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66|回复: 1

2011年02月15日 (2011-02-15 10:35:2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9 0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重游雒邑
一:
    掐指一算,自从上次到雒邑(现在河南洛阳)已经过去2700年了,孔子又动了朝圣
雒邑的念头,他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又苦于没有经费,便面求鲁地的首富鲁昭公,请求他赞助孔子的朝圣之旅。鲁昭公接受了南宫敬叔的请求,送给孔子一辆大众,2000升汽油票和一名生活秘书小童,并让南宫敬叔陪同前往(当然,不能让子路忘记了在后备箱里带上送给老子先生的大雁)。
二:
    出曲阜向南就上了高速。孔子对南宫说:“比上次快多了,那次我们用了19天吧?”。
    南宫:“是的,老师
    “以至于自家做的肉干都坏了”。
     “是的,老师,那次我吃的得了胃病,到现在还没有好呢”
     师生聊着。一个时辰就到了河南地界。车子忽然来了个急刹车,差点撞到了孔子的头,“子路啊!你怎么还是这么冒失啊?小童呀,快下去看看怎么回事??”,“是,先生”。不一刻,小童回来向孔子汇报“先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是上次遇到的那个小子项橐。不过,这次不是在路中央磊东西,而是建了一个收费站。要钱呢!”“要钱???怎么走路还要钱啊?那不是和我们鲁国的绿林人士一样了吗?给他们亮亮我的圣人证书,通融一下”“不行啊,先生。现在你只要走高速就要钱的”。“难道没有不要钱的路了么?”“有啊。不过————各地界的衙役们找事,要交的罚款比过路费还贵呢”。
  孔子的车这么一停,后面被堵的30许辆车不耐烦的一起按起了喇叭。
项橐身着制服走了过来,“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躲开,我们要过去”。
“车上坐的谁??”
“是孔子!!!”
  “孔子是什么人啊??”
“孔子是圣人!!!!”
  “圣人比大师·院士还要有身份吗???”
“那当然了。”
“好,那我就去问问他。”
  孔子其实也在听着,他感到好笑又可爱,便说:“随便你问好了。”项橐张口就问“我问你: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对吗?”孔子立即回答道:“那还要问,当然是谁受益谁付费了。”项橐这下子得意了,笑嘻嘻地说“那你望望,这个牌子上写着呢:本高速为项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收费年限为无限期。”孔子仔细一看,这小孩子果然是投资方,走了人家的路当然要给钱,说话算数(你以为是绿色通道啊??不给钱是不行的)于是,孔子爽快的让子路付了钱。
     谁知这小孩还不算完,紧走几步撵上正要上车的孔子接着发问“你既然是圣人;今天我就考考圣人。你说早晨的太阳离得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得近?”孔子没有迟疑,张口就说“早晨的太阳离得近。”没等项橐问“为什么”出口,孔子接着解释说:“你不想想,早晨的太阳多大,中午的太阳多小。”这时候听到项橐笑了,笑着就出招了“你说是离近了暖和还是远了暖和?”孔子没想到这里要圈套,张口就说到“肯定是近了暖和。”那小子更得意了;问:“那为啥我觉得中午暖和?”被问住的孔子一边上车一边感叹:"项橐)是我的老师啊!"
  后面被堵的,那辆出租车上的猛的哥不耐烦了,从车里探出头,向他们吼道:“不愧是挂了这么多年的脑残,这么八卦的问题也能一问一答。不会到XX网上去查一下?我靠,无语了。”
三:
     老子听说孔子要来拜见,便亲自驾驶青牛牵引的宝马出城迎接。两人相见,执手并坐,相言甚欢。孔子在雒邑期间,老子让他查阅了周朝所藏的丰富典籍,文物还参观了很多地方,并于礼于道倾其所有免费传授于孔子(如何学习的,后话单表)。据后世小子庄子记述,老子和孔子先后在王城雒邑,楚国曲仁里,鲁国南之沛的聃国莆田等八处对话。
     到了民国年间,出了一个叫什么鲁迅的,在他的小说《故事新编——出关》中说什么老子是为了躲孔子才出关的,还煞有介事的写了老子和他的学生庚桑楚的对话:
     “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
      “那么,不正是同道吗?还走什么呢?”
      “不”老子摆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一双鞋子,我走的是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
    看见了吗?这不是分明挑拨两位高人的关系吗?
     听说,老子给孔子讲了一个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关于这段公案孔子的学生南宫敬叔和老子的学生庚桑楚分别有曰:
    南宫:吾师生追求“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仁。当水已干涸的池塘里,鱼儿全都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它们都竭尽自己最后的所爱赠与对方,把生的最后希望留给它鱼,努力的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身体,使他尽可能的延长生命。这是我师“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境界的极致了。池塘干涸了也毫无怨言,却在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里牺牲自己,努力的施惠于对方,哪怕让别的鱼多活一分钟。
     庚楚桑:吾师不然。他说与其这样“不若相忘于江湖”。你师的主张是再高尚,再仁义不过的了,可结局只有一个:死亡。我师要走另一条路,“相忘于江湖”。要么不能让泉涸的这种局面出现。即使出现这种局面,也不能被动的等待死亡,而是要冲出这个干涸的池塘,往江湖的方向走,力争回到江湖中。鱼儿活在江湖之中当然就不需要什么“相濡以沫”的仁义了。(当然,这江湖中的水质应该为生物可以存活的4级水质以上)。
     那鲁迅又在后文中说道:“孔子三十余尝问礼于老聃,然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则定《诗》《书》,订《礼》《乐》,序《易》作《春秋》。又说,老子之言亦不纯,诫多言而时有愤词;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算是给他的前言一个了断。
    四:
       据说,在雒邑,老子与孔子还在一起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候叫相礼助丧。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正宗的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或者孔子也想通过实际的操作,验证一下自己所学的周礼。真是有缘,送葬途中发生了巧遇高官车队经过的现象。正当孔子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子从容的下令放下灵柩,并令送葬的人员停止哭泣,并大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车队过去后才能再往前走。
      相礼助丧完毕;孔子求教于老子说,那样将灵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适吧?谁知道高官的车队几点过去呢?倒不如继续进行为好。这时,老子才将这种做法的根据详细地对孔子进行了阐述。老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难道不是你理想中的周礼吗??送葬与这个是一样的道理。你不想想看,谁会抢行呢?只有逃犯!奔丧的人都不会走。孔子豁然明白了。后来,凡是遇到此类情况,总会说“吾闻诸老聃云”,便会将上面的道理向弟子们重复一遍。
         五:
     
      用鲁国的常言道“酒无尽,话无尽”。天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师徒终于要回鲁国了。
     临别时,老子用河南官话嘱咐孔子:“子所言者,其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虆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用俺们鲁国话就是:你研究的学问,都是前人的创造,他们的人和他们的骨头早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和精神还在。时运到了,君子应该乘时而起;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并且千方百计,仍不能为世所用。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是要如穷人一样俭朴;有大德的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祛除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所有这一切的功名利禄之念,都是于身心无益的。
     孔子说:“我记住了,先生。您依然还是那么犀利啊!!”
     回到鲁国后,孔子经常向弟子们念叨:我知道鸟能飞,但常被人射下来;我知道鱼能游,但常被人钓上来;我知道猛兽会奔走,但依然常落入罗网陷阱。只有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了,它能云里来,风里去,变幻莫测,无人能识其全貌。这次见到老子,他远超出我的想象。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好了,休息一下
      六:
  祝愿有的好人,如龙腾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9 1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嗨嗨,呀呼嘿!关公战秦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11 21:01 , Processed in 0.1094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