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帖子
查看: 5221|回复: 3

核平: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8 2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洲正在推进一体化进程,现在一体化进程在经济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但出现逆转的可能性不大。各国意识到一体化的风险以后,进程会有所减慢。
  
  有人为欧洲一体化猛唱赞歌,称其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的看法是,应该充分肯定,但也不必赞扬过度。欧洲一体化是一种生存策略。英、法、西、德等都曾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军事强国。但是二十世纪以来,美国、苏联、日本、中国相继超越欧洲列强。从发展趋势看,印度、俄国、巴西经济总量超过英法只是时间问题。欧盟如果整体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如果不联合起来,二十年后欧洲国家在世界上就没有多少发言权了。
  
  对欧洲一体化,我说“应该充分肯定”,是指各国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较赞。连法德这样的老冤家都走到一起了,这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世界其他地区,比如阿拉伯、黑非洲等,也想搞一体化,但短期内很难办到,相互之间不打起来就不错了。同时,我说“不必赞扬过度”,是指没有必要拿欧洲反观中国,又自虐一番。法国、意大利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别,比广东和山东的差别小多了。我们两千年前就成功地一体化了,他们现在才起步。被某些学者盛赞的超越国家观念的“欧洲人”整体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区的“天下”观念。中国自古有之,没有必要自惭形秽。
  
  下面,再给兄弟们介绍我的一个理论:山路车队理论。呵呵,我的歪理论挺多的。这是我看待大国之间的发展和超越的观点。可能许多朋友会不同意,但我个人是这样认为。我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竞争,好像是山路上行进的一个车队。如果按照人口体量和经济体量来说,最大的三辆车应该是美国、中国和印度。由于欧洲真正形成一个国家尚需时日,我仍然把它看成几辆中型车,而不是一辆大车。
  
  在这场竞赛中,小车中车都比较容易相互超越。因为路足够宽,车体量小,大家可以轻易错车,所以想超车或者被超都很容易。而大车之间,想相互超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两车体量加起来,远远超过了路的宽度。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超车。前面的大车如果出了问题,熄火趴窝了,后面的小车可能会从旁边缝里超过去,而大车完全没办法,最大的可能是,被挡在后面也不能前进。
  
  我不担心中国发展慢了会被印度超越。只要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还在,就会把印度堵在后面。有人说,如果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印度制造业就会抢占份额。这个可能,但这个情况是印度车跟着中国车向前开,而不是超车。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结果。如果中国升级失败,又有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摆在那里,劳动力价格会跌下来,印度还是没有机会。当然,经济问题很复杂,具体行业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个例反例很多。但从大角度来看,我认为,在车队秩序已经排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慢些,印度也没机会超越。同理,在正常情况下,中国想要整体超越美国,也很难——即使美国车开得很慢。注意,我的意思是,我们在经济总量上可以超越,因为人多,但是在产业层次上实现质的超越,很难。
  
  只有一种情况,容易实现大车之间的超越。就是前车出现大问题,不是熄火趴在路上了,而是翻到沟里去了,把路让出来。比如,像苏联那样的国家大解体、经济大崩溃。又比如,某国陷入大规模战争,生产力直接破坏。以美国现行这个体制,其特点一是鼓励创造,能不断开辟“新院子”,二是随时释放社会矛盾,每天吵吵闹闹,但大局面长期保持稳定。而中国目前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衡,建立多元制衡的阻力很大,建立一元制衡只是设想。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翻车的概率比中国还小,指望它躺到阴沟里去,近期还不可能。
  
  所以,在我个人心目中,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2050)中国崛起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权力制衡。像我设想的那种一元制衡,或者像有些兄弟提出的多元制衡,都行。但不管怎么说,权力必须制衡,中国才能跳出治乱循环,避免翻到沟里去。这是前提。二是谋求中美共治的G2格局。即,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综合国力咬紧美国,双方互有长短,一大一强,形成共同主导世界的新秩序。G2要取得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实质性承认,不能像现在这样就是一顶高帽而已。
  
  那么,中国没机会整体超越美国吗?我觉得机会总会有的,但只有等。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会出现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变化。也许,注意我是说也许,到那时,印度的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基本完成(也可能陷入分裂)。欧洲一体化应该已经完成。阿拉伯、突厥、拉美等文化区可能形成实质性联邦。俄罗斯、巴西、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由于人口和国土的因素,分量会大大提高。其中印尼人口可能逼近5亿。美国讲西班牙语的拉丁裔、黑人和亚裔人口可能达到50%,法国、德国的伊斯兰人口可能达到25%—30%左右。总之一句话:未来不可知太多,危险和机会并存,我们紧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办好,先为不可胜,以待老美可胜之机。
 李白是个大名人。每次出席社会活动,一介绍,别人的嘴都变成O型:“噢,您就是李白啊!久仰久仰!”有一天,李白漫游江南。席间,湖州领导问他:“您是?”李白傲然答道:“我就是:李白!”说完,就等着收获一堆景仰了。没想到那斯一脸茫然状:“李白——是谁啊?”我靠!吐血啊,快拿纸笔来!——“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需问?金粟如来是后身!”写完,投笔而去,今天太他妈的伤自尊了。这首气乎乎的诗后来收入了李太白全集,名曰:《答湖州司马伽叶问白是何人》。
  
  人如此,国亦然。能像李白那样,自信地告诉别人“我是谁”,这是一种幸福的境界。近代以来,中国、印度、伊斯兰三大文化区的各国,在不断被打的同时都在扪心自问:我是谁?从晚清开始,我们就梦寐以求“振兴中华”。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振兴”的对象是“中华”。什么是中华?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华实质为何物,那么,我们在选择发展手段时,就可能取舍失当。终于有一天我们实现了振兴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中华。那么,这个振兴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中国人只有清醒地知道“我是谁”,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所不弃,在最顺利的时候仍有所不取。
  
  比如,我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就在不断深入。百年国耻始于此役,中国为何惨败?A,传统“奸臣”论。认为如果皇帝不信奸臣,重用林则徐,中国就会胜利。B,阶级论,认为当时处于没落的封建社会,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此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C,国家能力论。学者茅海建从中英双方“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的制度和技术差距,论证中国根本不具备取胜的能力。D,社会功能论。学者盛洪从中英双方“天下国家”和“民族国家”之区别,论证中国不是不具备取胜能力,而是不具备取胜的国家功能。凡意见种种,不管是对是错,都是从各个方面不断深化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更加清醒的前行。
  
  敌强我弱之际,学习西方,无可争议。最大的争议在于,中国学习西方要学到什么程度,最后要学成一个什么样子。在“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界喊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例如,钱玄同认为,中国文化藏污纳垢一无是处,而汉字是文化之载体,主要抛弃中国文化,必须彻底废掉汉字。鲁迅认为,两千年伦礼道德,都是“吃人”历史。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文化精英坚持激进立场。即使最为温和的胡适,也主张“全盘西化”。
  
  胡适的立场非常有趣。我不去查他的原话了,他的大意是这样的:他认为中国不可能全盘西化,也不应该全盘西化。他认为,中国以后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中国传统与西方体制之间的某一个点,假定是A点。但是,中国传统具有极强的顽固性、保守性、历史惯性,如果中国以A点为目标去搞改革,那最后肯定走不到A点。中国必须以全盘西化为目标,努力向西方体制走,要越过A点继续向前走,然后传统力量会起作用,把中国又拖回来一大截,这样正好停在A点上。呵呵,别人以全盘西化当目标,胡适拿全盘西化当手段。无独有偶,毛泽东在建国后,也讲过“纠枉必须过正”之类的话。
  
  现在看来,全盘西化的口号是不现实的,对“全盘西化”的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在改革之初,落后国家肯定会有社会文化阵痛期。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文化意识就会觉醒,文化因素就会复兴。当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第三产业崛起,文化就会成为一种产业形式,迸发出更大活力。这种活力不是复兴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推阵出新。比如京剧乃中国国剧,但从徽班进京算起,诞生仅二百年而已。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迅速西化,错了。如果我们到欧洲去看看西方历史,就会发现西方的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之大。我的看法是,中国正在吸收外部营养不断向前演进,不是西化,而是现代化。只要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在,汉字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就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在很早很早的贴子里,我提出过一个命题叫甲午命题,因为这个争论是在甲午海战失败以后冒出来的。
  
  我抄过来:“这个命题就是,每当中国遇到一个巨大挫折后,一派说,这是由于学习西方不够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继续学习,另一派说,这个挫折就是学习西方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回归传统。这个命题的另一种形式是,每当中国取得了一个巨大成绩后,一派说,这是学习西方的成果,应该继续学习,另一派说,这是中国文化中固有因素在发挥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发扬国粹。”
  
  我通过看历史,惊奇地发现,在“甲午命题”这个困惑之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历史呈现“左——右——左”的周期性摆动。每个周期是60年。我给这个现象命名为:甲子轮回。
  
  第一个周期,是1840年到1900年。开始,当然是晚清闭关自守。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右摆。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甲午战败后,中国人认识到,光学习军事技术还不够,于是继续右摆,通过百日维新学习西方政治。维新失败后,中国掉头急剧左摆。1900年义和团失败,北京城陷落。
  
  第二个周期,是1900年到1960年。义和团失败后,中国政局又开始从左向右摆。开始是五大臣出洋,预备立宪。接着,是辛亥革命,建立西式共和国。再接着,是五四运动,全面引进西方文化。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为标志,中国历史又开始左摆。在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等一系列胜利的刺激下,中国不断继续左摆,最终在1960年以大跃进的惨败而告终。
  
  有兄弟指出,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不应视为“左摆”。其实,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发展,根本原因是该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极为契合。比如,一元政治与大一统政治传统的契合,计划经济与官办经济传统的契合,共产主义理想与士大夫“天下大同”理想的契合。等等。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不仅仅因为这个主义本身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生命力。
  
  1960年以来,中国历史又沿着由左向右的路径发展。以大跃进、文革为左端,从改革开放开始,重新学习西方,向右摆。1992年之前犹豫了三年。小平南巡以后,义无返顾融入世界。
  
  近十年来,中国获得了惊人成就,但问题也在暴露。由于中国改革是“问题驱动式”改革,越是困难,决心越大,越是顺利,改革越缺乏动力。目前许多改革口号喊得价天响,迟迟不见动静。随着权力利益扩张,权力边界不断被突破,一些市场竞争性领域出现“国进民退”。现在,我们还不能做出“左转”的判断,但某些领域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保守倾向。前面贴子讲过,1977年中国外汇储备不到2亿,如今是3万亿。目前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是史上最强的时期。报纸上经常说,现在我们能干许多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但是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财力的增长,也使我们有可能犯下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大错。
  
  回到“甲午命题”,我们再问自己一句:这些年中国的惊天大发展,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还是中国自身基因的必然?我的看法是: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中国优秀基因和引进的西方先进基因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优秀基因一直都在身上,自古都有,但在西方先进基因没有引进之前(即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并没有获得大发展。综上所述,我不否定中国基因的伟大作用,但我认为,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学习西方、弥补缺项的结果。这就是我对甲午命题的问答。
  
  我捏着一把冷汗算:如果从1960年开始,再算一个甲子周期,那么期末正好是2020年。我们常说,今后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成败在此一举。而实际上,每个人都认为中国肯定会成功,没有人相信会失败。我热爱中国文化,在这个长长的贴子中,我用了大量篇幅来剖析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崛起的作用。所以,我专门写了上面这几段话,目的是希望不要误导别人成为国粹主义者,我们应该继续做一个坚决的改革开放支持者。用小平的话说:“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甲子轮回,就算是一句盛世危言吧,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真实的忧虑。我认为唯有坚决奉行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保障中国的崛起。我衷心希望我的祖国,凡事不会过三,打破历史夙命!
网络上总有许多争议。我认为,不同观点的对照,更有利于接近事实真相。我还认为,对错误观点最有力的批驳,是拿出一个正确观点来,而不是去骂人家祖宗八代。我还认为,不要看见别人站在你左边,就指人是五毛,也许是你站的太偏右了呢?反之,亦然。我还认为,在正式场合,随口颂扬是最廉价的;在非正式场合,随口批判同样是最廉价的。客观地认识现实是需要下功夫的,客观地陈述现实是需要有勇气的。
  
  九十年代,核平同学以省重点中学理科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当年正碰上高教改革,生活补贴取消,还收高额学费。同时生活费暴涨,使我水深火热。虽然朱容基副总理正在为物价和通涨而忙乎,但他需要时间。正当我在宿舍全体会上长篇发言问候教育部领导他全家的时候,门卫老头给我捎来一封家书:我妈下岗了。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我家开展了多种经济活动,比如养小狗、摆地摊。暑假里,我颇不负平生所学,将营销心理学应用于实践,创造了在酷暑中守摊七天成功卖出一条三角裤的光辉市场业绩。我天天盼着毕业去挣钱。当我终于扛着盖了四年的被子到单位报到时,又获悉一条重大改革喜讯:本单位已在两个月前划断,彻底取消了福利分房。
  
  仅管如此,我仍然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我坚信,闭关自守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也是富民之路。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去改变哪个人的命运,而是为每个人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了条件。十几年来,我通过努力,逐步改善生活,虽然比上不足,但我为此深感自豪。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仅管矛盾到处存在,人人都有一肚子不满,但中国社会一直在前进,我的同学们、亲人们、朋友们,都在一步步走向幸福和宽裕。
  
  回想十几年前的大学宿舍众兄弟,真有很多辛酸。同宿舍一个老兄来自河南农村,家境贫困,吃饭只花九毛钱:一碗清汤面五毛,两个馒头四毛。先吃面,再用咸面汤就馒头。我替他总结出“九毛疗饥方”:“面条二两为引,空腹吞服。馒头两个,咸菜五钱,以面汤兑水冲服。一日三次。忌鱼、肉、蛋、奶。”这么吃下去,神仙也扛不住,于是面黄肌瘦。而如今,九毛兄已是某大学的教学骨干、青年学科带头人,还指导硕士生。其他兄弟们,从政的干到了县处级,当白领的干到了上市公司的副总,跑单帮的已拥有了自己的工厂,有的还跑到拉丁美洲去开了几家中国超市。
  
  胡适曾经呼吁“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当时正值民国,中国还处于传统社会,刀砍斧凿也不易撼动,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才行。胡适这个主张过于天真了。而今,形势不同了。中国已经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建设跟进,这不正是中国人百年以来梦寐以求的吗?我觉得,现在正是“多研究问题”的时候。发展才是硬道理,凡干扰发展的“主义”,至少在目前而言不是什么好“主义”。
  
  前面有兄弟拍砖说,楼主是“统治阶层”的,当然要维护既得利益。在这里,我郑重回复:本人地位卑微,但工资确实来自体制内的财政拔款。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统治阶层,但是,我铁了心坚决支持对权力的制衡,哪怕自己裁员下岗。我觉得以个人能力,找个公司文员或者小报记者,也不难糊口。中国若能对权力制衡,彻底跳出治乱循环,让我的孩子能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这代人付出一点牺牲,也值得!人类社会,不能完全用阶级斗争去理解。若那样,你就不能理解华盛顿、杰斐逊的行为,也不能理解李光耀、蒋经国的行为,更不能理解富农家庭的毛泽东、官宦人家的周恩来、乡绅家庭的邓小平的行为。中国,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中国,而不是属于哪一个阶层的中国。中国的崛起,符合每一个中国人利益。我虽然深怀忧虑,但深信一切会有转机,中国能跳出“甲子轮回”,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伟大复兴。
  
  我以前经常想,老子要好好埋头挣钱,让我儿子去甩人民币泡美国妞!真的没料到,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把我们这一代人提前推进了中国崛起的决胜之局。中国没有真正的朋友,这不是外交失误,而是利益使然。肩上千均重,脚下万丈深,敌手多如云,我唯影相随——这就是大国突围之路。无论成败,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倍感荣光。
  
  回想以前,在国家多难的年代,鲁迅先生提倡“韧的战斗”精神。每次面对军阀的搜捕,先生闻风拔腿,跑的比刘翔都快。找到安全地方,稍事安顿,面无惧色,继续开骂。这种永不自弃的抗争精神,就像火锅里煮的苕粉一样辛辣而柔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今天,不是一个革命的年代,而是一个建设的年代;不是一个英雄的年代,而是一个平民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若想报国,请你认真做好手头每一件工作;请你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对进步予以支持;请你以韧的战斗精神,对社会问题进行不屈、不挠、不妥协的批评。你的一句评论、一刻关注、一下点击,都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
  
  信息社会已经扑面而来,构建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法治、更廉洁、更高效、更富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植根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制度创新,是对人的解放,其力量不可估量。祝福中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无限力量,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一元制衡、理性法治的超级大国。
  
  泰山千秋屹立,黄河万古奔流。
  
  中国崛起,是十三亿大写的中国人的崛起。孔与孟的传薪者,汉与唐的继承人,我们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佑吾辈!
  
  ——天佑中华!
本楼举行竣工典礼仪式。在此,核平跟一直追贴的兄弟姐妹们道一声——谢谢!因开工仓促,没有搞奠基仪式,也没有请几个兄弟姐妹来剪条绸子、埋块石头什么的,引以为憾事。所以,竣工时专门写一篇贴子弥补一下。
  
  8月25日开贴,11月23日结稿,历时三个月,91天,41万字。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这个懒人创下了个人码字的最高纪录。超过以前老纪录20倍。开贴时,没有料到要聊这么多,所以楼名不正。本楼里,我两次提到福山教授那本《历史的终结》。我当然不认同人类发展史以美国社会制度而告完美终结。所以,我为本楼起了一个正式楼名:《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古人云:画鬼魅易,画犬马难。如果有两篇文章让我选着写,一是论近二十年人类社会演进情况,二是论近二十年某县黄麻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我肯定会选前者。题目越大越虚越好蒙人。所以,本楼站在云层之上,纵论中国崛起,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量力而行”,呵呵。
  
  原稿是随写随发,仓促而不严谨。本想通过整理,搞点再创作,把文字弄得严谨一点,可惜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先天缺陷太大,难以弥补。所以,对前几章的修改略大,后面两章(占全文六成篇幅)只改了标点和错别字。
  
  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深感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强调和澄清一下,恳请注意,以免误导。
  
  其一,对于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肯定与赞赏,二是反思与批判。囿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并不均衡。肯定和赞赏方面,我表达了90%的思想。而反思与批判方面,我只表达了70%的思想。所以,本文的基调相对于我的真实思想,要偏乐观了一些。
  
  其二,关于“正向塑造”和“逆向塑造”的问题。一个人能成为今天的样子,是环境塑造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环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好环境,它对人是推动、是培养、是薰陶,我们称之为正向塑造;二个是坏环境,它对人是磨炼、是触动和激发。比如有个名人,他知识宽博,性格独立。究其原因,一是曾在清华读书,二是早年丧父。清华就是好环境,是培养,而丧父则是坏环境,是磨炼。我们对这两个环境的作用,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指出环境的好坏之分。绝不能因为“早年丧父”磨炼和塑造了这位名人的独立性格,我们就去肯定早年丧父,歌颂早年丧父,积极推广早年丧父。人是这样,国家和社会也是这样。本文中,我分析了某些历史事件对于今日中国的塑造作用,但这种“逆向塑造”作用并不能推导出类似上面的错误结论。比如,不能因为上山下乡磨炼了一些人的性格,使其后来成功,就去肯定知青运动。
  
  写完和整理完贴子,感到如释重负,长长松了口气。以前,我上网主要精力是看美女。这三个月来一心写贴,成功戒色,把登录密码都忘了,真是“三月不知肉味”啊!完成此贴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到以前状态,多看美女,并利用视频缓冲的宝贵时间,关注国际政治经济重大问题。
  
  我听相声,听戏曲,看电影,往往想的比别人更多。郭德纲一段相声,其实笑声背后有许多人生之辛酸。一次,同事进办公室,见我泪流满面,惊问:“你怎么了?是不是国内家里出事了?”我擦泪道:“家里真的没事。我只不过听了一段相声而已。”同事惊叹:“听相声听出这种效果,你真他妈是个人物啊!”
  
  诚如红楼梦自题——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现在新加坡正值雨季。下午又一场大雨。雨后晚晴,从窗口眺望马六甲海峡。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由此驶入西洋;一百七十年前,英国战舰由此扑向虎门;九十年前,邓小平搭乘法国邮轮前往欧洲;今天,无数巨轮将非洲矿山、中东石油经此运往中国。
  
  然而,热带地区不是塞北长城,完全没有那种历史沧桑感。这里,海天一色,小岛珠列,树木披拂,百草丰茂。我不禁“兽性大发”,写了一首打油诗,题目就叫《核平同学在新加坡读书码字》,聊作终楼寄语:
  
  窗临浅山大海旁,
  碧树楼头对夕阳。
  成败如棋多变幻,
  得失若梦几炎凉。
  偏执不理新潮事,
  木讷爱读古文章。
  信马由缰随心笔,
  笑任左右话短长!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8-19 1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权力制衡了,资本权力怎么制衡呢?人家是神圣不可侵犯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3-8-19 14: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正在吸收外部营养不断向前演进,不是西化,而是现代化。只要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在,汉字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就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3-8-21 18: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没有真正的朋友,这不是外交失误,而是利益使然。肩上千均重,脚下万丈深,敌手多如云,我唯影相随——这就是大国突围之路。无论成败,我们这一代人都应该倍感荣光。

在这奔腾的时代大潮下,我辈还要反思,惭愧于这个时代!平民时代也有真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7 09:56 , Processed in 0.1250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