现在的辅导机构甚至包括我们老师自己,都是恨不得占据学生左右的时段让他们来学自己的课程啊,辅导机构可以收获满满的货币,学校老师可以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但是孩子呢,一天只有24小时,而且他们幼小的身心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状态,每天从睁眼到闭眼连轴转的学习,宝宝真的高兴不起来啊(先别跟我提宝宝部长,看完了这篇文再吐糟宝宝部长不迟)!

  各位家长们,你们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一个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厌学的、抑郁的、跟家长分崩离析的,但是我们一届学生能见到好几个!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前几天我还看见咱们网友在怀念自己小时候的时光呢,但是现在我们不敢了,人口密度过大的中国城市里,我们出门一抬头就能看见一个在某个领域比自己孩子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更别说互联网时代密集的信息轰炸,对美好前途追求的本能和现实中残酷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个家长甚至很多的孩子都处在一种对未来的未知恐惧中,进而形成一股焦虑的情绪,而在孩子漫漫地成长之路上,除了把孩子的人生塞满课程,我们几乎没有更好地舒缓这种焦虑的方式。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充分理解家长们巴不得孩子24小时都在学习的心情;而作为孩子的妈,我也每时每刻在跟这种焦虑情绪作斗争。从目前来看,除非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的优质工作机会,否则没有人有能力缓解十四亿人这种数量级的竞争带给大家的压力。

  但是,竞争激烈和孩子增负之间,必然有一个需要控制的平衡点,一旦竞争压力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极有可能从竞争落后者直接变成竞争失败者,那个后果以及后果持续的时间,远不是你在孩子成长的焦虑期可以相比的。凡事有个平衡,作为家长更要替孩子把压力调节到一个合适的强度,而不是催促孩子去拼命学习来缓解自己的内心焦虑。

  当然,既然说起焦虑,经常在网络上接触信息的亲们当然也很清楚,现在有一门生意就叫做“贩卖焦虑”,而且,毫不客气的说,有关教育领域家长们的“焦虑”,有很大一部分是教育产业化之后投资教育产业的人给我们灌输的。

  早教阶段的例子:“别人家的孩子”不到一岁就能分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没问题的,天天重复、再上个早教班,这点知识几个礼拜就能训练出来。可是你知道吗?婴儿的大脑对于物体形状的识别,是在一岁多点的时候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可能会察觉很多东西不一样,但是他的小脑瓜没有能力归纳总结出各种形状的区别,他也没有能力区分大人嘴里的“圆形”“长方形”是个什么鬼,他只是靠最初级的记忆力重复、试错,来碰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对于“颜色”这个概念,孩子眼里很早就能区分各个色彩的不同,但真正能让他对附着在物体表面的吸收不同光谱的那个物质产生认知,则必须是三岁以后的小脑瓜才能胜任。也就是说,一岁以前认识的形状、三岁以前认识的颜色,对于孩子的小脑瓜来说,无异于训练小狗小猫握手给零食,真正你想让他掌握的那些抽象的归纳的知识,都是不存在的,他们全是靠记忆力和重复。很多知识,你要耐心的等待他的大脑发育到相应的程度,教起来事半功倍,教早了反而干扰他到了一定阶段对某些语言当中概念的探索兴趣。可早教班管你这些吗?你的孩子不到一岁就能分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是不是很拽很值得一吹?所以你花钱送他去学这个基本等同于购买吹牛的资本。可是不学呢?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花钱买个心安吧。时间一长,谁家孩子拿不对块积木,就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不会这项技能就成了父母的不负责任。

  幼教小学的例子,六岁以前,孩子会对自然存在的数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但是让他超越直观去通过罗辑思维计算,他的小脑瓜是做不到的,你看到的能做到,其实是他背过了所有的加减法乃至乘除法的式子,你看到的是孩子的记忆力而不是他对数的抽象罗辑思维把握能力。但是呢,“别人家的孩子”的幼儿园中班就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了,我们孩子的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教?是不是你这所幼儿园教学水平不行?天呐,教育部不让公办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怼他丫的教育部!

  同理,为什么要把微积分内容从高中课本中拿掉?你们肯定是想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结果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投资者们只用了一个极为简单、却不断重复的招数,就把教育体系内几十年来通过各种科学研究所做的课程体系打了个稀巴烂,他们只需要毫无顾忌地超前教学,就能让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抛弃一切理性的追赶。这个时候,大家都有怀疑,怀疑我们这样做到底孩子能不能承受,但是这种怀疑很快就被庞大的群体力量粉碎到渣都不剩,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拿孩子的前途“试错”,因为稍微放慢脚步就会被“别人的孩子”远远地抛在后面。此时此刻,人们需要一个小男孩儿来宣布皇帝没穿衣服,但是又不甘心否认过去的努力,于是大家就在焦虑的状态下,谁都不敢停下。

  产业化之后,孩子们实际上是为了满足教育产业的投资者们获利的需求而在不断地“增负”,针对这一部分我们确实应该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带领大家理性“减负”;但是在“理性减负”之后,还应该回归教育规律,做一些相应的“理性增负”。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最近这些年被校外培训机构把教学进度无限超前,导致在小学阶段,人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花半个学期的时间反复练习拼音拼写、花半个学期巩固笔顺,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孩子拼音不扎实、笔顺胡乱写,等到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分不清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拼写,二年级以后汉字结构分不清楚各个部分之间胡乱组合写错汉字。还有,乘法口诀表,各位家中只要有小学生,应该明白我对这项教学内容完成质量的不满——这些知识,恰恰是需要大量时间做机械重复才能掌握扎实的内容啊,可是本该下苦功夫夯实基本功的课时却因为幼儿园时代的“超前教学”被严重压缩。

  加了不该加的负担,减了不该减的课时,这就是教育产业化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性的践踏。其实单纯的讨论“增负”还是“减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一项知识、每一个学科都有属于它自己特有的科学规律,只有尊重科学、遵从教育规律,才能把最优质的教育带给孩子们。但是,利益的驱使,导致违背教学规律的事情一再发生,而我们家长呢,却陷在“增负”和“减负”的简单二元对立里找不到方向。

  第三方面,简单说一说师资问题吧。其实大家如果能想明白一点,就该知道优秀的教师本不应该成为“稀缺资源”,一个最极端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不让一个全国公认的优秀教师站在摄像机前,对全国同年级的学生直播一堂全国最顶级的优质课呢?当年我们在天宫二号上的那节失重环境下的物理课,教学效果不好吗;还是已经遍地开花的网校课程里找不到好老师?要知道好老师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现代化网络时代的网课教师对学生错题率、知识点过关率等数据的掌握可比传统的在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反馈强大多了。甚至于,大数据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平台的互动题数据采集让课堂反馈变得超级精细化和准确。当然,如果您是一位有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您还应该想到,这种集团化的网课平台在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库建设、优秀教法的实践和交流方面,比我们传统的集备方式要强大太多。

  在这样的趋势下,优秀的师资资源根本无法垄断,甚至于说,教育产业化的投资者们,为了拓展市场,正在亲自推动网课平台的建设,而这种模式,不仅仅对我们传统的公办教学学校是一个冲击,对严重依赖优秀师资用以宣传的各种私立学校冲击更大。而且,这种模式因其面对更加广阔的学生群体,更需要在教材、教法、教学理念、乃至教学进度上与统一的教学大纲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把过去十几二十年来垄断资本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私立学校内循环亲手拆解掉——这一点,应当警醒的不仅仅是圈地自萌的私立教育集团,还有我们广大的公立学校的教师们校领导们!(具体这方面的发展可以结合现在发达的面部识别系统,真正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他的学业评价体系,这个也需要后面用一篇专门的文来讲)

  不想说这几天大热的食堂问题了,那已经不仅仅是教育产业化独有的负面问题了,对于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家们,讲良心和道义是没有意义的,把资本关进法制的笼子才是对社会的促进。愿未来更好!

  后面高考问题也单独说吧,高考改革和高考政策,这些年也看到了大家对很多政策有很多误解,而且对尚未真正实践过的新高考政策也有很多疑惑,我争取在下一更里把我的理解跟大家说一说。今天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20 14:05 , Processed in 0.1563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